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一飞院王诚:24小时 1400公里

3月25日,一封来自空军某机务大队的感谢信送到了一飞院。信中,对七所王诚同志在快速排查定位问题中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对王诚多次伴随保障执行任务中的突出表现,表示认可和感谢。

航空工业一飞院王诚:24小时 1400公里

院里接到感谢信时,王诚正在科研试飞现场忙碌。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王诚刚刚经历的外场紧急排故的故事。

在接到用户紧急需求后千里驰援,在因防疫无法进场的情况下隔着栏杆连夜解决问题,24小时实现往返,技术保障团队不是钢筋铁骨,但对于装备从来情深意切。

航空工业一飞院王诚:24小时 1400公里

军情就是命令

3月19日晚22:00,七所动力装置系统主任师王诚接到了部队紧急技术支持的电话。

装备需求就是命令,接到电话后,王诚一方面,详细了解情况,指导部队做初步排查,定位具体的故障位置,为尽快解决问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紧急向总师系统汇报,研讨进一步解决方案,这一忙就到了凌晨3:00。

部队点名要求王诚去现场排故。周六一早,王诚赶紧着手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办理出差的各种手续,同时,和部队保持紧密的电话沟通。

航空工业一飞院王诚:24小时 1400公里

千里驰援

周日一早10:30,王诚启程了。

按照防疫期间最便捷的方案,院内派车直接送王诚去外场。

蜀道的艰辛不言而喻,加之路上大车也多,期间,王诚和司机除了加油、上厕所,不敢有丝毫耽误,终于在22:30到达目的地。

谁知道,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按照部队的防疫规定,1月12日之后去过重点区域的人员不能进入,正好春节前,王诚回过老家。但是,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如果在外面住宿,回来就需要隔离14天,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工作。

怎么办?“我当时在想,首先得把部队的技术需求解决了,装备的事不能耽误”,王诚和部队一商量,就在部队门口开方案碰头会。于是隔着部队的栏杆,王诚和部队相关负责同志一直交流到凌晨1点,详细听取部队的意见建议,综合分析情况,研究给出了代价最小的解决方案。由于涉及到两家成品厂,王诚又跟成品厂连夜沟通,直到四方都认可解决方案,又能快速实施,王诚这才心里托了底。

技术的事解决了,王诚连夜跟司机师傅往阎良赶。利用路上的时间,王诚和成品厂沟通了具体的方案实施。

周一早10:30,王诚回到了阎良。问起隔着栏杆开会的体会,王诚笑了,“完全顾不上想,部队很重视,都想着怎么把技术问题解决了。”跟飞多年,处理紧急的情况太多了,开装备现场会、吃饭的间隙、在往来外场的车上研讨解决技术问题的事也不少,熟悉外场的风,熟悉这样的夜!

航空工业一飞院王诚:24小时 1400公里

使命和荣光所在

王诚2008年参加工作,从设计画图开始,一路走到试制生产、试飞交付、执行任务,从一名普通的飞机设计员成长为动力装置系统的主任师,其中的艰辛与快乐,成长与进步,王诚再清楚不过。

最让王诚感到自豪的是,不管是飞机的孕育生产还是一点点成长成熟,无论是科研试飞还是培训交付,即便是飞机离开阎良,开展各种条件的试验试飞,王诚也从不缺席飞机的任何一次成长;从飞机交付外场,到每一次执行任务,第一时间解决动力专业故障,不舍昼夜坚守现场保障,王诚以实际行动赢得了部队“有需要找王诚”的口碑,也从不辜负客户的每一次期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朱日和两次阅兵,珠海航展等三次航展,是运20的高光时刻,也是王诚的荣光时刻。王诚亲历了两次阅兵和三次航展的伴随保障,和飞机共同经历了每一次紧张、兴奋和期盼,在外场呆过50天,也坚守过100天。

航空工业一飞院王诚:24小时 1400公里

航空工业一飞院王诚:24小时 1400公里

航空工业一飞院王诚:24小时 1400公里

王诚参加重大伴随保障任务

王诚说,最喜欢目送胖妞起飞,仰望天空看着她庞大的身躯自由飞翔。那一刻,所有的疲惫辛苦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我想,这应该就是使命的力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