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年在历史上这么的重要?

苍鹰105350496


公元前841年又叫“共和元年”,这一年,周厉王被国人赶跑,西周进入了长达十四年的共和时期。


但之所以这么重要,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历史从这一年才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从公元841年开始,我国历史记载的所有事件,都以编年的形式有了明确的记载,每个君主在位的时间长短,他们在位时每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能够完整的接续起来!而在此之前,我国的历史事件是不完整的,特别是有相当年份的历史事件记载是空白,直到20世纪末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遗憾,但对于成果却历来是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那么这个“共和元年”中的“共和”又作何解释呢?难道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难道一度出现了“共和制”的国家了吗?其实非也,我们都知道西周是君主制,这个共和和我们现在了解的共和制国家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它只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叫周厉王。周厉王是西周的第十位君主,在位期间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大事,而且连年战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仅如此,周厉王还要任用荣夷公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国人因此更是不满。这里的国人实际上指的是住在城里的贵族,当时的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力,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都有相当的权力,同时他们还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所以周厉王将资源等垄断其实是损害了这些国人的利益,他们自然会非常不满。

面对国人的不满,周厉王非但没有妥善解决,反而变本加厉,他命人监视国人,一旦有人诽谤他就立即杀死。在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国人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敢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的走开,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来历。

公元前841年,国人再也忍受不了周厉王的暴政了。于是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了周厉王,这就是国人暴动。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平息这场暴乱,结果臣下告知“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知道没有援兵的周厉王只得带着亲信逃离了镐京,一路沿着渭水河岸逃到了彘(今山东临汾霍州)。



周厉王的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中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静才躲过一劫。国人暴动后,周厉王被迫逃到彘,而太子静又不能马上继位为王,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而这一年也就被称为了“共和元年”。但对此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是由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见于《竹书纪年》和《吕氏春秋》,但是这和《史记·周本纪》存在出入。

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也就此结束了。“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尽管此后有短暂的宣王中兴,但这只是西周的回光返照而已。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也最终被犬戎所灭!


小祁说历史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之前只能是模糊推论。哪怕96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是自公元前841年开始前推。但是断代工程依旧只是自说自话,毕竟很多东西需要时间来进行验证,也需要考古等东西来发掘,比如以前西方不承认商朝,现在则是不承认夏朝,原因就是如此,没有文物对照也没有历史明确记载的时间。

话回过来说。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件事:西周厉王胡,被国人(自由民)暴动逐出首都镐京。

周厉王性格残暴,大肆占有山川河流与公共财产,利用巫蛊特务禁止百姓议论,国人在街上话都不敢说而只能用眼神交流。

暴动发生后,周厉王下令调集军队镇压,但大臣军官们说,国人就是我们的军队,如今国人暴动,哪找士兵来呢?

厉王无奈逃去了彘(山西霍州),太子静躲到召穆公家中躲避,国人包围,召穆公被迫以自己儿子代替。《竹书纪年》说:国人执召公子杀之。

国人被劝说解散,卫武公带军到首都,召公请共国君主和执政,代行王权,卫武公、召公、周公辅助,当年称共和元年。到共和14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继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此后,中国历史就能对应具体时间了 。


四川達州


公元前841年,又被称之为共和元年。跟你想象的差不多,也就是国王一个人说了不算了,要大家一起来拿主意割韭菜。

这个事情意味就很深长了,过去大臣们都是打工仔,国家收上来的韭菜,只有国王一个人可以享用,最多从牙缝里抠一点出来,赏赐给做事有干劲的大臣。

可是共和元年这一年,大臣们表示,不干了!他喵的,每天都吃国王牙缝里的韭菜,这回他们要平均分了这些韭菜。

01周厉王是个狠人,各种跟贵族不对付。

  • 经济上:

俗语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西周时期的贵族集团,早就把山林水池全都给承包了,也就是说百姓想要在这些地方找吃喝,就必须要向贵族交税。

百姓们世代都在这些山川旁边生活,靠着山就要去砍柴、打猎,靠着水就会去捕鱼,没想到突然之间就被收了人头税。能够拥有山川水池的普通人,微乎其微。

周厉王觉得,这可不行,光贵族收税,自己不收税,那哪成呢?于是乎周厉王颁布法令,霸占这些山川的贵族们,都需要向国家交税。

这下子这帮贵族可就炸了毛了,本来可以全都入自己的腰包,没想到现在还要跟周厉王分摊,这引起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

  • 政治上:

此外,周厉王在政治上,不愿意沿用过去周朝的老办法。过去周公、召公的后人世世代代都是卿相级别的大人物,这一职务几乎被这两家人给霸占了。

周厉王觉得这可不行,所以周厉王开始重用懂经济的荣夷公和懂军事的虢公长父。这件事遭到了贵族们的一致反对。

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史记》

周公和召公的后人,自古都是国家的执政者,他们代表着周王朝开国贵族的集体利益。现在突然穿插一个其他人进来,谁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幺蛾子呢?

所以说周厉王是因为得罪了这帮贵族,才会被赶下台的。整件事跟百姓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共和与否,百姓都还是要向朝廷交税的。

  • 言论上:

当然,周厉王本身也有问题,百姓过去是可以议论周王执政好不好的,就算大庭广众之下说也没关系。

可是周厉王觉得很难受,所以他找人到民间监视百姓,只要敢说他坏话,立刻抓回来宰掉。其实百姓才不会议论,真正懂得议论的,还不是那些读书识字的贵族么。百姓忙着种田打鱼交税呢,哪有这个闲工夫扯犊子呢?

02共和元年,不代表就真正共和了。

公元前841年,因为周厉王得罪了一帮不该得罪的人,所以他们以百姓的名义发动了一场暴动,最终将周厉王给赶跑了。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史记》

这个时候周厉王并没有死,只是跑出了镐京而已。所以这帮贵族们也没有再立一个周天子,而是换了一种执政方式,也就是共和执政。

所谓共和执政,也就是召穆公和周定公一起把持朝政,别想了,跟你小老百姓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其实本质是没有变的,只是这一段时间没有天子执政,而是由贵族臣子来执政。

  1. 其实周厉王之前的数百年里,西周王朝,基本上也都是这两家贵族在相互执政,周天子实实在在只是一个无足轻重之人。
  2. 周公旦、召公奭辅成王的确高尚,可是谁也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家的后人,能够世世代代把持朝政,这可就不简单了。
  3. 过去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后人们,在卿士的位置上,把控着国家的命脉,周天子只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真正该怎么实行,其实周天子真的管理有限。

共和元年,周定公和召穆公索性就把周天子给抛弃了,其实不要天子国家一样可以转起来。共和这个年号一共用了14年,14年后,周厉王在彘去世,他的儿子太子静便接替了周厉王的位置,

也就是周宣王,这才宣告了共和这个年号的结束。

03此共和非彼共和,共和的概念,只在贵族脑海中初具规模。

不得不说,人心深似海。早在公元前841年的时候,古人就已经揣摩出共和制度。也就是废除君主,由臣子们来共同执政。

这种模式有点类似后来的共和制度。可是这里的共和只是一个年号,而形式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史记》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共和,那是所有民众都参与进来一起执政的制度。而当时那个共和,只是一个年号,为什么用共和这个年号呢?

其实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便是因为是周定公和邵穆公共同执政,所以称之为共和。还有一种说法是共伯和代行天子的事务,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共和。

  1. 不管是哪种原因,我们会发现,由臣子共同执政的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公元前509年,西方便出现了著名的罗马共和国。
  2. 同样是驱逐了君主,可是当时的罗马平民拒绝向贵族妥协。在平民的压力之下,这才出现了共和政体,也就是由平民和贵族共同执政。
  3. 这种思想在西周时期,我们也出现过。但是只出现在了贵族的思想层面上,他们是永远不可能将这些思想,传达到民间的。

西周的贵族,掌握的不仅仅是财富和权势,还有一项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们拥有读书认字的条件,可是平民不具备。

因此那个时代即使出现了共和的雏形,平民也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去参与到整个国家的建设当中来。而这种对贵族来说可怕的思想,很快就被贵族们扼杀在了摇篮里。

总结:公元前841年,重不重要?很重要。

这一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不是因为这一年是共和元年,而是因为西周的共和思想被扼杀在摇篮里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状况,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就算先进的思想摆在你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

而贵族集团,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贵族集团,那是因为他们重视了这些思想。对他们有好处的,便会大肆宣传,对他们有坏处的,那就会扼杀在摇篮里。


江湖小晓生


公元前841年出现了西周共和,也就是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走,周定公和召穆王共同执政,清华竹简说是诸候共伯和执政,史称共和元年,直到十四年后周宣王复位。

司马迁的巜史记》编年也始于公元前841年,此前史料不连贯。



曹宗国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导语:

公元前841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其次这一年在历史上开始有了所谓的“历史性确切纪年”。

事件一:共和执政

周厉王在位时,非常的残暴,他的残暴不在于所谓的“好色”“酷刑”,而是在于“钱”,这是什么意思呢?

周厉王提出了“专利”概念,将国家内所有的山川,河流归于国有化,这些东西其实在之前都只是属于民间自由利用的东西,那么也就是说周厉王的“专利”目的在于大肆增加国家收入,增加收入后供他周厉王挥霍。

这一“专利”实施后,瞬间就激怒了民间百姓,王权贵族,可谓是得罪了全国的人,当时啊,民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这周厉王一看不行,立马派人镇压及监视民众。

虽说周厉王在镇压,但是群众的力量还是伟大的,公元841年,国人被激怒至极点,遂发动暴动,大家冲进皇宫赶跑了周厉王。

那么《史记》中说,周厉王跑了后,朝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

“共和执政”,周朝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了宫里。宫里说得上话的大臣们推举卫武公暂时代“周厉王”执政,召公和周公等一群大臣组成小团体进行辅政。

共和执政后记

这便是最著名的“公元前841年共和时期”事件,这个事件意义重大,前无仅有,也是周厉王自己将自己推下了台,可惜的是这群大臣在重立周宣王后20年,周宣王再次陷入了昏庸执政的局面。

事件二:历史确切纪年

司马迁在写史记前曾翻阅大量的资料,但是他发现“周厉王共和一年”,就是所谓的公元前841年,这一年之前的历史记载都只是有大约的时间,没有确切时间,其次很多事件记录模糊,各有一词。

与此同时他发现公元前841年之后的事件既有确切时间,又能连在一起。

司马迁思索良久,他认为作为一位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既要对历史负责,又要给未来人一个交代,所以他绝对不允许“大约时间”“模糊事件”的出现。因此司马迁只能以公元前841年为开始编订纪年。

所以公元前841年是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一年,这一年之后的事件在时间上,记录上,都是非常确切,非常连贯的。

结语: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咎由自取,亲手将自己赶下了台,亲手开创了“共和执政”;同时巧的是,正史《史记》又因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事不能连贯,从而确定这一年为历史上的“确切纪年”。


老泰迪讲历史


今年是黄帝纪年4718年,黄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共和制,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中国的共和从此开始,以后就是三国上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从黄帝共和元年开始中国有了世界上唯一的最长的不间断的历史记载


象牙40


因为公元前841年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历史上“已知年代”和“未知年代”的分界线。过去从历史典籍和考古中,我国把“已知的历史”年代推算到了公元前的841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有了纪年的“历史证据”,还有了“共和”的“国体”。可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半是搞不清年代的,所以在1996年由宋健提议,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个工程的起点就是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向久远的历史去追问“这是哪一年”?


人心厚道


这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残暴的周厉王,周公、召公共同主政,历史上称“周召共和”。这一历史事件是由专治走向民主的一种尝试,因此格外重要。


独行扁舟子张杰


公元前841年是我中华历史的分界线,前属末知年代,后属已知年代,是用来断代用的,841年也没发生啥大事只是司马迁记历史从这年开始有了年代事实依据!


六花九门


周朝的历史虽然不算传说历史,但经过儒家的修饰,实际上也面目全非了。公园前841年,我们现在公认的历史事件是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之后周召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段历史很奇葩。

首先,国人暴动能把周天子赶跑,这简直是天荒夜谭,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还未到皇宫门口就已经被军队镇压了,周厉王怎会因此而出逃呢?

然后,就算真的是百姓暴动成功,周厉王出逃,那么,过两天也就回来了,为什么14年都不敢回来?

最后,就算真的被百姓吓得不敢回来,那为什么要改国号(共和元年)?

这些问题堆在一起不难看出,其实就是一个叫做共伯和的诸侯进行政变,推翻了周朝,建立一个新朝代,叫做共和,所以,年号也改了。

儒家修史者是不允许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存在的,更不能宣扬和赞颂他们,所以就把这种改朝换代的政变说成是维护朝代延续的突发事件。这种修改痕迹到处可见,后羿、王莽、武则天,这些都不符合儒家的口味,他们宁愿让一个没有治理国家能力的三岁小孩来继承皇位,美其名曰“正统”,也不允许一个有治理国家能力的大臣来掌管国家,因为那是“篡位”!

所以,我们读历史必须先认识儒家的本质,然后才能真正了解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