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劉孟博/文

張中紅/配圖

張維新,(1545.6.8~?)字憲周,號岐東,明代河南汝州人。生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初八日,萬曆五年(1577年)丁丑科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張維新為明代中州地區名士,文學家、理學家,有《餘清樓稿》二十五卷存世。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張維新出身詩禮之家,“張氏家汝上,亡慮若干世,大都闇䀜不耀。是則先遠世籍、祖諱、行次前輩已無記載,老墳墓冢雖多,知之不清,不敢妄序,僅以七品散管,所知者為本門始祖。”七品散官者,乃張維新之高祖張安,“家本殷實,好行善事,初修清溪觀,鄉薦義官,見於別碑。五世維新祖貴,得誥封三代,從老墳啟櫬安厝南塋,豎碑題七品散官。”張維新曾祖張克用,“號高崖,弘治科貢,任湖廣荊門州別駕,誥封徵仕郎。”張維新祖張粹,“庠生,字孔美,號栢庵。精通《麟經》,成就多人,沒後題基曰“大儒”,誥贈通奉大夫。”張維新父張從易,“儒官,字以時,號鳳山。多善事,載州志,祀鄉賢,封文林郎,重褒方伯。”張維新母丁氏,亦出自汝上名門,乃嘉靖丙辰進士丁堯相之女,婉慧有淑德。張維新初娶祁氏,繼娶史氏。長子楚瑜,年方十歲早夭。次子繼諫,字清浦,任國子監博士,王府儀賓。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張維新幼而好學,七歲即隨南池公學《易》,十四歲推為州諸生。萬曆元年(1573年) 八月,參加河南鄉試,榜中第二百七十名。萬曆二年(1574年)二月,籍奏禮部,因病未參加廷試。萬曆五年(1577年) 二月,參加會試,廷試後成進士,榜中三甲二百零九名,授山東東昌府冠縣縣令。在冠縣任職五年間,為政清明,廣施仁政,惜民力,多有政聲。離任後,民感之,立《岐東張公遺愛碑》,以彰其功德,旌表思念之情。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萬曆十一年(1583年)八月,張維新經吏部考選,擢為兵科給事中,敢言直諫,屢屢上疏。未及三載,先後上《請慎選通參用勵臣節疏》、《勅邪臣附勢行私不堪卿貳疏》、《請勅大小臣工和衷永保治安疏》、《請停內操並宥狂直疏》、《條陳科場事宜以革倖弊疏》、《請改折漕糧疏》、《陵祀糾儀疏》、《冊封繳節疏》等奏疏十餘章,勃勃正氣,直薄青雲。其中尤以《請改折漕糧疏》一章,惠民最深,其急言民生之疾苦,痛陳漕糧運送中“部解”、“歇鬥”、“插和”、“放揭”等貪腐之藪,力請改折開封、河南、歸德、汝州等三府一州之漕糧,汝人思其德,建生祠祀之,州城內張公巷,即因其而得名。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萬曆十四年(1586年),張維新升禮科右給事中後,旋即升湖廣佈政使司右參議,後歷任山東布政使司左參議、山東按察司副使、天津兵備副使、陝西潼關兵備、分守隴右道陝西布政使司右參政、陝西按察司按察使、陝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等職。張維新從政凡三十餘年,遇事觹解,不留行柄,籌畫深遠,計慮精詳,節財善政,允恭恤民。自任天津兵備副使後,多攝軍務,遷潼關、陝西等地亦然,閱城演武,撫賞降番,其恢弘器宇,才華明練,贏得朝野上下之廣泛讚譽。曰:“文武夙負全才,中外歷勝芳譽,雄關己著,鎖錀之功,疆圉方賴,幹成之寄。”曰:“文妙筆端,寸尺武蟠,腹內甲兵,籌邊餉而主客賴以峙粻,攝道務而洮河稱有良翰。”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萬曆二十三年後,張維新因積勞成疾,加之喪子之痛,情感內外受傷,久病難愈。後取暖之時又炭氣中毒,險些喪命,雖得調理,然身體日益羸弱,十年間,先後上《移鎮潼關乞休疏》、《分守隴右乞休疏》、《分守隴右再乞休疏》、《陝西右布政使官按察使事乞休疏》奏疏四章,亟待回籍休省。

《分守隴右再乞休疏》曰:“又於三月初十日,馳入岷州,夜宿寒館,下楗閉窗,用火燻烘,致中炭毒。次日,寅卯二時,痰迷不醒,扶起呼救,罔覺茫茫。開門延醫,有撫民蓋同知、監收陸通判、階州蔡知州,對面輙不識認。有醫官褚譲,用藥吹入,鼻孔流血,牙關始開口,不能語,手足不能動移者三日。隨後鞏昌府醫官張應登等,用藥數次,稍獲痊可。然頭目眩暈,四體麻木,飲食少進,神魂恍惚,尚在生死之際,唯有伏枕呻吟,靜言悲嘆而已。嗟嗟,職染病已久,不能決去,幾為西岷之鬼,又何能供南安之職哉。”

《陝西右布政使官按察使事乞休疏》曰:“辭闕扶病出都,雖雲沿途服藥,不奈因勞又劇,思及鄉土恐無生還,遂從便郵如。臣里舍醫更數人,藥更數方,頭顱眩暈猶頻,眼目昏花如舊,遷延兩月,百病交功,寢食弗寧,榮衛火損,心怔健忘,體軟無力。”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張維新之卒年不詳,一說卒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春秋六十有四。奈未聞有其行狀或墓誌存世,故上述之說是否可信,個人愚見,或可資參考。

張維新幼即嗜學,博涉群書。稍長,即能文章,一生工詩能文,著述頗豐。除個人文集《餘清樓稿》二十五卷存世外,所修之萬曆《汝州志》四卷、《華嶽全集》十卷,亦為壽世之作,至今仍嘉惠學林。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餘清樓稿》二十五卷,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明萬曆年間刻本,該書原藏北平圖書館。抗戰期間,為保證珍貴文物、古籍的安全,國立北平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將所藏珍貴文物、善本南遷。在政局紛擾的危急情況下,袁同禮、錢存訓、王重民、徐森玉、胡適等諸位先生為保護這份中華文化遺產殫精竭力,終將暫存上海的甲庫善本計102箱2954種20970冊分批轉運美國,寄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並拍攝成縮微膠片。抗戰勝利後,這批運美善本又轉運臺灣,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古籍珍本為前代圖書館人潛心傾力蒐羅、聚集、保護,又在兵燹之中歷經輾轉,保存於今。2013年國家圖書出版社用早期攝錄膠捲整理出版為《原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餘清樓稿》收入第842冊和第843冊。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餘清樓稿》二十五卷,乃張維新一生所作詩詞、奏疏、贈序、壽序、墓誌、碑銘、祭文、行狀以及制義之作的總集,約成書於萬曆二十三年,其後數年間不斷增補,沈季文、李蓘、李日華等先後為之作序。該書卷一至卷十一為詩,卷十二至卷二十一為文,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為《砭己名言》,卷二十五為《親民要略》。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砭己名言》三卷,約成書於萬曆十九年,由馮從吾、李化龍作序,錢達道作跋,萬曆三十年重刊之時,贈加了馬慥所作的序言,高登明所作的跋文。砭者,乃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後世常用“針砭”比喻發現或指出錯誤,以求改正,張維新認為時刻“砭己修身”,才是理學思想體系的核心。“編中分類有三,曰心,曰言,曰行。夫有心病,則有心砭;有言病,則有言砭;有行病,則有行砭。要之言行之病,生於心,心之病,又生於己,砭己而心病瘳,而言行之病亦瘳,故薛文清曰:“人所以千病萬病,只為有己。”而編中反覆論此意,獨詳意可知也。”“其分類有三,曰心,曰言,曰行。夫言行以動天地,而心實言行主宰已,足以隱括人道。其心類三十條,以示無過不及之意,其行類條殊多,言類條少減,以示矯輕警惰之意,合言行計六十條,以配干支周天之意,合心計九十條,以示陽明君子人道,克終之意。且也,古今龜鑑搜索無遺,縷析條分,纎毫必舉。茲集一出,其諸有光二程,而於曹尤又樹一赤幟哉。”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親民要略》一卷,約成書於萬曆三十二年,由袁弘德作序。該書是張維新對冠縣任職五年間,處理政事方式的總結,對地方行政實務有不少精湛論述,匯而成帙,以裨益裡中後進之人。“不佞丁丑釋褐出宰冠氏,五歷年,所誤厪臺使者數推轂引薦,意若謂無負吾民。然者,夫何拜命徵入掖垣,洊領蕃臬,居恆自恧,廩廩焉,弗當簡任是愳。而裡中後進,初綰銅墨者,每左顧詢東遊已事無已,檢敝帚一帙以應,曰:《親民要略》。夫守令與民最親,人稔譚之,而親民之旨,有味哉。”該書所列親民之旨共四十款,曰“廣詢民隱”、曰“不聽謗言”、曰“儉省修造”、曰“刑罰適中”、曰“便民和息”、曰“愛惜小民”、曰“收納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