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临去世前对李世民说的几句话。李世民当耳旁风,他说的是什么,都应验了吗?

五色土聊历史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甚至被称为千古一帝,但是其发动玄武门事变的黑历史同样让世人所不齿。

玄武门事变中的黑脸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不出世的政治、军事天才,在隋末乱战中,他凭借个人能力硬是帮大唐打下了北方半壁江山,是李唐开国第一功臣。因为功劳过大,赏无可赏,封无可封,李渊只得设立天策上将一职,仅次于皇帝和太子,同时还设立天策上将府,允许李世民开府建衙,建立自己的班底。

对于太子李建成来说,李世民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算将来自己登上皇位之后,仍需受他掣肘。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非常清楚自己对李建成的威胁,如果他不反抗,未来就是李建成登基后除掉自己。

对于李世民的部下来说,如果李世民失败,那么他们为大唐奉献一生要追求的封妻荫子就泡汤了。

所以在多方压力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亲手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还有10个侄子,可谓是心狠手辣。做完这些后,率兵逼宫李渊,一天之内失去了2个儿子,10个孙子,还有1个儿子现在拿着刀剑站在自己面前,变得那么陌生,此刻李渊的估计心都死了。

他交出权力,甘心去做太上皇,但是他不甘心地留给了李世民十四个字: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太宗朝激烈的皇位之争

玄武门事变给唐朝后代子孙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只要你有能力,皇位是可以不择手段去争取的。所以唐朝300年,宫廷政变频发,甚至还出现女性弄权等等。

李渊的话没过多长时间,便开始在李世民身上应验了。

李世民一共14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为他生了长子李承乾(太子),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是为嫡子。

皇位之争的主角是李承乾和李泰,李承乾作为嫡长子,李世民登基后便被立为太子,名正言顺,就像当初的李建成。李泰作为嫡子,却想成为下一个李世民,于是处心积虑地想要夺嫡。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胁,便想派人暗杀李泰,未能成功,便孤注一掷,起兵逼宫李世民,也未能成功,但是到了这个境地,事情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最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充军,次年郁郁而终;李泰也因为夺嫡为李世民所不喜,降低爵位后赶出京城;最后人畜无害的李治成了最大获益者。

再来看看李世民其他儿子:

二儿子楚王李宽,早逝,没有后代。

三儿子吴王李恪,被李世民夸赞为最像他的儿子,在唐高宗时期牵连房遗爱造反案,被长孙无忌杀害。

五儿子齐王李祐,贞观17年起兵作乱,失败后赐死。

六儿子蜀王李愔,和吴王李恪是同胞兄弟,因为他们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所以很不受长孙无忌待见,硬是被牵扯上房遗爱造反案,最终被废为庶人流芳。

七儿子蒋王李恽,被部下诬告谋反,李治下令调查,李恽因为害怕自杀。

八儿子越王李贞,武则天当政后起兵反武,兵败后服毒自杀。

十儿子纪王李慎,牵连李贞谋反,被武则天废为庶人,流放。

十一子江殇王李嚣,早逝。

十二子代王李简,早逝。

十三子赵王李福,为数不多的寿终正寝,但是他是被过继给废太子李建成。

十四子曹王李明,和唐高宗时期的废太子李贤关系过密,被贬,后来被逼自杀。

综上来看,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能安安稳稳过完一生的只有唐高宗李治、十三子李福。其中李治因为是皇帝,万事大吉,李福是过继给李建成后远离是非,所以得了善终,其他的儿子都经历了不同的厄运,这是不是李世民埋下的因果?


荣耀历史


玄武门之变是异常惨烈的!

李世民这群虎狼之师,短短几个小时,就杀掉了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十个侄子,手足相残,岂一个惨字了得!


当李渊听到一阵喊杀之声,急忙呼唤身边侍卫,这时候,只见一个黑大汉,手持利刃冲了过来,后面跟着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

李渊仔细一看,原来此人是尉迟敬德,只见他重甲戎装,手持利刃,刀上犹自滴着鲜血,一滴,两滴,三滴……

李渊大喝一声:“尉迟恭,你想谋反吗?”

尉迟敬德咣当一声,跪了下来,回道:“臣不敢,臣封秦王之命,特来保护圣驾,太子谋反,其党羽已被歼灭!”

李渊吓得面如土色,一下子跌倒在地上,完了,他最担心的一幕,终于还是发生了!


大势已去,李渊知道,今天要是不交出皇位,怕是老命就要交待了,于是他乖乖地交出玉玺,并让太监拟旨,即日起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李世民踏着兄弟的尸体登上了权力之巅!

十年后,李渊病重,临死前,李渊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这是极为恶毒地诅咒,对亲生儿子居然说出如此恶毒的话,可见恨意已恨到了骨髓里。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李渊仍是心怀怨念,始终没有原谅李世民。


李世民夺权,确实开了个很不好的头,终唐朝一朝,宫廷政变频发,自相残杀频发,甚至还出现了女性夺权的特例,先是武则天,再是太平公主,韦皇后等等,不胜枚举。

后来,李渊的诅咒果然一一应验了!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都是嫡子,这三个都是长孙皇后生的。

为了皇位,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斗得不可开交,李泰想学他爹,成为李世民第二;李承乾担心太子之位不保,成为第二个李建成,于是三番五次派人暗杀李泰。


李承乾后来采取了极端措施,他带着亲兵逼宫李世民,结果失败。李世民一气之下,废了李承乾,不久郁郁而终;将李泰撵出了京城,永不启用。

结果,倒便宜了一直“乖巧”的李治。

再来看李世民其他几个儿子:

楚王李宽,早逝;吴王李恪,因房遗爱造反案,被长孙无忌杀害;齐王李祐,谋反被赐死;蜀王李愔被贬为庶人;蒋王李恽,因被诬告谋反自杀;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服毒自杀;纪王李慎,被流放;曹王李明,被逼自杀。

生在帝王家的风险还是相当大的!


一半秋色


唐高祖李渊在弥留之际对李世民说了十四个字:“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众所周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戮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最终得以黄袍加身。李渊对此事耿耿于怀,才于临终之际说出此言,用来诅咒李世民。果不其然,这句话最终应验。后来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流放,其他皇子也应争权夺位或被流放或被诛戮,李世民的十九个儿子中只有李治和李福得以善终。




陶瓷大学冰糖与木瓜


李渊在临死前对李世民说道:“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句话即有警醒李世民的意思,也有诅咒他的意思!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李世民感受到了太子李建成给他带来的危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进皇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下伏兵,杀死了毫无防备的同胞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李世民带兵进入皇宫并控制了自己的父亲李渊,逼着李渊封自己为太子,此后的李渊虽然还在皇帝之位,但已经没有了实权!



2个月后,李世民扫清了外部障碍,开始着手自己的帝王之路,他让李渊退居二线去当了太上皇,自己坐登九五,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二任皇帝!

公元635年,当了9年太上皇的李渊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他临死前,李世民来到了他的身边,此时的李渊对李世民说:“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句话很好理解,似乎是在警醒李世民,也似乎也有诅咒李世民的意思!


“诅咒”成真!

后来,李世民的儿子们为了太子之位争得你死我活,最终没有几个得到好下场,而李世民死后没多久,李唐政权旁落被一个女人掌控,这个女人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在李唐王朝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周王朝,而当时李唐宗室成员,很多都是被武则天杀害的!

当然,李渊是否真的说过那句话还有待商榷,李世民的子孙自然也是他的子孙,他诅咒李世民也如同诅咒自己。而李世民子孙之所以没有得到好下场,在我看来完全是欲望的趋使!


唐古看今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绝对可以称的上一个伟大的王朝,而缔造这个伟大王朝的功勋首推唐太宗李世民,然而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却是谁也无法逾越的心坎,不管是李渊还是李世民,甚至是后人读到这段历史都是为之不耻。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可以说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很优秀的儿子,但是也因为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让他头疼不已。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宣布起兵直扑长安,誓师后,李渊带着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挥师南下,到农历十一月,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唐军就攻入了长安,在这场后世称为“晋阳兵变”,为期三个多月进军长安的战役中,左路统帅李建成功勋卓越,显示了不俗的能力。

618年5月,在隋炀帝被杀之后两个月,李渊正式建立唐朝,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唐朝虽然建立了,然而中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中,因此李渊经常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出征,消灭各方割据势力,而在这些战争中,因为李建成是太子,要帮忙处理政务,协助父皇李渊经营大唐帝国,所以出征的比较少。


李世民则经常出征,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为唐朝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以洛阳为基地,暗中培养自己的军事势力,设立文学馆,招来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秦府十八学士”等谋士,武将则以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为基础。

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李渊作为父亲是看在眼里的,然而李渊对此也是痛苦犹豫、不知如何是好,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世民对大唐有功,李建成作为长子也干的不错,自古都是立嫡立长立贤,李建成是嫡长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者,李世民想要夺得皇位,除了政变别无他法。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杀死,事后又令人将李建成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杀死,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当披着甲胄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出现在太极宫中李渊面前时,李渊这才知道出大事了。

随后李渊被尉迟敬德胁迫写了一道手谕,要求所有军队听从李世民的指挥,一夜之间唐王朝就变了天,李渊的两个儿子十个孙子惨死在另一个儿子手上,对于他来说其内心的惶恐忧惧难以言表。

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公元635年,玄武门之变九年后,69岁的李渊在临死前对李世民说道:“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中国人相信报应之说,后来李世民的子孙确实也遭到了恶报。

李世民对兄弟的心狠手辣,最终也遭到了报应,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其中由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有三个: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

李承乾是嫡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不过李世民开了个坏头,所以李承乾的弟弟魏王李泰对太子之位觊觎的很,李承乾这个人,脚有点瘸,这个倒没有什么关系,就是品德不咋滴,李世民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之人,李承乾是个纨绔子弟,喜欢乱搞,老师去规劝他,就假装很听话,但背地里却痛恨老师的劝谏。


他的老师张玄素因为劝谏他,为李承乾所恨,竟然派了刺客去刺杀他,张玄素重伤差点丧了命,李承乾还喜欢搞同性恋,宠幸一位“美姿容、善歌舞”的美少年,并称他为“称心”,李世民对此大为恼火,将称心杀死,并将李承乾训斥了一顿,李承乾却不思悔改,在东宫为称心修了个房间来祭奠他。

太子如此出格,李世民自然心烦的很,而四子李泰则趁虚而入,努力在李世民面前表现,招贤纳士大肆拉拢心腹,并招人修撰《括地志》,李世民对这个儿子也很宠爱,给李泰赏赐的月料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太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策划了一次暗杀弟弟李泰的行动,在暗杀失败后,李承乾一不作二不休,与李世民的异母弟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吏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密谋起兵逼宫,事情败露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被流放后第二年就病死了,而魏王李泰也因为夺嫡被李世民讨厌,免去一切官职流放到均州勋乡县,人畜无害的李治得了渔翁之利,被立为太子。


而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中的另外十一个,二子李宽早逝无后。三子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至死。五子李佑在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赐死。六子李愔因是李恪同母弟遭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最后死于流放地。七子李恽在唐高宗时被诬告谋反,自杀而死。八子李贞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杀。十子李慎受李贞牵连下狱,后在流放途中过世。十一子李嚣早逝无子。十二子李简早逝无子。十三子李福是为数不多的寿终正寝的一个。十四子李明因和唐高宗的废太子李贤过从甚密,被逼自杀。


总体上来说,李世民的儿子大多数是结局不好,寿终正寝的不多,而李唐江山还一度改姓,差点就成了武家的了,这个也算是李世民对兄弟以及侄子斩草除根的果报吧,至于李渊临死前说的话,很可能是后世的人附会的,毕竟就算是李渊说了这种话,也不会记录下来的。


历史红尘


我想说的是胡说八道,李渊也是个豪杰而且是个识时务的豪杰,当李世民杀兄弟杀侄子后他心里是很难过的很生气的,但是形势比人强,要和李世民对抗吗?要和李世民以命相搏吗?活着最重要了,李家大唐都要活着,虽然愤恨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最后做了妥协。对李世民说近日以来几有投纾之惑。委婉的向自己的儿子道歉。我差点就不相信你了。两个月后正式把皇位交给李世民。父子之间感情很淡漠。慢慢的李世民勤于国政把国家治理的越来越好。李渊深感欣慰,每遇到大型场合李世民都邀请李渊参加共享荣耀。灭突厥后俘虏突厥可汗到长安,也算是为李渊一雪称臣之辱,李渊命颉利可汗为他跳舞,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以也,我所托得人。李世民不敢居功,这都是按您的旨意,岂是臣之力?李世民马上给李渊敬酒,李渊非常高兴,亲自弹起琵琶,李世民随着琵琶的节奏跳起舞来。这一刻李渊完全原谅了李世民。无知的人捏造李渊所谓遗言说近日你杀我子孙他日你子孙亦复如是!李渊死在贞观九年,贞观九年李世民何曾杀你子孙了?李世民的子孙不是李渊的子孙?李渊会诅咒自己的子孙?会诅咒大唐未来的主人?李渊是想断子绝孙吗?编这话的人很混蛋。竟然有人信这种鬼话,让人无语了


江山壹统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网上流传的话,看来确实骗了不少人。

实际上,李渊根本没说这种话,也不可能说这种话。

一、玄武门之变,是李渊与李世民斗争白热化的集中体现,并不是李世民单方面行动。

武德后期,由于李世民功劳、威望、权势太大,李渊逐渐采取措施控制和打压李世民,手段之一,就是默许和纵容李建成、李元吉对李世民下手。在李渊的纵容下,先后出现了武德七年(624)杨文干事件,大约武德八年(625)毒酒事件,以及武德九年(626)昆明池计划,这些事件,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要杀掉李世民。

最终,李世民在得知昆明池计划后,先发制人,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并控制了李渊,在这场斗争中全面胜出。

由于是互相斗争,因此,李世民面对李渊,并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充满了愧疚,而李渊面对李世民,也不是充满了怨恨。因为如果李世民不出手,那死的就会是李世民和他的儿子。

也正因为如此,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觐见李渊,李渊对李世民说,“近日已来,几有投杼之惑”(《旧唐书》李建成传)。所谓“投杼之惑”,出自《战国策》,意思是说,谣言听多了,最后竟然能动摇自己对最亲近的人的信心。李渊说这话,意思很明确,就是自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以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向李渊灌输谣言,使李渊对李世民产生了猜忌。对此,有网友已经说得很好了,这实际上是李渊在变相的、委婉的向李世民道歉。我认为,除了这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甩锅,李渊想要表达的是,我本来没想杀你,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谣言把我给迷惑了。通过这一对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即便是在武德九年(626)六月李渊和李世民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刻,李渊对李世民也只是表达歉意和服软,根本没有怨恨和诅咒。

二、李世民即位后,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整体趋于缓和

(一)政治斗争的余波

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即位后,刚开始,李渊和李世民还是有一些后续的、比较隐晦的斗争,比如李渊不搬出太极宫,李世民只能在东宫办公,李渊通过裴寂在朝堂上保持对朝政的影响。这些归根到底,只是李渊不愿意完全放弃权力而才去的措施,而且李渊也没在台前,他把裴寂推到前面去了。

贞观三年(629)初,马三宝(就是原来柴绍和平阳公主的那个家僮)很给力的提供线索,牵出法雅事件,李世民借助法雅事件,一举扳倒了裴寂。不久,李渊主动搬出太极宫,搬入大安宫(就是原来李世民当秦王时居住的弘义宫),从此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二)关系缓和

此后,由于没有了政治斗争这一隔阂,再加上李世民确实非常有作为,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逐渐缓和。贞观四年(630)李世民平定突厥后,李渊特意在凌烟阁置酒,与李世民畅饮,“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资治通鉴》)。

贞观五年(631)九月,李世民把原来隋朝的仁寿宫修葺一番,改名为九成宫,次年,贞观六年(632),李世民前往九成宫避暑,结果马上被马周提出批评意见,认为李世民去避暑不带上李渊不合适,还指出,李渊居住的大安宫比较小,需要增修。李世民也马上接受批评:

一方面返回长安后,马上去拜见李渊,“帝侍上皇宴于大安宫,帝与皇后更献饮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罢”(《资治通鉴》)。

一方面多次请李渊也去九成宫避暑,但是,因为当年隋文帝就是在仁寿宫(九成宫)去世的,所以李渊不愿意去。

一方面,李世民自贞观八年(634)开始为李渊营建新的宫殿,大明宫。

(三)李渊的其他活动

这里,针对网上有些人说的,李渊在贞观年间被李世民囚禁在大安宫,形同囚徒的问题,我再多说一句。

其实上面已经提到了,武德四年(630),李渊是在凌烟阁置酒,已经出了大安宫了。

此外,贞观七年(633)十二月,李渊又在原汉朝的未央宫置酒,“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资治通鉴》),而未央宫在唐朝的长安城北禁苑之西偏,也已经出了大安宫了。这一次喝的非常热闹,“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资治通鉴》),看样子,已经完全放飞自我了。

此外,据《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贞观八年(634),李渊还在李世民的陪同下,在长安城西阅兵,“阅武于城西,高祖亲自临视,劳将士而还”。此事记载于李渊置酒未央宫之前,因此,确切的时间当在贞观七年(633)十二月。

贞观八年(634)三月,李渊又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使者,李世民陪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于两仪殿”(《旧唐书》高祖本纪)。两仪殿位于太极宫内,也出了大安宫。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李渊在贞观三年(629)后,活动很自由,也很喜欢出来活动,在不同的地方设宴,还去检阅了军队,生活非常丰富多彩。

再考虑到李渊在贞观年间生了一堆庶子,这一切充分说明,李渊在贞观年间与李世民的关系早已经缓和了。网上有关李渊去世的时候对李世民说狠话、诅咒李世民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根本不可取。


详侃历史


唐朝这么强大的帝国发生了什么,让小妖怪给你细细道来。

历史上的李渊并不是主动退位的,而是李世民逼迫的,但是李世民为了自己的地位,让史官改写了历史,所以世人都以为唐高祖让位给了唐太宗李世民。

我们不可否认李世民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君王,在位期间创造了很多传奇,但是在戮兄逼父这件事情上确实是他的污点。

李渊退位后对李世民也无可奈何,只有在死去的时候给李世民说:今天你这样逼迫自己的父亲,杀戮自己的弟兄,以后你也会有这样的结局和下场。

果不其然,历史在轮回,苍天饶过谁,李世民晚年相当悲凉,甚至间接促成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登基。



我是小妖怪


塞翁失马的李世民

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从西周开始,到民国为止,影响了中国将近三千年的时间——不论是皇家还是地方大户,都以嫡出为尊,以庶出为贱;其中,嫡出的长子,更是天然具备继承权的人。

因此在古代中国,很多资质平庸的人,都因为嫡长子身份,获得了皇位,最终给国家带来隐患——比如西晋时代著名的痴儿皇帝晋惠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不具备嫡长子的身份,反而意味着一种幸运。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见隋朝大势已去,而李家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操纵,于是宣布起兵造反,割据一方,随着隋炀帝死去,隋朝统治秩序的崩溃,李渊宣布登基称帝,建立唐朝。

按照宗法制度,李渊称帝以后,嫡长子李建成该为太子。而太子,一般是需要在京城留守,防止皇帝出现意外后,朝廷缺乏合法的主持大局之人——因此,太子又叫储君,所谓储君,储备的君王。

而唐朝建立之初,唐朝仅仅割据关中地区,唐朝想要长期存在不被他人吞并,就需要吞并其他割据势力,这就意味着,在客观上,唐朝需要不断发动扩张战争。

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恰好遇到了这个机遇——自己并非太子,但又是嫡出的皇子,在唐朝需要对外扩张的状态下,李世民可以通过这个机会为自己积攒政治资本,同时,可以在太平时期,利用嫡子身份来争夺皇位。

玄武门之变的爆发

经过多年的对外战争,唐朝完成了统一,这期间,李世民居功至伟。

而李世民的威望,非但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甚至连李渊也对这个次子十分忌惮,因此,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在矛盾不可调和的状态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李建成以后,又逼迫李渊退位给自己。



在我国古代,对于政敌,历来奉行“斩草除根”的政策,这一政策虽然残忍,但也有其必要性——比如说先秦时代,屠岸贾没能把仇敌赵家斩尽杀绝,最终导致若干年后,赵家卷土重来,灭掉了屠岸贾家族。

李世民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将李建成的几个儿子,全部诛杀,防止将来有一天,李建成的残余势力会翻盘。

之后,李世民才放心的登基做皇帝。

李渊的诅咒

李世民对李建成的儿子们进行疯狂杀戮的时候,李渊自身还处于李世民的控制之下,甚至李世民还暗示李渊禅位给自己。

李渊对这一切都表示无可奈何,能表示的,只有一腔悲愤了,悲愤之余,李渊说了这样的话:汝杀汝兄,汝子孙亦如此。

这些话,正当盛年的李世民没有在意,但多年后,这诅咒逐渐应验了:先是李世民的几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吴王李恪、魏王李豹因为皇位问题争得你死我活;李世民死后,李世民的好儿媳武则天,又逐步把持朝政,最终把李唐宗室,几乎斩尽杀绝。


藤树先生


趣谈答案: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李渊为什么会说这句话?

其实仔细读这句话的话,就有点类似于古代的诅咒之类的东西,就比如说我咒你不得好死啦吧啦啦可以说一大堆,甚至如果拿文字记载下来,没有300页是记载不完的。可是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倒过来看的话,李渊对李世民说这句话也是对自己说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呢?因为李渊和李世民本身就是父子关系啊。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句话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李渊抓住李世民,并且说道:今天你杀了我的孩子们,过段时间,我的孩子们可能也会像你这样走向极端。

好的,我们继续来看题主所说的,第1个问题是李渊说的什么话?我们回答了,那么第2个问题是李渊说的这句话应验了吗?

全都应验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李渊,因为李渊说的这句话的确应验了,从李世民开始,整个唐朝的帝王的争夺异常激烈,包括唐玄宗和唐肃宗之间的竞争。


只不过如果仅仅以此来论断,李渊说话做事的确非常有远见,那就有点扯了,因为历朝历代皇权的争斗都是你死我活。

什么叫做皇权?我们有必要在这里点一下,那就是所有权利的一个集中表现,而这个所有权指的是世间最高等的权利。

明朝朱元璋因为撤销了丞相制度,所以天下所有的文件都由他自己来看,一天可能动辄就几百份文件,甚至几千份文件,那么朱元璋这么累,为什么不回家继续当乞丐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帝是有着十足的诱惑性的,而对于任何一位皇帝来说,一旦触及到皇权的争夺,那都是翻脸不认人的。

这也是为什么靖难之役朱棣率领着大集团军,和朱允炆进行殊死搏斗,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想在最高的权力上面玩耍一番。

所以与其把李渊说的这句话当做一个类似于预言的话,倒不如当成一个废话,因为从秦汉时期一直到清朝时期,关于皇权的争夺都是要人命的事情。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