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好多人分析《红楼梦》时总像是在分析历史而不是在分析作品?

子彦随侃


你好,我是曹镜明

至于为什么大家在分析《红楼梦》时总像是在分析历史,道理很简单:

《红楼梦》不仅是文学,而且还是文献;

原因如下:

由于曹雪芹对历史细碎性的凝想,《红楼梦》成为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为什么今人一提到四大名著就想到《红楼梦》,为什么有人问到我们国家的古代小说一想到的还是《红楼梦》?道理之所在便是如此;

其实但就作品而言,《红楼梦》并不是流传最广的,即便是翻拍成电视也是如此,影响力远不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可是《红楼梦》却是艺术价值最高的,研究者被推崇为“红学”,代表人物如:周汝昌、刘心武、陈维昭等等,这是我国其他任何一本著作,未能享受到的权利;

位同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再由木心讲述,陈丹青记录的《文学回忆录》里记载:

近世,希腊与周边国家发现荷马所写的城墙、器物,均分批出土,迈锡尼发现了城墙与城门,还有国王的寝陵。殉葬器中,竟有《奥德赛》所记奥德修斯用过的金胸针,都与史诗记载相符,可见其真实性。连阿喀琉斯的战车、盾牌,都找到了。特洛伊所在的海边发现了《奥德赛》所写的海王国……

最后评价道:荷马,是根据人类的世界而创造了一个荷马的世界;

同样:曹雪芹,是根据人类的世界,创造了一个红楼梦的世界;

由于后人达不到“艺术的真实性”只能从中玩命的挖掘“历史的真实性”;

朱光潜在《诗论》中谈到: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其实不然,推广到任何艺术作品也是如此;研究分析一部著作,是在研究著作本身的同时,也是在作者的思想境界,更是在对自身的思想境界的锤炼;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第八讲中谈到“自我教育”,即:

你认识了一位智慧的、高尚的、真诚的人,自然会和原来的亲戚相关做比,一做比,如梦初醒,这个初醒的过程,不就是自我教育吗?

引申来讲:不光结识对象也包括艺术作品,其对比也绝不仅仅适合亲戚相关做对比,在这之前首先要做对比的便是自己,如梦初醒,见贤思齐;

面对自身望之不及的境界,如何表现自己的聪明呢?唯有“咬文嚼字”,表现出自己与其他同样望之不及的人的区别来;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即历史的真实性,是对客体的观察、凝想;“无韵之离骚”,即艺术的真实性;

《红楼梦》也是如此,面对自己望之不及的境界,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刨除“艺术”的成分,来表现“历史”的真实,因为只有在相对客观面前,人与人之前的差距才会消除,只要存在主观,便有艺术,就呈现差距;

一是:尽可能的从传记话本中呈现“历史”事实;

二是:出自研究者自身的潜意识驱使,证明自己并不差;

以上仅是笔者浅见,欢迎大家留评探讨;


曹镜明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自清朝末年开始,人们开始评论红楼梦,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红学》。

为什么好多人分析红楼梦是在分析历史而不是分析作品,个人认为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作品来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要想全面透彻的理解作品红楼梦,就必须回到那个写作红楼梦的时代,也就是回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中去挖掘,探索,总结,提炼。离开了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来仅仅就作品本身来分析,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分析出来的结论也难免片面。

二是历史背景理解清楚了,更有利于理解作品本身。《红楼梦》本身是一部文言性质的小说,对现代人来讲读起来本就有很多障碍。一些红学评论家对《红楼梦》的分析,会让读原著的人更轻松。把作者写作《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分析透彻了,读的人在阅读过程中才不会遍地是问号。或许很多产生的问题在读的过程中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自己就能解决了!

三是古语云“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我们这里从反面观之,套用一下“欲懂其国,先懂其史”,作品也一样,要真正了解一部作品,必须先了解产生这部作品的历史事实,更加精确的说是了解作者生活的历史年代,作者平生的生活经历,当时的历史对作者生平的影响等等。这是更加深入掌握这部作品的基础。不仅《红楼梦》的分析要这样,其它作品的分析也离不开对作品产生历史的分析!

当然,在当今社会,也产生了仅就红楼梦里面一种内容的分析,如红楼梦里面服饰、饮食、园林景观的分析等等,看似可以抛开历史了,但我还是要说一旦你研究的再深入一些,你会发现,你必须要去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综合分析,只有这样,你拿出的东西才是完整的,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谷底001


小说很多东西是虚拟的,但是反映了当时权贵富甲的真实写照,尤其是两个作者以现实为背景,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如此生动的情景,时光不倒流,有如此的生活小节的记载,甚是难得。

为何我揭穿很多人的假象,同时公布自已工艺,当事物接近于真实,就可以做为参考。

这个红楼梦可能接近于事实吧


江西御柒轩红木洪建国


因为我国的语文教学,都以文,史,哲为基础。其中“文”指的是文学艺术性,“史”指历史背景 ,“哲”指的是哲学性。

其中以“史”最为重要。在读一篇(或一本)文学作品时,我们都要先了解历史背景。比如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就要先知道这首词的历史背景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假如我们不知道范仲淹曾经镇守西北,那么在学这首词的时候大家就会犯迷糊:范仲淹不是文官嘛?怎么跑去打仗了呢?所以只有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读《红楼梦》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上网查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就会看到这样的话: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其实还是那句话,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我们又怎么分析当时的社会,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又怎么读懂《红楼梦》?

所以历史背景是很重要的,如果要分析作者为什么那么写,一定要先分析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心情


游侠小白白


读文学作品通常会联系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因为每一个时代因其文化的独特性,会生出其独特的价值观。

比如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现在倡导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孩也基本获得同等受教育权。

之所以分析书中人物会去分析历史,是因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物的行为和性格才会有合理的解释。同样,也可以根据人物的特质反推出当时的社会文化。


邈邈



JXMIng


人都有好奇心。

比如,认识一个人,首先要问他姓什么叫什么,来自哪里,做什么的,兄弟姐妹几个,父母干什么的……在哪里发财,发什么财,发了多大财……

总之能想到的,总要问个遍。前提是对方是否愿意回答,是否涉及个人隐私,是否冒犯了对方。接下来,对方又如此这般回问对方,对方又会如何回答,又会有何感觉……

同理,读者读《红楼梦》,读到一定程度,就会如法炮制,发问。《红楼梦》会回答吗?那就去问问她吧,看她是如何回复的,是真心是实意地回答的吗?……

唉,玩笑话。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吧,这也是精神神游地绽放……


三月乐雨


显得自己的解读从时代出发,解读会高大上一点。任何带上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大家都觉得有批判性,认为没有批判性的文艺作品不能称作历史巨作。

不能称为历史巨作怎么能让人认为他们读的东西有文化及艺术价值呢?


文化工作者杨大江


好的作品是在历史长河中造就的……


庆阳News


何以见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