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于永茂:中国画的十大要素》①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有文化的关怀,文化的缺失是笔墨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书者,心画也,若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

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②气韵: “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所以说中国画是人文的,是科学的!五代荆浩提出笔有四势曰:筋、气、骨、肉。而“气韵”来于笔墨,笔墨来于学养、来于人格、来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所以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之说。

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③气势: “势”是一种画面关系,更是一种修为,没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势”有两种:一是画面结构之势(造险);二是笔墨运动之势(气韵生动)。中国画是鲜活的、“形而上”的,“势”是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或险绝、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皆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④意境: 中国画之境远非自然之景或西画之景,若画家不明事理,误入景区,越描越像,越像越描,离中国画的本真意义越来越远,殊不知“境生于象外”、“境由心造”之理。石涛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警句,画家当深悟!

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⑤写: “写”是中国画最为本真的母体语言,“写”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从于心,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诠释,讲求点线的形质,努力做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将一己的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传移到笔墨中去。

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⑥散: 散与紧是相对应的关系,只有散画面才会松,松则虚,虚则纳物,纳物则丰富而隽永!现在的中国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普及性的“大写意”,胡涂乱抹,自欺欺人;二是做作之风,求大、求满、求全、求实,不是求艺,而是在比工夫,比谁下的力气大,不知也不会顾及中国画的真谛——体“道”!

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⑦玄虚: 什么是道?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惚兮恍兮的神秘,正是中国画愈藏愈深的精神境界!郑板桥“难得糊涂”亦正是画面玄虚的地方。

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⑧形: “形”是中国画独有的物象塑造方法,远不是西画之“型”,所以画得越精细,描摹得越像,离中国画本真的意义就越远!“形而上者”,谓指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

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⑨写意: “写意”是一个文学概念,中国画之所以引用“写意”一词,概因其言简意赅,以少胜多之意。“简”是简约,而不是简单。简是“以一治万”,繁是“以万治一”。石涛“一画”之说即是大写意最好的诠释。意笔、工笔、白描、重彩,都可以写意,同样都要讲究笔法,讲究墨法,讲究形而上的美学意蕴,胡涂乱抹可称其为简笔画,却不是写意。

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⑩空白: 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心理空间,亦是画面呼吸的必然所在,没有了空白,中国画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间,没有了空白,中国画的“气”和“势”将不复存在,空白是中国画人文的想象空间!——于永茂写于二零二零年春

中国画的十大要素‖于永茂

艺术简介:

于永茂,又名于舒。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美术家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对外友协艺术交流院研究员。近年来,多次参加中国美协组织的写生、展览等活动,并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墨西哥,斐济,马来西亚、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芬兰、卢森堡、日本等国,进行考察,展览及艺术交流。陆续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兰州、河北、山东、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随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在北京、南京、河北、深圳等地举办《江山颂》大型山水画巡展。

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作品《大都古风》近期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有多幅作品参与由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组织的,以北京人文历史、山水风景为主题的巨幅绘画创作。

多年来,曾为中南海、中央办公厅、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国家机关创作巨幅山水画多幅,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国家机关及收藏家收藏。

作品经常发表于全国专业美术画刊报刊,出版有多部画集专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西安等电视台多次给予专题报道。2018年元月受中央数字频道之邀,连续在书画频道授课十五日,受到全国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好评。

艺术成就被编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数十部辞书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