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前期很成功后期却很悲催的人物,像拿破仑,唐玄宗之类的?

用户6533456802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了汪精卫。人生的前半段,他是翩翩公子,是革命志士,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他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地位都是无可争议的。人生的后半段,他失去了接班人地位,在国民党内部,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二号人物。抗战爆发后,又鬼使神差地做了汉奸,落得一个全民唾弃,客死异国的下场!



汪精卫的一生中的最高峰是在1925年。这一年3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去世的日子。在孙中山去世之前,一直陪伴左右的人是宋庆龄和汪精卫。汪精卫还是孙中山遗嘱的执笔人,这意味着他还是孙中山的政治继承人。孙中山去世后,他担任了广东国民政府的主席,走上了人生巅峰。

随后,汪精卫开始走下坡路。他的一生,有两次大的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在走下坡路。一是1927年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这次政变,标志着他背叛了革命,背离了孙中山的路线,失去了国民党左派的支持,当然也失去了孙中山继承人的资格。

失去了左派的支持,是否意味着他获得了右派的欢心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右派有了自己的领䄂,那就是蒋介石。从此,他在国民党内部就只能屈居二号,并且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二号。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就是从越南出走香港,走上了汉奸的道路。这是一个让他彻底身败名裂的选择。1938年12月19日,汪精卫下抵越南河内。当时蒋介石意识到不妙。为挽回局面,蒋介石给汪精卫讲了四点意思:一是勿公开主和,只有这样,事情才能转还;二是勿与中央失去联系;三是不要去香港,去了就会被日本人控制;四是可以去欧洲。其实只要做到这四条,汪精卫的后半生还是可以平安福贵。他偏不,12月30日,发表了一份倡导与日本人合作的宣言,然后就等日本人的回应。谁知道日本人压根就不理这茬。此时,汪精卫进退两难。回国,是不可能了,因为这一个宣言,使得全中国都把他当成了汉奸,国民党在当天就宣布,永久开除他的党籍。

汪精卫一看舆论不妙,派人与日本人沟通。无果,身边人劝他去欧洲,这样,至少下半生能落个平安。他也确实准备去欧洲。但是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3月20日,他的秘书兼好友,叫曾仲鸣被国民党派来的特务杀害,原本汪本人才是这次行动的目标。汪精卫被凶案现场一刺激,当即决定去香港。从此,他的命运就掌握在日本人手里了。

如果说第一次转折是背叛了革命,那第二次转折则是背叛了祖国。写到这里,我想到四个字:勿忘初心!一个人忘却了自己为什么而来,只能走上背叛的道路,你背叛过的所有的东西,说到底,你只是背叛了你自己!


金十七


中国历史上前期很成功、后期很悲催的人很多,其中众所周知的有项羽、汪精卫、蒋介石。

项羽:秦末起义军将领,有力能扛鼎、戟需人抬、“盖世英雄,千古无二”之勇,有破釜沉舟之谋,参与巨鹿之战而胜秦军,统帅十八路诸侯,戏亭分封胜秦诸将,建立西楚。然而因过于自负,放任汉王做大,终至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全军覆灭,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汪精卫:早年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革命,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后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兼孙中山秘书。孙中山去世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军委主席等,后与蒋介石相争中失败,任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院长等。因政治上的不得势和性格懦弱,又认为中国战必败、和则保,因此于1938年12月叛国投敌,1944年11月病死日本。

蒋介石: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曾任孙中山侍卫、大本营参谋长等,1924年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北伐战争,击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进而使国民政府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政府。1927年另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对抗。1928年蒋介石当选国民党主席、军委主席、三军总司令,在军阀混战中击败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因此对红军大肆“围剿”,至1936年“西安事变”后方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抗战全面爆发后,任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等。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企图以600万的军队消灭130万共产党军队,结果仅仅4年多时间(1945.10—1949.10)便大败而逃,最后盘踞台湾至死。





WILLSON39


一、齐桓公

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和晋文公齐名。早年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国力大增。先后组织了十余次诸侯会盟,如,北杏会盟、鄄地会盟、召陵之盟、阳谷之会、首止之会……灭了谭、遂等小国,击败过鲁、宋、蔡、楚四国国和山戎与狄人。帮助平定宋、燕、卫和周的战乱。 周天子赏赐他,确立了他霸主的地位。可是到了晚年,不理政事,任用小人,在选择继承人上也摇摆不定,导致儿子自相残杀,自己死后的尸体也等了两个月零七天才被收殓。

二、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名叫赵雍,就是历史上学习胡服骑射的那个家伙。十五岁登基时,齐、楚、秦、魏、燕五国率大军伺机图赵,赵雍迅速摆平赵国内乱,并且强势应对五国入侵,联合韩、宋,重贿中山、楼烦和越国,使五国攻势瓦解。之后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军力大盛。北平中山,败胡林和楼烦;开疆三郡,代郡、云中郡和雁门郡;插手秦内政,立秦昭襄王;插手楚、秦、齐、魏、韩五国乱战,立燕昭王……然而后来在立储上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导致儿子叛乱,自己在沙丘之乱中被囚禁饿死。

三、汉武帝

秦皇汉武,一代雄主!政治上,加强皇权并集权中央,实行推恩令,创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和刺史制,办太学;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酒专卖,开丝绸之路等;军事上,击溃匈奴,西征大宛、楼兰、车师、龟兹、莎车,远征朝鲜(设汉四郡),南拓闽越、西南……晚年时,信奉方术,生活奢侈,穷步黩武,巫蛊之乱更是葬送一个贤明太子。

四、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篡魏称帝后,励精图治,革新政治、推行法制、崇尚节俭、灭吴一统、罢兵修养,创下史上繁荣昌盛的“太康之治”。然而晚年骄奢淫逸,君臣赛富,怠于政事,分封八王,造成后面西晋长期内乱不止。

五、齐文宣帝


北齐文宣皇帝叫高洋,原本是东魏的臣子,后来破使东魏孝静帝禅位,创下北齐。称帝后,任人唯贤,重农桑办学堂,改革吏治,惩处贪污。多次击败过北边的匈奴、柔然、契丹,南朝的萧梁政权也被打败过,西魏不敢侵犯。然而,晚年暴虐无道,嗜血滥杀,大兴土木,终日酗酒,年纪轻轻就死了。

六、后唐庄宗皇帝

后唐庄宗皇帝名叫李存勖,是唐朝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是后唐的开国皇帝。早年击败过后梁和契丹,夺得河北、河中的土地,称帝后,灭亡了后梁、前蜀两国,吞并了岐国,开疆扩土,无人能挡!后沉迷美色,滥杀功臣,重用小人,横征暴敛,引得军民百姓愤怒,在军队叛变过程中被杀。


寻找不答应


当属我们的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6月3日,乳名叫小六子,还是挺萌萌哒的名字。

童年的张学良并不知道,长大后的他会成为东北三省的统治者。

因为那个时候的张作霖,也不过是一个响马,后来被朝廷招安,一步步做大。

张作霖对这个儿子相当看重,他请来了有郭鬼子之称的郭松龄做老师,培养张学良为人处世的方式。

皇姑屯事件爆发前,张学良已经是东北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掌握着装备精良的第三军。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在张作相的支持下,张作霖顺利接过父亲的权杖,成为东北军首领。

1928年6月11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服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发表《劝告蒋阎息争通电》,表示“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声称自己中立并调停劝和。但实际上他更加倾向于蒋介石。

由于阎锡山和冯玉祥已经出现颓势,张学良感觉时机已经成熟,率领30万东北军入关,协助蒋介石作战。

阎锡山和冯玉祥招架不住,纷纷宣布下野,中原大战以蒋介石胜利告终。

为了表示对张学良的信任和感激,蒋介石给了他一个陆海空副总司令的职位,张学良也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张学良,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犯错,他的做法不仅壮大了东北军,也赢得了蒋介石的好感。

可是这一切都随着九一八事变而付诸东流。

三个月的时间,日本人占领了整个东北,张学良成为全国人民的众矢之的。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苦劝无果的情况下,进行了兵谏,逼蒋抗日。

事后,张学良犯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会意识到去南京有去无回。

可是张学良坚持陪同蒋介石,一下飞机就被扣押。

蒋介石本来想要枪毙张学良,但国内外舆论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判决张学良无期徒刑。


我认为,张学良执意去南京,并不是意气用事。

在他看来,自己是东北军首领,有数十万的军队听从自己的命令,蒋介石真要杀他,也会掂量一下。

但是他可能忘记了,这个时候的东北军已经不能和以前相提并论,没有东北三省作为大本营,蒋介石没有了忌惮,是杀是放只能听从蒋介石的意愿。

就这样,张学良被关押起来,一直到1990年才恢复自由。


晚年的张学良远走美国,在夏威夷结束了自己凄惨的后半生。

可以说,张学良就是前半生开挂,后半生悲催的代表人物。

—End—



冷月钩沉


世界史上成就非凡、青史留名的大人物太多了。但也有部分先成功,命运的结局却不好的人,甚至连生命的主动权也无法自主,不胜悲怆。

狡兔死,走狗烹。功成名就的时候,也是合作伙伴结怨猜忌的敏感时刻。

春秋时越国大臣文种,扶助勾践复国灭吴,却被勾践处死;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从胯下之辱到君臣决裂,身败名裂,终被杀死。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猜忌功臣,一起打江山的武将被杀殆尽。如李善长、刘伯温、蓝玉、胡惟庸等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失败。


雅典的梦韵


蒋介石也拥有一个这样的人生,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之所以会经历大起大落,说实话都是自己作的。

这些人本来抓着的是一手好牌,奈何被自己打烂了。

我想也许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吧,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恰恰是因为蒋介石一个人的悲催,给了我们无数中国人以独立自主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正是蒋介石的失败,毛泽东的胜利。让我们拥有了现代化的一切,我们拥有的新中国,正是毛泽东带领我们建立的,恰恰也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从此,我们全体中国人民,享有了公平与自主,独立与自强。

蒋介石之所以失败,最大的一点就在于他失去了民心。毕竟,蒋介石一直都是代表的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没有解决广大人民的问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做到凡事从人民出发,所以,在他悍然发动内战之后,就失去了民心, 就处处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了。

本来一开始蒋介石的军队的规模是十分的庞大的,他们还有美国的支持,飞机、大炮、坦克应用尽有。

可是,就是在有这种优势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失败了。被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打败的。

说白了蒋介石的失败,就是败在了人民的手里。

你看毛泽东策划的三大战役打响之后,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的背后站着的都是人民的支持,无数的人们往战场上给人民解放军送粮食,送弹药,送各种必须品。

相反,国民党任何物资都是靠自己筹备。所以,他们渐渐的就会在战场上败阵下来,就会断粮,断枪,断所有的必须物资。

这些物资的缺少,最终,也就导致他们失败了。

我们都知道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彻底的打败了蒋介石的蒋家王朝。这一次胜利之后,陈毅元帅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他说淮海战役,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胜,全部都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民用小车从家里给我们运来粮食,运来衣服,运来日常所用的必须品。正是因为有人民作为强大的后盾,所以,我们胜利了,国民党失败了。

不得不说,这就是蒋介石的悲哀。

当然了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他对于为何会失去大陆做总结的时候,他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改善民生的生活。没有让人民受益。

国民党统治的期间,国内是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是社会秩序十分的混乱,人民的生活当然也十分的贫苦了。

所以,最终蒋介石失败,也就注定中的事情了。

当然了像蒋介石这样,经历大起大落,前半生风光无限,后半生颓废狼狈不堪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

之所以会导致他们如此的下场,就在于他们不得民心。这个天下,永远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史学达人


前期成功、后期悲催的人物不少。

(一)

赵武灵王:大半生建功立业,威震北方,其“胡服骑射”留下千古美名。如果继续保持雄风,他将是成就赵国霸业的一代雄主。但是,事业正干得风生水起之时,他忽发奇想,搞禅让,最终,祸起萧墙,沦为其儿子赵惠文王的阶下囚,被活活饿死。

(二)

从一度成功到悲催收尾的人物,中国历史上还有楚怀王、王莽、宋文帝刘义隆、梁武帝萧衍、杨广、武则天、唐玄宗等,外国历史上有拿破仑、(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沙· 贾汗、(埃及)萨达特、(突尼斯前总统)布尔吉巴、卡扎菲等。


晓帆轻舟


历史上的悲催人物很多,我这里要讲我心中的一个悲情人物:新朝开国皇帝——王莽。他的悲情在于,在没做皇帝前,他是被万民公推的道德楷模、圣人先知,大家甚至都推举他当皇帝;然而当他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努力为民谋福利,最后却反而成了全民公敌,身败名裂,死境凄惨,其形象更被后世的史学家统一丑化为乱臣贼子,两千多年来都不得翻身。人们一提起他,立刻就会跟悖逆小人形象联系起来。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唏嘘。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王莽的传奇人生。



身世显赫,礼贤下士,生活简朴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的汉成帝时期,身世非常显赫。王氏家族是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他的姑姑是当朝皇后,家族中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汉成帝阳朔三年,24岁的王莽入朝为官,最初担任黄门侍郎,30岁那年被任命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38岁接替伯父担任大司马,成为朝廷首席权臣。因为条件优越,王莽家族的很多人都生活奢靡、目中无人。然而王莽却与众不同,他礼贤下士,清廉且生活简朴,时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下人。有一件关于王莽的轶事不得不说。有一次,王莽的儿子杀了一个奴婢,这在当时其实不算什么大事。奴婢的地位是与牛马同栏,可以随意买卖的。然而王莽认为人生下来就应该是平等的,奴婢也是人,杀人就应该偿命。所以他硬是逼着自己的儿子自杀了。这件事传开后,当时的王公大臣、平民百姓都觉得王莽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完人。然而如果王莽只是做到这些的话,他顶多算是道德高尚的人,绝对还达不到万民拥戴他当皇帝的地步。那么王莽还有什么特质呢?


万民拥戴

王莽最令人敬佩一点是他心系万民,怀揣着要建立造福于最大多数人的社会的理想。与其说他是一个政治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学者、思想家。早在做黄门侍郎时,他就与志同道合的刘歆潜心研究经史子集、儒家经典,他们发展了经世致用的古文经学,为能找到一条消除社会矛盾的根本解决方案苦苦寻索。他们心目中的社会应该是人人平等、财富基本均分的,可以说王莽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将儒家理想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人。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到了西汉末年,汉王朝经过200多年的运转,土地兼并极为严重、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积重难返,行将崩溃。富甲贵胄、平民百姓都不能幸免。这个情况下,社会各个阶层都希望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收拾局面,救他们于水火,奔向美好生活。在这个背景下,王莽的理想之光受到王公大臣、广大士子、乃至广大百姓的热烈拥戴。这种社会各阶层意志的高度统一,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极其少见的,以至于后来在汉哀帝早逝之后,大家公推王莽称帝代汉自立建立新朝(公元8年-21年),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也几乎没有出现大的冲突,基本可以说是一次和平的过渡。



大胆改革,构建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

不论是纯粹被众人推举上去皇帝之位的,还是有他个人权术的成分,作为一个实干家的王莽,在当了皇帝之后,确实立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决意依据周礼和儒家理想进行一些列全方位的改革。改革核心内容是“立王田,废奴婢”:土地国有,禁止买卖;土地平均分配,户均百亩,多的分给乡邻;释放奴婢,禁止买卖。这些字眼看上去是不是似曾相识呢?没错,这些政策非常超前,跟现代社会有几分相似,比美国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早了近两千年。王莽被许多人称为穿越者的原因就在于此。另外的改革措施如币制改革、国家专营等就不一一详述。总之,王莽的目的是构建一个人人平等大同社会。他对儒家经典《六经》非常痴迷,改革的理论基础也多是来自于这里。



身败名裂,万世唾骂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王莽改革成功的话,两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将建立一起一个怎样的和谐社会,那种景象是非常值得憧憬的。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在真实的历史中,王莽的改革失败了,而且是全盘的失败。王莽本人可能不知道,他为了追求大同社会所作的改革,反而加深了人民对他的怨恨。他的改革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弊端,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更加动荡。王莽从一个万民拥戴的智者,戏剧性地变成了千夫所指的暴君。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几点主要原因:一是改革推行太急,没有准备和实验的时间;二是改革政策执行出问题;三是政策变化大,百姓来不及适应;四是对突发情况考虑不充分。拿王田制和废奴婢举例子,王田制的核心是土地均分、禁止买卖。在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平民和大地主均分土地,官商勾结时有发生。万一遇到灾荒年,广大农民吃不饱饭,又不能卖掉土地或者卖身为奴换口粮,只能饿死,要么就是冒着被抓去服劳役的危险卖土地。就这样,本意好的政策,反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百姓不仅没有因为好政策感谢王莽,反而开始怨恨他,其他很多政策也都是如此。就这样,王莽成了全民公敌。


王莽的运气也不太好,公元11年,也就是他建立新朝后的第三年,黄河在魏郡(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决口改道,这是六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新河道正好流过人口稠密的地区,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各地反抗运动风起云涌。公元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皇宫,王莽死于乱军之中。这位前后毁誉截然相反的传奇人物就这样结束了一生,他的死代表儒家理想从巅峰跌落。王莽死后的两千年里,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将他定性为乱臣贼子的代表。直到近代的民国时期才有胡适等学者为他平反。


虽然王莽的改革失败了,但我们依然应该肯定他为解决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而积极进取的见识和胆略,也应该肯定他为实现儒家最高理想而做出大胆改革的魄力和勇气。也许我们还可以从那段波澜的岁月中,从王莽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中,汲取一些营养,学习到改革需要指导思想,也需要切合实际和措施得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王莽的讨论还将继续。我们就以一段胡适先生对王莽的评价收尾吧:

"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及《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

哈达博士


有的是……,多了去了!

例:于谦。

于谦不能算是历史当中的人物是吧?他是现在进行时,想成为历史人物还得等百八十年是吧?好吧……。

林冲、李白、萧何、韩信、岳飞、周瑜、项羽、董光忠………,董光忠你们不认识吧?

我认识……。

说句实话,其实我本人因为“头条问答”中,不论什么无聊问题都会层出不穷,故我对将属于自己文字及观点输于此处并不是十分情愿为之。

今天这则问题,是我在阅读中偶然看到,并主动选题,正是因为我想把后面的文字写在这里,我想如果我不写,就更不会有太多人知晓了。

董光忠生前并非什么名人,一米八六七的大个子,膀大腰粗,横眉怒目的总是一副严肃样子,不呵人便基本不开口讲话,朴朴实实的职工穿着让人不难判断其着装属年如一日那种;

而令我倍感意外的是,这个人居然下班是骑着一部二八凤凰牌自行车回家的……。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个人那天我的所有观察,我也因此断定,根本不用怕他,他那个样完全是装出来吓唬小孩的……。

从那一天开始,我与他角逐了整整3年,而他与十几,甚至是几十万像我这样的初中生角逐了几乎是一生……。

董光忠,原大连市第四中学,教导处主任,整个学校人员对其统称:老董。

只不过我每次叫完,是必须转头就跑的……。

毕竟,我的为学时代,是学校里调皮捣蛋学生中绝对的领头羊者!

像教导处主任拎着木棍满楼追打我这样的小事情,对我来说属司空见惯而已。

那时的年龄及逆反心理,是绝对不可能把自己与教导处主任之间的这种司空见惯看做是友谊的。

更加幼稚的是,从小训练足球的我总是认为:

就他那熊样追的上我?

下辈子吧……。

1998年6月20-22日是我参加初升高考试的日子,之后宣告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自然而然的永别老董了……。

人总是会长大,我可能也算是个人吧……。

几年前,我突然闻听一件事,说的竟然老董,详细问过后,大致的经过是这样的:

老董在四中,前后干了30年教职工,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工龄参照下,老董终于在勤勤恳恳了大半辈子后,到了两鬓斑白的时候,获得了教委给予的“劳动教师模范称号”奖励,以及下一年度接替现任校长职务。

老董奋斗了一辈子的梦想、理想终于得以实现了!

话至此处,已经这般年龄的我,对于我儿时的教导主任为人处世的作风,我应该真挚,由衷的祝贺他,这真的是老董辛辛苦苦这辈子所应得的。

当天老董非常高兴,仍旧骑着已经换成山地自行车回家……。

第二天,老董中风了!

其实,老董是个非常要强的人,中风后的他努力配合治疗,8个月以后重返岗位了,据说他归校后的职务是教初二学生“几何”。

时光流逝,转眼又过去了四年,教委考虑老董已经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加之身体中风后仍对工作的执着认真,考虑让他担任校长,以校长身份退休。

还是第二天,老董突发心脏病离世,终年63岁!

我的这段了论述是真切的,是就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实事。

如题所问,我想我不必说的太久远,只这一件事足够。

老董是一名非常非常成功的、朴实的、勤奋的、正直的、努力的教师、教导主任,他有资格实现理想、梦想,成为一校之长!

老董可能真的与校长无缘……

但这并不影响一个曾经给他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的学生,在思绪至此时,起身仰望天空,愿老师您在天堂安好!

然后在心里由衷的说一句:董老师,真的是太可惜太可惜了……,您是一位好老师。


翱翔滴毛鹨子


林世功。

这是他137年前在北京总理衙门门前挥刀自杀时留下的绝命诗:

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

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

廿年定省半违亲,自认乾坤一罪人。

老泪忆儿双白发,又闻噩耗更伤神。

1842年(道光二十一年),林世功生于琉球国久米村,为闽人三十六姓里林喜的后裔。

在1865年的官生科考试中他金榜题名,与林世忠、毛启祥、葛兆庆被录取为赴宗主国清朝留学的官生。

1868年冬,林世功等4名官生前往清朝留学,并于翌年到达北京,入学国子监,这也是琉球国最后一批派往中国的留学生。林世功在国子监学习经史子集及诗赋文章,他的学业非常出色,在中国期间他的汉诗就以《琉球诗课》与《琉球诗录》之名刊行于世。

1873年夏,林世功毕业,随贡使向德裕、蔡大鼎离开京师,踏上归途。与他一同来华的毛启祥死于入京途中,葛兆庆与林世忠也相继去世,只有林世功一人学成归国。

1874年,刚刚归国的林世功就被任命为久米村诗文官话经书师匠,同年12月转任久米村文组主取。次年6月,林世功出任国学大师匠;9月又擢为中城王子(世子)尚典的讲解官。

就在林世功平步青云之时,琉球也面临着来自日本的空前压力,逐渐沦入亡国的深渊。林世功还在中国留学时,日本就在1872年将琉球国改为琉球藩,着手开始吞并琉球的进程。林世功在福州等待接贡船归国时,日本以为八瑶湾事件中遇难的琉球人报仇为由出兵台湾,并在其后与清政府签订的北京专约中取得了“保民义举”的大义名分,等于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

1875年,日本派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强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震惊琉球上下,使琉球处于风雨如晦、人心惶惶的乱象之中。尽管琉球据理力争,反对日本要求,但仍是无能为力,与松田道之谈判破裂后,只好派官员直赴东京请愿。

另一方面,琉球国王尚泰担心清朝过问此事,并且为了挽回国运,又派遣紫巾官向德宏以前往伊平屋岛祈祷为由秘密出使中国,林世功以陈情通事的身份随同前往。一行共19人,于1876年12月10日夜里从北山名护间切的湖边底港(今名护市许田地区的湖边底)出发,在伊江岛遭遇台风,险些触礁沉没。在经过八重山群岛之后,他们于1877年4月12日到达福州,与滞留福州的贡使毛精长会合。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将尚泰的密信呈给闽浙总督何璟,并提出直赴京师请愿。经何璟上奏后,清廷才知道了琉球所发生的一切。然而,清政府反应消极,认为琉球价值不大,但出于保住宗主国的架子,故对日本只能“以情理二字相驳诘”,也不准向德宏等入京,令其通通回国。日本利用清政府的不干涉政策,于两年后悍然实施“琉球处分”,在琉球设冲绳县,将国王尚泰、世子尚典等琉球王室成员挟至东京软禁,琉球灭亡。

当时,向德宏、林世功等并未应清廷要求回国,而是留在福州。他们从漂海来闽的琉球难民那里听到了亡国的噩耗,接着又得到了世子尚典要求他们北上求救的密函,于是向德宏于1879年6月先行北上,到天津谒见李鸿章。到1876年9月29日,林世功、蔡大鼎、毛精长等人也从福州北上,直赴北京求救。

林世功及蔡大鼎、毛精长等人在1879年10月19日到达北京后,就积极展开救国活动,与在天津向李鸿章请愿的向德宏相互呼应。从1879年10月23日到1880年11月18日,他们共9次向总理衙门或礼部请愿,呼吁清朝讨伐强暴的日本,帮助琉球复国,但清廷只劝他们尽快回福州。他们甚至还在百官上朝必经的东华门守候,碰到大臣就跪着向他们哭诉,许多清朝官员深受感触,但只得安慰他们不要哭出声,免得日本人知道。此外,林世功等还寄希望于神佛,他们每月朔望都会去正阳门关帝庙祈祷国运回转。

就在林世功等想尽一切办法复国时,清政府正在与日本进行针对琉球的秘密外交。原来经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斡旋,日本想出了一个“分岛改约案”,即将琉球南部的先岛群岛让给中国;作为交换,中国修改《中日修好条规》,给予日本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有意接受,并试图在先岛群岛恢复琉球国。因此清朝总理衙门和日本驻华公使宍户玑便就“分岛改约案”于1880年8月至10月展开八次谈判。林世功、毛精长、蔡大鼎等人已听到了关于“分岛改约案”的风声,他们于1880年9月28日向总理衙门递交反对分割琉球的请愿书,称先岛群岛贫瘠不能立国,请求恢复琉球全境。但这无济于事,总理衙门还是于10月21日同日方草签了分岛改约的协定。其后清廷内部围绕该案发生争论,林世功似乎也察觉到了。他感到必须以死来拯救琉球国运,于是在1880年11月20日以个人名义向总理衙门呈递了一封请愿书,写道:

“琉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谨禀,为一死泣请天恩,迅赐救亡存国,以全臣节事:窃功因主辱国亡,已于客岁九月,随同前往进贡正使耳目官毛精长等改装入都,叠次匍叩宪辕,号乞赐救各在案,惟是作何办法,尚未蒙谕示。昕夕焦灼,寝馈俱废,泣念奉王命抵闽告急,已历三年,敝国惨遭日人益肆鸱张,一则宗社成墟,二则国王、世子见执东行,继则百姓受其暴虐。皆由功不能痛哭请救所致,已属死有余罪,然国主未返,世子拘留,犹期雪耻以图存,未敢捐躯以塞责,今晋京守候,又逾一载,仍复未克济事,何以为臣?计惟有以死泣请王爷暨大人俯准,据情具题,传召驻京倭使,谕之以大义,威之以声灵,妥为筹办,还我君王,复我国都,以全臣节,则功虽死无憾矣!谨禀。”

除了请愿书以外,林世功还给蔡大鼎、毛精长等人留下一段遗书,写道:

“此禀并无与人牵涉之语,虽递无妨,祈诸公裁夺施行。如曰无补于事,不必投递,则功亦末如之何。虽然,与其事后递禀,有名无实,曷若事前以死请救,以全臣节哉?再,功谓奉主命告急,五载于兹。乃上不能救君,下不能存都,何以覆主命,何以对国人?世子如问父王,又将何以为对?此功所以捐生请救也,伏望诸公怜其愚而宥其罪。临命痛哭,笺此谨白。”

当日上午,林世功自杀殉国。

林世功自杀殉国后,清政府认为林世功是琉球国的忠臣,下赐200两银子,厚葬于通县张家湾立禅庵村(今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立禅庵村)。此处为客死北京的琉球国人士墓地,共有14座琉球人(均为久米村人。琉球本地人多实行风葬或火葬)坟茔,林世功为倒数第二位入葬者(最后一位为1889年下葬的王大业)。文革期间,林世功的墓被砸。至今,立禅庵村的琉球人墓地仍然没有任何修复的迹象。林氏的自杀,确是给人们带来了冲击。1881年3月,清政府下令重开琉球谈判,力保琉球社稷,并命沿海各省加强武备。连琉球稚龄儿童和贩夫走卒都对林世功的名字朗朗上口。但是随着日本思想的浸润,事情也就渐渐被遗忘了。

中国也对林世功给予高度评价,林世功殉国之时,清朝官员就称赞他为忠臣。大陆学者谢必震则评价说:“人们虽对林世功殉国的壮举赞颂不已,然无力回天的趋势已成定局,可怜报国无门的爱国志士林世功,终究抱恨终天,享年仅四十岁。但不管怎么说,琉球的历史因为他有了那么醒目的重重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