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疯女人"皮囊下,隐藏着西方"平权主义"的抗争

萨克雷评价“《简·爱》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以英国崛起后,妇女的地位仍未改变的背景所作。

一、疯狂的女性角色

胡适曾说“一个国家当女性地位开始提高时,也寓意着它开始逐渐的走向民主。” 在当时的英国工业极为发达,可谓世界头号强国。

但是当时的女性,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做好家庭妇女。所以,勃朗特和她的妹妹在创作时都选用男性笔名。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夏洛蒂·勃朗特根据她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了这部追求女性平等的不朽名作。

《简·爱》:

1. 义不受辱的女中豪杰

“悲剧是将人的经历,掰开了,揉碎了然后暴尸街头”。女主人公简·爱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一样,都是出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她相貌平平而家世低微,但她却从不因此而自卑。相反,在简·爱眼中非常蔑视那些道貌岸然的权贵。

父母双亲在她处于襁褓中时,便全部离世。幸好,简·爱的舅舅及时的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这只是悲惨境遇的开始,毕竟不是自己的原生家庭。舅妈也就是里德太太,对简·爱非常不待见,经常对她非打即骂而且经常不给饭吃。

同时,自己的表兄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蛮横残暴,对待简·爱经常是拳打脚踢。通常对于寄人篱下而又举目无亲之人,都会选择默默的忍受。然而简·爱不是一个柔弱女生,虽然她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肌瘦体乏,但是她还是随时保持战斗状态。

以至于那个刻薄而又吝啬的舅妈,在很长一段时间见到简·爱都瑟瑟发抖。

因为人的身上有一种气场,这与体格强健与否无关。只要是义正辞严,都会给予那些卑鄙可耻的小人迎头痛击。就像简·爱曾经一番话下来,竟然令里德夫人抽搐了起来。

童年的不幸遭遇和无数的流言蜚语,并未将简·爱打败。她将这些来自外界的侮辱,转变成自己的精神力量。并且,在一次次的困难中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坚强。正因如此,简·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

《简·爱》:

在舅舅的家人眼里,包括冷眼的舅妈,残暴的表哥还有吝啬的表姐;简·爱一直是一个疯女人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的为所欲为,才铸就了简·爱的近乎疯狂。当与罗切斯特坠入爱河时,她却发现了桑菲德尔庄园还有一个女主人。

即使在过于相爱,在过于离不开,简·爱还是无法接受自己沦落为他人的情妇。于是她离开了这个环境舒适但使她浑不欲簪的地方,开始了流浪的生活。终于,简·爱在一个雨夜倒在了冰冷的街道上。

幸得圣约翰发现了她,并决定带她一起前往位于东方的印度。但简·爱心中始终对于罗切斯特放心不下,欣然返还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她在火海之中,救出了残疾的罗切斯特。承蒙上天垂怜,有情人终成眷属,简·爱在历经苦难之后终于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2. 近乎疯狂的妇女

“在英吉利贵族中,大家都标榜贤妻。而这有两条判断方法:首先,女人须得将家中琐事以及仆人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其次,不论在社交场合还是家庭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

在《简·爱》中有这样一个角色,但她只生活在别人的演绎当中。

这个人就是罗切斯特的正式妻子,伯莎·梅森。相比起简·爱的反抗精神,她更加极端。梅森生活在一个富商家庭中,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于父兄眼中她不过是个商品。正如罗切斯特所说她挖空心思恭维我,拼命卖弄美貌和才艺来讨我欢心”。

《简·爱》:

在“出卖”给罗切斯特后,作为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夫君就是她的全部。梅森整日都在想着如何能够引起夫君的注意,但不久后她的家族性遗传疾病便暴露无疑。虽然罗切斯特知道,这并不是她的错却因此对她非常厌恶。

精神上的刺激,使得梅森开始了红杏出墙的生涯。本以为这能够缓解自己的病情,不成想却更加严重。在结婚四年后,罗切斯特便将妻子有如犯人般关了起来。梅森时而清醒,时而疯狂。

梅森有三次逃出来的经历,但每次都会给别人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一次时,她意欲将丈夫烧死,但没有成功;第二次,她杀死了出卖自己的弟弟,并且把家人逐一刺伤;最后一次,她将整个庄园点燃,自己也从楼顶一跃而下,了解了自己的生命。

二、斗争精神的体现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毫无疑问的是,这两位女性形象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一面。但在她们的身上都以不同的方法,一直在追求着、抗争者。这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遭遇密切相关,那么她究竟为何要以近乎疯狂或者疯狂至极的手法来塑造角色形象呢?

1. 突出反抗精神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简·爱和梅森,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简·爱自小生活困苦,常常忍饥受冻,并且还要一面经受寄人篱下的辛酸滋味,一面与那些待自己不公之人抗争。

《简·爱》:

梅森家境非常优越,但是母亲却一直被关在疯人院里。自己的父亲和兄长,都是见利忘义之人。他们拥有财富,但还想更上一层楼—获得社会地位。所以,梅森在他们眼中更像是台阶。父兄只有踩着她,才能往上攀爬。

简·爱的疯狂是仅限于在道德和常理能够接受当中,她虽然是旁人眼中的疯女人但不过是其抗争的另一种表现。在舅舅家中,面对种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简·爱只能将自己变得愈发坚强。

2. 社会使人变得疯狂

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夏洛蒂·勃朗特也是一个极具抗争精神之人。正所谓著书以言志,书中鞭挞了那个使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环境,歌颂了勇于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简·爱这个家境贫寒且其貌不扬的女人,她所经历的大多是所有底层女性阶级的缩影。勃朗特赋予了简·爱完整且独立的人格,并且充分的肯定了她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简·爱自己想变得疯狂,而是在那个大环境中,女性追求真爱,追求自由就是不合常理的举动。

三、女权的觉醒

《简·爱》塑造了一个性格坚韧、朴实无华而且又极具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简·爱,作为一个从小无人疼爱的孤儿,历经了各种磨难,艰难困苦,最终收获自己的爱情。她不顾世俗的偏见,执著追求自我,不顾一切的维持作为女性的尊严。

1. 在彷徨中挣扎

所谓疯狂,也只是别人眼中的疯狂。梅森如果能够得到真爱,相信她也不会变得如此狂躁。但正是因为父兄的原因,将她嫁给了一个不爱她,但双方又无法摆脱彼此的男人。可以说是社会将一个好人逼疯了。

《简·爱》:

相比于简·爱,伯莎·梅森更为不幸。因为从一开始简·爱就在不停的反抗,她也一直向往自由的生活。如果人想要获得自由,首先要实现财富自由。这也是古代中国女人绑小脚的原因,只要裹上了足,她们便只能依靠男人养活自己。

梅森与其非常相像,在家中依靠父亲;婚后又依靠丈夫。二人的抗争具有极大的差别。简·爱是与世俗抗争同命运抗争,而伯莎·梅森则只是在向那些背负她之人抗争。简·爱无时无刻不在斗争状态,因为她有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所以才具备更多选择的权力。

2. 在反抗中寻找自由

所以她才以一己之躯,对抗人高马大的表哥;反驳咄咄逼人的舅妈。这使得简·爱自幼便养成了独立自主,且无坚不摧的性格。

所以,在和自己深爱的罗切斯特婚礼上得知真相后简·爱也走得义无反顾。在圣约翰与自己的求婚仪式上,简·爱还是放不下罗切斯特便毅然回去将他救出火海。即使他是残疾,也愿意携手度过一生。

而梅森是真正的疯狂,因为遗传疾病的关系再加上种种的刺激致使她精神失常。浑浑噩噩中,梅森意识到了自己应当敢于反抗。但她所行之事,已然走向极端。为了报复罗切斯特竟然与人通奸,“伯莎·梅森——她跟自己声名狼藉的母亲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将我拽入了可怕又可耻的痛苦之中”。

《简·爱》:

伯莎·梅森用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展开了自己的抗争。但这些换来的,却是日复一日的囚禁,直到她真正的丧失了理智。而书中反复提到“疯女人”,是因为作者想通过这种疯狂的行为举动来表现社会畸形下女性的抗争精神。

四、结语

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曾说“《简·爱》的美中不足之处,便是它的圆满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显然作为女性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并不是一个冷血之人。在书中,幸福的标准就是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再加上自由选择的权力。

参考文献:

《简·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