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於永茂:中國畫的十大要素》①筆墨: 筆墨是中國畫以文載道的表現手段,並不僅僅是繪畫技巧,這一點好多人或不知或不會用,會用了又沒有文化的關懷,文化的缺失是筆墨無法得以理解、無法得以傳承的“硬傷”!什麼是筆墨呢?清人劉熙載有云: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書者,心畫也,若不懂筆墨何談以文載道,中國畫又有何內涵之說?

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②氣韻: “氣韻生動”不只是南齊謝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國之藝術,中國之文學、武術、醫學,都離不開“氣韻”,“氣韻生動”亦不只是一個文學概念,它已然是中國人的一種生存理念!所以說中國畫是人文的,是科學的!五代荊浩提出筆有四勢曰:筋、氣、骨、肉。而“氣韻”來於筆墨,筆墨來於學養、來於人格、來於作者感時憫天的浪漫情懷,所以有“人格不高,畫格難求其高”之說。

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③氣勢: “勢”是一種畫面關係,更是一種修為,沒有“勢”就不會有“氣韻生動”!“勢”有兩種:一是畫面結構之勢(造險);二是筆墨運動之勢(氣韻生動)。中國畫是鮮活的、“形而上”的,“勢”是撲面而來的第一印象,或險絕、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無論山水、人物、花鳥,皆是一種圓融的開合關係,綿綿不絕,生生不息!

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④意境: 中國畫之境遠非自然之景或西畫之景,若畫家不明事理,誤入景區,越描越像,越像越描,離中國畫的本真意義越來越遠,殊不知“境生於象外”、“境由心造”之理。石濤有“名山許遊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的警句,畫家當深悟!

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⑤寫: “寫”是中國畫最為本真的母體語言,“寫”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從於心,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遊於藝,是“技進乎道”的詮釋,講求點線的形質,努力做到“高韻、深情、堅質、浩氣”,將一己的才情、學養、修為,通過“寫”傳移到筆墨中去。

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⑥散: 散與緊是相對應的關係,只有散畫面才會松,松則虛,虛則納物,納物則豐富而雋永!現在的中國畫走向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普及性的“大寫意”,胡塗亂抹,自欺欺人;二是做作之風,求大、求滿、求全、求實,不是求藝,而是在比工夫,比誰下的力氣大,不知也不會顧及中國畫的真諦——體“道”!

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⑦玄虛: 什麼是道?老子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種惚兮恍兮的神秘,正是中國畫愈藏愈深的精神境界!鄭板橋“難得糊塗”亦正是畫面玄虛的地方。

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⑧形: “形”是中國畫獨有的物象塑造方法,遠不是西畫之“型”,所以畫得越精細,描摹得越像,離中國畫本真的意義就越遠!“形而上者”,謂指精神層面的物象關係,是源於自然而昇華於心中的“意象”,並不以實際物象關係為準繩,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為標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也。

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⑨寫意: “寫意”是一個文學概念,中國畫之所以引用“寫意”一詞,概因其言簡意賅,以少勝多之意。“簡”是簡約,而不是簡單。簡是“以一治萬”,繁是“以萬治一”。石濤“一畫”之說即是大寫意最好的詮釋。意筆、工筆、白描、重彩,都可以寫意,同樣都要講究筆法,講究墨法,講究形而上的美學意蘊,胡塗亂抹可稱其為簡筆畫,卻不是寫意。

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⑩空白: 空白是中國畫特有的心理空間,亦是畫面呼吸的必然所在,沒有了空白,中國畫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間,沒有了空白,中國畫的“氣”和“勢”將不復存在,空白是中國畫人文的想象空間!——於永茂寫於二零二零年春

中國畫的十大要素‖於永茂

藝術簡介:

於永茂,又名於舒。1952年生於北京,中國美術家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對外友協藝術交流院研究員。近年來,多次參加中國美協組織的寫生、展覽等活動,並先後赴美國、澳大利亞。意大利,墨西哥,斐濟,馬來西亞、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芬蘭、盧森堡、日本等國,進行考察,展覽及藝術交流。陸續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蘭州、河北、山東、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國內外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隨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在北京、南京、河北、深圳等地舉辦《江山頌》大型山水畫巡展。

北京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作品《大都古風》近期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有多幅作品參與由北京市文史研究館組織的,以北京人文歷史、山水風景為主題的巨幅繪畫創作。

多年來,曾為中南海、中央辦公廳、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國家機關創作巨幅山水畫多幅,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國家機關及收藏家收藏。

作品經常發表於全國專業美術畫刊報刊,出版有多部畫集專著,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山東、西安等電視臺多次給予專題報道。2018年元月受中央數字頻道之邀,連續在書畫頻道授課十五日,受到全國廣大書畫愛好者的好評。

藝術成就被編入《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數十部辭書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