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螳螂先生


秦朝宰相李斯的人生,分上下半场:

上半场是英雄!

下半场是悲剧!

李斯的人生轨迹,是一部秦王朝的兴衰史。

为什么这样说呢?且听细说:

一.秦始皇赢政当老板的时候,李斯是英雄!

✍谏逐客书,

✍创造大篆,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道车同轨

✍设郡县制,

李斯从楚国小吏逆袭为秦国丞相,

追随在老板秦始皇的左右,

天翻地覆的共同创建了一个新世界!

君臣一起走上了人生巅峰!

此时的李斯才能卓越,富有远见,

实为"千古一相"!

😀点评:跟对老板很重要!

二.秦二世胡亥当老板的时候,李斯是悲剧!

✍篡改遗诏

✍受制赵高,

✍诈立胡亥,

✍阴弑扶苏,

✍逼死蒙恬,

✍阿顺苟合,

令人扼腕!李斯合污赵高,导演了一出大秦帝国的历史悲剧!

同时也难逃自己下半生的人生悲剧!

此时的李斯,

患得患失,想当"仓鼠",

却只落得个腰斩灭族!

😀点评:不要与小人为伍!

成也李斯,败也李斯!

李斯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个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客观的讲,李斯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做出了卓越贡献的!


东秋妮


李斯作为秦朝政变的核心人物 , 他的思想与秦朝的命运息息相关 。李斯的 功利观源自于法家的人性理论 , 而 “帝王之术” 是法家人性理论的具体体现, 通过研究 “术 治” 理论及李斯坎坷的一生就会发现 , 李斯的功利观与秦朝的短暂存在密切相关, 李斯为了 得之不易的功名利禄而拥立胡亥继位 , 使秦朝的暴政进一步恶化 ,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 但是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秦朝确立 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郡县制 , 统一了六国 文化, 使中国在政治 、 经济、 文化等方面趋 向一致 , 中华民族基本形成。正因为秦朝在 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 其灭亡的原因 才成为历代学者探讨的重要论题。一般认 为 , 秦朝残酷的法律及秦王朝的暴政是导致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按照封建社会的理论 标准, 暴政与仁政是相对立的 , 西汉学者贾 谊的 《过秦论》 就认为, 秦朝灭亡的原因就 在于 “仁义不施 , 而攻守之势异也” 。(《新 书》)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徭役、 赋税、 刑罚三个方面。据 《汉书·食货志》 记载, 秦时 “力役三十倍于古” , 秦始皇在关中和 关外大造宫殿和离宫 , 有 700 处之多 , 再加 上修建阿房宫、 骊山陵墓 , 全国常年服役的 人口不下 200 万 , 约占当时人口总数的 1/ 10 。致使男丁不足 , 又征发女丁 。大批劳动 力脱离生产 , 使得田地荒芜, 加速了农民的 破产。秦时的赋税也十分繁重 , 约 “二十倍于古”, 致使农民 “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 犬彘之食” 。为了防范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秦朝制定了残酷的刑罚, 黎民百姓摇手触 禁 , 动辄陷刑, 以至出现 “赭衣塞路, 囹圄 成市” 的恐怖景象。

繁重的徭役 、 沉重的赋税 、 残酷的刑罚 成为妨碍秦王朝正常发展的赘瘤, 从这三个 方面看 , 秦朝在统治了短短的十五年就走向 灭亡是必然的。但是 , 秦朝的短命也有其偶 然性。秦始皇巡游途中突然死亡, 是影响秦 朝历史的重要因素。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问 题上, 必须辨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 , 即没有 脱离必然的偶然 , 也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秦始皇突然死在巡游途中 , 成为秦朝历史发 展的转折点 。对于秦朝的历史而言 , 这是一 个意外的偶然;但在偶然的背后, 有着历史 的必然性。在由秦始皇突然死亡而引发的一 系列事件当中, 李斯是一个关键人物。李斯 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 由一介布衣成为秦朝 的宰相 , 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正因为功名 来之不易, 李斯才把它看得很重。在历史的抉择面前, 李斯犯了一个错误 , 使秦二世胡 亥登上皇位 , 致使秦朝的暴政愈演愈烈, 最 后连李斯对此也无能为力 , 最终导致国破家 亡 。那么李斯为什么选择了秦二世而不是太 子扶苏 ? 要解决这个问题 , 必须对李斯进行 心理分析, 李斯的功利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关键。

一 、 从师从关系 、 学术思想上探 讨李斯的功利观

荀子是战国中后期的大学问家, 他培养 出了两个著名的弟子 , 一个是法家学说的集 大成者 、 法治理论家韩非 , 一个是法治实践 家李斯 。由于李斯遗留下来的作品不是很 多 , 直接研究李斯的思想比较困难。但是我 们可以通过荀子与李斯的师从关系, 通过李 斯与韩非的师兄弟关系, 对李斯的思想作间 接研究 , 从荀子 、 韩非的思想中窥其一斑 。

《史记·李斯列传》 载 , 李斯 “从荀卿学 帝王之术” , 何为 “帝王之术” ? 荀子思想的 核心是不是 “帝王之术” ? 这个问题很难从 《荀子》 一书中找到答案, 倒是韩非的 “术” 治理论与 “帝王之术” 最为接近, 从 《韩非 子》 一书中可以找出由荀子 “帝王之术” 向 韩非 “术” 治理论演化的脉络 。从儒家的整 个思想体系来看 , 儒家是主张性善的 , 不仅 是指人性具有善的一面, 而且指人生来就有 仁 、 义、 礼 、 智 、 信 、 忠、 孝等完美的道 德 。正因为人性是善的, 那么只要把人性之 中固有的善端加以发挥, 通过社会的教化作 用 , 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一个档次, 由此, 儒家的伦理道德便可以得到贯彻。儒 家的仁政是血缘伦理 、 道德、 为政融为一体 的为政理论体系 , 伦理道德实现了, 那么也 就达到政治目的了。因此 , 由人性善上升到 仁政, 是一个十分自然而顺理成章的逻辑次 序 。由此 , 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的仁政理 论 , 也便于为黎民百姓所接受 , 这就是儒家 伦理政治一体化为政体系深入人心的原因荀子主张人性是恶的 , 他虽然强调 “礼” 与 “法” 并重 , 但是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 荀子仍然站在儒家的立场 , 宣扬君明臣忠的 仁政理论。如果说从人性善上升到仁政是一 个顺理成章的逻辑推理, 那么荀子的性恶论 与他所宣扬的仁政理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逻 辑关系? 这一点值得深思。如果人性是善 的 , 仁 、 义 、 礼 、 智根于心, 那么人与人之 间就容易理解、 宽容 , 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 就可以建立儒家的理想社会。如果人性是恶 的 , 人在本能的驱使下, 要获取各种利益, 恶欲要冲破道德的牢笼, 结果只能是人欲横 流 。那么在人性恶的理念下, 怎样建立一个 秩序井然的社会 ? 既然道德自觉已不能维系 正常的社会秩序 , 那么只有在道德自觉之外 建立一套强制机制 , 来制约人的欲望和行 为 。这套机制就是礼制和法治 , 而且随着历 史由西周末年向战国的过渡, 弑君篡权现象 不仅没有得到控制, 反而愈演愈烈 , 社会的 发展需要这套机制不断强化, 礼制也逐步向 法治过度。由此可以看出 , 人性善与仁政相 对应, 人性恶与法治相对应, 而荀子的人性 恶是与儒家的仁政对应的 , 这就形成了一个 逻辑矛盾。由此可以推理 , 荀子的理论可能 有两个核心 , 一种是可以堂而皇之地摆在桌 面上的仁政 、 礼制说教, 一种是隐晦的 、 不 便于公开宣扬的 “帝王之术” 。正因为 “帝 王之术” 是隐晦的, 有碍于儒家所宣扬的人 与人之间的仁、 义、 忠、 信关系, 荀子的这 一部分思想才没有记录下来。李斯 、 韩非所 学的 “帝王之术” , 正是后一种理论。韩非 在 “帝王之术” 的基础上加以精练 、 修饰, 使其可以堂而皇之地摆上桌面并且摇身一变 成为 “术” 治理论。当然 , 部分学者认为韩 非的术治理论是对前期法家, 特别是申不害 术治思想的总结 , 这种观点也有道理;但本 文认为韩非的术治理论源自于荀子的 “帝王 之术” 更合乎情理。

战国中后期学术思想发展的综合趋势日 益明显 , 各学派之间相互包容 , 稷下学宫所体现的文化正反映了这一特征 。在众多的学 派之中 , 法家的理论对解决社会燃眉之急最 具实效性, 它解决了儒家仁政理论所不能解 决的许多问题, 逐渐脱颖而出 , 成为战国中 后期社会政治思想的主流 。李斯的思想大致 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法治思想, 他是法 治理论实践家, 把法治理论应用于政治实践 之中, 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居功至伟;李 斯师从荀子学习 “帝王之术” , 他的另一部 分思想应当是 “帝王之术” 。有的学者认为, “帝王之术” 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 法治思 想应当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这个观点也 有道理 ;但是, 就韩非的术治理论来看, “帝王之术” 主要是国君驾驭臣下的各种权 术 , 而李斯的功利观 , 就体现在术治理论之 中 。韩非的术治理论包括两部分内容 :其 一 , 《韩非子·定法》 云:“术者 , 因任而授 官 , 循名而责实 , 操杀生之柄 , 课群臣之能 者也。” 其二, 《韩非子·难三》 云:“术者, 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 , 而潜御群臣者也 。” 这两部分内容一明一暗, 一隐一现, 而且相 辅相成 , 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 。明暗两个方 面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 都是以人性恶作为哲 学基础 , 都包含着驾驭臣下的方法 、 技巧, 也就是权术 。在韩非看来 , 人与人之间并不 存在仁 、 义 、 忠 、 信关系 , 而是纯粹的功利 关系。这种关系具体到君臣之间, 其功利性 就更加明显 。韩非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 诸多臣杀君现象 , 就在于国君没有透彻分析 君臣关系的本质 ;相反, 作为一国至尊的国 君确信臣下效忠君主是天经地义的, 于是就 放弃了戒备之心 , 结果臣下在利欲驱使下杀 君夺权 。因此, 君主要时时提防臣下有非分 之心, 不能懈怠 。韩非把君臣关系分析的极 为透彻 , 君臣之间就是赤裸裸的功利关系, 《韩非子·奸劫弑臣》 云:“夫君臣非有骨肉 之亲也 , 正直之道可以得利, 则臣尽力以事 主 ;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 则臣行私 。” 春 秋时期形成 “政在私门” 、 “陪臣执国命” 的 局面就是因为国君没有及时打击私家势力而造成的 , 作为君主必须明白这个道理。那么 国君怎样运用 “帝王之术” 驾驭臣下? 就术 治的第一部分内容, 也就是明的一面而言, 国君首先要无为 , 要以静制动 , 只要国君不 有所作为, 就不会把弊端暴露给臣下, 臣下 就不敢轻举妄动 。而臣下通过事君谋取功名 利禄, 他就不得不有所作为 , 臣下有所作 为 , 一定会露出端倪 , 然后国君从后制其 弊 , 这样就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具体 地讲, 术治理论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循名责 实 、 功赏过罚。韩非对此进行了详细地论 述 , 他说 : “故虚静以待令 , 令名自命也, 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 , 静则知动者 正 ;有言者自为名, 有事者自为形 , 形名参 同 , 君乃无事焉 。归之其情, 故曰 :君无所 见其所欲, 君见其所欲, 臣自将雕琢;君无 见其意 , 君见其意, 臣将自表异。 ……明君 无为于上, 群臣竦惧于下 。明君之道, 使智 者尽其虑, 而君因以断事, 故君不穷于智; 贤者敕其材, 君因而任之, 故君不穷于能。 有功则君有其贤 , 有过则臣任其罪 。 … …故 群臣陈其言, 君以其言授其事, 事以责其 功 。功当其事, 事当其言 , 则赏;功不当其 事 , 事不当其言 , 则诛。明君之道 , 臣不陈 言而不当。” [ 2] 术治的第二部分内容 , 也就是 暗的一面即 “潜御群臣” , 主要是君主提防、 驾驭臣下的具体方法 , 内容比较庞杂。韩非 从驾驭群臣的术治思想出发, 在 《八奸》 中 具体而细微地研究了为人臣者的心理状态和 骗取君主信任之道。臣下骗取君主信任有八 术 , 君主通晓八术, 就可以堵塞源头, 避免 受到欺骗。韩非的八术理论, 是对统治阶级 内部利害关系的深刻透视和揭露。所谓八术 也正是君主为了保全自己 , 防范敌对力量加 害于自己的手段 。这些手段, 很多是以心理 推理为根据的, 具有很大的隐晦性 , 不能大 张旗鼓地宣扬, 因而属于暗的一面 。

法治理论这座大厦是建立在性恶论的基 础上的 , 法家看待人和社会总是抱着人性恶 的成见 , 李斯的世界观也不能脱离性恶论的樊篱。李斯是政治家 , 是秦朝的宰相 , 为人 处世和治理国家要从正面出击 , 而术治理论 是人性所忌讳的东西 , 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 正常人际关系的否定 , 因此在李斯的著作中 罕言术治。但是 ,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 , 学的 是 “帝王之术” , 这表明李斯对人性恶是认 同的, 只是他对术治的运用要比韩非巧妙得 多 。对术治的运用, 相对韩非而言, 李斯要 有所保留。韩非纯粹从国家、 国君的立场出 发 , 利用术治惩治奸佞, 而不在乎自己的利 益得失 。在 《韩非子·孤愤》 一文中, 韩非 表现了对商鞅、 吴起的深切同情及把自己的 生命置之度外的凛然气节 。而李斯是在权衡 利弊之后, 在保全自己生命、 利益不受威胁 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保全国家利益。

好利恶害是性恶论的核心观点, 从韩非 的术治理论可以看出李斯所学的 “帝王之 术” 的基本内容 。在这里要强调一点 , 法家 的法治理论的核心是推行法治 , 要在贵族等 级制度下推行一定程度的公平 、 正义 , 坚决 惩治部分贵族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同时为 中下级贵族和平民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术 治只是法治的附属品 , 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 西 , 是在性恶论这盘大根上生出的一个骈 枝 , 法治才是主杆。秦始皇统一六国依靠的 是法治而不是术治, 法治在一定程度上重新 调整了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地位 , 使处于社会 中间阶层及广大的农民阶级获得了一定的利 益和权利,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在精 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 达到 了法家所追求的民富即是国富的目的 。战国 时期的七国之中秦国是推行法治最彻底的国 家 , 自商鞅变法之时起就确立了法治传统, 因而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但不可 否认的是, 在法家的理论当中 , 法治和术治 确实是一个双胞胎 , 两者一表一里相互依 附 , 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因此, 术治是法 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带有浓厚 的术治色彩 , 不仅韩非的理论如此, 商鞅的 法制理论也是如此, 司马迁评价商鞅时称他“干孝公以帝王术” 。

二 、 从李斯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的 变化看其功利观

李斯的一生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 从担任 郡小吏到学成于荀子为第一阶段;从依附吕 不韦到秦统一六国为第二阶段 , 此阶段李斯 因郑国渠事件而险些被逐出秦国;第三阶段 从李斯担任丞相到秦始皇去世 ;第四阶段从 李斯与赵高篡改遗诏到李斯被处以极刑 , 是 李斯人生的转折点。第一阶段是李斯人生的 起点, 春秋时期 , 由于连绵的战乱和诸侯国 内部权力的重新调整 , 出现 “陪臣执国命” 的局面 , 许多宗族的成员纷纷摆脱原属宗族 的束缚而投奔新的有权有势的世家大族以谋 取功名利禄 , 从而导致宗法制走向衰落 。到 了战国时期 , 随着各国实施变法而削弱传统 私家大族的势力 , 致使宗族对族人的控制能 力越来越小 。游离的士阶层活动的范围越来 越大, 他们的国家观念也越来越淡薄, 只要 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为别的国家效力也未尝 不可。李斯可堪称春秋战国时期脱离宗族控 制的士通过自身奋斗而获得成功的典范 。李 斯的一生可谓坎坷不平, 功利观念始终伴随 着他的一生 , 而功利观念也最终改变了他的 人格和信念。据 《史记·李斯列传》 载, 李 斯为楚国上蔡人 , 年轻时为郡小吏 , 当属社 会的中下层 。当他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处在恶 臭的环境里 , 吃的是肮脏的东西, 任何一点 响动就吓得四下逃窜 ;相反, 处在粮仓里的 老鼠, 住在干净的屋子里面, 吃的是肥美的 粮食, 也不担心人和犬的惊扰 。于是李斯叹 息说: “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 在所自处 耳 !” 这是关于李斯早期的一则史料, 从这 则史料可以看出 , 李斯的出身并不高贵 , 但 他不愿久居人下 , 有一种哀怜中奋起的精 神 。这就是李斯富贵之后人生转变的契机, 就因为李斯出身贫贱 , 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 功之后 , 对得来不易的荣华富贵十分看重,担心有朝一日会丧失殆尽 ;这反而成为一种 精神负担, 这种精神负担就是李斯功利观的 确切表现。那么怎么样才能跨入富贵者的行 列呢? 李斯没有选择从事手工业, 也没有经 商 , 而是从师于大学问家荀子学习帝王之 术 , 可见李斯选择人生的起点比较高 。李斯 学成之后, 并没有留在日益没落的楚国, 而 是选择了渐现统一之势的秦国 , 可见李斯把 功名利禄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 。李斯道别荀 子时所说的一番话, 把他不甘贫贱的思想表 露得惟妙惟肖, 他说 :“斯闻得时无怠, 今 万乘方争之时, 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 下 , 称帝而王, 此布衣弛骛之时而游说者之 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 , 此禽鹿视 肉 , 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贫困。久处卑贱之位, 困苦之 地 , 非世而恶利 , 自托于无为 , 此非士之情 也 !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在人生的第二阶段, 李斯遇到的最大挑 战是郑国渠事件 。虽然郑国渠的修建为秦国 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修建的初衷 是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因此, 秦国的 贵族对在秦国谋求发展的六国人产生了怀 疑 , 使秦王赢正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把六国 人驱逐出境 ,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李斯写 了 《谏逐客令》 呈递赢正 , 李斯以情文并茂 的文笔打动了赢正, 使其承认六国人对秦国 发展作出的贡献 , 废除 “逐客令” 。但是, 类似的事件 , 同样的道理 , 当这件事发生在 韩非身上时 , 李斯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秦王 赢正认为韩非是个奇才, 便攻打韩国 , 迫使 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 , 想借此得到韩非而为 秦国所用。韩非到了秦国之后 , 李斯感到了 威胁, 担心秦王一旦重用韩非 , 自己就遭到 排挤。为了保住权力和利益, 李斯联合姚贾 陷害韩非。李斯所用的借口与郑国渠事件中 自己被驱逐时秦国宗室贵族所用的借口如出 一辙。李斯 、 姚贾毁之曰:“韩非, 韩之诸 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 非终为韩不为秦, 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 久留而归之 , 此自遗患也 , 不如以过法诛之 。” 秦王赢正颁布 “逐客令” 与李斯陷害韩非理由相同, 只是 前后时间不同, 李斯之所以这么做 , 只能是 他的功利观在作怪, 李斯为了来之不易的权 利与利益, 置师情、 友情于不顾, 这是韩非 被害死的原因所在。

在人生的第三阶段, 李斯的势位达到了 顶峰 , “诸男皆尚公主, 女悉嫁秦诸公 子”。李斯的长子李由为三川郡的郡守, 李由告归咸阳, 李斯置酒 , 文武百官皆来祝 贺 , 李斯府宅的门前停满了数以千计的马 车 , 气势极为宏大。李斯看后 , 喟然叹曰: “夫斯乃上蔡布衣, 闾苍之黔首, 上不知其 驽下, 遂于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 者 , 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 , 吾未知所税 驾也!”李斯的富贵权势达到了极致, 担心 失去富贵权势的精神负担也就达到了极致。

人生的第四阶段 , 是李斯的人格发生重 大变化的时期。李斯人格的变化经历了一个 微妙而艰苦的思想斗争过程, 李斯是法治理 论的实践家 , 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秦国 的统一和建设之中 , 特别是秦统一六国之 后 , 李斯参与了各项制度的建设, 是统一的 秦王朝的开国元勋。但秦始皇出游会嵇 , 至 沙丘突然病故, 改变了李斯的命运 。在李斯 的心目中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是理想的皇位继 承人, 不仅仅因为他符合封建社会的嫡长子 继承制度,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公子扶苏贤 明大度 , 能体察民情 , 是一个颇具敏锐观察 力的继承人 。秦始皇当政时期 , 法律过于苛 繁 , 黎民百姓生活相当困苦, 扶苏已经注意 到了这一点 。他多次劝谏父亲 , 要求减省刑 罚 , 减轻农民负担, 而秦始皇是一个好大喜 功的皇帝, 挟统一六国的气势而更加专断, 把扶苏的劝谏根本没放在心里 。扶苏的多次 进谏, 反而引起了秦始皇的反感, 秦始皇以 辅助蒙恬驻守河套为名, 把扶苏打发到了边 疆 。但秦始皇心里明白, 扶苏是继承皇位的 最佳人选, 因此 , 在他的遗诏里指明扶苏继 承皇位 。秦始皇在沙丘病故之后, 扶苏远在河套驻守长城, 由于事出突然 , 李斯担心远 在咸阳的其他公子为争夺皇位而引发天下大 乱 , 故密不发丧 , 这就为赵高提供了可乘之 机 。赵高正是利用李斯的功利观, 引诱李斯 一步步走进他设的圈套, 诱使李斯篡改遗诏 而使秦二世登上皇位 , 从而李斯把自己的命 运交在赵高手里 。赵高诱使李斯的关键就在 于李斯能否保住丞相的位子, 赵高给李斯提 出两种假设 , 一是扶苏继位, 由于扶苏辅助 蒙恬驻守河套, 扶苏必定依靠蒙恬, 把蒙恬 当作心腹;而且蒙恬的弟弟蒙毅深受秦始皇 器重, 秦始皇出巡时蒙毅亲为骖乘。一旦扶 苏继位 , 蒙毅必为丞相, 蒙恬为大将军, 一 个主里 , 一个主外, 那么李斯还有什么地位 呢 ! 二是胡亥继位, 皇位本来是扶苏的, 如 果李斯拥立胡亥 , 胡亥对李斯一定感恩不 尽 , 那么李斯的相位更加稳固 。李斯听了赵 高的分析之后, 先是拒绝了赵高的建议, 为 什么呢 ? 一是感激秦始皇的知遇之恩 , 二是 因为他心里明白 , 胡亥还是个小孩, 不懂得 治理国家, 历史上儿皇帝的教训还少吗? 当 赵高以试探的口气与李斯讨论立嗣的问题 时 , 李斯说 :“安得亡国之言 ! 此非人臣所 当议也 。”当赵高以蒙恬威胁李斯时 , 李斯 说 :“斯奉主之诏 , 听天之命 , 何虑之可定 也 !” “斯 , 上蔡闾巷布衣也 , 上幸擢为丞 相 , 封为通侯, 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 , 故将 以存亡安危属臣也, 岂可负哉 !”“吾闻晋 易太子 , 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 身死为 戮 ;纣杀亲戚, 不听谏者 , 国为丘墟 , 逆危 社稷 。三者逆天, 宗庙不血食。 斯其犹人 哉 , 安足为谋!”按照李斯的说法, 拒绝篡 改遗诏的理由已经很充分 , 但是在赵高的功 利攻势下, 李斯逐渐开始妥协 。赵高曰: “君听臣之计, 即长有封侯 , 世世称孤, 必 有乔松之寿 , 孔、 墨之智 ;今释此而不从, 祸及子孙, 足以为寒心!”于是李斯篡改遗 诏 , 迫使扶苏自杀, 胡亥登上皇位。在皇位 传递的过程中, 有一个问题值得强调 , 就是 李斯是这一过程的核心人物, 废立大权掌握在他手里, 也就是说 , 此时此刻, 秦王朝的 命运掌握在李斯手里 。李斯潜在的功利欲望 在决定秦王朝命运的关键时刻 , 主宰了自己 的决断 , 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讲, 李斯的功 利观与秦王朝的命运密切相关 。至此, 李斯 不但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儿皇帝胡亥和太监 赵高, 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的人格 。胡亥当 上皇帝以后 , 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 把政 权交给赵高代理 , 以至出现了指鹿为马的闹 剧 。此时秦王朝的局势已非丞相李斯所能控 制 , 当祸及其身的时候, 只能以出卖人格来 谋求生存 。进一步讲 , 李斯之所以出卖人 格 , 也是潜在的功利欲望的表现, 为了保住 地位和权势而无所不做。李斯长子李由为三 川郡守 , 在吴广起义军的攻打下疲于应付, 后来章邯击破吴广军队, 讥讽李斯身为宰 相 , 子李由为三川郡守, 而使天下 “盗贼” 横行 , “李斯恐惧, 重爵禄, 不知所出, 乃 阿二世意, 以求容, 以书对曰 :`是故主独 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 能穷乐之极矣, 贤明 之主也 , 不可不察焉 !' ”至此, 李斯已经 完全抛弃了自己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政治理 想 , 完全出卖了人格。李斯被关进监狱后, 仰天长叹曰:“嗟乎, 悲夫! 不道王君, 何 可为计哉!” 李斯临刑之时, 对其中子说: “吾欲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 岂可得乎!”父子相哭, 可见李斯痛悔的心 情 。

综合前文所讲, 秦王朝的暴政是其灭亡 的根本原因, 而与李斯的功利观也密切相 关 。那么秦王朝的暴政主要是指秦始皇统治 时期, 还是指秦二世统治时期 ? 秦始皇统一 六国之后, 为了镇压六国贵族的反抗, 为了 维护统一的王朝和统一的文化 , 继续推行法 治 , 法律苛繁, 黎民百姓负担沉重是一个事 实 , 这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但是, 真正的暴政应该始自秦二世, 秦二世在赵高 的鼓惑下, 把秦始皇时期的法治升级为极端 的暴政 。秦王朝的瓦解是从上 、 下两个方向 开始的 , 在农民起义爆发的同时, 统治阶级内部已经混乱不堪, 秦二世的暴政加速了秦 政权内部的瓦解 。秦二世的暴政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 一是滥杀无辜 , 二是推行残酷的 法治 , 进而使刑罚泛滥。 赵高建议胡亥: “ … …严法而苛刑 , 令有罪者相坐诛, 至收 族 , 灭大臣而远骨肉 , … …尽除去先帝之旧 臣 , 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 结果 “法 令诛罚日益刻深, 群臣人人自危, 欲叛者 众 。又作阿房之宫, 治直道、 驰道, 赋敛愈 重 , 戍徭无已” 。秦二世听信赵高谗言, 他 的异母兄弟 、 姐妹几乎被杀个精光, 而且刑 罚极其残忍 。接着赵高借秦二世之手除掉了 蒙恬兄弟, 夷李斯三族, 人人自危 。此时, 秦王朝军队中最具战斗力的是章邯的部队, 朝廷内部的变化对其影响很大 , 而且赵高多 次指责章邯作战不利 , 引起章邯狐疑 , 致使 军心涣散。巨鹿之战后, 章邯投降起义军。

李斯出卖人格, 对秦二世的暴政起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李斯上书奉迎秦二世, 秦二世以 为丞相李斯认可了自己的作为 , 更加肆无忌 惮 , “书奏 , 二世悦 , 于是行督责益严, 税 民深者为明吏;刑者相伴于路 , 而死人日成 积于市 , 杀人众为忠臣”。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历史发展的偶然性 与必然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秦始皇在出巡 当中的意外死亡 , 是秦朝历史发展的转折 点 , 对秦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 由这个偶然引起的巨大变化的背后 , 又有其 必然性 , 即李斯的功利观 , 这种潜在的功利 欲望一直伴随着李斯的一生, 而且随着李斯 的飞黄腾达变得更加强烈 , 在历史给予它适 当的时机时, 它就以外化的形式作用于历 史 , 并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的时候, 这种影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 。


乐识天下


01.

老祖宗造的字,确实了不起!

有的字,里面幽深的蕴含,用来描人、状物、叙事,一字直击核心。

例如问,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字就把这个问题说得明明白白。

这个字就是:贤。

看看“贤”字的含义:有才能的人。有德行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李斯有才能吗?有。

李斯德行很好吗?不好。

李斯德才兼备吗?更不是。

结论:整体看来,李斯算不上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02.

李斯年轻时是一名乡中小吏,但他不甘平庸,目光独到。

他看到茅厕中的老鼠,吃的是脏东西,饿得瘦骨嶙峋,见到有人或狗来,吓得惊慌逃窜。反观粮仓中的老鼠,吃得身子溜圆,一点儿也不怕人。于是心生感叹:人和鼠一样,行与不行,就在处于什么样的环境。

李斯不甘做“厕中鼠”,他要改变命运。他投奔荀子,学好了帝王之术,选择秦国作为实现抱负的舞台。

来到秦国,李斯先在丞相吕不韦府中谋了个郎官职位。有机会接触到秦王后,受到赏识,先升长史,而后客卿、廷尉、丞相,一步步高升,成为受到秦王信任的重臣。随着职位升迁,李斯的才能得以不断发挥。

李斯向秦王献策,要想灭诸侯、成霸当,就要破坏诸侯联盟,离间六国君臣。对六国能臣良将,贪财的,贿以金银财宝;不顺从的,用刺客谋杀。

秦灭六国,常以阴谋外交做先锋,武力征伐为后盾,使六国逐一被殄灭,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在某种程度上,李斯从中扮演了设计者和操纵者的重要角色。

李斯发挥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在秦始皇的主导下,积极力主郡县制,建立的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用了两千多年。

统一文字:主导制作小篆、隶书,成为官方文字。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由他主持铸造的“秦半两”,直到清朝末年仍有个别一流通。

李斯的文章出类拔萃,《谏逐客书》说理雄辫,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文采斐然,读起来朗朗上口。

03.

李斯才能出众,说到德行,就不怎么样了,而且干了几件“缺大德”的事儿。

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上书: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意思很明白,除了医药书、算卦书、种树书,别的书一摡不留。在李斯的心里,老百姓不能有思想,不能有文化,不能明事理,不能辩是非。他通过毁掉诸子百家书籍,把愚民政策用到极致。

这个馊主意,正合秦始皇心意,大规模的焚书,给中华文化带来一场浩劫。

秦始皇死在沙丘,阴谋家赵高鼓动胡亥夺位篡权。李斯原本想报答秦始皇的知遇之恩,执行遗诏,扶助长子扶苏继位。

赵高找到李斯威胁:扶苏继位,丞相的位置就是蒙恬的,你想保住通侯爵位告老还乡,根本做不到。

听我的计策,可以永保爵禄;不听我的,就要大禍临头,而且禍及子孙。

贪恋高官厚禄的李斯,背叛了提携重用他的秦始皇,参与到矫诏夺位的阴谋中,让秦王朝迈向深渊。

秦二世是个吃喝玩乐皇帝,国计民生不在他心里。陈胜起义军逼近咸阳,民心动荡。

李斯劝谏皇帝轻傜薄斌,收拢民心,引起秦二世不满,指责李斯位居三公,施政不力,导致天下盗贼蜂起。

李斯害怕了。

马上迎合秦二世心意,上了一篇《论督责书》,通篇洋洋洒洒讲歪理,鼓吹“贤君明主要善行督责之术”。

秦二世找到了理论根据,骄奢淫逸更起动,倒行逆施更无所顾忌,大小官员则是“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

皇帝、丞相、官员,沆瀣一气,百姓受虐害之深重可想而知。

04.

李斯是聪明的,又是愚蠢的。愚蠢在于,他选了赵高做盟友。论才能,赵高不如李斯;论阴谋,赵高不知要甩李斯几条街。

赵高对李斯说:“如今天下大乱,群盗在关东造反。皇上在宫里声色犬马,不理政事,这样下去就危险了。您身为丞相,要劝阻皇上才对”。

李斯说:“我也有此意,可主上久居深宫,不上朝议事,也没法上奏呀”。

赵高答应,等皇上有闲暇,就来通知李斯。

胡亥无事时,赵高不吱声,每当胡亥和嫔妃饮酒作乐时,赵高就通知李斯来奏事。

连续多次后,把胡亥惹急了:“丞相怎么回事?我闲着没事他不来,我一有点高兴他就来捣乱,是欺负我年轻,瞧不起我吗?”

赵高趁机进谗言,说李斯父子手握重权,有通盗匪嫌疑。

秦二世一道旨意,李斯被下了大狱。

李斯入狱,心有不甘,他自以为有功于朝廷,根本无反心,自己又善辩,一定能洗清冤枉。

赵高又用了一个毒招。

他让亲信冒充胡亥指派的御史、侍中,复核案情,李斯据实说,就用重刑。连续多次以后,李斯承受不住重刑,只得按被诬陷的情节认罪。

后来,秦二世真的派人来复核案情,李斯已难辩真假,还是按原来的口供认罪。

接到李斯的招供,秦二世庆幸地说:“若不是郎中令,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市。

临刑前,李斯拉着儿子的手哀叹:“我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出家乡城东门撵兎子,哪还有这样的幸运啊!”

李斯吞下的毒果子,是他亲手栽种的树上结的。

没有悲剧!


壹壹若尘


秦朝时,楚国有人杰李斯。李斯虽出生卑微,却助始皇一统天下。而后李斯位极人臣,但是最后却落得腰斩于于市。为什么他的人生会悲剧收场呢?且让无敌细细说来。

李斯

李斯的人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始皇帝生前与死后。现在让我们重新开始回顾他的人生吧!

位极人臣

1.胸怀大志

李斯,楚国人,胸怀大志。后辅佐秦王,终于成就显赫人生。

李斯出生于楚国,年少的时候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在这期间他曾说:“人之贤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大志向。随后他拜师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之术,出师后分析天下大势,认为秦国有一统天下之势。而后自荐为吕不韦幕僚,又被吕不韦推举给秦王。李斯把握住机会,给秦王出谋划略。最终,助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成就大秦万世基业。

2.功成名就

李斯助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官拜丞相统领百官,功成名就。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册封李斯为丞相,为百官之首。李斯随及向秦始皇提出各方面的政策稳定天下。第一:李斯有感于周朝分封天下,导致诸侯攻伐数百年,应该废除分封设立郡县制。 第二:建议书同文,车同轨,方便万民。 第三:设立三公九卿,分管各部,人思其职。 李斯,在此时深受皇帝器重,功成名就位极人臣。

秦始皇

《史记•李斯列传》评价李斯才能: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此时此刻,李斯志得意满年少时的大志终于成为现实。可是之后,李斯却迷失了自己,导致自己人生悲剧落幕!

作茧自缚

1.嫉贤妒能

李斯曾举荐韩非,却因嫉贤妒能,残杀好友。秦始皇初期天下还未一统,求贤若渴,李斯因此举荐自己的好友韩非给秦始皇。韩非出生韩国贵族,法家代表人物。这和秦始皇以法治天下不谋而合,因此深受喜爱。这时候李斯可坐不住了,你韩非受重用,那我以后还有地位吗。于是向秦始皇说韩非坏话,导致韩非被下到监狱。最后又逼迫韩非自杀身亡。李斯嫉贤妒能的性格,导致人生的悲剧,初见端倪。

2.与虎谋皮

李斯贪恋荣华,篡改始皇帝遗诏,与虎谋皮!秦始皇巡游天下,却不幸死于沙丘行宫。遗诏另大公子扶苏回咸阳继位,可是中车府令赵高与二皇子胡亥对皇位有想法。但是他们二人并不能左右局势,于是就拉李斯入伙。赵高对李斯说,太子扶苏重用蒙恬肯定会对你有所冷落,如果你帮助二公子胡亥一定保你世代荣华。李斯心动了,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他篡改遗诏,赵高胡亥二人为虎作伥,也为自己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3.悲剧收场

李斯篡改遗诏为自己的悲剧亲手种下了种子,最后悲剧收场!胡亥登基后,不理政事,军国大事全由赵高处理。李斯因此上书,希望胡亥能够亲贤臣远奸逆,却被胡亥不喜。后来赵高设计说李斯谋反,下令将李斯满门腰斩于世。李斯贪恋荣华,最终却被夷三族,一生悲剧收场!

李斯

《史记•李斯列传》评价李斯的悲剧: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李斯虽然饱读圣贤之书胸怀天下,却仍然与一般人一样贪恋荣华富贵导致自己悲剧结尾。或许到死他才明白:宁与君子为敌,莫与小人为友。可惜,上天不会再给他一次机会!


无敌通史


我个人认为,李斯得到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他不是悲剧人物。

这里提出一些自己小小的看法。

前半生的风光

李斯出身寒门,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曾经是吕不韦的门客,后来被嬴政所提拔。最后当嬴政统一全国后,李斯成为秦朝丞相,可以说一时风光无二。

那么,他前半生主要做了什么呢?

1、提出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大家都知道郡县制的影响力很大,在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在沿用,一直演变到如今的省市县制。由此就能看出李斯的高瞻远瞩,其才能之高令人敬佩。

而且按理说,如果不推出这个政策,李斯势必会因为自己的功劳获得很大的土地,但是他并没有,他为了国家的发展,可以说是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又得罪了其他贵族。

2、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书同文、车同轨。

李斯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能够促使国家的统一。只有语言文字等统一起来,那么原六国人民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贸易,增加他们对共同国家的认同感。

3、修缮制定了一套《秦律》以及制定了一系列礼仪制度。这就可以看出李斯造诣之高。

4、焚书坑儒。

这是李斯提出的统一人民思想的政策,对文化方面是有一定危害的,但不得不说,这个政策在统一思想方面确实起到了作用。

后半生亡于追逐权力之中

在秦始皇死后,他和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赐死了扶苏,将胡亥捧上皇位,成为秦二世。后来赵高诬陷李斯谋反,李斯经过酷刑被迫承认罪状,最后李斯死于他自己订立的法律之下,腰斩而死。死时无一人怜悯,百姓皆拍手称快,一代奇才,落到如此下场,让人无言。

说起李斯这个人,他非常有才华,为秦朝统一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也为秦朝之后的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呢,他的下场都是他咎由自取的。

首先,秦始皇死后,他为了私利违背秦始皇的意愿,杀害扶苏,反立胡亥,这是对先帝的不忠。因此最后会被赵高背叛。

而且,在秦始皇对自己国家的现状一筹莫展之时,他不仅没有劝告秦始皇要休养生息,反而还大肆动用民力、奴役百姓,这是不义。所以他死时无人怜悯。

但是呢,我觉得像李斯这样的奇才,他不需要后世对他如何可怜,抑或是如何痛骂。当他为了私利和赵高合作开始,他肯定心中对自己的所为,对未来的结局已经有了判断,无非是生或死罢了。


文史寻踪


挖空心机投仕途,机关算尽终自悔。可怜父子受五刑,富贵荣华一场梦。

大家好!这里是@杂谈会客室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我认为李斯算的上历史头号悲剧人物,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值得历代王侯将相,功臣名士反思......

李斯,绝对是官场的励志典型

一、你认为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

战国末年,李斯仅仅是楚国的一个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于是李斯决定要让自己出人头地,做,就做“仓中之鼠”!

二、知识改变命运

李斯是个聪明人,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武装大脑。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三、良禽择木而栖

李斯学完之后,就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选择,投靠那位老板呢?当时战国末期共有七为大老板,分别是:齐、楚、燕、赵、韩、魏、秦。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李斯决定到秦国去,后来也证明了他的选择。

四、人生巅峰

李斯初到秦国就受到当时丞相吕不韦的赏识(毕竟是大家荀子的弟子,类似现在985毕业高学历),先是给了个小官,别看关小但是缺有机会接近大BOSS秦王嬴政。

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 ......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李斯极力鼓动嬴政一统六国,佷得嬴政欢喜。说实话李斯鼓动嬴政,一方面从国家从忠君考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想必是为了能使自己立不世之功罢了!

李斯有不愧为高材生毕业,确实是有能力,先是为秦王献离间六国君臣之计,之后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为秦统一六国制定了战略方针,还有著名的上书《谏逐客书》劝秦王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等等为秦统一六国出谋划策。

秦统一后,官拜丞相之职。

废分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筑驰道、车同轨等等一系列制度措施皆出自李斯之手,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自私之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一、沙丘之变

始皇帝在第五次出巡时突然病倒,自觉大限将至,始皇写了一道诏书招长子扶苏前来,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岂料的赵高假意允诺着,但是由于太子扶苏与自己向来不合,担心,太子扶苏继承帝位后,自己的个人地位不利,而幼子胡亥昏庸无知,若胡亥继任帝位后,容易控制。因此暗中却扣压了遗诏。始皇帝驾崩后,赵高密而不发。

此时的李斯是秦朝丞相、开国元老之一。赵高看出:只有争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

赵高径直找到李斯,有恃无恐地对他坦言:“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李斯大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当下断然拒绝,义正辞严地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李斯本来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显贵。皇上现今将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给你我,怎么能够辜负他呢!”
赵高见正面游说无效,便一转话锋,问道:“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李斯沉默半晌,黯然地说:“不及也。”赵高进一步试探道:“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利害关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度量。”
李斯此刻已心乱如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向赵高妥协。二人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另外提一下,大公子扶苏还是李斯的女婿,李斯为了自己的地位弃始皇知遇之恩、弃扶苏亲情之谊,真是“利令智昏"

赵高剧照

二、权力的争夺上,永远干不过小人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山怎能容二虎?

赵高拥立二世登基后,不断铲除忠良,排除异己。为了总揽大权,赵高把目标对准了丞相李斯。

李斯被赵高陷害谋反后被关押下狱,二世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谋反的案件,赵高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二世就会赦免他。可是李斯不知知道,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一党把持,申诉书全落入了赵高手中。赵高将书撕个粉碎:“囚犯还有资格上书! ”为了堵住李斯嘴。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官名,秦时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 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后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假口供对之。胡亥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对赵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三川时,李由已为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骗二世说已将其就地正法。

聪明一世的李斯在奔赴腰斩刑场的途中,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


所以说自私之人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李斯也算是历史上的一大悲情人物了.....


古来真正能做到建功立业后急流勇退的又有几个?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杂谈会客室


盖棺定论,李斯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功罪同样巨大的政治家。李斯的文明功业如泰山不朽,李斯的亡秦罪责负铁铸恶名。

李斯的人生有三个大的转折点,师于荀子,佐于嬴政,罪于赵高。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且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李斯正是继承了荀子的思想精髓,才为他的人生功业奠定了基础。

向秦王政上《谏逐客书》是李斯在秦国政治功业的真正起点,也是李斯唯一一次敢于坚持正确意见而呈现出了法家名士的烈烈雄风。从此开始,李斯辅佐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击匈奴,征南越,定礼制,废除分封治,确定郡县制,制定法律,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在秦统一华夏,盘整华夏的巨大功业中,李斯的煌煌功业如中天之日,光耀夺目。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但是,在那个风雨交加,天摇地动的沙丘宫之夜,随着秦王政的溘然长逝,李斯把自己由人变成了鬼,加入赵高,胡亥阴谋集团,伪造遗诏,逼死扶苏。不但直接导致了秦帝国的崩溃,灭亡。而且使自己备受蹂躏,摧残,被昔日的同谋者以天下罕见的五刑残杀,且夷三族。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性格的政治家,其悲剧根基在于其天赋精神的两重性,既奉烈烈大争之信念,又埋幽幽性恶之私欲。遇始皇帝此等心志强毅,雄才大略之君主,李斯的大争信念与法家才具得以淋漓尽致之挥洒。失去始皇帝而猝遇历史剧烈转折之险关,须得李斯自家把握时,李斯的政治判断中便自觉不自觉的渗进了私欲。此等挥之不去且越来越重的私欲,使李斯一次又一次失去了自我校正的机会。

真正的悲剧在于,寸心煎熬之下,李斯终未能恢复法家名士当有的烈烈雄风,而对下作昏聩的二世始终存有无尽的奢望,对奸险阴毒的赵高始终没有清醒的决断。作为大政治家的正义原则,作为奋争者的性恶底蕴,并存于李斯一身,最终淹没了李斯为之奋争的帝国大业。

更为可悲的是,李斯直至最后都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这场阴谋政变中该负的责任。当赵高这个奸恶之徒,发现了帝国的法制在权利交接中所出现的缝隙而觊觎帝国的最高权利时,作为帝国丞相的李斯,是最有能力,也最应该挺身而出,主持大局,完成帝国权利的平稳交接。但李斯却选择了与阴谋者同谋,为两个恶障撕开了法制的笼子。李斯确实是毁灭大秦帝国的第一罪人。

李斯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正是李斯的私欲,使刚刚建立起来的华夏文明遭到扼杀。使国家重新陷入动荡,人们又一次流离失所。

我是隔壁老王,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历史!


隔壁老王谈历史


说到秦朝的丞相李斯,正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着王权富贵的他,晚年却落得一个腰斩街头、夷灭三族的下场,这也正是李斯的悲剧。

从功成名就到万丈深渊,有时便只在一念之间。也正是因为李斯晚年在沙丘那一念的决定,从而也就铸就了他一生的悲剧。

悲剧的开始——“沙丘之变”

秦始皇在其第五次东巡的路上,因自身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再加上旅途劳累,最终患上了重病。在他生命垂危之际,秦始皇开始安排后事,他口述令赵高写了一封给公子扶苏的信,让他迅速返回咸阳办理丧事,并继承皇位。然而还未等到信件送出,秦始皇便逝世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便有了赵高密谋李斯帮助胡亥篡位的机会。

秦始皇死后,赵高便计划着帮助胡亥篡位,以此来达到自己谋权摄政的目的。此时扣留了秦始皇诏书和御玺的他,便一本正经地对胡亥说:“我可以帮助你篡改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并立你为大秦太子,从而取得皇位。”胡亥听后大喜,爽快地答应了。因李斯身为秦朝的丞相,自然是权重如山,所以这件事还得争得李斯的帮助才行。于是,赵高便去找李斯并对他说:“丞相,始皇帝驾崩前赐长子扶苏诏书,令其速回咸阳服丧,并继承皇位。但是现在始皇帝的诏书与御玺都在我手中,这立谁为太子并继承皇位这件事情,现在可是丞相你我二人说了算啊。”李斯听后大怒,对赵高说:“这种事情不是我们当臣民能去商议的,当然还是要遵循始皇帝的意思。”心知李斯痛处的赵高不紧不慢的对他说:“若是扶苏继位,丞相你觉得你与蒙恬相比,扶苏会重用在他身边的大将军蒙恬呢?还是连理政思想都与之相左的丞相你呢?我想等扶苏继位后,丞相你估计就可以回家安度晚年了吧!”接着,赵高又力陈胡亥诚信厚道、慈悲仁爱,若是李斯同意这个请求,便可确保丞相之位安然如故。

此时的李斯,正像是打破了醋坛子一样,心中百感交集。他思考了良久后,最终他自负的认为自己难不成还斗不过一个宦官与执跨。因此,李斯心中的小我战胜了大我,便不顾秦朝的兴衰,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从此也就引发了李斯一生的悲剧!

悲剧的发展

胡亥继位之后,赵高的权利与日俱增。但他始终把开国功臣李斯视为眼中刺,认为他会阻碍自己以后的计划,因此赵高便处心积虑地想把李斯除掉。

阴险的赵高便又设计对胡亥说:“现在陛下你年少继位,缺少治国理政的经验。万一要是在朝堂之上做出什么错误的决定,那么必定会影响到你的威望,以此而来有些大臣恐怕就会心生谋反之意。陛下不如就长期待在宫中,由小人来替你传达他们的意思,然后来禀报陛下。这样一来陛下你就不会在朝堂之中出什么岔子了。”原本不思朝政,只知花天酒地的胡亥听后大喜,此后胡亥便深居宫中,而朝中大事便由赵高一人独揽。

悲剧的高潮及结尾

一天,赵高对李斯说:“现在天下局势不稳、盗贼肆起,而陛下却仍大量征收劳役修建阿房宫,自己因身份低微而不便进谏。于是我这不就想到了李丞相你,丞相你劳苦功高此事你去最为合适。”赵高又说:“我可以给李丞相寻找进宫进谏的时机,到时候便会通知你,这样丞相就可以见到陛下了。”然而李斯却并不知道这件事是赵高筹划的阴谋,于是便答应了下来。

赵高每逢胡亥花天酒地,与宫中美女玩乐之时,派人去告诉李斯说:“陛下正有时间,你可以去进谏此事。”因此,李斯便起身前往。接二连三的李斯去了三次,胡亥就大怒对赵高说:“这个李斯是什么意思?平时我没有事情的时候他不来找我,偏偏在我设宴喝酒之时,来和我说一些盗贼的鸡毛蒜皮之事,他这是看不起我吗?还是故意来打扰我?”

【胡亥剧照】

此时,赵高便向胡亥进谗言说:“李斯在朝堂之中目无君主,又是“沙丘之变”的参与者,当时他选择帮陛下争取皇位,有可能是他自己想要谋权篡位,争当你的位置啊!我还听说当时陈胜吴广起义时还路过李斯儿子李由镇守的三川郡,而李由却没有半点出击攻打的意思,反而他们之间还有书信来往,没有调查清楚的我也不敢前来禀报陛下这件事。”秦二世听后大怒,便立即令人去调查此事。

得到消息的李斯,意识到自己摊上事了,便立刻上书揭发赵高的罪行,建议胡亥将其除掉。但早已对赵高深信不疑的胡亥,则认为是李斯在诬陷赵高。不分青红皂白的胡亥便将李斯逮捕并关进了监狱,并索性交给赵高来处理此事。落到赵高手里的李斯,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赵高经常令人对李斯严刑逼供。

【李斯剧照】

长此已久,李斯因身体吃不消,最终意志也被击垮而被迫承认了赵高的指控,承认了自己有谋反之心。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在咸阳市街头被当众腰斩,并被夷三族。

总结

对于秦朝的开国功臣李斯,他不仅帮助嬴政完成了吞并六国的霸业,也在以后秦朝的治国理政中有着重要的贡献。比如李斯建立的郡县制,不仅很好的巩固了秦朝的政权,而且还规定了朝中各部的职责与分工,更好的协助了嬴政治国理政;还有他统的文字,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更有他统一的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无一不被后人所称赞。而其设立的郡县制,更是在以后的封建王朝中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有着一身功绩的李斯,劳苦功高一辈子,在其晚年的时候却落得了一个腰斩于市的结局,这无疑是李斯的悲剧。

因此,李斯也确实算的上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史墨千秋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比如说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李斯这人可以说是时代铸造的,他的悲剧也是时代造就的。

李斯是秦朝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成就可不像皇帝出生,生来就有。他早年为一个郡的小吏,也是积极拜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就入朝为官。他的悲剧就与他当官之后的所作所为有关了,是吧?他当官之后一心为朝廷着想,尽职尽责,后一步步拜为丞相。他的一切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可以说李斯的命运是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的。朝代在更迭,命运在时刻的转变,后来被害。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物的时候,要结合它的时代背景来看。比如说在评价曹操,我们习惯于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他觉得他就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人、刘备就是忧心忧国的人。从大的方面来说,它确实是这样,没有错。但是每个人物的性格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尝试着可以从另一方面去发现他,看他贡献了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比较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一下商鞅的死惨不惨,大家可想而知,为帝国尽心尽力的人,最终却被车裂而死。当他在逃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收留他。就因为他制定了那么严格的法律,没有人敢违背,一旦违背就是连坐之罪,可见他当时制定的法律有多么的严格,当时的人民有多么的痛恨他,最终商鞅就被抓了回去。你们说这是不是他自己害了自己呢?可是商鞅死前他却笑了,他笑自己制定的法律是多么的有效。我们能因为商鞅制定的条文多么的残酷而去责备他吗?可是他当时的政策方针帮助秦国实现了统一,其中法律条文的实施对当时及后来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繁琉璃


李斯从一介小吏成长为秦朝的丞相,可谓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但最后难逃被腰斩的命运,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李斯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他观察到自己上班单位厕所里的老鼠,吃的很差,还经常受到周围人来人往的惊吓。但是李斯又观察仓库里的老鼠,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处境:每天吃的很饱,又没有人来人往的惊吓。由此李斯认为,人事业成就的大小,跟老鼠一样,不在于个人能力大小,而在于所处的环境如何。

李斯先是和荀子学习帝王术,学成后怀着干翻一翻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心进驻秦国,先遇吕不韦后遇秦王嬴政,后在嬴政治下的秦国得到重用当上了丞相,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此时,李斯的权位、名声和威望达到了极点,李斯自己是秦朝丞相,儿子基本都娶了秦朝公主,而女儿也都嫁给了秦朝诸公子。面对这样位极人臣的鼎盛局面,李斯自己也曾认为物极必衰,有过短暂的危机感。但是,李斯终究没有能够急流勇退。

秦始皇去世后,在赵高弄权之际,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目光如炬的政治家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个懦弱自私的小人物。为了保住自己的功名富贵,不得不委曲求全。然而即使如此,终究也没有能够保全身家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