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七日戰爭》簡評:從假裝鬥爭,到對新世界的思考

《我們的七日戰爭》故事簡介:菊池英治和初中1年2班的幾位男生在學校的結業式之後集體失蹤,父母們拼命的尋找自己的孩子到底去了哪裡。實際上菊池英治和同學一起去了荒川河川邊的廢棄工廠,在這所廢棄工廠內模仿當年的全共鬥構建了一個“解放區”。學生們對用校規壓迫自己的老師,強迫自己的父母舉起了反抗的旗幟。


《我們的七日戰爭》簡評:從假裝鬥爭,到對新世界的思考

從告別鬥爭到擬態鬥爭與不存在的鬥爭:

在最初聽聞本作及其前作時,我的頭腦裡第一反應大約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個屬於整個世界的荷爾蒙味道的赤色,在2020年的這一版動畫中,當然有許多可以察覺到味道的影子,例如即使是剛要開始的追查人員或是拆遷隊,他們身上也都安排上眾多六十年代機動隊的要素,同樣在防守與叛逆方的高中生那一邊,煤礦遺留的頭盔也成為裝點成“全共鬥”表演的一種要素。可以說在這場表演之中,編劇大河內一樓算是安排好了足夠擬真的裝點。

《我們的七日戰爭》簡評:從假裝鬥爭,到對新世界的思考

但是,通過作為兩版銜接的前作女主,我們會發現在前作中,對峙雙方的態勢逆轉源於雖然最終代表浪漫卻依舊全副武裝的戰車;而高中生們的叛逆行為,也伴隨劇情的進行,變成了成年人舊日恐懼的再演。

而在2020版本中,高中生們的反叛並沒有如有神助地擁有“現實的武力”,將這件事情變成不只是北國荒村的一場風波的,並不是它的烈度,而是智能手機中的社交軟件。即使是劇情發展到後面,大人們派出拆遷隊和挖掘機的時候,本作中唯一代表大人、站在學生對立面的議員先生,對於這件事的態度依然還是“只是自己女兒的叛逆而已”。


《我們的七日戰爭》簡評:從假裝鬥爭,到對新世界的思考


在新世紀、新年號的新作品中,五十多年前的“鬥爭”不再被當做青春、或恐怖的迴響,而被從青春之中完完全全抽離出來,“戰爭”也不過變成對於歷史課本的複述。在整部作品之中,革命不再是那些掩飾青春與對立的幕布,不再是成年人眼中的“房間裡的大象”,這頭大象變成了動物園裡遊覽物,變成了博物館裡面的展品,殘存下來的只是服飾而已。在這個角度來看,比起可以說是“後全共鬥”要素營業的舊版本,新版本甚至談不上再見鬥爭,因為鬥爭早已別從記憶之中移除,日常早已穩定如斯,又如何和一個不存在事物說再見呢?

這一部分現實危機感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成為本作中浪漫與青春感失去的重要原因。不過客觀來想,在五十多年後,把行動良善甚至熱衷Vtuber的“極 暴力團體”,與只會出現在零零散散記憶裡面的那個時代重新構建在觀眾的頭腦之中,讓反抗變成一種舊日危機的投射,大約即使大河內一樓真有心為之,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共鳴了。


《我們的七日戰爭》簡評:從假裝鬥爭,到對新世界的思考


在看本作的時候,我還想到十幾年某部偽裝成反烏托邦的少女文學《圖書館戰爭》,對於存在於一片祥和之中循規蹈矩的武鬥的真實感的質疑,可能是評論區中一直不停歇的部分。某種程度上,圖戰與88版《我們的7日戰爭》,都具有著六七十年代的遺存,而在88版中,即使有由頭相當純粹而荷爾蒙,但是在鬥爭的模擬、假扮的烈度與失控無序方面,比起堪稱“奉旨按規章制度表演護衛自由”的圖戰來說,對於那個世界的復刻來著更加帶有實感。這三部作品的發表年份,從數學上就像一組等差數列一樣,在各自相距差不多15年的過程中,作品中對於那個時代的復刻,對於鬥爭這件事的態度,大約也正像筆者的小標題一樣“從告別,到模擬,最後無影無蹤了”。而解放區,也從84原作裡面隱含的立場,變成了現在劇情之中一般網友的“?”了。

而這一切,從一開始男主看戰史提到甘必大的時候只是說“普法戰爭的英雄”而沒有一點點提到歷史時間線後面一點點這位英雄對公社的事情,大約也可能算是刻意為之了。

《我們的七日戰爭》簡評:從假裝鬥爭,到對新世界的思考

我大河內就是要作私人訂製

在2020年版本的《我們的七日戰爭》之中,不出所料地,大河內一樓這個鍵政老鬼又開始和18年之後他的兩部作品《惡魔人》與《魯邦part 5》一樣,把矛盾的激發與擔憂放在了社交媒體與構建在社交媒體之上既不遮掩又數量龐雜的信息之上。

在魯邦中,社交媒體讓傳統英雄無處可藏;在惡魔人中,人類的惡意順著網線不斷延長,最後帶來了崩壞。而本作中,衝開團體之間虛偽關係的,一個是作為非日常出現的泰國非移,另一個則是在社交網絡上帶有刻意與惡意的出信息。可以說,本部《七日戰爭》確確實實毫無疑問是屬於這個時代,屬於大河內本人。因為在這裡,所謂的鬥爭,不再是一種與傳統社會架構的戰爭,甚至也不完全是自我救贖的萬事歸自己,而變成對於現在的社交方式緊固的空氣與曝露於外界的自己的戰鬥。

《我們的七日戰爭》簡評:從假裝鬥爭,到對新世界的思考

這樣的切點,確實足夠大河內,確實也很現實,但是這樣的立意,搭配上不少地方會讓人想到《君名》的浪漫爆點安排,搭配上就我個人觀看時帶有的一些沉重並感,則只能是無可奈何:無可奈何於這裡的要素真就只是作為推進劇情的生硬要素,無奈於將本作除去浪漫之外的各種設置都做的如此工具,無奈於最後解答的答案還只是如此acg的自爆大法。

可以說,本作如果裁掉網暴與自爆部分,就是單純作成一場共趣party,一場面對非日常環境的記憶猶新,我可能會覺得本作質量更加優秀,整部作品的劇情,情緒,節奏更加一致,而不會變成今天這種半截嗯插,卻只能按照並不現實的邏輯推進。

這種發現了新問題,發現了世界新的變化,意識到社會的變遷,想去把這些東西加入創作的慾望本身其實是我相當欣賞的,畢竟從來就沒有活在真空中的文藝,也沒有活在真空中的創作者,從創作看到時代與創作者的思考,是一件如此如此讓人興奮的事情。但是本作也亦如四月新番《bna》一樣,在試圖在一個夢幻的,荷爾蒙的世界之中,加入對於這個世界的感受,認知的過程中,顯得擰巴、生硬,甚至於破壞了整體劇情的節奏感與連貫性,而這道難題,可能也正是屬於這個業界之中最具有主動性,創造力與對世界反思的創作者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這份答案在何方,你我可能誰也無能為力。

蜷縮的人際與蠶蛹中的世界

本作中,不出所料地,也亦如我在前文之中提到的,將青春的荷爾蒙,將鬥爭,將人際關係,將時代變遷全部全部一股腦的丟給了個體,全部以如此被動而盲動地交給了個體,然後迴歸到大約永無止境的“真物”討論之中,簡直就像無數個春物討論帖裡面的各種討論一樣,即使迴歸文本和作者性也無法有結論。

從我個人的角度,這個終點實在是太過於粘閤中道,而這一點只需要稍微往後推一個格子就會意識到這種處理的難以置信,畢竟這裡在網絡暴力事件發生之後,此處的真物,真實,一方面在前半程的“偽物”面前充滿著不穩定,另一方面更是將整個社會的空氣,整個社會的評定精準轟炸,全片之中抑制的一個個青春,一個個偽裝的人際關係,面對動畫化中大河內設置的新時代問題,它的可靠性讓人充滿懷疑。


《我們的七日戰爭》簡評:從假裝鬥爭,到對新世界的思考


另一方面,在不再存在非個體間鬥爭,在曾經用價值立場,用頭破血流與宏大夢想構建的世界消失,甚至連純粹個人的浪漫也變得如此節制,在這個越來越難以躲藏也越來越不存在純度的人際關係面前,這樣一部可能本身只是歌頌“青春”可以不那麼受社會規制的影響,可以選擇不再一如既往的作品,也和本作的結局一樣,讓人感受到的更多是節制,是生疑,是隻能尋求舊時代的承認。

大約到最後,本作最能反映現實的,還是後半程的生硬的都和主義安排,畢竟這樣的機械安排,這樣只能在個體與個體連接時才存在的青春與浪漫,大約也已經回答了這個時代平庸,無趣,壓抑而難以釋放甚至生成足夠烈度情感的糟糕現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