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深意的另类解读


重温《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深意的另类解读

初看时的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安妮公主为何逃出了禁锢的“牢笼”,遇到了怦然心动的乔却还是选择束手就擒回到大使馆,多么希望她可以再勇敢一点、为了爱情与自由远走高飞。

这也正是多年来《罗马假日》为影迷所喜爱、铭记与讨论的宏观主题——爱情。然而这位捧出十二位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好莱坞王牌导演威廉·惠勒必然会为我们留下除爱情外别有深意的感情余波。

如今重温《罗马假日》,我似乎有点了然。听说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并非在于一切美好的幻灭之际,而在于不得不承认与做出选择之时,看似失去,实则涅槃。

今日不谈爱情,谈一谈《罗马假日》一袭华丽的爱情外袍之下悄然翻出的裙摆——成长,以及导演威廉·惠勒在细节把控之下对于美国的隐晦控诉与温暖希望。

重温《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深意的另类解读

威廉·惠勒

爱情也不过是成长与自由的一段旅行

《奇葩说》辩手陈铭曾说:“一生温暖纯良,唯一不舍是爱与自由。”而《罗马假日》中安妮公主恰恰选择舍弃爱与自由。这不仅源于无可推卸的国家使命,更重要的是安妮自我世界中最重要的一次关于成长的裁决。

什么是成长?什么是自由?这二者又有何联系?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这句话大概是对成长最好的形容。成长无师自通、突如其来,需要不断地否定、升华,但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摆脱现有一切奔向新生,真正的成长首先来自于内心。

影片开头的安妮公主像个被操纵的木偶公主,需要代表国家,保持笑容面对媒体,固定穿搭健康饮食,甚至连每晚的睡前牛奶都无法拒绝。这是公主对于国家的工作与使命,但绝不是她本人的使命,而是外在强行赋予。

重温《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深意的另类解读

公主循规蹈矩的生活安排

在会见记者时悄悄脱下高跟鞋,在晚上溜出大使馆这些细节都是安妮公主具有成长意识的体现,在导演威廉·惠勒的眼中这却不是真正的成长。

直到遇见了乔,安妮公主在他的怀里再多停留一秒,这样的爱情与自由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而此生只能相遇一次。短暂的爱情与短暂的逃亡,让安妮突如其来的学会了选择。

重温《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深意的另类解读

初次相遇

乔在安妮心里曾为她下过一场粉红的雪,但成长最难的课题就是说再见。安妮并没有抛开一切冲破束缚,相反选择了使命,由外在的赋予到内心的主动选择与接受就是安妮的成长。

正如影片中的细节暗示:最初与记者乔街头偶遇时,公主服饰的上衣是件领口袖口紧扣的白衬衫;而后齐耳灵动的短发,上衣衬衫的领口解开,露出脖颈,袖子卷至其胳膊的三分之二处;当安妮决定重返大使馆时仍身着偷溜出宫时那套拘谨的白衣黑裙,但此时袖口紧扣,领口敞开。

重温《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深意的另类解读

服饰的细微变化寓意着安妮成长的心路历程——一心摆脱桎梏却最终理解和解。她无奈、遗憾,却坚定、成熟。

回到大使馆的安妮公主依旧是那个带着微笑面具的木偶公主,但她的内心却到达了自由,实现对无精打采生活的背叛。抉择使内心通透豁达,清楚的明白使命的代价与生活的意义,明白想要什么、该干什么、为什么才能继续向前,而这就是成长。

威廉·惠勒导演的精巧之处就是用短暂的电影时长,对比的细节刻画述说这一人生的永恒主题——成长。成长在选择之后,自由无论何方,内心的自我升华与接受才是对成长和自由最好的定义。

细节寓意下的女性主义与平等、和平思想

导演威廉·惠勒在《罗马假日》之前的人生是黑暗与沮丧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可谓是美国式的“文化大革命”,而威廉·惠勒赫然就在黑名单之列,受到迫害停止一切影视活动。美国上下都毫无平等可言。

重创之后的《罗马假日》拍摄时期女性主义刚刚萌芽,直到影片上映之后才迅速崛起,男女平等成为女性平权的主要口号。在影片中导演隐晦的表达了对于当时美国现实平等思想有名无实的控诉,影射的方式则是细节的寓意设计。

【女性主义的压抑与反抗】灰姑娘的故事我们都熟,但《罗马假日》颠覆女版灰姑娘的传统套路,乔成为了痞帅的男版“灰姑娘”。不仅如此,导演更是打破了男性主导,给予安妮公主在爱情中的话语权与决定权。直到最后的分别安,妮要求离开并且让乔不要先走。

作为五十年代传统女性,离经叛道的爱情注定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现实中女性主义萌芽期强大的保守思想的压抑,导致理想的坠落。

影片最后,当被记者们问及 对哪个城市印象深刻时,公主不顾周围人的暗示, 摒弃了惯用的外交辞令,发自内心地深情地回答: “罗马,我爱罗马!”她是在赞美罗马这个国家,而内心深处也是她对爱情的肯定,对女性本性的压抑和反抗。

重温《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深意的另类解读

平等的渴望来自缺失】正是之前麦卡锡主义的洗涤与现实,平等意识的极度缺失,致使导演在爱情片中也能找到渴望平等的蛛丝马迹。也许他也不曾刻意表达,但深深感受的切肤之痛足以让任何人在其他活动中自然流露。

女权运动的崭露头角到渐渐壮大,让真正的平等走入日常生活,带来希望。失而复得的平等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和平思想的传达】威廉·惠勒受到麦卡锡主义迫害的理由正是怀疑他有共产主义倾向,危害宪法,当时也冷战发展的关键时刻。导演的政治理想——和平思想默默通过政治代表安妮公主代为传达。

影片中安妮公主在罗马四处游玩,其中两个景点极其相似,许愿池与许愿墙,就名气来说,前者远大于后者,但导演却浓墨重彩刻画后者,用意深刻。

重温《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深意的另类解读

许愿墙

相传许愿墙保佑人们免受战火袭击,抵挡炮击,因此人们虔诚祈祷,挂满牌匾。这面墙代表着人们的愿望,也象征着导演心底隐秘的和平希望。相比于承载了未知理想的许愿池,这片希望之墙才更值得安妮公主倾心。

正如最后公主面对乔在内的各国记者所言 : “我对国与国之间的友好情谊充满信心,正如同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写在最后

对经典的审视往往由于角度或切入点的不同而获得新的收获,导演的伟大在于无论什么电影,它的思想内涵总是丰富多彩,永不干涸。威廉·惠勒巅峰之作《罗马假日》的深意在永恒的爱情,也在成长与自由的深思,平等与和平的希冀。

重温《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深意的另类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