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初為什麼打越南戰爭?

笑塵108


美國是為了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所以要發動越南戰爭打越南,中國是因為和越南出現了邊境衝突所以進行了中越邊境戰爭要打越南。

越南戰爭(英文:Vietnam War;1955年—1975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其發生在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老撾、柬埔寨。

最先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遊擊隊最終打敗了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統一了全越南。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戰爭是冷戰下的一次實戰,希望統一越南的越南反政府武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的支持下,推翻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豔的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越南共和國。最後美國因為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漸將美國國防軍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官方稱為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或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在民間被習慣稱作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國際上則又將其視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是指於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越南)之間的戰爭。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佈勝利,撤出了越南。越南在中方撤出之後,宣佈越南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進入八十年代後兩國繼續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衝突,時間持續達十年。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兩國關係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通過十年邊境戰爭,中國打擊了越南自越戰勝利後膨脹的信心,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


蛇眼中國


越南戰爭可以說是自從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了,從1955年開始,直到1975年結束,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裡,越南軍民死亡人數超過160萬,而且還導致1000多萬人無家可歸。

而美軍這邊也很不順,也在這二十年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總計有5萬人死亡,30萬人受傷,飛機、坦克等先進的武器裝備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但我們都應該知道,當年的越南和美國根本不是一個檔次,而且越南也沒有對美國的地位造成威脅,為什麼美國還要執意侵略越南呢?

在二戰之前,越南是法國人的長期殖民地,不過在二戰中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而在二戰結束之後的同一年,以胡志明為核心的越南共產黨向法國人宣佈獨立,並且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不過事情可並沒有這麼簡單,四年之後,法國人重新介入越南國事,前越南的皇帝得到了法國人的支持,開始走上了和越南民主共和國分庭抗禮的道路,並且在西貢成立了“越南臨時政府”。所以後來人們習慣性把越南民主共和國稱為北越,越南臨時政府稱為南越。

而隨著南北越的矛盾愈演愈烈,北越人民對法國人的仇恨也越來越深,1954年,北越人民軍將法國人從越南趕了出去,本來以為事情就此結束的人們,萬萬沒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是再一個危機。


因為第二年,美國開始介入越南的國事之中,並且以幫助訓教越南軍隊為由支持吳庭豔政權,也是在同年,吳庭豔正式登上了南越的領導人之位。

這個時候,整個越南就像是被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瓜分”了一般,因為北越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南越是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但是,在北越人心中清楚南北越不能分離,要不就得重蹈朝鮮的覆轍。於是在1959年,準備妥當的北越徹底按捺不住了,大規模出兵討伐南越,意圖統一越南。

而美國深知,一旦北越統一了南越,意味著美國在越南行動的失敗,同時也意味著蘇聯的得手,在大局上輸給了,蘇聯,於是美國也找了一個藉口向北越宣戰。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裡,美國以絕對優勢,重創了北越軍隊,但是美軍始終都不能完成他們的最終目標——消滅北越。

而且美軍還屬於不長記性的那種,忘了在朝鮮被我國志願軍打敗的事實,試圖通過越南作為跳板,進而侵略我國。

對於美國人的陰謀,我國不可能看不透,於是我國開始源源不斷的派兵和物資援助北越,而且蘇聯也為北越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

隨著越南戰爭的延長,美國士兵的補給越來越困難,而且美軍的傷亡率也直線上升,甚至在他們國內還出現了“動亂”,比如不斷有民眾遊行反對美國政府的對越戰爭,被逼無奈的美國最後只好宣佈從越南撤兵。

而在失去了美軍幫助下的南越,實力遠遠不如北越,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北越就徹底打敗了南越,實現了越南的統一。


夏目歷史君


與我們想象中的不同,美國打越南戰爭的初衷並沒有那麼邪惡,最開始時美國人其實是以幫助者的身份踏上越南國土、在越南展開了戰爭的,只不過因為他們幫助的是失敗者南越、只不過因為他們最終在越南殺戮得太過於嚴重,所以最終他們才會被人們當成了赤裸裸的侵略者。

越南的兩極分化是在二戰之後出現的,二戰後,蘇聯扶持的胡志明在越南北方建立了北越,法國扶持的越南國王在南方建立了南越,正是在他們的爭鬥下,才促使越南出現了兩極分化。


對於一個被分裂成兩半的國家來說,一統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士兵戰鬥力比南越強悍萬分的北越就對南越爆發了戰爭,想達成一統越南土地的目的。

從當時的狀況來說,北越的做法是沒有什麼不對的,很符合常理。

不過對於南越來說情況就不同了,對他們來說,北越的做法就是侵略,於是他們在危急情況下先後選擇向法國、美國求援也實屬正常,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美國插手越南戰爭的原因

在最開始的時候,南越的老大是法國人。

而法國人雖然在殖民時代是世界上的一霸、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很多殖民地,但是因為他們在二戰中遭受到的創傷實在太過於巨大、他們的實力損耗實在太過於嚴重的原因,所以在南越被北越壓迫得越來越嚴重後,他們就選擇撤出了越南,把對南越的掌控權交給了美國人。

美國人當時之所以會願意接過南越的爛攤子,主要跟他們對世界格局的佈置有關。

在把法西斯陣營給除掉後,世界上開始形成了兩股勢力的對峙,這兩股勢力的核心分別就是美國和蘇聯。

在二戰之後因為彼此都擁有核武器、彼此的實力都太過於強悍的原因,所以美國和蘇聯基本上是不會直接爆發戰爭衝突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們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那他們就會在其他小國或者第二等強國身上下手,通過拉攏他們或者對付他們來達到擴大自已影響力的想法。

因為南越是法國的小弟,法國在二戰後又變成了美國的小弟,因此南越在當時無形中是屬於美國陣營的。

如果南越仍舊存在的話,那對美國人來說就等同於他們在中南半島擁有了一份話語權。

而如果南越被北越滅掉的話,那對美國人來說就徹底失去了對中南半島的話語權、使得蘇聯陣營對中南半島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的出現,他們才撿起了法國人的爛攤子,選擇了支持南越。

逐漸變得冷血的美國軍隊

不過大家可不要誤會,在美國人剛開始選擇幫助南越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打算親自磨刀上陣去對付北越。

最開始的時候,他們是不想在越南這片土地上耗費太多力氣的,他們開始時只對南越進行了一些武器上的幫助,並沒有真正介入到越南戰爭中。

他們後來之所以會全面介入越南戰爭中、在越南殺了那麼多人,跟南越的弱小有著非常巨大的關係。

正是因為南越的戰鬥力太菜了、根本玩不過北越,所以美國人才會為了防止北越取得對全越南的掌控權,而選擇了對越南派出大軍,真槍實彈地和北越對幹了起來。


從尊重歷史的角度來說,美國人剛開始和北越爆發戰爭的時候還是比較尊重戰爭法則的,並沒有輕易對平民出手。

但是後來隨著一些情況的變化,他們卻開始變得冷血起來。

隨著戰爭的爆發激烈,美國士兵在越南戰場中遭受到了很多偽裝成農民的游擊隊襲擊、在叢林中被北越軍隊打了很多冷槍。

如果美國人能在戰爭中一直保持著絕對優勢還好,但是在這種巨大的傷亡以及防不勝防的騷擾下,美國人就有些無法壓制住自己的怒火了。

接下來,美國空軍為了解決隱藏在普通百姓中的游擊隊,而對許多平民居住地進行了無差別轟炸,使得許多無辜的平民百姓隨同著隱藏的軍隊一同喪命在了他們的爆炸焰火下。


越南戰爭的結束

正是因為他們的冷血,這才導致越南最終有數百萬人喪命在了和他們的戰爭中。

雖然說一開始時美國人的身份是幫助者,但是從美國人在整場戰爭中的殺戮來看,他們的初衷實際上已經產生了變質、他們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


而與大家潛意識中認為的不同,美國最後並不是被越南擊敗的。

美國最終離開越南的時候,實際上是以和平的姿態離開的,至於他們之所以離開,跟他們國內的反對聲有關,正是因為國內的反對聲,深陷越南泥潭已久的美國才選擇了從越南撤軍、把他們的南越小弟留給了北越隨意處置。

然後在他們離開沒多久,北越以無可抵擋的實力橫掃了南越。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很熟悉,越南一統沒多久,他們就和曾經給予他們無數幫助的我們爆發了戰爭、和帶給他們無限悲痛回憶的美國勾搭在了一起。

從這點來說,越南一點都不值得我們同情。

所以說這就是美國之所以會選擇向越南出兵的原因,他們之所以會向越南出兵,主要跟他們對世界格局的佈置有關。


孤客生


說到越南戰爭,很多人都很疑惑,美越之間並無歷史糾葛,為何美國要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來參與這場毫無勝算的戰爭呢?乍一看確實如此,但要從當時的國政治格局及越南的地理位置來看,此事就不難理解。

二戰之前,越南成為法國的殖民地已有五十五年曆史。1940年,越南被日軍佔領,法國人被趕走。二戰歐洲戰事結束後,法國人重返越南。當時的越共已經在北方建立了民主共和國,法國只能扶持末帝成立南越政權。

為了爭奪越南的控制權,越共領導的北越同法國扶持的南越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戰爭。北越最終在中蘇的援助下,取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在二戰中遭受重創的法國,實在沒有實力再耗下去,於是做出撤軍的決定。

1954年,有關結束印度支那戰爭的《日內瓦協議》得以簽署。協議規定,越南以北緯17度線為界,越共政權控制北方,而保大帝政權控制南方。次年,美國便決定取代法國在越南的位置,扶持吳庭彥在南方建立政權。

當時的國際環境正處在冷戰之中,美國在亞太戰略中將東南亞視為冷戰的關鍵戰場,美國為了避免共產主義席捲全越南,因此支持吳庭彥在南方通過政變建立政權。本來越南要在這年進行選舉,但因分治而不了了之。

隨著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失利和越南共產主義的擴張,尤其是中蘇同盟的形成,都使美國意識到潛在的威脅。冷戰格局形成後,美國除了在亞洲扶植日本而遏制中國外,還將目光投向了包括越南在內的中南半島。

越南是中南半島上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對美國來說,越南北可牽制中國,南可控制馬六甲海峽,東可與蘇比克灣美軍基地相呼應。越南的金蘭灣是世界最好的深水港之一,美國對其垂涎欲滴。

金蘭灣有亞洲第一軍港之稱,可停泊航母,扼守著太平洋和印度洋間的戰略通道,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越南就像一顆釘子一樣,牽制了東南亞的顏色革命。從戰略上來講,美國自然不想看到越南被蘇聯控制。

杜魯門主義盛行後,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成為其首要目標。美國先後出臺方針,闡明印度支那衝突是東西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意義。支持在越南的法國人,阻止共產主義的擴張,成為美國的既定亞太地區政策。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美國是從1961年開始介入戰爭的,直到戰爭結束的兩年前。前期的越南戰爭,美國主要是向南越提供援助,用以遏制北越政權的發展,軍事上是以顧問團的形式存在。

1960年,中蘇關係出現僵化,第二年美國便直接介入越南戰爭。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撤出亞洲就會打亂世界的均勢,他要在越戰中顯示出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隨後美軍派出特種部隊進入越南,但戰局並未扭轉。

同時美國派出軍艦進入北部灣,企圖靠近北越軍事基地。不料卻遭到北越的襲擊,隨即美軍對北越海軍基地展開轟炸,這就是著名的“北部灣事件”。該事件激化了美國和北越間的矛盾,美國認為這是北越的挑釁。

1965年,美軍對北越進行了第一次打擊報復,隨後美軍不斷增兵越南。在肯尼迪主政時期,他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聲稱如果越南變色,則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都會受到嚴重威脅。

美國出兵越南已成定局,其它事件只不過是找來的藉口或者導火索而已。同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發動了第一場陸戰,北越很多軍事基地被摧毀。在德浪河谷戰役之後,北越決定採取游擊戰術,以避免美軍的正面打擊。

北越及時調整戰略,採取無限制的消耗讓美軍失去耐心。三年後,北越集中八萬多兵力發起春季攻勢,讓美國突然覺得離戰爭結束還很遙遠。同年,美國國內出現大規模的反戰示威運動,參戰士兵也出現厭戰情緒。

當時美軍在越南的兵力已達最高的53萬人,已出現十萬多人的死傷。尼克松上任後,推行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政策,讓美軍逐漸撤出越南。美越雙方開始談判,但局部戰爭還在繼續。直到1973年雙方才簽訂和平約定。

越南戰爭中,美軍死亡5萬人,傷30多萬人,越南有160多萬人死亡。共和國也為越南的抗美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派遣了包括工程、防空等部隊在內的30多萬人赴越支援,使得美軍始終沒能越過北緯17度線。

自杜魯門以來,美國曆屆政府都以共產主義威脅為藉口,在世界各地到處插足,企圖奪取維護世界霸主地位。越戰使得美國全球擴張政策遭到重創,越戰改變了亞太地區的戰略格局,使得美國逐漸在東南亞收縮力量。

與此同時,蘇聯趁機向南擴張,改變了美蘇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對比。而且在越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又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使得軍力發展步伐放緩,蘇聯在軍力上乘勝追擊,大大縮短了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綜上,美國參與越南戰爭,就是杜魯門主義盛行的產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野史也是史


越南戰爭於1955年開始爆發,不過最初僅僅是南北越政權交戰。而美國那時候雖然在背後支持當時的南越政權,但是並沒有派兵直接參與越南戰爭。

不過,當時美國扶持的南越政權,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完全招架不住蘇聯支持的北越。眼看著北越共產黨政權已經有了統一越南全境的趨勢,這個時候南越背後的老大哥、美國終於坐不住了。當時為了進一步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紅色主義陣營的擴張,加之美國在東南亞一帶的盟友實力普遍薄弱。

所以美國想要在東南亞與蘇聯分庭抗禮,就必須要扶持一個東南亞地區的親美勢力。越南地區在當時就符合美國與蘇聯冷戰爭霸的戰略佈局,加之越南又是一個沿海國家,一旦親美勢力統一越南,那麼就可以與韓國、日本、臺灣等國家與地區,形成多角之勢遏制中國與蘇聯在亞洲一帶的沿海地區。
所以在1960年,
美國派出了一千人左右的軍事顧問團,以指導訓練當時混亂的南越軍隊,準備以充足的幹勁反攻北越得以統一。

不過當時美國還是低估了,南越政府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實力。雖然美國已經派出了軍事顧問人員輔助南越軍隊,但是這個時候的南越部隊戰鬥力依然渣的到底,一遇到北越政府的軍隊就一戰即潰。


萬般無奈之下,美國只能親自上場,畢竟美國還是不願意放棄東南亞這一地區的戰略佈局,拱手讓給蘇聯陣營方面。

1962年,美國開始親自派兵進入越南戰場,起初指派了1.2萬名的美軍士兵與200多架飛機,再加上美國海軍輔助。

到了1966年,被派遣到越南戰場的美軍士兵達到42萬以上,在此期間美軍對北約軍隊的攻擊依然不順利,可以說只是抵擋住了北越軍隊統一的步伐。
到1968年


,美國已經完全陷入越南戰爭泥潭,加上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無奈之下美國只能選擇撤軍。

沒有了美國支持的南越軍隊瞬間倒塌,面對北越的進攻完全沒有招架之力。1975年,北越政府獲得了越南戰爭的勝利,統一了越南全境,持續了20年的越南戰爭最終以美國的“失敗”而告終。
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
蘇聯支持的北越政府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總共有將近100萬軍事人員陣亡或失蹤,更是有將近200萬的越南平民同樣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大多數的90後00後是不曾聽過越南戰爭。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教科書裡面只講到過抗美援朝戰爭,卻沒有提到過越南戰爭。其實歷史上的越南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一樣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麼作為當時主要的參戰方美國到底有何企圖呢?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起,世界格局發生了大的變化。靠戰爭發家的美國,和有些廣闊領土的蘇聯成為世界兩大霸主。其中美國代表的是以資本家為主的資本主義社會,蘇聯代表的是以無產者為主的社會主義社會。美蘇冷戰由此開始,而當時的越南分為北越和南越,北越是中國和蘇聯支持的以胡志明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南越是以吳庭豔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南北以17度經線為分界線。 同朝鮮戰爭一樣,越南戰爭其實就是冷戰下的局部戰爭而已。

美國的參戰實際的目的是為了震懾蘇聯和中國。當時蘇中關係鐵,老美在朝鮮戰場上沒打贏,臉上沒了光彩,尋思機會亮出實力,告訴那些小國家們,你們該如何站隊。所以美國必須要打,還要在國際規則允許的範圍內,贏的堂堂正正,贏得無可爭議,可惜的是美國人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這個能力不僅僅是軍事攻擊力,火力,兵力運用;紙面上的東西老美算來算去都能贏,穩穩地,但是他們太低估了獨立民族思想引導下的革命戰爭的威力,忽略了來自人民的力量,對傷亡的承受能力以及中蘇聯手之下的戰爭持久力,當然也過高估計了自家對於一場戰爭的傷亡承受能力。


當時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就是不希望帝國主義被蘇聯的社會主義所代替。當時中國在朝鮮戰場上與美國的直接對抗以及大力支持越南分解放運動,美國更加意識到共產黨中國對美國安全利益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印度支那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繫,所以美國不能容忍越南在被解放。


從美國總統杜魯門起,就指定要參與越南戰爭。之後上臺的艾森豪威爾派300多人的軍事專家團前往南越,指導南越的軍事訓練和裝備建造。支持南越吳庭豔政府的反共運動。到肯尼迪執政時,更是提出所謂‘多米洛’效應,成為美國對越南的軍事介入和整個冷戰過程的直接領導思想,越南被肯尼迪看作“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聲稱如果“赤色浪潮”淹沒了越南,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 1967年,美國紐約街頭爆發了30萬人的反戰遊行。是美國政府陷入困境,全國面臨分裂的危機。所以美國撤軍了,越南戰爭以北越獲勝結束。


從此美國不再謀求以戰爭的方式打垮社會主義陣營,但在這場戰爭之後,中國逐漸奠定了亞洲一霸,隱隱為世界新一級的格局。


策神歷史


越南戰爭又被稱為越南抗美戰爭,是美國人發動的持續了20年(1955-1975)的對越南的一次侵略戰爭;表面上看是一次熱戰,但實際上是美蘇冷戰在亞洲的繼續。這次戰爭既是一次殖民性質的戰爭,又是一次霸權主義的戰爭;名義上雖然號稱是越南戰爭,但越南從來不是戰爭的主角,戰爭的幕後指揮者是蘇聯和美國。那麼,為什麼世界第一超級強國的美國要發動侵略越南的戰爭?為什麼中國和蘇聯都對弱小的越南伸出了援助之手?什麼才是隱藏在越南戰爭背後的實質?

越南戰爭是殖民主義思想的延續!

美國寫西方文明的繼承者,而起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西方文明從根本上說就是一種殖民文明;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就已經在小亞西亞地區建立殖民地;到了新航路開闢時期,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人憑藉強大的生產力開始殖民全世界,到了18世紀下半葉,西方文明基本上已經在全世界進行了全民擴張活動,尤其是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的殖民範圍是最廣的。

工業革命之後,越南逐漸成為法國的殖民地;二戰時期,越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二戰結束以後,在法國重新把越南作為其殖民地的戰爭失敗以後,美國又繼承了這種殖民主義思想而繼續侵略越南。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強大,美國政府希望在控制越南政府的基礎上佔領越南的市場,並把越南作為美國原料的來源地。並且只要越南穩定,作為美國傳統勢力範圍的東南亞就穩定。為此,受殖民主義思想影響下的美國為了經濟上的利益而發動了侵略越南的戰爭。

越南戰爭是冷戰思維在亞洲的具體體現!

二戰結束以後,在雅爾塔體系的基礎上出現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蘇聯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的利益發生了嚴重的衝突,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推行了冷戰政策。冷戰政策執行的過程中形成了兩極格局。因為剛剛經受過二戰的打擊,美蘇之間並沒有發生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真正的熱戰;但美國遏制共產主義的決心是不會動搖的,為了達到打擊共產主義的目的,美國在亞洲地區先後發動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既是為了遏制蘇聯,也是為了遏制中國。

毛主席曾經說過: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其實,當時美國領導人的思維就是這樣的。他們稱之為多米諾骨牌效應,越南變成了社會主義國家,那麼東南亞其他國家會不會變成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東南亞國家變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一部分,那麼資本主義美國的利益一定會受到損害!反過來說,要維護美國的利益就必須阻止越南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這種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思維實際上就是一種冷戰思維,美國發動的侵略越南的越南戰爭實際上就是一種冷戰行為。

越南戰爭不僅僅是政治上的遏制,更是一種軍事上的包圍!

越南戰爭的確是要從政治上遏制共產主義的發展,防止共產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但美國的這種軍事行為在實際上卻是形成了對於蘇聯和中國的軍事包圍。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就是敵視、孤立、包圍和封鎖;中國承受了來自於美國的巨大的軍事壓力。美國希望給中國造成更大的軍事壓力,更希望中國經受不住巨大的經濟壓力而投入資本主義陣營。

怎麼給中國更大的軍事壓力?佔領越南。從中國的南方包圍中國,壓縮針對社會主義的包圍圈。對了改善中國自己的戰略環境,中國政府不僅警告美國政府不準越過北緯17度線,還派出了軍事顧問團幫助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政府抗擊美國的侵略。在中國和蘇聯的幫助下,美國直接出動軍隊參與的越南戰爭以美國的失敗而告終。也就是說,美國並沒有達到中國越南戰爭從軍事上包圍和從政治上遏制共產主義的目的。

越南戰爭不僅挫敗了美國的霸權主義,還改變了世界格局!

二戰結束後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其軍事力量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尤其是擁有核武器。力量的強大使美國的野心越發的膨脹,推行霸權主義的美國竟然想要稱霸全世界。為了達到建立單極世界的目的,美國通過杜魯門主義等冷戰手段在歐洲遏制蘇聯;而在亞洲,則是通過局部戰爭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打擊和恐嚇。越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控制了越南就意味著從南面包圍了中國。越南戰爭實際上就是美國通過打擊越南的手段來恐嚇中國,要達到一種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殺雞給猴看的效果;但越南戰爭跟美國的失敗意味著這種恐嚇手段的失敗。

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損失了1600多億美元的財富,這使美國在財政上出現了極大的困難。恰在此時,勃列日涅夫領導下的蘇聯的軍事力量超過美國;為了應對蘇聯的軍事威脅,美國不僅撤出了越南,還主動的發展與中國的友好關係——1972年的尼克松訪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雖然世界還是兩極格局,但在美蘇爭霸中出現了蘇攻美守的局面。當時的美國不僅要面對來自於蘇聯的軍事壓力,還要面對來自於日本和歐共體的經濟壓力以及第三世界的政治壓力,更嚴重的是美國國內的反戰遊行給美國政府造成了極大壓力;因此,實力相對衰弱的美國不得不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妥協。簡單來說,在當時兩極格局的局面下,開始出現了多極化趨勢的暗流。

越南戰爭的啟示

越南戰爭既是越南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的勝利;越南戰爭不僅改變了亞洲局勢,還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格局;這次戰爭既是越南真正獨立的標誌,也是中國開始崛起的標誌。美國的崛起是以侵略和戰爭的方式,而中國的崛起則是以和平為手段。和平與發展才是世界的未來!


歷史緯度


從表面上來看,美國和越南在當時確實沒有什麼太直接的利益糾紛,可以說是“師出無名”。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為什麼還是要義無反顧的逆流而上,穿越大平洋去進攻一個跟自己不想幹的亞洲國家?


劍拔弩張的南北越政權

首先在當時的越南境內有兩個政權存在,一個是共產主義政權越南民主共和國(簡稱北越);另一個是資本主義政權越南共和國(簡稱南越)。從上世紀50年代起,南北越兩大政權就為了越南統一進城而鬧得不可開交,最後兵戎相見。

就當時而言,北越自身的軍事經濟實力確實要高出南越不少,在南北統一戰爭中捷報頻頻,統一趨勢日漸強勁。在這樣的一種局面下,美國開始派兵東南亞,幫助南越政權挽回局面,隨著美國的加入,南北越之間的局勢瞬間發生逆轉,原本被動挨打的南越開始反攻,北越政權舉步維艱,幾乎滅亡。

此情此景之下,1964、1965年間,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和蘇聯開始南下,對北越政權施以援手。這樣一來,越南戰爭的性質就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國家內部戰爭成為了國際大國之間的局部戰爭。

美國參與越南戰爭的三個原因

美國援助南越,甚至直接參與越南戰爭。主要原因有兩點:首先美國同南越同屬於資本主義國家,而北越則是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北越成功統一越南,那麼必定會對美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規劃產生影響,甚至喪失一部分利益收穫。

其次,就當時的世界格局來說:二戰的巨大影響讓西方資本主義一蹶不振,停留在了一個戰後重建的發展期,而隨著戰爭結束髮展起來的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崛起,所以美國不能容忍資本主義的世界霸權遭到挑戰,而越南就是戰略格局中的一部分。

最後一點,當時正是美蘇冷戰爭霸的發展階段,誰都不想對方掌握更多利益,以免對自身造成損失和威脅,這也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參與越南戰爭的最主要原因。

總而言之只有一句話:國家制度與戰略利益的不同和需求,最終導致美國人直接參與了越南戰爭。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美國介入越戰,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主義的恐懼,以及遏制新中國的發展,維持美國確立的霸權地位是主要原因。

(一)對**的恐懼

冷戰結束後,美國除了在太平洋沿岸扶持日本韓國,以圍堵中國之外,還把目光投向了革命運動高企的印度支那半島,這裡不僅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還有無可比擬的經濟價值,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部分原因就是希望藉助南亞半島的優勢,擺脫資源依賴,以爭霸全球,所以美國完全不希望這裡被蘇聯或者中國所佔據。

1948年美國一份國情諮文指出,如果**主義在東南亞再度取得勝利,那麼世界戰略力量的對比將發生變化,美國在遠東的利益將遭受重大損失,所以在印度支那問題上,尤其是越南,美國應該支持法國的行動,幫助他們和平解決問題,即便是法國有意撤出越南,也不能留下“政治真空”,給北越的***創造機會。

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出兵越南是蓄謀已久,也是意識形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不希望越南轉向,佔到自身的對立面。

(二)擔心出現“多米諾股票效應”

杜魯門總統時代,隨著**軍隊的南進,美國擔心,一旦越南為***所控制,相鄰的緬甸、泰國也又可能落入**主義的懷抱,進而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東南亞政治局勢失去平衡。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總統是這一理念的堅定信奉者,“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說法也最早源於他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他認為失去越南,有可能給“自由世界帶來難以估量的後果”。他的這些說法,為後來美國介入越南戰爭提供了政治理論依據。肯尼迪時代延續了前任的外交理念,把越南看作是“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認為一旦越南有事,東南亞乃至印度、日本都難以善終,甚至引發全球的“赤潮”,因此美國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來確保越南的自由。

肯尼迪遇刺後,約翰遜總統繼承了他的理念,“紅色太平洋”這一煽動性說法就出自他口。在這些理念的鼓動下,美國朝野上下一致認定,介入越南戰爭是必要的。

(三)敵視中國

49年以後,美國對中國的看法趨於複雜,一方面他們對中國的歷史敬畏有加,認為對方是個有著光輝過去的“優等民族”,另一方面他們又對新政權十分敵視,認為中國人“愚笨、醜陋、狡詐”,是個軟弱的“劣等民族”。

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更是加劇了這種隔閡和認知,美國不僅不承認中國新政權,還妄想通過一系列結盟政策,扼殺新政權,例如約翰遜總統,就把中國認定是30年代的德國和日本,認為在並不遙遠的未來,中國將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威脅美國的利益。如此一來,南亞半島的戰略地位就變得至關重要,支持越南的法國人,就是支持美國自己。

(四)霸權主義的需要

二戰以後,美蘇按照自身需要,重新劃定了世界權力邊界,自此以後,美國走上了霸權主義道路,對於自身價值觀、利益取向不一致的國家和地區,指指點點,儼然以世界警察自居。例如肯尼迪時代美國國務卿臘斯克就認為:如果美國在越南問題上毫無作為,那麼就會失去盟國的信任。介入越南,不僅僅是利益和意識形態爭鬥,還是美國樹立威信的手段。約翰遜總統顯然認同這種說法,他在回顧越南戰爭的時候談及:如果我撒手不管這場戰爭,聽任***人接管南越,那麼我就會被看成是一個懦夫,我的國家就會被看成是一個綏靖者,我們和我們的國家卻將發現,我們在整個世界將不可能再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

但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戰略利益,亦或者是政治威信,美國投身越戰,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這就註定了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失敗在所難免。

而這場戰爭的走向也大大出乎美國人的預料,看似不堪一擊的北約軍隊,猶如打不死的小強,不斷出現在美國人的視線不及之處,然後用各種手段殺死對手,以至裝備先進武器的美國軍隊精疲力盡、防不勝防。不斷上升的傷亡數字和海量的軍費開支引發了美國國內的反戰浪潮,1969年美國百萬工人上街大罷工,部分老兵也參與進來,反對越戰,壓力之下,美國政府不得不與南北越政權會談,以尋求體面地撤出戰爭,同期的尼克松總統為了收攬人心,追求連任,加快了撤軍步伐,並與1973年全面撤出。

整個戰爭期間,美軍陣亡58202人,受傷人數高達303616人,此外還有2500人失蹤,損失十分慘重。

短短兩年後,北越軍隊攻佔南越總統府,美國苦心孤詣扶植起來的南越政權土崩瓦解,可以說,美國的越戰政策徹底失敗!


日慕鄉關


越南戰爭始於1955年,結束於1975年,歷經二十年,戰況可以用慘烈來形容。五萬美國青年喪命在這片被稱為“印度支那”的土地上,被擊毀和丟棄的裝備、物資更是數不勝數。

那美國為什麼要不遠萬里跑到這塊陌生的土地來發動一場戰爭呢?

因為越南當時對於美國來說在東南亞地帶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事是什麼?是冷戰,是美蘇為代表的兩大不同政治制度集團的爭霸。

從歐洲到亞洲,乃至整個世界,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了這一場兩大集團的博弈。作為僅次於歐洲的角力戰場,亞洲更是為美蘇所重視。

當時,東亞的日韓依附美國,中朝站隊蘇聯,局勢十分明朗,誰也奈何不了誰。但在東南亞,特別是印支地區,卻還大有文章可做。

越南,原法屬殖民地,二戰中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時,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向法國宣佈獨立,並於同年9月2日在河內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而在同年4月27日,流亡在外的原越南皇帝保大就已經在法國的支持下在西貢成立了越南臨時政府,臨時政府在1955年被吳庭豔推翻,後者建立越南共和國。

北越和南越採取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劃地而治。北越背後有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支持,南越的背後則是美英法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集團。兩邊都有著統一越南的想法,自然摩擦不斷,總的來說北越佔上風。

印度支那地區對於美國在亞洲地區的部署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並且還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利益。冷戰初期,美國就對這個地區有特別地關注。

1948年底,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就制定了“防止共產黨在亞洲的進一步擴張的政策”,其中明確提出“對法屬印度支那應給予特別關注”。

1950年和1952年,美國先後出臺《美國對印支的立場》和《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標和行動方針》,認為印支衝突是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意義。

1954年艾森豪威爾重申了阻止印度支那淪陷的重要性,並決定支持南越對抗北越。

之後接替艾森豪威爾的肯尼迪更是將越南視為美國在東南亞世界的基石和橋頭堡。

可見美國在冷戰時期對越南是多麼重視,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扶持的南越傀儡政權被消滅,從而在印支地區被蘇聯壓過一頭。

所以,美國不惜耗費大量錢物派軍隊奔襲萬里,發動一場越南戰爭,實際上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遏制以蘇中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崛起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