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医中药如何走出自己的节奏感?为国为民为世界更好的服务?

金刚大锤


我不是医生,对中医外行,但仍感到痛心。

中医是先民与疾病长期斗争形成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长期斗争一定产生实践和理论,一定有'物质'成分。但许多人僻而不谈却攻击中医,有一窍不通的,也有所谓专家和博导。博导水平高,攻击牛黄成份和气的虚伪,我崇拜他,但他鼓吹转基因无害,我又怕他了。

支持中医的也有一窍不通的,但没有大专家和博导,真正的老中医常常沉默,网上听不到声音。

即使中国的中医,地域化也很严重,中草药上万种,药典只能收录一部分,普通药房只卖几百种而已。偏远地方仍就地取材(成本最低)。今天的中医主要指体现中原文化的。

中医在中国和东南亚还是很有基础的,中成药尚普遍(其中片仔癀流行快二百年)。但是西方不承认的,首先要求中成药确定成分,这就难住了中成药,即使一味麻黄成分也会上百种,河南种的和河北种的不一样,采收季节影响。

一副药成份岂不上千种?这种药只能列入'一般确认',不能列入官方承认。

十年前我买过日本的中成药,质量已经不低于中国产的了,这不扯蛋吗!

即使这次疫情使用了中药,也没听说实验分析,实验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体系,包括中药成份、药理分析、医疗效果统计分析、对照实验等。只听说使用莲花清瘟胶囊的,个人认为此药针对温病的,这次疫情却是湿温并行的。剂量太小。其次湿病会留瘀,需要第二期驱痰搜痰巩固。当然我只是胡说,我一直宅在家里的。宅在家里就是最大贡献。

这次疫情,中药本该发挥作用的,在对抗细菌方面,中药明显不如抗生素,几乎无能为力,但在对抗病毒方面,中药有广普优势的的。其次成本特低,几百块钱就解决一个轻患者(需要广谱低成本时候专家强调针对性)。

没有创新,只知吃老本,不主动吸收先进文化,`点评'的是外行,拿什么发场光大?又会有什么节奏?愧对祖宗而已!

我是外行,我没证,说的太多了,就此打住。


机单轨珠海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道不轻传,医不叩门,师不顺路。想让中医去救他们,首先得有人信啊,不信的话怎么救?非法行医?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先生的手,以西方的饮食习惯,他们哪知道什么是发物?什么是偏性?世界人民要想让中医为他们服务,首先得改变他们的思路吧,总是那种霸占、侵略的思维,任是谁也救不了他们呀。


君雁棠


中医是国粹,有自己的节奏感和自信。决不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比如说有些人整天说中医不科学,但是关键时刻方显出英雄本色,大疫面前大显伸手,给国家和人民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整天标榜为科学的西医大疫面前束手无策这又是什么原理。其实科学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键时刻能救命,能够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就是好的医道。


超然智者


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得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来讲、一种植基的开发。药物收割采擢运输精练提存炮制,药物种植一定要辟开农药化肥、除草剂、硫磺激素等。方方面面的监管不力对药物都有应响。药物可以做成汤剂、颗粒、注射针剂等。做成茶食物都行。用中药的目的主要增加人体免疫,增加新陈代谢能力。增加除湿排毒的能力。


游神号己找回


. 张伯礼认为中医的发展方向是优势互补

.

中科院中医院士、前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谈到这次中医参与抗疫,就说到:“现在的中医医生以高校培养为主,除了学好中医理论外,西医课程占40%,真正的中医学生没有完全不懂西医的。”又说:“中国有两套医学保驾护航。真正把两种医学吃透了,优势互补,中西医结合不仅能实现,还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他还说:这次中医承包方舱医院,但化验检查、移动CT等现代医学设备一样不少。“该吸氧的还得吸氧,该输液的还得输液,肺部影像还得检查,一些常规的基础西药我们也备着。”

.

以上内容来2020年3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尝百草No1


首先要建立中医中药大学,学习中医的理论,掌握中药的分类与功效,同时要聘请有实际经验的老专家带同学实习,边诊病边讲解,也可让同学先诊开处方,专家再看并修改处方,指出错处,反回同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去培养快速出人才。

再就是应该要建立专门的中医院,不要在西医医设个小小的科室。

还有就是药材要满足医院的需求,医药就不会脱节。这里就包括种药和中药加工泡制成可用饮片的药厂。加强中成药生产,为患者提供方便。设立老人专科,疗养结合。我不是专业人士,不一定全面,供参考。


尤菊英


中医药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力量与传承相结合,总体的力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被人们认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