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汉史趣闻


朱德元帅是四川仪陇县人,1905年,19岁的朱德由长辈做主,娶了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刘氏为妻。但是朱德不喜欢这种封建包办婚姻,自1906年离家求学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刘氏。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要接刘氏去北京养老,但刘氏死活不去,于1958年病逝。

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的朱德,参加了昆明的重九起义。到1912年,朱德已经是一名少校军官。这一年26岁的朱德迎娶了18岁的昆明师范学院的女学生萧菊芳,1916年,萧菊芳给朱德剩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朱琦。1917年,萧菊芳不幸染上了疾病,于1919年病逝。

萧菊芳生病期间,儿子朱琦由朱德抚养。朱德的下属就介绍了自己21岁的堂妹—陈玉珍。陈玉珍就帮助朱德照顾生病的萧菊芳和幼子朱琦。萧菊芳去世之后,朱德和陈玉珍结婚。陈玉珍将朱琦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并奉养送终了朱德的生母。南昌起义后,朱德曾听说陈玉珍被四川军阀杀害了。实际上,陈玉珍一直活到了1967年。

朱德脱离滇军之后,为了寻求救国之道,远赴德国留学,并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到了苏联,陪朱德一起留学的是一位能说多种语言的19岁四川开江教员贺治华。在留学过程中,二人走到了一起。1926年,贺治华给朱德剩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朱敏。后因二人志趣不合而分手。


1928年,朱德和陈毅领导了湘南起义,攻下了湖南的耒阳。朱德娶了当地有名的女秀才、24岁的共产党员伍若兰。伍若兰跟随朱德一起上了井冈山,实现了朱毛会师。井冈山第三次反围剿时,已经怀有身孕的伍若兰掩护朱德突围,在激战中不幸受伤被捕。蒋介石下令砍下了伍若兰的头颅以示众,朱德得知这个消息后声泪俱下。1929年,43岁的朱德军长与17岁的红军女战士康克清结婚,自此以后,一直陪伴在朱德身边。


历史军魂


追寻历史真相,我是悍马狂飙。为什么朱德元帅是无可置疑的开国十大元帅之首,与毛泽东并列为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论战功,他不及彭德怀、林彪;论资历,人民军队诞生的标志是南昌起义,而贺龙当时的地位还在朱德之上,参加南昌起义的有六位共和国元帅,他甚至不是指挥起义的核心领导成员,我们一般人了解的朱总司令只有井冈山会师,朱德的扁担。那么,为什么朱德元帅会有如此的威望和地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毛主席口中“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永远的红司令”呢?

这就必须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缔造人民军队的八一南昌起义开始说起了。这是奠定总司令地位和威望的里程碑。

毛泽东和朱德都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曾以“朱毛”之称传遍中国大地

在南昌起义之初,组织、指挥起义的领导核心成员里都没有朱德,他在南昌起义时任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在起义之中没有多少自己的基本盘部队。起义军主力11军有8个团,由叶挺指挥;贺龙所部20军6个团,这是起义部队的核心力量,朱德手下只有20军官教育团3个连加南昌公安局2个保安队,总数不到500人,只是在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中,时年40岁的朱德是年龄最大的一位。

1926年的朱德

所以起义开始,前敌委员会分配给朱德的任务是用宴请、打牌的方式拖住南昌城中的敌军两个团长,让起义顺利进行。起义成功之后,成立了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但这只是个架子部队,连军长都没有。在起义军南下广东的时候,朱德做的是先遣部队的任务,他后来回忆说:

“我自南昌出发,就走在前头,做政治工作,宣传工作,找寻粮食……和我在一起的有澎湃、恽代英、郭沫若,我们只带了两连人,有一些学生,一路宣传一路走,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

三河坝分兵大放异彩

而真正令朱德大放异彩的是随后狙击敌军追击的三河坝分兵。

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准备进行第二次北伐,此时蒋介石等调集优势兵力对其围追堵截。于是南昌起义军在9月初分兵,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带领主力直奔潮汕,朱德则率领4000余人在当地狙击追击而来的钱大钧部。

三河坝狙击战,4000多人与3万多人的钱大钧部血战三天三夜,伤亡过半,本想追随主力部队,但半路遇到溃退下来的20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残部200多人,才知道主力已经失败溃散,起义军的领导人已经分散隐蔽撤离,谭平山、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叶挺等主要负责人离队,分别前往香港、上海。

油画 南昌起义

此时很多人认为南昌起义已经失败,和上级的联系全部切断,到处都是敌人,军心涣散,2000多人根本没法生存下去。于是思想上、组织上十分混乱。有点人提出散伙。此时,朱德显出了超乎寻常的坚定和革命精神。他坚决反对解散队伍,主张隐蔽北上,从山区穿插到湘南去。


被失败打击茫然无措的人们听从了这一意见。但随后革命的艰苦性就体现了出来:10月16日,队伍走到福建武平,还有2500人;17日击退追敌之时就只剩下1500多人了。到达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的隘口,遇到敌人阻击,危急时刻朱德亲率几个警卫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缘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侧后发起进攻。终于击溃敌人,朱德手持驳壳枪站在绝壁之上指挥后续部队通过他杀出来的隘口的英姿,给部队指战员留下极深的印象。

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驳壳枪


然而情况还在恶化,到了10月份部队还穿着单衣,经常遭受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饥寒交迫,官兵要经常饿肚子,没有给养补充,战斗力越来越差。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各级主官和干部开始离队,原本完善的军政指挥体系崩溃了。在10月底到达江西安远天心圩的时候,师以上军事干部只剩下朱德一人,政工干部全部离队,还拉走了部分队伍,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74团参谋长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下73团指导员陈毅,部队仅剩下800多人。林彪带着几个黄埔四期的连长找到陈毅,主张穿着便衣去上海找组织。


名垂史册的“天心圩整顿”

此时,朱德站了出来。


他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对部队指战员指出:大革命失败了,起义军也失败了,但革命依然要继续,要革命的跟着他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中国革命此时就像1905年俄国革命的失败,但终将会迎来1917年革命的胜利!他讲了一个多小时,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念鼓舞着沮丧的人们,陈毅也讲了话,提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但能经得起胜利的考验,也能经受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失败的英雄;王尔琢则蓄起胡须,发誓: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

朱总司令在对部队发表讲话

这就是著名的天心圩整顿。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朱德用自己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从此成为这支部队无可争议的领袖。部队被改编为一个纵队,朱德任司令员,陈毅为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为参谋长,下辖一个士兵支队,3个步兵大队,一个特务大队,军官编为一个教导队,这就是两万多人的南昌起义部队的最后火种。

而这一点火种的800人里面,就有3位元帅:朱德、林彪、陈毅。2位大将:粟裕、许光达。8位上将:肖克、周士第、杨成武、杨至成、杨得志、肖华、赵尔陆、赖传珠。还有几十位中将、少将和地方上的领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的核心力量之一。

后来,朱德又在组织、纪律、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庚整编”和“上堡整训”,这就是与毛泽东的“三湾改编”齐名的“赣南三整”。“赣南三整”在解放军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与三湾改编不相上下,可以说是“朱毛”二人分别独自对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进行的宝贵探索和巨大贡献。

井冈山会师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红军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节点


再往后,1928年1月,朱德、陈毅又领导了有百万之众参加的湘南暴动,到1928年4月,800人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2000多正规军和8000多农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此时原井冈山的部队还不到2000人。从此,“朱毛”便化作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鲜明的符号,成为胜利的象征。

朱德从南昌起义队伍的边缘走到了“朱毛红军”的核心,最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无人可以置疑的开国十大元帅之首,正是因为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成为人民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印证了一句名言: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关键时刻只有几步。


悍马狂飙


红军时期,我军最知名的将军是彭元帅和林元帅。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美国著名军事作家和记者,曾任全美作家协会主席。1984年,他历时七十四天重走了红军长征路,写出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该书在欧美引起轰动。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书中写到:“他是红军中年轻的雄鹰。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更为灿烂的明星了”。

红军之鹰就是十大元帅中第三位的林帅,红军时期最出色的将领。林帅1907年出生,1927年南昌起义时,2万多人队伍中他只是个连长。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王尔琢带领南昌起义部分队伍和湖南地方武装上了井冈山。5月4日,与毛主席的队伍合并成立了红四军,下辖4个团。这时候,他担任第10师第28团一营营长。

1928年7月中旬,红四军28团和29团向湘南进发,去攻打郴州。郴州作战失利,向井冈山撤退途中,28团二营营长袁崇全胁迫、欺骗1个步兵连和1个迫击炮连叛逃。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闻讯追赶,两个连的官兵又回到了革命队伍中,王尔琢却遭袁崇全开枪射击英勇牺牲。第28团是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也是红4军有名的“钢铁团”。回到井冈山,林营长被提拔为团长。

1930年6月19日,红一军团成立。红四军军长林帅,红六军军长黄公略,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

1932年3月12日,林帅担任红一军团团长,此时他只有25岁,成为中央红军中最年轻的雄鹰。

在红军时期,林帅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军功战绩无数,下面两场战斗是他的经典之作。

1,龙冈伏击战

当时蒋介石对苏区进行围剿,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让林帅的红四军担主攻任务。林帅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法,在永丰县龙冈镇歼敌军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

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

2,黄陂草台岗伏击战

失败的蒋介石不甘心,再次组织部队围剿,红1军团林军长建议,把主力放军放在黄陂一带设伏,以小队人马诱敌深入,这一建议得到朱毛的同意。

此战共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3个师,俘虏官兵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军用物资。俘获敌主力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击伤王牌第11师师长肖乾。

红军之鹰美名远扬,其实红军之狮成名更早,他就是彭德怀元帅,十大元帅排名第二。

第二次反围剿前,红五军来了一个说客,他是黄公略的同父异母大哥黄枚庄,带着蒋介石亲笔信,企图分裂红四军和红五军。信中说彭人强马壮是红军雄狮劲旅,驰骋湘鄂两界。黄公略大义灭亲,将大哥枪毙。红军之狮的美名,从此也传开了。

彭帅是职业军人出身,1916年,入湘军当兵,在湘军中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28年领导平江起义,2500多人组建红5军,任军长。

1930年6月,红5军、红8军合编为红三军团,彭帅担任军团总指挥。

红军之鹰和红军之狮分别带领两个军团,都是铁拳头,配合作战,取得了无数战绩。

然而五次反围剿时,李德等人盲目指挥,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还把两支队伍分开,分别在两个方向同时作战,美其名曰两个拳头打人。

红军在阵地战中损失严重,1933年12月12日晨,彭帅正患疟疾,仍带病指挥了团村伏击战。这一仗,将陈诚指挥的3万多敌人击溃。可惜只有3军团为主作战,兵力不够,未能将敌人围歼。

彭帅作诗:“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这里大哥指一军团)未到,让尔逃生!”

彭帅回忆中说:“如果当时我一军团在,一、三军团靠拢作战,敌三个师十五个团当能全部歼灭,加上洵口歼灭之三个团,就是十八个团,再寻机歼敌二十个团左右,敌军第五次‘围剿’就可能被粉碎,历史上也就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了”。

这两位名将打了无数胜仗,红军长征时,两人的队伍一左一右是两个开路先锋。抗战时期都合编到了115师,该师也是我军的第一主力。

全部评论

天地话史


今天在这里说的是陈毅元帅的故事。陈毅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毛主席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

提到陈毅元帅,我们就会想到那个睿智的《陈毅市长》,也会想到《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革命豪迈精神。还有他的围棋外交的故事。今天在这里说一个陈毅元帅战争中的故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面对日本明目张胆的疯狂侵略,国民党迫于舆论压力,最终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建立起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然建立了统一战线,那就要一致对外,于是向当时国民党当局呼吁停止内战进攻红军,应该团结一致抗日。

国民党当局一些有识之士接受了陈毅的建议,不就陈毅作为红军南方游击队的代表下山与江西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谈判告一段落后,国民党地方当局举行宴会招待陈毅等人。在宴会上,自然是江西国民党当局很多重要人物都参加,这些官员聚拢在陈毅的身边,想然他谈谈有什么感想,自然是希望陈毅说些夸赞国民党的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是他们的希望还是落空了,陈毅不无诙谐地说:老总们,没有什么感想,有一点我是很不满意。以前我在井冈山的时候,你们出赏收买我们的头,花红2000元,我到了中央根据地,你们的花红涨价涨到5万元。我们红军主力长征后,我退到油山打游击,你们的花红从5万跌倒了3万,到后来又跌到200元。你们出200元就想买我的头,这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吗?

我们可以想象到国民党高官们听到陈毅的话后是多么的尴尬,陈毅以诙谐的口吻说出了国民党当局反动的本质,这是对他们阳奉阴违策略的无情嘲讽,也在旁敲侧击地奉劝国民党当局,既然联合抗日就不要再耍小聪明。这些国民党官员们面面相觑,尴尬的不得了,只好连声说“对不起”。



早就想写一篇介绍周土第上将的文章,正好借这个题目来聊聊,分享给友友们。

周士第上将(1900.9.9—1979.6.30)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广东乐会(今海南琼海)人。一生对党忠诚,浴血奋战,先后两次入党,两次参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街。

他资格老、资历深,黄埔一期毕业,1924年入党,深受周恩来的器重,在组建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时,周恩来推荐他任队长。在北伐战争中,任第4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第1营营长、 独立团参谋长,率部英勇作战,攻打汀泗桥、贺胜桥,占领武昌,赢得了“铁军”的称号。他还代理过独立团团长,是叶挺手下第一悍将。 南昌起义时,周士第是核心主力部队——第二方面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师长,他的部下有林彪、陈毅、粟裕、许光达、王尔琢、周子昆……其中,陈毅是团政治指导员,林彪是连长,粟裕是班长,许光达是排长。三河坝分兵时,朱德指挥的就是周士第的25师。完成阻击任务后,他和师党代表李硕勋奉朱德之令分赴香港、上海,去联络党中央。

这一分别,他与党和部队便失去了联系,期间他还曾经被捕,在宋庆龄的营救下才获释。 直1933年,周士第参加了19路军的福建反蒋事变,并与红军发生了联系,提出了归队要求。当时的中央以贺龙、聂荣臻的名义复信邀请周士第归来,这样他又回到了红军队伍中,1935年又重新加入了党组织。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历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晋西北军区参谋长,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等职。


zj史海拾贝


刘伯承元帅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的故事应该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今天就讲讲刘帅的最后一战。

抗日战争期间,刘帅所带领 129师是八路军歼敌最多的师,达到40多万人,也创造了双重设伏、神头岭等诸多经典战斗。解放战争期间,刘帅从开头打到了结尾,歼敌五大野战军中第二。

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刘帅就到了军事学院教书,很多人都以为他从此远离战争,但是实际上刘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争是“对印反击自卫”战斗。

刘帅在教条风波之后,被迫辞去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职务,转而在1959年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到1962年秋,由于印度方面的挑衅,中国西南形势变得紧张。

1962年9月20日,印度向择绕桥中国边防哨所射击,制造流血事件。为此,毛主席决定对印军入侵决不退让。10月8日,总参谋罗瑞卿召集军委办公会议,报告了印军在边境的蚕食活动和包围解放军哨所的情况,研究东线作战问题。10月12日,印度扬言,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度准备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毛主席认为对印度的反击一战不得不打。

随后,中央军委开会,正式决定由刘伯承挂帅,指挥西藏和新疆的边防部队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成立“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主要负责东段指挥;成立“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西段指挥。

总长罗瑞卿和军委副主席贺龙、聂荣臻协助刘帅进行总协调。此时刘帅已经近70岁的高龄,所以在中央任命他负责整个对印作战的指挥时,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视力也不好,做个编外参谋。

而实际上刘帅在中印边境上花费了不少的心学。10月17日,毛主席主持召集会议,决定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对于战斗要怎么打,刘帅的建议是不和敌人正面交锋,绕道后面侧面袭击。刘帅说,青藏高原我没去过。不过根据经验,有水必有路。兵无常势,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沿着水流的方向行进,说不定还是一支奇兵呢。

10月20日凌晨我军开启自卫反击,发动克节郎战役,我军采取夜行晓袭的战术,在夜色掩护下穿插、迂回到敌侧翼和背后,在攻击出发地隐蔽待机。驻守克节郎的是印度的王牌第七旅,此战凭借突然袭击和我军顽强的战斗意志,仅仅一天时间就将印军第7旅全旅被歼灭,以后的战斗,印军士气被完全瓦解了。

克节朗战役,包括向达旺方向的追击作战,共歼灭印军1897人,其中毙敌832人,俘1065人,缴获火炮75门,轻重机枪122挺,枪1104支,直升飞机2架。我军伤亡388人,其中伤256人,亡132人。克节朗战役之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但是中国的好意并没有被印度所接受,中国如是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战斗准备。

11月14日印军在中印边境再次全线发起进攻,面对印度军队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实施反击。此战印度军队布置在由西山口至邦迪拉公路的一线,印军成一字长蛇配置,看似首尾呼应,其实任人横斩。刘帅戏称这个阵势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他要求部队避开敌人右翼的坚硬脊梁骨,而从左翼软肚子插进去,直插申隔宗,把长蛇的肚子挑破,再分割歼灭敌人。

11月17日,中国军队进入到指定地点,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

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11月20日占领查库,查库为中国边防部队反击作战前进最远之点,距中印传统边界线伏特山仅20余公里。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

刘帅在对印度反击战中做出了很多贡献,是对印反击自卫战争的幕后主帅。对这场战争,总参谋长罗瑞卿点评就用了一个字“乱”,而这个“乱”就是从一开始,我军便迂回包抄到了印军身后。指挥这一个“乱”的就是刘帅,“乱”也是我军进展迅速的表现,这一符合中央要求的速战速决。

而也因为次刘帅的身体状态更差了,两年后也就是1964年72岁的刘帅最后一场到中国边疆区域视察边防,也就是这一年,刘帅的眼疾发作,仅存的一颗眼睛也逐渐完全失明,对印度反击自卫战争,也是刘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斗。


帝国烽火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发起的,而第四野战军主力则于5月间从长江中游挥师南下,目标直指盘踞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为了确保四野在湘鄂赣地区顺利寻歼桂敌,西柏坡电令已经到达江西赣州的二野四兵团暂归四野统一指挥,兵团司令员陈赓接电后颇为尴尬,但仍然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

(抗战时期的林彪)

这是人民解放军著名将帅之间的历史传奇,因为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生,1924年11月毕业后并没有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教导团,而是留校担任黄埔二期入伍生的连长,此后相继担任第三期步兵科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团七连连长等职务。而林彪考入黄埔第四期时,被编入步兵科第二团八连,虽然两人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但就军中资历而言,陈赓仍然是林彪名符其实的“教官”。

1927年南昌起义的时候,原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陈赓转任第3师6团一营长,而林彪是第25师73团的一名连长,陈赓仍然是林彪的上级。据说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与敌钱大钧部作战中,陈赓还在火线上指挥过林彪,有“你再不执行命令我就枪毙你!”的故事,只是未经考证不好定论。不过总体而言,陈赓在早年确曾是林彪的“师长”,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两人的军职才正式颠倒过来。

(抗战时期的陈赓)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出任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组建的第115师师长,而同样是一方面军出身走过长征的陈赓被任命为第129师(四方面军为主)386旅旅长,从此成为刘邓麾下的名将,进而成为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已经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但林陈二人在这十余年中毕竟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现在二野第四兵团既然配属给林彪指挥,则陈赓就成为了林彪的直接下级,两人虽未见面,但终究还是在电波中确立了指挥关系,共同开始对蒋军残余的南线大追歼。而就在第四野战军主力和二野四兵团横扫中南期间,陈赓曾经三次违抗林彪的军令,续写了一段将帅传奇,其实电影《南线大追歼》里有关于这个细节的特别描述,包括陈赓故意关闭电台的桥段。



第一次是西进和南下之争,在四野主力向湖南纵深压迫之际,林彪电令第四兵团自赣州出动,西渡赣江经宜春、萍乡杀入湖南,配合正面的四野主力侧击白崇禧集团。陈赓接到命令后,认为桂敌必然继续收缩,以四兵团现有位置西进至多形成击溃战,实难有大的作为,应该贯彻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南下广东,合围所有中南地区的蒋军残余。

在考虑成熟之后,陈赓果断致电西柏坡并报四野前指、二野司令部,建议他率领四兵团直插广东,封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的退路,同时也说明部队集结完毕,随时准备执行四野的作战计划,而黄埔师弟林彪非常坚决,第一时间回电:“我决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执行”!就在陈赓倍感为难之际,西柏坡指示到达:二野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的两个军,统由陈赓指挥南下广东,再深入迂回广西和云南。



(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

陈赓如释重负立即开拔,指挥五个军直扑粤北,1949年10月初兵临广州城下,余汉谋所部望风而逃,广州这个华南第一大城市已唾手可得。此时陈赓又接到林彪来电,命令四兵团等部停止前进,主力转而向西进入桂(林)柳(州)地区,以达到与四野主力会歼白崇禧的目的。陈赓对着地图思谋良久,认为所部距离目标1300余里,以时间计算不如调动其他四野部队为宜,并且还将延迟广州解放的速度,于是再次电陈利害。

西柏坡高屋建瓴回复所请:“同意陈赓意见,决定四兵团仍照原任务执行”,而林彪审时度势后也以为然,开国将帅们的战略眼光的确不是盖的。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陈赓命令兵团主力不许进城,马不停蹄追歼余汉谋集团,终于在阳江消灭其主力60000余人,取得“阳江大捷”。并且陈赓意识到,白崇禧集团残部必然企图通过雷州半岛出海逃跑,因此以第13军、第15军重兵驻于咽喉之处廉江,准备与四野合围残敌。



狡猾的白崇禧为了夺路出海,首先派出鲁道源兵团大举向东突围,试图以此佯动“声东击西”调动我军,四野前指电令四兵团除留一个师扼守廉江外,主力北上与四野在运动中会歼鲁道源,陈赓接电大吃一惊。四兵团首长一致认为:一个师是无论如何阻挡不住桂系主力的,设若雷州半岛有失,则白崇禧可以轻而易举从海上逃走,如果四兵团主力卡住半岛入口,则不仅白崇禧插翅难逃,鲁道源早晚也是瓮中之鳖。

几经思索后陈赓第三次抗命,以委婉的语气同时致电四野和军委,建议所部以控制出海口为主要任务,西柏坡以巨大的权威平息了将帅之争,回电迅速而简短:“同意陈赓同志建议”。1949年12月1日,白崇禧残部在博白战役中被二野和四野各一部全歼,纵横民国20多年的桂系集团灰飞烟灭。而林彪与陈赓之间关于战役细节的军事争论,以及互相之间的尊重也由此传为一段佳话,每每陈赓提出反对意见时,林彪最多只是苦笑。

1955年9月,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度度狼gg


说起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55年授衔授予10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元帅军衔,他们就是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刘伯承元帅,贺龙元帅,陈毅元帅,罗荣桓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叶剑英元帅。但其实元帅和其他的大将上将不一样。将官级前缀,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或上将。而元帅的前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而且行政级别也是不一样的元帅相当于政治局委员级,大将相当于副总理级。毛主席曾经评价过10大元帅。

朱德元帅: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彭德怀元帅: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林彪元帅:这个娃娃堪当大任!

刘伯承元帅:一条龙下凡!

贺龙元帅:红二方面军的旗帜!

陈毅元帅:陈毅是个好同志!

罗荣桓元帅:君君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徐向前元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聂荣臻元帅: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叶剑英元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都是我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再次向他们崇以无上的敬意。


第五轻寒


知名元帅,将军有林彪,粟裕,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陈赓,刘亚楼,邓华,杨得志,韩先楚,杨勇,杨成武,陈锡联,许世友,王近山,秦基伟,李德生,丁盛,黄永胜,王必成,王建安,宋时轮,叶飞,陶勇,郑维山,张国华。


用户9459376902622


历史上的知名将帅多如繁星闪耀,仅中国近代史上的将帅也是济济一堂,军备君今天就说说两位开国功勋:粟裕大将和许世友上将。

粟裕大将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思想观念灵活,接受新事物反应快,在抗战与解放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粟裕是新中国授勋的十员大将之首,除了历年累积的卓著战功,其睿智的军事战略和卓越的指挥艺术尤其值得称赞。我军很多将领也对粟裕钦佩有嘉,将军在国内外拥有众多的“粉丝”,很多人甚至直呼其为“战神”。

粟裕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抗战中,粟裕率领的新四军第一师在各师中战功最多。粟裕大将不是那种死搬硬套,只会运用兵法书本之人,而他灵活多变,有着极强的战场敏锐性和控制能力,能够根据战事变化而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在解放战时期,中共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为先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1946年7月时,在华东解放区组织苏中战役是粟裕大将最为经典的一场大兵团会战。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连战连捷,被陈毅誉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在1946年8月,毛泽东在电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中说道:“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不难看出,毛泽东对粟裕的军事才能的肯定与夸奖,重要的是,他同样提到了“灵活”一词,这充分说明了粟裕的战略方针,大局意识强,战术多变、反应敏捷的军事天赋。在1949年时,毛泽东认为:“淮海战役中,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这样的高度评价来赞扬粟裕。刘伯承夸赞粟裕时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评为十大大将之首。虽然没有被评为元帅,但从战争中的表现来看,天才般的军事战略家是实至名归。

上将许世友,在军旅一生中,是最忠诚的一位大将,他对毛泽东的忠诚是无人能及的,同时,又是大孝子。

许世友是开国上将,位列十大将军行列,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总司令。许世友的一生,可以用“武、忠、孝”三个字概括。幼时曾随武术教练学习,之后进少林寺习武。在十大将军中,算是武术最厉害了一位了,这段经历也赋予他很多传奇色彩。

许世友于其他将领完全不同,他学历低,肚子里的弯弯绕比较少,最大的特征就是“忠诚”。由于自身本来就是武者出身,在思想观念上表现的有些愚钝,其实应该是称之为大智若愚。

在大革命时期,他就担任泗店区六乡农民自卫队队长,在1928年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时,他历任班长、排长、营长、团长。后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先后任二十五师师长、副军长、军长等,曾七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队长,四次负伤,展现了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为毛泽东、周恩来率红军右路军长征北上走出草地打开了门户。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跟随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赓在冀南抗日根据地和山东纵队指挥作战。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并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解放济南等重大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队74师。

在毛泽东的字典里,许世友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在许多重要关口,毛泽东都没有忘记对许世友的特别关照。经过1937年的延安事件,毛泽东和许世友成为生死之交。在1967年武汉“七二0”事件中毛泽东对许世友说:“如果你没有地方住,到北京来,住我家里”。可见,毛泽东与许世友之间的感情并非是上下级那么简单,而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把许世友当成了自己身边最信任、最安全的“友”人。而许世友也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毛泽东,他忠诚跟随和保卫毛泽东,至死不休。

在他这一生当中,除了忠诚还有孝道。年幼时母亲一人含辛茹苦的把他养大,所以他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小小年纪就帮母亲挑起养家的重担。参军后由于忠孝不能两全,他内心非常愧疚,建国后将母亲接到济南,却因母亲无法适应城里的生活环境,不得不送回了大别山老家。每次回家,看到母亲年迈,许世友长跪不起、泪流满面。

母亲去世时,许世友因公务缠身,没能及时赶回去给老人家送终,而这也成了他终身的遗憾。中央发布领导干部死后火葬《倡议书》后,许世友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说:我死后要和母亲埋在一起,生前没有为母亲尽孝,等死后我要去和她老人家做伴。中央为此特批了“下不为例”,并为他挑选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