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魏书生说,埋怨学生难教,往往是因为教师的方法太少。你怎么看?

风华中考物理专题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里要对我们新老师进行培训,当时看的第一个培训视频就是魏书生老师的。

那时候感觉魏老师真是太厉害了,自己班里的学生一个月两个月都不去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

因为魏老师是教育局的一个兼职领导,所以他很少照顾自己的班,很多工作全部教给班委。我们佩服他有那么好的班委,不在学校还不用操心。

一、魏书生老师的方法可以推行吗?

现在好多对老师的培训课程,老师亲自听了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一些心灵鸡汤,原来都是一些世外高人。

老师当时看了备受鼓舞,觉得回去用用肯定就万无一失了,可实际情况却是都不管用,不是方法不好,是学生,老师,学校,环境等等不一样。

我现在看过太多的这种培训课,后来就不再去了,原因很简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华而无实。

而且我还发现这些名师里面教语文的最多,都是风花雪月,都是情怀满满。我现在非常怀疑他们的公开课讲的这么好,我想看看他们所带班级的成绩如何。

当然,还不能是那种尖子班的,就是普通班的学生。

其实,这些所谓的名是大家不具有共性,都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个人的风格,个人的兴趣爱好,这些其实对教育推广没有任何意义。

二、什么样的教育是可以推广的?

太过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肯定没有借鉴意义,只有具备共性的教育模式才有价值。

当然,所有的课堂都是个性化的,不可能千篇一律,每个老师哪怕准备同一个课件,同样的环节也不可能讲的每句话都一样。

教育不应该推广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而应该把具备共性,可操作的方式进行推广,个性化是展示用的,不是教学用的。

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时效性,实用性,当然兼具活泼,有趣。

但是,能够让每一个老师把课堂上的生动活泼同时又收获很大对很多老师来讲着实有点困难。

李老师强烈呼吁教育去形式化,内容为王,一切不以内容为核心的教育创新都是耍流氓,这会毁了教育的。


教师老李


在我国基础教育诸多教育名家中,对学校老师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魏书生。

他没有那些专家的留洋经历,出身和千千万万中小学老师一样,而且起点就在一所极普通的中学。

当他说出“埋怨学生难教,往往是因为教师的方法太少”时,作为老师的我,找不到理由质疑。至少我看到了我自己与他的差距。

魏书生不是一朝成名的,他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渐被大家认可,学习,模仿。他开始任教的班级,和我们大多数老师教的班级没有什么区别,一个县的中学,不是发达地区,也不是重点校,一个普通班。我们班级有的问题,他的班级都有。我们遇到的难题,他也一样的遇到了。

在相同的条件下,魏书生的做法是,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

教学上,他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研究出了“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模式”,有以下教学流程,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已经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并针对差生研究出一套学习方法。

班级管理上,魏书生提出学生自主的集体责任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最后做到,老师不在,班级一切井然有序。

仅就如此用心研究实际问题这一点,魏书生要比绝大多数老师更用心,更有效。我们许多老师也在进行课题研究,可是绝大多数都是为职称加分,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即使研究出成果了,也不能指导实践。

当然,今天的教育教学,有一些新问题,比如,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家长期望高,溺爱型的家教多等,比魏书生当年难多了,这正是需要我们如今应该研究的课题。

魏书生说得有道理,多想一些办法,总会有进步的。


管窥苍穹


大家发现没有,中国很多的所谓“专家”都有那么一句两句浓缩得很精练的所谓“理论”或者口号。

“埋怨学生难教,往往是教师的方法太少。”其流毒不亚于当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就说今年1月2日西安老师被学生捅死这件事,学生去办公室要回手机,收他手机的老师不在,却把办公室另外一位老师捅死。我不知道这样的学生怎么教。

还有去年四川仁寿某学生在教室里砖拍老师事件(该老师在昏迷近四个月后,已于本月14号去世),该学生因为在学校骑自行车被班主任教育,心生不满,杀人泄愤。这样的学生,我也不知道怎么去教。

我想,魏老师也未必不知道这句话的纰漏所在。只是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打响自己的招牌,勉强而为之。

我觉得大家不要太在意这句话不合理的地方,毕竟,它还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因为方法太少,处理学生问题确实要棘手一些。


刘先生说


个人大部分支持专家的说法,但不完全支持。

我前些年在私立高中任教。那是一所乡镇高中,录取的分数中考成绩大概是三四百分的。因为期中考试后有老师辞职,我是那年十一月份进去的。

学生的成绩很差,纪律更差,上课睡觉一大片,带二个班数学期中考试最高才七十多分,大部分集中在二三十分。

但是很苦恼,因为整个学校的氛围都这样,又不是班主任。怎么办呢?找老教师问也没什么好的效果。得,自己想办法。

第一步,了解学生学生心态。大部分学生觉得这学校没希望,破,纪律差。还有前任教师的一些问题。知道这些,晚自习就不上了,和他们谈心,谈我和我见到的经历,谈学校的现状,二十年后学校可能还在,可能还是现在这个样子,但你呢?会怎么样?你上初中时,你学不好也能怪学校?可能说的比较真切,慢慢的感觉学生看的眼神在改变,没有敌对,更多的善意的笑容。

第二步,打到学生内部,和学生玩成一片,拉近距离感。学生刚开始不喜欢学习,喜欢打乒乓球,我就慢慢学,和他们一起打,被虐的真惨,但是学生愿意和我玩。

第三步,上课内容改变。上课以最简单的形式进行讲解,尽量多和学生互动,遇见初中内容还要重新学习。作业以基础为主,让学生有成就感,对学习不惧怕。

第四步,加强上课纪律教育,严格要求他们,这个最难,只能说就像先撒网,后慢慢收紧一样。

到了期末,及格的班上有了好几个,每个学生都会做上面几道题,效果还是不错的,后来一直带他们到高三,文化课考了一个本科,艺体也考了十几个。

这中间每个班都有几个不学习,有的直面骂我的,有的甚至要和我动手的。学习就更不用说了,直到几年后有几个加了我的qq,对我说,老师,当时太小,没能理解你,给我带麻烦了,他自己确实不是学习的料。

教育有时候就像加工厂,同样的配方,同样的技术出来的产品肯定有不良的,我们可以提高技术,改进设备,可以提高良率,但终究还会有不良的产生,这能怨技术员?


陈家之佬


现在的学校留得住好老师吗?我觉得你们该想想这个问题,我身边有许多年轻的好老师最终走了,他们都说是因为感觉在学校感受不到进步的空间,一年工资就六万左右,当个优秀老师挺容易的就是需要努力多教几年书,可这几年学不到什么东西,身边的人也不是很上进和很有商业思维的人,拿着个死工资过一辈子,让人看不到未来,让人迷茫。其实,现在的教育留的住多少有精力有前途的年轻老师,留得住多少付出了大把时间认真从事教育的老老师。现在的教育制度该整改了,而不是每个学生该被整改了。


文昊小哥


举个例子来说吧

今年我代两个班的课,因为已经知道他们是史无前例差的一届学生,所以布置作业都很简单,一次专门强调说今天作业的答案在题目跟前第几段,第几行,照抄就行,一连说了三次,学生回答都记下了………作业交上来后一大半都做错

这样的学生应该怎样教?不是我一个人,开学一个月所有任课老师都崩溃了!


明月下西楼5634777


老师一般都是照本宣科,真正会教的几乎没有。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学生越听越不明白,只能不学了呗,总体来说就是交反了。我记得小时候上中学的时候,背题被公示就很苦恼,中学毕业也没搞明白。参加工作后又碰见了这个问题,老师傅告诉了十个字,终生不忘。这就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房增华128


什么教育家?有本事来农村学校教一个班级,能把这个班级的学生成绩全部搞好,没有差生,全部优秀,这才是验证你这句话是不是真理,否则,就是狗屁!


10726780000


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前有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发怒][发怒]谁有本事谁来,简直是放屁



lplpdsds


必须要承认一个客观事实:很多的人都是在追风赶潮对待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要么极左,要么极右,大部分人都带有极大的主观性。

前些年,在推行课改的过程中,很多人对于一些理念、方法的追捧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炽热的状态。大家都都说什么理念方法是怎么怎么的好,然后都在学习,都在研讨,都在实践。这些年,突然又说一些理念和方法是错误的是不正确的。

其实,这归根到底都是一种盲目的追风赶潮现象,很少有人能够理性的,理智的,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



我是赞同魏书生这个观点的。

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教育理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方法。这个教育理念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也就是学生必须是在心智健全的情况下,这个教育理念才有意义。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就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教育方式。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和特征。

人们常说,聪明的教师是用1000种方法来教育一个学生,而不聪明的教师则是用一种方法教育1000个学生。

而事实上,我们更多的老师都在做了一个不聪明的老师,用一个尺码,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对待要求所有的学生。

魏师生这句话旨在传导一个教育理念,那就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

这个理念是符合教育基本理念的,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也是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埋怨学生难教,是因为你的方法太少,这句话根本的要旨在于,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适合于这个学生的教育方式。只要方法得当,时机得当,给一定的期待,鼓励、信任,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和提高。当然,这个改变和提高不仅仅是局限于他的学习,包括行为意识,品质习惯,心理认知等等。

就连美国的大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都提到:“人人都能学好”的理念。布卢姆这样讲,实际上传导的是一个信念。并不是要拿那些痴子傻子来印证,看到底能不能够教好。他传的这个信念是,只要教师的教育方式得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教育期待,鼓励、信任,帮助和支持,这个孩子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多少少有所改变和提高。换句话来说,这个信念就是不要轻易放弃某一个学生,要相信这个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和一定的时间,是可以在原来基础上转变的。



大家现在把魏书生这句话又拿出来进行分析讨论。当然,分析讨论也可以,但是必须要理智、理性,客观的,辩证的看待。

魏书生这句话至少传导出来三个方面的信息是正确的。

第一,用一种方式教育不同的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二、适合的教育方式,加上一定的教育期待,鼓励,支持,信任和帮助,这个孩子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转变和提升(当然,这个提升不仅仅只是学习,还有行为意识,品质习惯,心理认知,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等等)。

第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因景,因情,而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不是遇到所有的问题都用一种方式去解决,遇到所有的学生都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

魏书生这句话到底正不正确,能不能够应用,我个人认为,还是辩证和理性的批评接纳比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