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

大大小小的商隊,運載著東西方的物產,來往於廣袤的大漠上,這條連接歐亞非的商路,就是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走向定於兩漢,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線路。

絲綢,在當時奇貨可居,也成就了一個帝國的榮耀。以至於千年後,19 世紀未,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他的《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一書中寫下了「Seidenstrassen」一詞,英文將其譯作「Silk Road」,而中文就是「絲綢之路」。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

△《文姬歸漢圖》(局部)·金代·張瑀·吉林省博物館藏

海、陸絲綢之路的開通

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建元元年(前 140),漢武帝希望聯絡大月氏共同抵抗匈奴,下令「募能使者」。時任郎官的張騫應募出使,並於次年從都城長安出發,但他剛出隴西就被匈奴人所捕,受困 10 年有餘。

匈奴人令張騫娶妻生子,安心於遊牧生活,但張騫卻始終未忘自己身上的使命——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後來他趁看守鬆懈時,尋到機會逃脫了困局,並最終經大宛、康居至大月氏。

無奈的是,當年被匈奴人強行逐出河西的大月氏,已經在土地肥沃的媯水流域繁衍生息,悠然自足,與西漢王朝共同抗擊匈奴的意願並不強烈。聯合不成,張騫只能東歸長安。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

△《文姬歸漢圖》(局部)·金代·張瑀·吉林省博物館藏

元朔三年(前 126),在歷經 13 年的漫長出使後,張騫終於回到了久別的故鄉。雖然聯盟大月氏抗擊匈奴的目的沒有達成,但張騫卻成了名副其實的「開路先鋒」,《史記・大宛列傳》中說:「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司馬遷用「鑿空」二字來形容張騫的壯舉。

漢代陸上絲綢之路自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之後分為南、北兩道。一條西出陽關,沿崑崙山北麓西行,經樓蘭(今新疆若羌東北一帶),過於闐(今新疆和田)、莎車、蒲犁(今新疆塔什庫爾幹),越過蔥嶺,至大月氏。

再南行,到身毒(今印度)。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東岸,這是南道。另一條出玉門關,沿著天山山脈南麓西進,經車師前國(今新疆吐魯番),過焉耆、姑黑(今新疆阿克蘇)、疏勒(今新疆喀什),逾蔥嶺,至大宛,西北行,到康居、奄蔡;西南行,到大月氏、安息,此為北道。北道後來延伸到了地中海邊的羅馬帝國。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

△《胡笳十八拍》(局部)明代·佚名·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還有另外一條聯結中國與西方諸國的道路,它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漢書・地理志》最早記載了這條航道的開通。

首次有明確史料記載的來華洋人,正是從海路而來的古羅馬使者。《後漢書・西域傳》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微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也就是說在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的使者在越南中部登陸,是年十月,他在洛陽謁見了漢桓帝,並獻上了象牙、犀角、玳瑁等物。

大秦王安敦可能指的是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161-180 年在位)。自此以後,乘風破浪踏海而來的古羅馬商人絡繹不絕。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

△《胡笳十八拍》(局部)明代·佚名·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藝術之路

在海陸絲路開通 800 多年後,唐代詩人李白寫下了《少年行》: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在絲綢之路開通不久的漢代,在胡姬們懷著美好的想象來到中國之前,異族的樂器與音樂已比她們更早一步地融入了漢代的市井。熱情奔放的異族舞蹈、眼花繚亂的雜技百戲,豐富了熱鬧沸騰的漢代市井生活。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

樂器與音樂,總是形影不離的。早在張騫「鑿空」西域時,外國的樂曲就傳入了中國。《博物志》載:「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惟得《摩訶兜勒》一曲。」這是史書記載中最早傳入中國的西域樂曲。

《摩訶兜勒》傳入中國後,西漢的音樂家李延年根據胡曲的樂調作「新聲二十八解」,作為軍樂。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

與音樂一起來到中國的,是各色奇異的樂器。漢武帝之前,中國的樂器主要以鍾、鼓、罄等打擊樂器為主,琴、瑟、笙、簧等管絃樂為輔。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來自印度波斯的箜篌、琵琶、胡笛陸續傳入中國。《漢書》《後漢書》對此事皆有記載。

如《後漢書・五行志》稱,漢靈帝喜好「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東漢時期作曲家還專門為箜篌這種樂器創作了樂曲《箜篌引》。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

漢代百戲也是頗為耀眼的存在。漢武帝元封三年(前 108),安息國「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漢安帝時期,「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

這裡所說的眩人、幻人都是指能表演魔術雜技的西域藝人,而幻人們經常提到的「海西」,指的就是大秦國,即羅馬帝國。

這些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的藝人技藝高超,既能口中吐火,也能雙手將 12 個球隨扔隨接,還能瞬間給自己鬆綁。觀者看得入迷,解不出其中門道,空餘嘖嘖咂舌。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始於一次陰差陽錯 ?

現今留在山東武氏祠前石室的石刻像,就生動地描繪了東漢時期雜技表演的情形。

從出土文獻和歷史文獻上看,東漢時期的雜技和魔術如走索、鬥虎、鑽圈、吞刀、吐火、屠人、畫地成川等已達 20 餘種,真可謂滿目琳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