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高層看格局,中層看執行,基層看責任!

柳傳志被譽為中國企業的教父,他有一個很出名的用人思想,被很多企業家學習。

他說:高層看格局,中層看執行,基層看責任。

柳傳志:高層看格局,中層看執行,基層看責任!

如何來解讀這句話,接下來我逐一跟大家分享。

高層看格局

首先,在柳傳志的眼裡,格局包含了四個方面的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以身作則。

作為公司的高管,要以身作則。不是有了權力,就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

柳傳志說:以身作則,不是說服下屬的重要理由,而是唯一理由。

柳傳志經常跟高管團隊反覆強調這句話,這句話在聯想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到。

在他看來,如果一個高管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則,那格局也無從說起。

第二個關鍵詞:顧全大局。

所謂顧全大局,就是不記小利,總是站在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有大局觀念。

顧全大局的人,才能夠堪當大任。

有一次,IBM公司要把pc業務出售出去,柳傳志就想去併購這個業務。

因此在公司召開高層會議,討論這件事。

當時公司裡,很多高管紛紛反對,只有楊元慶和為數不多的幾位副總裁表示支持。

楊元慶提出,他之所以支持併購,是基於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如果不去併購這項業務,不能在國際舞臺上獲得自己的競爭優勢,那麼聯想未來就很容易被惠普等公司擊垮。

柳傳志非常欣賞楊元慶這種懂得顧全大局的人,會站在公司未來長遠的戰略,看待公司的發展。

柳傳志:高層看格局,中層看執行,基層看責任!

第三個關鍵詞:心胸開闊。

所謂心胸開闊,就是能夠用人所長,容人所短。

作為管理者,心中不要總是想到員工的缺點,人無完人。

柳傳志說,用人之所長,無不可用之人;而用人所短,則無可用之人。

作為公司的高管,要看他是否有格局,就看他用什麼樣的人。

如果他用的人,能力都比他強,說明這個人心胸開闊。如果他總是計較別人短處,用的人各方面都不如他,那就是沒有格局的表現。

第四個關鍵詞:使命感

一個高管為了什麼而工作,就可以看出他是否有企業發展所需要的使命感。

如果他是為了錢而工作,那他將永遠會為錢所累。為利益而工作,一旦其他公司開出更高的價,那他就隨時可以被挖走。

柳傳志非常看重公司高管的使命感,他認為這種使命感就是,一個人要做大事業,要造福社會的一種責任擔當,而不是隻計較個人的一時利益。

當然公司有相應的利益機制,來保障高管的利益。但是作為一個高管,要把個人利益看淡一些,要把對企業發展、社會責任看得更重一些,這就是使命感。

通常一家公司的領導者有沒有使命感,會直接影響公司的核心員工。

像馬雲,他想做的事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他就帶著他公司的高管,來到寺廟的外面開會。

他說,在菩薩的眼皮底下,我們不要去講那些打打殺殺的東西,不要講如何賺錢。我們要講一些高尚的東西,講我們如何去造福社會的東西,講公司的使命感。

柳傳志:高層看格局,中層看執行,基層看責任!

中層看執行

所謂中層看執行,看的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要素。

第一, 看幹活的速度;

第二,看結果是否超越領導的期望。

在聯想,他們有類似半軍事化的文化,所有員工連走路,都會比較快。他們要求員工做事情要快,回答問題要快,處處都要體現速度。

一個員工的執行力行不行,就看他做事情是停留在滿足領導的要求,還是超越領導的期望。

如果只是滿足領導的要求,那就是一個平庸的員工。只有處處超越領導的期望,才是一個有良好執行力的員工,這樣的人可以把他培養成公司的中層幹部。

柳傳志:高層看格局,中層看執行,基層看責任!

基層看責任

對於基層員工,就要看他的責任心,怎麼看呢?

如果一個員工連最起碼的責任心都沒有,做事情馬馬虎虎,做不完也沒有內疚感,完成不了結果,就找理由、找藉口,這就是沒有責任心的表現。

什麼叫責任心?

責任心就是,一切問題到此為止。

基層員工的責任心,是需要培養的。

責任心從本質上來講,是員工的內在素質,員工的自我驅動力。

這些是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機制,去培養和激發出來的。

1、 激勵機制

責任心是激勵出來的,孩子的學習熱情,也是激勵出來的。

激勵員工,讓員工變得越來越有責任感。

2、檢查機制

責任心是檢查出來的。

如果你長時間不去檢查一個清潔工的工作質量,那他所負責的區域的衛生,就會越來越差。

所以,責任心是檢查出來的,企業必須通過檢查機制,來保障員工的責任心。

3、考核機制

責任心是考核出來的。

如果沒有考核,那員工的責任心就會大大下降。

很多公司老闆認為員工沒有責任心,首先要問問自己,公司的考核機制有沒有完善?

4、淘汰機制

責任心是淘汰出來的。

如果員工在公司裡,幹好幹壞一個樣,沒有激勵,也沒有淘汰。

那麼員工就不會有緊迫感和危機感,對待工作,自然也就沒有什麼責任心可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