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卑的不是贫穷,而是这三种原生家庭,父母别不在意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自然而然地提起二胎的事,她一脸羡慕地说:你现在儿女双全,真让人羡慕。我奇怪地问:那你也可以再要一个啊。

她摇摇头说:算了,我怕我没办法一碗水端平,到时候偏心一个,另一个会难过。我就是从小被忽视着长大的,爸爸妈妈偏爱哥哥,家务活都是我做,好吃的好喝都是哥哥的,到现在也还是一样。我不想我的孩子也有这种遭遇。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家阿勒德的一句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让孩子自卑的不是贫穷,而是这三种原生家庭,父母别不在意

人的一生通常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我们从出生到成年的家庭,即原生家庭,另一个是我们成年后成立的家庭,即再生家庭

而我们在未成年的阶段身处的家庭环境,即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相关研究表明,童年早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大脑的一个特定部位如果受外部刺激,就会变得更大,神经元之间会形成更多链接。

经常重复的刺激会在大脑中产生一种稳定且不易改变的模式,这些来源自童年经历的模式总和,就是一个人成年后的人格、心理健康和智力的物质基础。

在成年之后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能力、以及我们的感受和行为背后的潜意识,都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让孩子自卑的不是贫穷,而是这三种原生家庭,父母别不在意

父母们关爱孩子,通常更多的关注孩子是否给孩子足够好的经济条件,却比较少地关注自己给孩子创造的家庭环境是怎样的。

然而,让孩子自卑的,通常并不是贫穷,因为贫穷可以改变,而糟糕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却难以改变。

而在童年时期,原生家庭有这3种经历的人,骨子里会很自卑。

第一种: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心理学家尼古拉斯.瓦尔什博士对青少年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研究显示,11岁以前经历过诸如父母争吵、言语或者身体暴力等情况的孩子小脑较小,而小脑与学习,压力调节和感觉运动控制关系密切,甚至会导致成年后患精神基本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与先生经常为一点小事吵架,不自觉地声音拔高几度,孩子就在旁边眼泪汪汪地说:爸爸妈妈你们别吵了,我害怕。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如果父母经常当着面吵架打架,

孩子会误以为父母吵架原因和自己有关,容易产生“自己不够好的想法”,甚至怀疑、否定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

让孩子自卑的不是贫穷,而是这三种原生家庭,父母别不在意

第二种:经常被批评、否定

在《家庭塑造孩子》一书中提到: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过度关注,并试图纠正孩子的行为去强化孩子类似的心理特征,孩子在一种标签下生活,他会用一种自我求证的方式发展出糟糕的个性来。

在生活中,我们易习惯于做孩子的差评师,孩子把玩具撒了一地,我们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

孩子写作业时做错题,我们会说:怎么这么笨,这种题都不会做。

我们通常通过一件事就否定孩子,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淘气、懒惰、愚蠢。而孩子常常也信以为真,在不断的被批评、否定中变得越来越自卑。

即使长大后在某些领域获得了成绩,也很难像其他人一样自信,因为童年时父母给予的心理暗示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呈现。

让孩子自卑的不是贫穷,而是这三种原生家庭,父母别不在意

第三种:缺少关爱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了成人依恋理论。即早期亲戚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而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语气,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会对人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经常被父母或者照顾者忽略,得不到重视,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反应,孩子就会产生恐慌和焦虑,变得自卑、缺乏安全感。

而在成年之后,就会陷入缠人型依恋模式,害怕被亲密的人拒绝或者抛弃,无法放松。比如女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没有父爱,就可能在秤纽安后在亲密关系中寻找这种体验。

让孩子自卑的不是贫穷,而是这三种原生家庭,父母别不在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形中影响着孩子。

《美国科学家》杂志曾公布的最佳育儿方法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怀。

第二位的是:父母好好相爱。

一位专门研究儿童行为学的学者提出了对待孩子的一条重要法则:他不是个淘气的孩子,而是个会淘气的好孩子。

除了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外,父母在对待孩子的一些不好行为上,采用的方式应该是“对事不对人”,否定不好的行为,而不是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去否定孩子。

让孩子自卑的不是贫穷,而是这三种原生家庭,父母别不在意

总之,希望孩子更好的成长,并不是给孩子多好的经济条件,报多少的培训班,而是在孩子成长的原生家庭中,减少否定与批评,给予满满的关爱与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