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和曹植真的是被曹丕杀了吗?

娱乐前前沿


  •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纵观曹操的众多儿子中,曹丕既没有曹植的文采,也没有曹彰的勇武,更没有曹冲的睿智。但最后的继承人却是他。一直以来能对他地位构成威胁的其实就只有曹彰曹植和曹冲
  • 首先曹冲十三岁就病逝了,所以曹操说曹冲病逝你幸甚。
  • 其次,在曹丕从邺城赴洛阳继位时,曹彰也赶了回来,问贾逵‘玺绶所在’。言语中无不透露着争嫡之心。随后曹丕顺利继承父业,封曹彰从五千户增加为万户,但也夺了其兵权。曹彰多年征战沙场,在军中有战功和威望,所以曹丕不得不防着他。其实,曹丕称帝后,不只防兄弟,还防外戚,防宦官,防宗亲,防士族。曹操的部将在曹丕时期都不得宠,几乎全部死于非命,张颌战死于汉中、徐晃战死于上庸、张辽在曹丕即位两年后病故,于禁更是被曹丕羞辱而死。宗亲家族中,夏侯惇曹仁死的早,曹洪夏侯尚与之不和,虽不是直接致死也是间接而亡。曹丕大力消弱宗亲力量,削夺藩王权利,更让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曹魏藩王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所以曹彰的处境也是凄惨,心高气傲的他不久就去世了,年仅36岁。后世皆认为是曹丕所害。如《魏氏春秋》所说:“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也有传说是曹丕与曹彰对弈时暗中安排下人端来毒枣让其食用后毒发身亡。综合分析
    曹彰气死的可能性比较大。
  • 再说曹植,文采出众,才华卓绝。但文人气息太重,行为怪常。曹操在时,其属下宗亲大将们就不喜欢曹植的书生气,行为狂。后来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对这位与自己直接竞争大位的亲弟弟施展手法诸多。比如多次转移其封地,令其不能在本地巩固势力,诸兄弟封邑虽多却无兵无权,没有参与朝政的资格,而且对兄弟本国监察甚严,甚至兄弟之间彼此多相聚几日的权利都没有,竟与坐牢没有区别。世人皆知曹植的《七步诗》,其实曹丕至死都没有对曹植下手,如果以写不完诗来杀害曹植,一来其母卞氏势必不同意,二来会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所以曹丕认为曹植活着总比死了好,曹植则认为自己碌碌无为地活着还不如死了。曹丕死后,曹植又多活了六年,写下无数的好诗好文章,也算是结局圆满吧。

史客不轻松


曹植死在曹丕去世后,自然不可能是曹丕杀的,甚至“七步诗”的故事也并不可信。而《世说新语》说曹丕毒死了曹彰,这个故事漏洞重重,不是真的。虽然不能说曹彰百分百不是曹丕所杀,但没有证据的事,我们只能“疑罪从无”。


先说曹植,大家都知道,二人为争夺曹操的世子之位相争不断。最终,曹操选定了曹丕为世子。曹操死后,曹丕即位为魏王,不久逼汉献帝禅让,自己做了皇帝。之后有个著名的“七步诗”的故事。曹丕欲杀曹植,曹植七步成诗,然后曹丕不得已放了曹植。事实上,“七步诗”的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这首诗也没有存于曹植的文集。它和曹彰吃毒枣身亡一样,都是《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世说新语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事实上这个故事也不合逻辑,且不说作不出诗就杀人特别儿戏,单说让曹植七步成诗这个事情,你怎么知道曹植会不会随口念出一首早年就想好的诗?这种方式本来就很弱智啊。



真实的曹植,在曹丕在世时,确实不是很得意,从临淄侯徙封安乡侯、鄄城侯,后晋升鄄城王,又徙封雍丘王,不过曹丕也还给他加了五百户封邑。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对曹植继续防范,徙封东阿王、陈王,于太和六年去世,年仅四十一岁,不过这已经是曹丕去世六年后的事情了。


然后说曹彰。作为曹操最会打仗的儿子,黄须儿一直是父亲的骄傲。他的理想也不是政治上有所抱负,而是做一个武将驰骋沙场。他北征乌桓建立军功。在曹丕即位后,把曹彰的封邑提升到万户,后将其从鄢陵侯晋升为公爵,不久又封任城王,是曹魏第一个封王的宗室。黄初四年,曹彰进京朝觐,却突发疾病而死。于是《世说新语》又写了一个故事,说曹丕因为忌惮曹彰带兵的军事能力,邀请曹彰对弈,期间请他吃喜欢的乌枣,曹彰就被毒死了。而这个故事也被证明为假的。因为诸侯王进京是农历五月,乌枣那时候没有成熟。和“七步诗”一样,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其实,曹操的二十几个儿子,除了在曹操生前就病逝的那些之外,其他在曹丕在位时都今生爵位,一个个封侯、封公、封王。如果说曹丕要杀曹彰、曹植,难道其他兄弟都不用担心吗?好像也说不通。曹丕对兄弟们其实真的不错,连曹植这个死对头都能封王,加封邑,其他人更不在话下了。所以,说曹丕害兄弟,不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