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派”诗人顾城、海子死了,但北岛、舒婷还活着,为什么感觉不怎么写诗了?

闫平诗歌


顾城和海子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著名的诗人,由于非正常死亡成为当时的特大新闻,也成为诗坛的巨大损失和遗憾。由于那个时代以“朦胧诗”为流行,就让人感觉他们的死亡和这种诗体有关系似的。其实,就像题干中说到的,除了顾城和海子,还有北岛和舒婷(题干丢了个字)。这么多年来,让人感觉他们也消失了,见不到他们的作品了,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 北岛是当代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回答》、《一切》等诗歌,已经成为时代经典。从1987——2007年这20年,他旅居海外,目的是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从而给诗歌注入新的文化语境下的表达手法。因为朦胧诗从80年代末开始,已经日渐式微,如果不寻求创新只能等待消亡。北岛的所作所为,也算是为了拯救诗歌。

其实这些年,诗人北岛仍然活跃于国内外诗坛,写作不断,还被几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候选人。但这些年他把主要写作经历放在了散文和小说写作上,出版了不少散文集和小说集。他也参加过多次国内外诗歌节。但所朗诵的诗歌,基本上都是自己以前的作品,现在很少能读到他的新诗。

  • 舒婷的《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人们对女诗人舒婷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致橡树》、《神女峰》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首诗中。从1980年开始进入福建省文联工作以来,很少再听到和读到她的新诗。这些年她也偶尔露面,只不过是作为文学评委,而不是诗歌创作者身份抛头露面。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文化消费产品最流行的是文学,是大众业余第一文化消费产品。文学中的贵族是诗歌。记得中学时候,青年人坐在一起谈论话题大多是文学,是诗歌。北岛、舒婷、席慕蓉、汪国真等诗人的诗歌被各个阶层的读者追捧,被抄写在笔记本上当做至理名言来传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头脑里渐渐被金钱充塞,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诗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那些声名显赫的诗人也集体沉默了。原因是什么呢?

  • 原因一:北岛、舒婷、席慕蓉、汪国真等诗人的写作手法没有与时俱进。这些诗人,大多延续着朦胧派的诗歌写作手法,有些诗人想转变写作手法,但转变得不够彻底,对当代社会现实没有做到入木三分地剖析和呈现,诗歌写作似乎跟时代脱离了。
  • 原因二:诗人的诗歌写作大多遭受了“中年危机”。诗歌写作的高峰期往往是青年时期,这个时期人的思维活跃,锋芒毕露,有激情,精力旺盛,有创作欲望。人到中年后,思维变得迟钝,思想变得复杂,思维偏向理性,写出的诗歌少了激情而多了说教,不受读者喜欢。
  • 原因三:诗歌读者越来越少,出版社没有经济效益也不愿意出诗集,导致许多诗人转行写小说、剧本等容易出版和赚钱的文学样本。诗歌的阅读对读者文化素养要求较高,一般读者理解诗歌有困难,尤其后现代派诗歌。而经济社会中的人们对文学的需求越来越通俗化,轻松化,快餐化,在文化消费领域,显然诗歌是没有优势的,也就得不到读者追捧。

诗和歌


海子是现在诗人的最大的悲哀,英年早逝!也是现代诗文化一大损失!历史不能重演,愿海子泉下有知,北岛补写诗了,也有他的原因,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写不写是他自己的事,


布衣寒士


作为诗人,谁不想持久地写下去!

诗歌需要灵感,更需要才华与思想!有些诗人确实能在一时之间写出一些出色的诗篇来,而且,其中也可能有非常惊艳的几篇。

可是,持久地写诗才是真真正正的诗人,因为诗歌已经融入诗人的生命,所以,与其接触的世事与所引发的思想都可以汇成精美的诗篇。

有些人的才思有限,或是他只有某一方面的才思,这些人写诗都是昙花一现式的,自己心中的才思写完了,灵感也就随之枯竭了!就像古代的有些诗人,在诗歌历史上只有精彩的一篇,两篇,难道他没有再写诗吗?不能的!我相信写过,只是不够精彩,所以,也不足以流传千古。

还有些人是,写过几篇精彩,再写就逃不出那几篇精彩的牢笼了,自己还出名了,而且是除了大名了,反复地写差不多的诗歌,别人不笑话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脸红。

所以,真正的诗人需要有思想,需要思想覆盖越广越深越好,那样,你才有无穷的才思去写无尽的诗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