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怒懟網友仇富,請不要讓善良弱化

最近,因為全球疫情的爆發,旅居在外的華人紛紛開始回國避難,最引人矚目的當屬1.5萬英國小留學生,平均年齡只有14歲。因為英國關閉學校,寄宿家庭讓孩子限期離開,而航班減少,機票一票難求。於是,166名家長聯名呼籲國家包機接小留學生回國。

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怒懟網友仇富,請不要讓善良弱化

輿論一片譁然,反對者的觀點大致可以總結如下:

1、包機得多少費用?誰承擔費用?

2、那麼小就留學英國,肯定是非富即貴,想獲得英國國籍。

3、接送英國小留學生,其他國家呢?都要接送?

4、破壞國內的抗疫成果,增加醫護人員的負擔,國內的家庭已經宅家兩個月、學生沒有上學,馬上就要開學、返工了。

5、那麼多人回來的隔離問題,統一隔離?還是分散回家,造成二次傳播?

6、造成雙標,對湖北籍的同胞排斥,卻對英國小留學生包容?

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怒懟網友仇富,請不要讓善良弱化

而小留學生的父母也是觀點各異:

1、怒慫網友仇富:“就是看不慣別人有錢?自己沒錢出國,就天天找藉口罵留學生!我給孩子更好的環境有錯嗎? 現在疫情期間,孩子是中國人,讓孩子回國有什麼錯嗎?"

2、孩子那麼小,寄宿家庭不接受孩子?身在國外孤苦無依

作為一名母親,我理解父母們對孩子的出國求學的期望和希望孩子歸國的願望,那麼小的孩子,獨在異鄉孤苦無依,學校關門,寄宿家庭不願意接受。呼籲國家接1.5萬小留學生歸國,是人之常情,是為人父母的本分。

可是,身為華夏兒女,也要理解國人的擔心和憂慮,十幾億中國人不上班,孩子不上學,宅家兩個月才迎來了抗疫勝利的曙光。他們也有家庭需要贍養,也需要工作來支撐;孩子也需要上學,來緩解父母的壓力。如果1.5萬的小留學生集體包機回國,隔離?分散?都會增加國內的抗疫成本。

不能因為網友反對,就怒斥國人是仇富心理。你們有孩子想要愛護,國內的同胞也有孩子想要愛護,都是父母,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保障和安全,請學會以善良讀人,而不要用惡意待人。

而國內的同胞們,我理解你們對抗疫成果的擔心,對醫護人員的守護,對無法開學的擔心……但是不要忘了善良。因為害怕1.5萬英國小留學生回國造成再次爆發,而對他們置之不理,我們的內心還會心安理得嗎?

想起曾經看過看過的一篇文章,歐洲黑死病爆發,英倫半島一個村莊亞姆村,被一個倫敦來的商人感染了,村民們人心惶惶準備出逃,牧師勸告道:

“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否被傳染,如果已經傳染了逃與不逃都是死,但逃出去一定會感染更多人。留下來吧,讓我們把善良傳遞下去,後人會因禍得福。”

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怒懟網友仇富,請不要讓善良弱化

正是他們的善良,讓這個344人的小村莊只存活了33人,且大多數是未成年的孩子。

善良是我們每個人美好的品性,請保護好孩子的善良,讓生活多一些溫情。即使這些孩子以後真的成為英國人,但未來也可能成為我們孩子的朋友,成為我們商業的消費者,成為我們的合作者,成為在關鍵時刻給我們送口罩、防疫物資的人。

如同普南特所說:無論是我們的孩子,還是別人的孩子,其實都是我們的孩子。

一、善良弱化:人們對於不幸的人,感受到的擔憂是不斷減弱的

美國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Adam Grant在《大西洋月刊》文章中指出:美國年輕人中,善良、關心他人的品格越來越弱化。

有一群心理學家對1979年到2009年的美國大學生進行研究發現:美國大學生,對於不幸的人或者不公平對待的人,感受到的擔憂或者困擾是不斷減弱的,他們的同理心和站在別人角度想問題的能力,大幅下跌。和上一代相比,美國的95後認為採取行動幫助別人不是自己應付的責任。大部分“95後”認為,幫助別人沒錯,但這不是自己要做的事。

Adam Grant在文章中指出,善良弱化的原因不是因為社會不平等,不是年輕人憤世嫉俗,不是社會壓力大,沒時間考慮別人的感受,而是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不鼓勵孩子善良的品格。

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怒懟網友仇富,請不要讓善良弱化

而且,他在文章中進一步對前人的研究進行總結髮現:

幼兒園被老師評價更樂於助人的男孩,30年後掙錢更多。

小學的時候成績不好的學生,初二時成績最好,但是他們有一個共性,愛幫助別人。

哪些認為父母更看重品質勝過成績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更好。

所以,哪些小時候愛關心別人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更有出息。因為他們心裡裝著別人,會把自己的溫暖傳遞給同學,也會得到溫暖和善意。他們會在同學有困難時,施以援手,就會“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得到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富足,就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和反射,得到周圍的支持性關係,幫助自己得到更多的資源。

如同邵恆老師在《邵恆頭條》中講道:一個人要想做事,不能靠自己單打獨鬥,而是需要把自己嵌入一個社會網絡當中。如果你樂於助人、善良,那肯定你的朋友會更多,你的視野更寬廣,你的心理狀態也會更加積極和樂觀。善良沒法兒替代成功,但是善良可以為我們創造一個有助於成功的環境。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善良品格呢?

二、三招培養孩子的善良品格

1、呵護孩子的善良的天性,給與她們的利他行為足夠的關注和鼓勵

孩子天生是有利他行為的,在她們還不會說話,不會翻身的嬰兒期,她會用微笑回應我們的關注,讓我們倍感幸福。在他們會走路後,會主動幫我們擦地板、收拾餐具,儘管他們的幫忙是搗亂。可是,關心別人的善意彷彿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在不經意間發芽、成長。

1989年,心理學家Trevarthen和Logotheti在研究中發現:人類作為社會性物種,天生就具有與他人合作的動機,以相互信任和給予的態度接近他人的策略,構成和發展了這種最初在家庭背景中建立的人際關係模式。兒童通過與自己親近的人交往,學會了如何與別人相處。

因為我是全職媽媽,有了更多的時間關注自己的女兒。在她一歲多,還站不穩時,看到我在擦地板,就顫顫巍巍地拿著抹布跟在我身後擦。當我關注到她的行為,並鼓勵她主動幫媽媽擦地後,她會擦得更開心了,鑽到桌子下擦,爬到沙發後面擦,儘管,她擦得越來越亂。

但是有什麼關係呢?她在我的關注中,收穫了善意,也更加願意幫助我,逐漸衍生出更多的利他行為。

在女兒22個月時候,她陪著我去菜市場買菜,別人都會抱著孩子,而我會告訴她:媽媽的腿好酸,你能自己走路嗎?她就會麻利地下來自己走。整整兩公里的路,都是她一個人走回來,當然是走兩步歇三步才到家。

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怒懟網友仇富,請不要讓善良弱化

而且,在她看到我拎菜吃力,會主動說幫我拿,我就示意性地給她一個小袋子裝著幾個青菜。她就會興奮地蹦蹦跳跳,見到爸爸後,會張揚地告訴爸爸拎菜了。而爸爸也在我的指導中,會對女兒的善意進行鼓勵和親吻,讓她感受到自己的善良是被人關注的,就會更願意幫助我們。

慢慢地,她不僅主動幫我做家務,還會同情小朋友的感受。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哭泣時也會傷心,分享自己的玩具;在看到我傷心時,會安慰我,給我拿好吃的。

所以,孩子天生就有利他行為的,而且我們對孩子的善意和利他行為予以足夠的關注和鼓勵後,會幫助孩子體驗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發展良好的品質,比如善良、關心別人、同理心。

2、改變我們提問的內容,關注孩子做了哪些利他的事情

在競爭激烈的教育大環境中,我們經常關注孩子的學業和成績,覺得成績優異才是孩子的最大競爭力。可是,在互聯網的大時代中,良好的品格會成為一個孩子的底層系統,讓孩子可以調用更多的資源,幫助自己躍遷。

(1)詢問孩子今天做了什麼善事,激發孩子的善意

所以,與其在孩子放學後詢問孩子的成績,給孩子增加壓力,不如詢問孩子今天做了哪些關心別人的善事,培養孩子的善良。

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不知道,不記得自己是否做了善事,但是沒關係,只要孩子表達出來,不論是善事和幼兒園日常生活,都對孩子的積極表達予以肯定。然後,我們父母可以先主動分享自己今天做的善事,比如幫助同事打印東西,給朋友打電話問候,撿起同事的筆還給她等等。

比如,在我接孩子放學的路上,我會不經意地問孩子:

  • 今天幼兒園發生了什麼好事?
  • 你今天做了什麼好事嗎?
  • 誰今天幫助了你?
  • 你有什麼需要媽媽幫助的嗎?

從我們的交流中,激發孩子的表達欲,同時,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善事,什麼是利他行為,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面強化。日積月累中,孩子就會更願意幫助他人,也就更具有善良的品質。

(2)對孩子的善事進行記錄,不僅可以強化孩子的利他行為,還會給孩子的良好品質存儲著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讓他們長大後,是一份美好的記憶。

年幼的孩子,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記錄。大些的孩子,可以讓孩子畫出來或者我們備註。可以書寫的小學孩子,就可以自己記錄下來,成為孩子的“美好記憶手冊”。

(3)和孩子談論身邊的利他行為,身邊的善良,激發孩子的同理心

正如,現在疫情的特殊時期,我們可以和孩子分享疫情中的平民英雄,如逆行武漢的無雙國士鍾南山,儘管已經八十多歲了,仍然走在前線,成為全國人民的定海神針。如普通的快遞員汪勇,看到醫護人員沒有飯吃,想回家休息的難處,主動承擔快遞的責任,幫助醫護人員解決抗疫的困境。

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怒懟網友仇富,請不要讓善良弱化


正是他們的善良和溫暖,才讓這個冰冷的疫情不太冷,正是無數的善良的華夏兒女的幫助,才讓抗疫能在兩個月內得到控制和緩解。

3、父母的言傳身教

相比於我們教育孩子應該如何做,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科書。

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講道: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無聲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初中時,我有一位同學成績名列前茅,性格很溫和。但是,她的父母很自私,總是讓她把好的東西留給自己,別人有好的東西,也應該給女兒分享,女兒的筆記、課本不要給別人看。因為,父母是老師,在學校也是把最好的東西爭給女兒,還以為佔了大便宜。

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怒懟網友仇富,請不要讓善良弱化

上了高中後,她住校離開了父母。高一時,她仍然成績優異,常常是年級前幾名。她經常不懂就問身邊的同學,但是,她自己的筆記、課本從來不願意分享,即使被人請教她問題,她也以“不知道”打發我們。

於是,漸漸地,全班的同學都不願意搭理她,她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高一下學期成績退步到班級二三十名。高二分班,我們不在一起,但是聽同學說,她的成績已經滑落到班級四五十名,年級三四百名。

再後來,聽說她得了抑鬱症,也輟學回家了。而她原本是一個溫和、善良的孩子,卻在父母的自私中,因為害怕別人超過自己,只想索取不願意分享,最後失去了朋友和人心,成為了抑鬱症患者,每天在家罵自己的父母自私自利。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品性。我們對別人的幫助和善意,都會鐫刻在孩子的心靈中,影響著他們的品性。在別人幫助我們時,我們的一句“謝謝”;在別人跟在後面上電梯時,我們的隨手按住電梯按鈕……日常行為中的點滴行為,都會在潛默移化中讓孩子 感受到善意。

我們可以和孩子分享我們的家族中長輩的善事,分享我們小時候的善事,或者自己內疚的事情,讓孩子從我們的經歷中,去汲取善良和教訓,激發他們的利他行為。

寫在最後

世界首富,亞馬遜公司CEO傑夫·貝索斯在普林斯頓大學2010年學士畢業典禮上講道: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1.5萬的英國小留學生的歸國確實會給國家的防疫帶來很大的挑戰,但不能因為挑戰就切斷他們回家的路,不能因為是別人家的孩子就置之不理。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

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怒懟網友仇富,請不要讓善良弱化

如同作家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文章中引用約翰·堂恩的那首詩所講的:

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

在大海里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連成整個陸地。

我們是社會人,是息息相關的華夏兒女,不管是華僑還是國內同胞,在抗疫大戰中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都有自己的光和熱。請不要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寒了同胞的心。彼此多一些善意,多一些溫情,讓華夏兒女的光更暖一些,心更近一些。

但是,我們也要明白,鼓勵孩子善良,鼓勵我們善良,不是讓我們犧牲自己的防疫成果去滿足華僑,去滿足1.5萬的小留學生,而是在不攻擊別人的情況下,合理表達我們的訴求,但別忘了善意,給別人提供可行的幫助方案。

比如,讓英國大使館合理安排英國的小留學生,號召英國的華僑接受小留學生,讓小留學生的父母去陪伴自己的孩子……

在未來的信息時代,孩子的能力再強,再聰明,也是會有天花板的。而要突破天花板就需要合作和協助,來突破人生的上限。而善良則為我們打開合作的大門,邁向人生的新臺階。或許,善良並不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但是卻會我們提供一個抱持性的環境,讓我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