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抓週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為何臉色驟變?

jianfeng_fm


文獻上有關抓周的記載,對民間這一“抓周”習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時期。到了唐宋時期,這一風俗已從江南傳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國各地逐漸盛行開來,謂之“試晬”或“周晬”。元代和明代,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這時帝王家也不能免俗,而且更為重視抓周,甚至會依據抓周來培養皇子,決定誰有成為帝王的潛力。

當初為胤禛舉行“抓周”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這時康熙帝臉色大變。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來進行詳解:

人物關係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現在大火的清宮影視劇中的四阿哥,當時康熙皇帝已經定了胤礽為太子。先說太子胤礽,他是康熙皇帝與髮妻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所生,因為皇后早逝,所以把對妻子的滿腔思念全都寄託在胤礽身上,對其十分寵愛。在胤礽一歲時,康熙皇帝就下詔立胤礽為太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康熙皇帝對太子的教育,一直是親力親為,從不假借他人之手,可見康熙皇帝對其何等寵愛,在他心中胤礽是要繼承他的皇位的。

影視劇中胤礽

影視劇中胤禛

人物性格

太子胤礽一出生就受到恩寵,被康熙慣出了一身毛病。漸漸的,康熙皇帝看太子越來越不滿意,便廢除了太子之位。康熙屢次點撥太子,告誡他要改正自己的言行,如若改正,就將太子之位歸還於他。可以說,康熙皇帝作為父親還是比較慈愛的,在看見太子有悔過之意時,便又恢復了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復位後的太子顯然沒有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為了防止自己再次被廢,他開始拉攏父親身邊的臣子,卻不料這一舉動徹底觸怒了康熙皇帝。在他看來,這無異於造反,此等大逆不道之舉,直接導致胤礽第二次被廢,可見胤礽就是一個被寵壞的帝二代。

四阿哥胤禛文武雙全,但是當時已經有了深受康熙皇帝喜愛的太子,為了不讓康熙皇帝的起疑心。胤禛平時從未表現出有干政之心,為人淡泊恬靜,與妻子琴瑟和鳴,甚至還一直支持太子,於是,康熙皇帝漸漸放鬆了對胤禛的懷疑。在太子被廢之後,康熙皇帝重新考慮繼承人時,不由想起了胤禛抓周的情景。

康熙皇帝

胤禛抓周寫的那個字為什麼讓康熙帝臉色驟變?

當時小胤禛抓周時用毛筆在紙上隨便劃出了一個字“敕”。敕,在古代,就是與皇權聯繫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敕”是皇帝每天批閱奏摺,寫聖旨需要寫的字,也是隻專屬於皇帝一個人才能寫的字。當時康熙帝看到小胤禛抓周寫出這個字,莫不是代表小胤禛將成為帝王,但當時在他心中既定的接班人是太子胤礽,這樣莫不是將預示著兄弟之間爭奪皇位的慘劇發生,所以當時康熙皇帝才臉色驟變。

後面的歷史更絕妙,康熙皇帝晚年時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九子奪嫡還是發生了,雖然康熙皇帝在小胤禛抓周時就預料到這種情況並一直避免這樣慘劇發生,但是冥冥之中有些事像是命中註定了,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這件事為“抓周”這一中華古老文化又增添了一些神秘的魅力。


叄貳貳


胤禛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為何臉色驟變?

  據說當初胤禛的抓周儀式上,他拿起的是一支筆,康熙很開心,因為筆這東西代表著什麼呢,有才啊,會成為才子啊等等,誰知胤禛拿起筆就在紙上畫了起來,等康熙明白過來,細看發現這筆劃,竟然成了一個字,什麼字?“敕”。康熙因此大驚。

  如果胤禛和賈寶玉一般,抓胭脂水粉不過就是讓老爺子康熙怒斥為不可救藥的紈絝子弟,可為這個字不一般啊,老皇帝的心裡,波濤洶湧了。

  敕這個字,咱們都知道,放在古代,那就是和皇權聯繫在一起的,是帝王自上命下才用的詞,原本在漢時尊長告誡子孫或僚屬,都可以稱敕,但是南北朝以後就專指皇帝詔書。康熙本人是皇帝,用這個字無可厚非,但是胤禛不過一小屁孩子,竟然在胡寫中也寫下這麼字,怎麼不讓人吃驚呢?

  這個事情呢,不知道有幾分真實。但不影響咱們猜測康熙的心情,以下,說一說個人觀點。

  胤禛是康熙四子,前面有幾位哥哥,其中老二胤礽是皇后所生,此時已是皇太子,按正常的進度,胤禛註定是不會成為皇帝的,那麼,他寫的這個敕字,如果有心人操作的話,極有可能會成為超級漩渦——歷來天降異象,都是可以被利用的嘛。

  康熙作為皇帝,皇權是他不會捨得放下的東西。別說他和別人,就是他和胤礽之間,其實也很矛盾,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皇帝與儲君,註定是會有衝突的。私人感情方面,他對這個兒子是特別的寵,什麼都給最好,一切都是頂級待遇,因為他是他最愛的女人拼了命生下來的嫡子,可是於公而言,這個孩子將來註定是要接他的班,或者說把他的權力搶走的,康熙不是神,自然也不能脫俗,地主張三家的寶庫鑰匙還想一直攥到死,何況是那天下?所以,康熙後來兩立兩廢,也冊封了許多成年皇子,參與國政,各有屬下,勢力極大,目的其實不好和人明說,至少不能和太子明說。

  此時,康熙對太子還沒有什麼猜忌,後來,太子也的確很能幹,很合格,可是,再能幹再合格,也依然成了父皇眼中的釘子——此時的胤禛雖然還小,但誰又能保證他不會想搶班奪權?何況他連太子都不是!要引起怎麼樣的大風浪,才會應了抓周的“敕”字?

  作為父親,他不希望兒子們互相殘殺,作為皇帝,他或許也希望有個強有力的繼承者,可是,這麼多的孩子,都和他爭這個皇位,康熙的心裡,估計也矛盾得很,兒子厲害吧,自己危險,兒子懦弱吧,天下危險,皇太子和兄弟爭鬥出最強吧,又要傷天家感情,他們不爭吧,又不可能,這個老四啊,真是一出生就給了老父親太多的感慨和擔憂了呢。

簡單說幾句拋磚引玉了,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胤禛舉行“抓周”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專用的字,這是寓意胤禛有潛龍之象啊!當時太子已經冊立,而且表現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變得鐵青,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將此事拋之腦後,對胤禛也比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對父皇的冷淡並不在意,從小就性格淡然,端莊守禮、行事果決,對兄弟友愛,對太子謙卑,對父皇尊敬。如今面對儲君之位,胤礽依舊保持自己的穩重,這種王者風範被康熙皇帝看在眼裡。因此在考慮繼承人時,康熙皇帝對胤禛已經有所青睞,再加上憶起過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註定要為帝的,於是康熙皇帝駕崩之前留下遺詔,傳位於四子胤禛。隨著科技進步,人們早已明白“抓周”不過是牽強附會,並沒有科學依據,因此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習俗而傳承。


水生慕夕


古代聖人出生大凡都是有異象的。所以即便在《清史稿》裡,都能看到帶有神話色彩的正史記錄。

比如努爾哈赤出生就和別人不一樣,別人都是懷胎10月生下的,努爾哈赤在母親的肚子裡呆了13個月。


因此很多歷史奇奇怪怪不符合常識的,也不必見怪。目的其實就是告訴你,有些人生出來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樣的。

正史都如此,更何況《清稗類鈔》這等野史?這裡有一個關於“雍正抓周”的故事也是如此。

滿月抓周這是漢人習俗,早在南北朝時期留見於史料記錄了。“抓周”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民俗,他寄託了大人們對一個孩子美好未來的祝福。


大人們會在孩子滿週歲會爬的時候,給他準備了一堆有著象徵含義的物件,比如毛筆、算盤、劍、雞蛋、橘子、梳子、尺子、銅錢,等等,讓小孩爬著去抓。小孩拿了毛筆不撒手,大人就會說,這孩子以後是個考狀元當宰相的。其實每個物件都代表了一個未來職業方向。但是那畢竟只是一個美好祝願而已。

話說康熙18年(1679年)農曆10月份,康熙也心血來潮,參加了胤禛的抓周儀式。


結果胤禛一把抓住了毛筆,大家都挺開心。這孩子以後是抓筆桿子的。但是胤禛拿著毛筆在哪胡亂畫了起來。康熙貼上去一看,畫出來的像極了一個字,頓時臉色驟變,摔袖子離開了,從此對胤禛留較為冷淡。

那麼胤禛究竟寫了啥,讓康熙如此忌諱?原來胤禛寫了一個“敕”字。這個字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寫的,因為只有皇帝命令才能用“敕”。

這也就意味著胤禛不是普通人,他是天命的未來皇帝。可是在當時,對於未來接班人,康熙早就做了安排的。唯一活著的嫡子胤礽在四滿週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封為太子了。而胤禛不過只是一個地位底下的婢女所生的庶子而已。烏雅氏當時甚至都沒有資格撫養胤禛。


所以康熙對胤禛冷淡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意味著如果天命屬實,他未來會挑戰胤礽的地位,而皇子奪嫡,對於做父親的那就是一個悲劇。

不過這顯然不是一個預言故事,而是一個後人穿鑿附會的故事,目的就是為了證明某些觀點罷了。



炒米視角


胤禛是誰?大清王朝第五位帝王,也就是雍正帝。他在位期間,“朝乾夕惕”,勤於政事,算是清王朝早期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只是夾在康熙和乾隆的“康乾盛世”之間,雍正的成就顯得似乎不太顯眼,但事實上,正是他的一系列的社會改革,為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據說,他在一歲的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幾下,就寫出了個“敕”字,讓康熙變了臉色,這是真的嗎?

  • 中國歷史上有個現象,大凡帝王,特別是有為之君,史書上總有他出生不平凡的記載。

漢高祖劉邦,《史記》中記載,他母親劉媼曾在湖邊歇息時,做了一個夢,夢到遇著了神仙。然後就雷電風雨大作。劉邦父親去看時,見有蛟龍伏在劉媼的身上,醒來後就懷有了身孕,然後就生下了劉邦。

所以,劉邦常自稱自己是“赤帝子”,因為按史記索隱的解釋,那條龍是赤龍。又在劉邦斬白蛇起義故事時,白蛇母親也說,是赤帝子斬了他兒子。

唐太宗李世民,《舊唐書》也說,他出生時,有兩條龍在門外嬉戲,三天才離開。李世民四歲時,又有個算命的來說他有龍風之姿,到二十歲左右時就能濟世安民。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奇異的香氣一個月才散,他自己則滿身金色,直到三天後再褪去。

宋太宗趙光義則是他母親夢到有神仙捧著太陽送過來,才懷上他的。生趙光義那天,紅色的光芒像火一樣閃耀,街巷都能聞到異香。

清太祖努爾哈赤,他母親孝莊文皇后懷了他十三個月才生。剛懷上時,就有紅光在身體周圍盤旋,像龍一樣。在生他之前,又夢到有神仙抱了個孩子放在孝莊文皇后懷時,說是能統一天下之主。生下他後,又是紅光滿宮,香氣不散。

就舉這幾個例子,實際上,你翻開歷史會發現,很多皇帝出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奇異現象。

從我們今天來看,顯然這些異象是假的,雖然他們都記載在所謂的正史上。這些都是封建帝王要宣示他們是天子,不是平凡人,顯示出他們的帝位是上天授與,標榜其統治萬民的合理性罷了。原就當不得真的。

  • 現在再回到雍正身上,一歲(抓周)時就能寫出“敕”字,顯然也是顯示其不平凡,當不得真的。

胤禛並非皇長子,連嫡子都不算是。他生母是德妃烏雅氏,出身很低微。在皇宮裡,子以母貴,烏雅氏當然不能給其兒子在後宮中帶來特殊的地位。

在大清初年的後宮中,不讓皇子的生母親自帶孩子,於是胤禛被交給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還好,這佟佳氏出身較高貴,又沒得兒子,這小胤禛也知道皇后比他生母高貴,所以時時討好佟佳氏,很得其喜歡。

不過,不管怎樣,他非嫡子這點還是不能改變。因此,胤禛一直都比較低調,從小就性格穩重,謹守禮儀。極力搞好和其他皇子關係,對父皇也十分尊敬。

當恃寵而驕的太子胤礽被廢后,其他兄弟都拉幫結派爭奪皇儲之位。在這個過程中,胤禛的不爭(應該是看似不爭)的穩重,反而讓康熙皇帝看重,皇位竟然陰差陽錯的落在了胤禛頭上。

按照封建王朝的看法,胤禛做了皇帝,那就肯定不是平凡人了。可是,他的出身並不引人注目,想來出生時也沒人注意有沒有異象。於是,就在他週歲時作文章,讓他在抓周時寫出這個“敕”字,由此來說明,他註定是皇帝的命。

(康熙)

總而言之,不管是漢高祖、唐太宗還是宋太祖、清太祖,還是本文的主角雍正,他們出生時和小時候應該都不會有那麼神奇,但卻記載得那麼神奇,只不過是封建社會愚民的需要罷了。


你覺得我說的對嗎?歡迎評論呵。我是摯守靜篤,一個專注歷史領域的答者,歡迎關注。

摯守靜篤



胤禛在抓周儀上抓了一支筆,康熙很是開心,以為皇家要出一位大才子了,可是胤禛又拿著筆寫了一個敕字,康熙就無法淡定了。

因為這個敕字乃是皇帝專用的字,胤禛的舉動是有天子之相了,而康熙早已經立下他和赫舍裡的兒子為太子了,有了皇位繼承人的他對於皇位是很敏感的,康熙是很不開心胤禛還有天子之相了。

但是之後的胤禛的確成了天子。

胤禛一直與世無爭,對太子很恭敬,對兄弟很友好,康熙喜歡他這樣的友愛恬靜的態度。在覺得太子荒誕無法繼承皇位,其他皇子也無法與胤禛比的時候,就真的立了胤禛為接班人。


胤禛的確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胤禛成了皇帝,也的確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康熙沒有選錯人。胤禛勤政愛民,有過很多舉措,讓人歎服,並且對於太子等人,他也沒有大開殺戒,這點應該是康熙最放心的,他一直就不願意看見兄弟相殘的局面。


故事講完了,但是怎麼去評價這件事情了?這事應該是胤禛為了自己的皇位來的更正統而杜撰的一段歷史。胤禛說自己剛滿週歲就有了天子之相,會讓更多人認可他的天子之位了。


湘西小木魚


胤禛何許人也,就是清劇中最忙的那個四爺,也是正史中清朝康熙帝之後的雍正皇帝。

首先我們先介紹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先從太子胤礽說起,胤礽是康熙和皇后赫舍裡的兒子,由於赫舍裡難產,生完胤礽後就撒手人寰,康熙悲痛之中就封了胤礽為太子,以懷念對赫舍裡的情感。康熙十分看中胤礽,教導太子完全親力親為,完全把胤礽當做大清的繼承人來培養,這就引出後來胤禛抓周的事情使康熙大驚的事件。

在胤礽5歲的時候,胤禛剛好滿週歲,康熙照例為胤禛舉行抓周儀式,因為當時都有抓周的習俗,皇家也不例外。在抓周儀式上準備了筆墨紙硯、馬鞭、弓箭等用於抓周的用品,康熙想看看胤禛能抓取什麼,用來初步判斷以後他是從文還是從武。

然而小胤禛卻抓取了一支筆,在紙上胡亂的畫,康熙看到頗為高興,認為胤禛會在文學上發展,可是當他把紙拿過來看臉色大變,因為紙上乍眼一看寫的很像一個“敕”字,這可是皇帝批閱奏摺用的專用字。康熙認為胤禛有帝王之兆。然而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已經立了胤礽為太子,太子才是合法繼承人,但胤禛也有帝王之氣,那麼不就意味著胤禛有可能會向李世民那樣殺哥奪位麼,這就是康熙對胤禛抓周事件大驚的具體原因。

先不討論這事件的真實性,但是後來胤禛真的做了皇帝,並不是像李世民那樣靠造反多權,而是太子胤礽被康熙廢除,太子因為自己的不思進取丟失了帝位,而成全了胤禛。這真認證了那句話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侃侃談古今


當初為胤禛舉行“抓周”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專用的字,這是寓意胤禛有潛龍之象啊!當時太子已經冊立,而且表現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變得鐵青,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將此事拋之腦後,對胤禛也比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對父皇的冷淡並不在意,從小就性格淡然,端莊守禮、行事果決,對兄弟友愛,對太子謙卑,對父皇尊敬。如今面對儲君之位,胤礽依舊保持自己的穩重,這種王者風範被康熙皇帝看在眼裡。因此在考慮繼承人時,康熙皇帝對胤禛已經有所青睞,再加上憶起過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註定要為帝的,於是康熙皇帝駕崩之前留下遺詔,傳位於四子胤禛。隨著科技進步,人們早已明白“抓周”不過是牽強附會,並沒有科學依據,因此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習俗而傳承。


飄雨石花


眾所周知,中國的父母,從古至今都對孩子充滿了期待,因為這種期許之心而衍生出了抓周的風俗,想在孩子幼時就能預料他的未來,並對期加以針對性培養。事實上,這種殷切盼望孩子成才的心情,非獨平民百姓具有,帝王將相亦不能免俗。

▲兒童抓周用品

不過在胤禛一週歲抓周的時候,康熙皇帝卻突然變了臉色,這是為何呢?說起此事,先得從康熙皇帝的幾個兒子說起。首先得說太子胤礽,他是康熙皇帝與髮妻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所生,因為皇后早逝,所以把對妻子的滿腔思念全都寄託在胤礽身上,對其十分寵愛。在胤礽一歲時,康熙皇帝就下詔立胤礽為太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康熙皇帝對太子的教育,一直是親力親為,從不假借他人之手。

▲康熙皇帝讀書像

在康熙皇帝眼裡,胤礽是未來要繼承自己皇位的人,所以他要努力把太子培養合格。然而,因為太子早早就受到恩寵,被康熙慣出了一身毛病。漸漸的,康熙皇帝看太子越來越不滿意,便廢除了太子之位。康熙屢次點撥太子,告誡他要改正自己的言行,如若改正,就將太子之位歸還於他。

▲太子胤礽劇照

可以說,康熙皇帝作為父親還是比較慈愛的,在看見太子有悔過之意時,便又恢復了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復位後的太子顯然沒有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為了防止自己再次被廢,他開始拉攏父親身邊的臣子,卻不料這一舉動徹底觸怒了康熙皇帝。在他看來,這無異於造反,此等大逆不道之舉,直接導致胤礽第二次被廢。

太子被廢后,其他皇子開始蠢蠢欲動,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九子奪嫡”。然而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日後坐上龍座卻是看起來最清心寡慾的四皇子胤禛。至於胤禛得以坐上皇位,細說來,跟他當初抓周還有些關係。

▲四皇子胤禛劇照

在太子胤礽5歲時,胤禛剛滿週歲,康熙皇帝照例為其準備了文房四寶、馬鞭、弓箭等物用於抓周,以此來判斷自己的四兒子是從文還是從武。結果小胤禛徑直抓過了一支毛筆,在紙上塗塗畫畫。康熙皇帝見狀略喜,暗自覺得未來四子定在文學上有所造詣。然而待康熙皇帝看清胤禛在紙上畫的東西后,卻當即臉色大變,這不就是他平時批改奏摺寫的“敕”字嗎?四兒子竟有為帝之徵兆!康熙皇帝頓時有些不喜,畢竟此時他已冊立太子,如此徵兆豈不是意味著四子將來要奪嫡嗎?

▲雍正皇帝劇照

因此從這次抓周之後,康熙皇帝一直對胤禛抱有警惕之心,想要防止其日後奪嫡。然而,胤禛從未表現出有干政之心,為人淡泊恬靜,與妻子琴瑟和鳴,甚至還一直支持太子。於是,康熙皇帝漸漸放鬆了對胤禛的懷疑。在太子被廢之後,康熙皇帝重新考慮繼承人時,想起了胤禛抓周的情景。不知是康熙皇帝跟著抓周預言指引,還是康熙皇帝成全了胤禛,讓其未來跟抓周的預言重合。總而言之,一位大清王朝的傑出皇帝就此誕生了。

參考文獻:

《清稗類鈔》


古今歷史觀文


說起抓周,這是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想通過週歲抓周的方式預測孩子的未來,所以“抓周”在古代是一家人重要的一個儀式。且這不僅是老百姓們的專屬,就算是帝王家也都十分的重視“抓周”,甚至連皇帝本人都對“抓周”十分的重視,畢竟皇子們的將來關係的是皇室乃至王朝的未來。


但清朝康熙皇帝四子胤禛在抓周儀式上的一個舉動,卻讓康熙皇帝臉色驟變,甚至心裡面對這個胤禛這個兒子生出了隔閡,這是什麼情況呢?

胤禛在週歲的時候,康熙皇帝依照慣例為其準備了筆、墨、紙、硯、馬鞭、弓箭等用於皇四子的抓周儀式,以此來預測未來胤禛是從文還是從武,好對其加以培養。


一歲的小胤禛爬啊爬,直接跳過了前面的馬鞭、弓箭,一把抓起了一直毛筆在紙上塗塗畫畫,這讓康熙十分的滿意,想著這個兒子未來一定能輔助太子成為一治世之能臣。不過當康熙看清胤禛在紙上寫的內容後,臉色驟變,原來小胤禛寫的是一個“敕”字。這個字康熙在熟悉不過,這是皇帝批改奏摺所寫的。



難道自己這個四兒子有為帝的徵兆?這不就意味著奪嫡麼?畢竟自己早已立了太子,這讓康熙心理有點不悅。

所以在抓周之事之後,康熙對胤禛抱有了一定的警惕,既不親近自己的這個兒子,也不疏遠,有點讓人抓摸不透。

不過胤禛從沒表現出干預政事的心理,為人也是淡泊名利,甚至還一直支持太子,漸漸的康熙也對胤禛放鬆了警惕。

在後來太子被廢,或許是康熙想起了當日抓周的情景,又或許是其它的原因,最終康熙還是選擇了立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不過不管是什麼原因,胤禛小時候抓周就有成為新帝王的預言,最終也成為了帝王,二者重合也算是一件趣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