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刻畫出回鄉微妙心理的《渡漢江》,寫作背景竟然是這樣的


宋之問刻畫出回鄉微妙心理的《渡漢江》,寫作背景竟然是這樣的

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這首經典作品《渡漢江》。

渡漢江

唐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刻畫出回鄉微妙心理的《渡漢江》,寫作背景竟然是這樣的

譯文

客居嶺外與家裡音信斷絕,經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離故鄉越近心中越膽怯,不敢詢問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宋之問刻畫出回鄉微妙心理的《渡漢江》,寫作背景竟然是這樣的


賞析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複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被貶斥在荒蕪之地,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阻斷,彼此生死尚不可知,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度過好些年。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層層推進,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生動地描繪出了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於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宋之問刻畫出回鄉微妙心理的《渡漢江》,寫作背景竟然是這樣的


  知人論世,你才會知道,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捨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份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

宋之問刻畫出回鄉微妙心理的《渡漢江》,寫作背景竟然是這樣的


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作者宋之問,字延清,名少連,虢州弘農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仙宗十友之一。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問進士及第,當時掌握實權的是武則天,富有才學的宋之問深得賞識,被召入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參軍。

宋之問刻畫出回鄉微妙心理的《渡漢江》,寫作背景竟然是這樣的

永隆元年(681年),與楊炯一起進入崇文館任學士。後因為依附於武后媚臣張易之,中宗復位後將其貶謫外地。其詩作風格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摯,暢美如畫,代表作有:《江亭晚望》、《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宋之問被賜死。

宋之問刻畫出回鄉微妙心理的《渡漢江》,寫作背景竟然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