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在70年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到了晚上你会干吗?

内衣资讯


本人70后,不用假设,不用思考,可以直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在70年代,温饱问题当时还没有解决,每天吃窝窝头,红薯干,没有吃过白面馍,生活相当贫穷,当时别说用电了,家用电器也就是一把手电筒了。

天一黑,家家户户点上小煤油灯,吃了晚饭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没有什么可娱乐的事,聊天到深夜。最开心的事就是听听当时小喇叭,小喇叭也不是整天播音,早上,中午,晚上响一会,晚上会播放新闻,预报天气,偶尔也会放首革命歌曲,大家听的津津有味,非常开心。

在冬天的夜晚,如果遇到十五月儿圆,很多同龄人在大街上玩捉迷藏,还有年龄比较大的也会参加,当时到处都是柴禾垛,人躲到里面很难发现,一玩就是到深夜,有的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出来找孩子回家睡觉。70年代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过的非常开心快乐。

在70年代,只是听说电灯、电话、电视机,生活在农村的我们没有一个人见过,更不用提现在的手机电脑了。到了85年我们村才通上电,感觉非常稀罕,一拉开关灯就亮了,不停的关了开、开了关,一会就把开关拉坏了,换一个开关需要几毛钱,当时父母还是非常心疼的。

转眼自己已经奔五了,过去的儿童时代已经成为了回忆,很多快乐时光留在儿时的记忆里。虽然现在日子过的好了,车子,房子啥都有了,却找不到70年代的儿时的快乐了。





周口视窗


上个世纪70年代未,没有通电,我住农村,当时没计划生育,我们村每年能生50至60个男女,因此我们小伙伴也特别多!天一黑,大家都跑出来玩捉迷藏,摸瞎子,跳绳等,或听一个老辈讲古谈今,有时忘了时间,到晚上九十点家里人来找,才恋恋不舍回家!成年人则是串门聊天,或生产队任务重,早早安睡!


半生浮沉皆看淡


七十年代没有电视,夏天晚上吃完饭都拿着蒲扇,搬着躺椅,藤椅,折叠椅,小板凳,小马扎,到胡同口坐着聊天下棋。那叫一个热闹,虽然没有现在的网络,但是各种消息,各种故事那是内容丰富多彩,我小时候邻居里有位业余评书爱好者,外号故事大王,小时候就爱听他讲故事,给我们讲了很多历史知识,古典名著,各种典故,确实受益匪浅。冬天天冷了,大家都不出来了,晚上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收音机,一直听睡着了,反正有老爸老妈负责关机。老妈好像一直在忙碌,不是缝缝补补就是洗洗涮涮,要不就是织毛活,一年四季好像一直在织东西。老爸业余生活就是抽着烟看书,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除了看电视就是看手机。


青苔鼠qts


七十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候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偶尔看场电影,为一张电影票争得头破血流(夸张了点),附近乡里村庄(那时叫公社,大队)若演场戏,大家也会早早地赶过去看,看的电影也不多,八个样板戏,还有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重复着,夏天或许大家在家门道地里坐着听人说说故事传闻什么的,小伢儿跑到这里跑到那里的玩耍大人也不用管他们。

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时代的过法,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着过去,用不着假设的,如果把80,90,00后穿越到70年代,他们会怎么想…天啊!没有手机让我怎么活啊!



美丽中华更加强大


那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有手机电视都没有!我家第一台电视还是1983年买的!

没有的日子过的很快乐啊!

跟小朋友玩耍!跟父母聊天!

不像现在有个破手机害了多少人!

天天拿在手上,不分时间地点!

特别有网以后!移动网络害人不浅!

没有自律性的算完了!走马路上看手机,开车看手机!甚者送了性命![发怒]

害人不浅!


雨间打雷


在上海70代我己工作。晚可看一场电影(早期样板戏,晚期可看的比较多了一些。)可逛商场,那时南京站还不是步行街。我家住在中山公园附近。晚上乘20路电车7分钱到大光明电影院站下车,记得当时大光明电影院边上有一家人民饭店。祘是比交高挡的饭店。如一个人就点一个小砂锅加一碗饭。化费5毛多钱。如果和女朋友去,(当时本人己在恋爱了)点2葷菜1素菜一汤加饭总共化费5元钱左右。到现在都很怀念这家饭店的松鼠大黄鱼。每次必点。饭后很少看电影。一当时票很难买。只有高价的黄牛票。二是实在沒什么看。总是放映的几部片子。多半逛公司(百货大楼上海人都叫公司)选逛中百一店(老上海人叫大兴公司)再逛食品公司(现在的食品一店)再逛时装公司、再逛友谊商店(上海人叫先施公司),当时友谊商店边上就是上海电视台。他的底层有一家友谊商店里面的东西都要外汇卷才能买,由于我家在香港有一舅舅所以有少量的外汇卷,給女朋友买一些花生米啊、还有美国进口的开心果什么的。看到女友满满的幸福感。觉得本人很有面子。(当时社会沒有拜金女)我家的第一个九吋电视机和第一台风扇都是这里买的。然后走过老大房食品店。偶尔会买几个鲜肉月饼带回家孝敬父母。走过紹万胜。来到了当很有名气的中央商场。大都是卖库存的处理品,哪里人器很旺。有时会淘点家用的小商品。最后走到浦江边。在防洪墻边亲亲我我一番。(此墙当时上海共认的恋爱墙)再乘20路电车回家。由于工资低囊中羞涩,一个月也逛不了几次街。多数时间在家听收音机打发时间,后期最爱听的是長篇评话。


lzx130325


别说70后,90后的我告诉你,童年时光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度过,没有手机电脑,早上和小伙伴在村里玩,有星光点点相伴,去某个小伙伴家看周星驰成龙的电影,还有少年包青天,回家路上既害怕又兴奋,那种单纯的快乐再也找不到了


Mini彡七木容


七十年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到了晚上你会做什么?

别说七十年代了,就是八十年代手机和互联网也并不普及。那时候的人在做什么呢!其实也挺快乐的。

1.看电视

七八十年代,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已经有了电视,白天工作,晚上吃完饭就是看电视,一间小屋子,人挤得满满的,那时候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应该是西游记。

2.听广播

七八十年代,有电视的人家并不是很多,但是收音机基本上是普及了,到了晚上打开收音机听一段单田芳的评书,或者听听音乐和新闻。

3.下象棋

象棋在中国民间非常普及,老少皆宜,是一款智力游戏。

4.打扑克牌

扑克牌和象棋一样非常受欢迎,不同之处在于扑克不仅仅需要智力,同时还需要运气。

5.喝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饮酒有几千年历史了,

饮酒不只是为了买醉,更是一种文化。

6.看小说

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书能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在没有其他途径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时候,书是唯一选择。

7.吹牛,唠嗑,讲故事

有些老年人,经历的多,见多,听的多,更重要的是会讲故事。把所见所闻所想总结为一个惊奇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甚至有很多大人也会围坐在炕头听一听。


深思瓶


我记事事都已是80年代了,记得小时候还吃红薯干,点的是柴油灯,妈妈在冬天晚上靠着油灯那点灯光纺棉花,棉花纺成细线,然后再合成粗一点的线,那时农村大部分人都是穿棉布鞋,都是靠妈妈每天晚上拉鞋底,一年一家几口人,每人都要做成2——3双,睡觉前妈在拉鞋底,睡醒了有时还在做,感觉一个晚上都在忙碌。

后来买了黑白电视,晚上也会停电,冬天的夜里七、八点钟还不来电,经常都是九点以后来点 ,晚上也等不到那个时候来点,早早的睡了。

那是的生活单调,但是没那么多事,农村人都靠种地,条件都差不多,也没什么攀比的,人们都很淳朴,邻里关系都挺好的。

感觉现在人都活的挺累的,好像回到那种生活单调的年代。



柱子有空说


不是我抠字眼,你就直接问七十年代没有手机电视晚上干什么,犯得着假设吗?七十年代的人都活的好好的,直接问就行了,别假设。那时候晚上点灯说话,唠唠家常,谈谈生产队大事情,分析分析年底能否分红,琢磨琢磨开春怎么种地。东家长李家短,赵玉田如何娶了漂亮的刘英,谢大脚怎么给王小蒙找对象,等等,就是这些事情呗!七言八语时间长了,口干舌燥,就整个萝卜,黄瓜大家吃吃,也挺热闹的。别用今天繁华的认识去设想过去的凋敝,任何时候,人类都有其自然的生活选择,而且,你当下的日子也未必比过去安静祥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