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發現帶你瞭解豐富多彩的道教文化

探索發現帶你瞭解豐富多彩的#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其內容龐雜多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道教神學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

道教作為一個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學理論,有一種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這種信仰就是,人可以通過努力追求而成為長生不死、功能廣大的神仙。這種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闡發的神學理論核心。

探索發現帶你瞭解豐富多彩的道教文化

一. 道教產生之初,即已確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還從古代哲學、原始宗教及古人的養生鍛鍊等行為中吸取了許多成分,用來組建其有關神仙信仰的理論和行為體系,奠定了道教神學發展的基礎。

在"神仙信仰"這塊"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進行了種種吸收、創建文化的活動,營造出一個龐雜的道教文化體系。道教倫理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

道教哲學的思想素材一開始就來自中國哲學,主要是道家哲學。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學的理性論證,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觀、認識論、倫理學、人生論等豐富的哲學內容,這些內容是道教哲學的基本範圍和構成成分。

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學的中心範疇,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題,論證人有無成仙的內在根據、人成仙取何途徑是其思想體系中最主要的一面。

二. 道教文化道教金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重要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也稱外丹黃白朮。外丹以丹砂、鉛、汞、硫為主要原料與其他藥物相配合置於爐鼎之中。

運用"飛"、"抽"、"伏"、"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燒煉,以求製得服餌後能使人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藥。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長生成仙,故歷來道士莫不投入畢生心力加以煉製。

雖然服食金丹最後並不能長生不老,但道士在煉丹過程中,卻意外地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隨著外丹術的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煉養人體精、氣、神的內丹術。內丹術繼承綜合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對後來的氣功 影響很大。

三. 道教醫學自道教創興之時,道教就把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工具。而且隨著魏晉神仙道教理論體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醫藥視為其追求和達到長生的必要輔助手段和必備知識。

道教醫學"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加以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道教醫學家經過長期濟世行醫的醫療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並且發明創新了各種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道教醫學養生功 法,如房中術、服食、闢榖等等。

四. 道教文藝道教文學藝術就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長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的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可以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進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質。

反過來,道教的神仙信仰也給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巨大的影響。在道經中,不僅有些道經本身就是文學作品,而道教中的音樂、宮觀建築、神仙圖像等,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為內容的作品更是不可勝計,從中也可以看出道教與文學藝術的密切關係。當然,道教文化的內容還不止上述六個方面,如果深入地加以探究起來,必將會發現道教文化的豐富及多彩。

五. 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故其內容愈來愈多,亦愈來愈複雜。其中對道教倫理觀念影響十分顯著的是儒家以忠孝為主軸的三綱五常思想。

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倫理道德,主要是靠神靈的威力來貫徹的。道教一方面以長生成仙的美好幻想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遵守倫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賞善罰惡的神靈威力來迫使人們遵守倫理道德。

正面引導與反面恐嚇相結合,使它的道德倫理準則,在社會上發生更大的影響。此外道教的勸善書,使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統化和更通俗化。道教哲學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

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道教哲學是為其教義服務的,是其教理教義的思想理論基礎,換言之,對道教教義的哲學論證就是道教哲學。

六. 要想了解中國的道教文化,首先要去學習道教的經典書籍。很多人會說直接閱讀《道藏》,這是道教知識的集合。確實《道藏》包羅萬象,是道教集大成之作,但是大可不必,畢竟現代人節奏快,工作忙碌,哪有時間閱讀這些浩瀚的典籍。

建議大家開始的時候,不能貪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與時間,選擇幾本入門的道書來讀。由於“易學”與道家之學在整個道教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建議先讀一點“易學”與先秦道家經籍的著作。例如《易經》以及《道德經》、《南華真經》、《沖虛真經》等註疏本。

在順序上,應以《道德經》為先,《南華真經》與《沖虛真經》繼之,《周易》為後。這些書都是古文,且生澀難懂,而《周易》之所以放在後面,主要這本書比先秦道家著作更加難讀,如果一開始就讀《周易》恐怕會使你望而卻步,所以調整一下順序,有助於建立信心。

道教的書籍很多思想來源於道家等,如《說苑》引老子的話:“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黃帝陰符經》有兩句與老子意同的話:“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再如先秦道家的“虛靜”概念,在《陰符經》與《老子》中,也有共同的地方。

《陰符經》:“至靜則廉”“自然之道靜”。道家的老子也談論“虛靜”,如“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可見,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學習道家經典也有利於理解道教思想。

接下來,再讀漢代以來的道經,照樣是先選擇幾種可以入門的著作,如《太平經》,然後是《黃帝陰符經》、《周易參同契》、《黃庭經》、《悟真篇》。這些著作也是不好讀的,不過也有許多註釋本可以參考。

道教思想來源廣泛,前人謂之“雜而多端”,這充分體現在《道藏》之中。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許多道經往往沒有署名,或者託名黃帝等中國古史人物,這給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在還沒有弄清真實作者和年代的時候應該謹慎引用。

另外,還應該指出的是,基於宗教信仰的立場,道經往往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神明的口吻來敘說教理教義,我們一方面要尊重教門的規矩,不可影響正常的信仰;另一方面也應該做出分析,從具體的歷史背景、文化氛圍之中解讀道經的精神內涵,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理解道經的思想內容。

與一般的文化典籍不同的是,道經喜歡使用隱喻或者隱語來表達,有時候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我們只是直解,反而會將意思搞錯,所以應該將之置於中國文化的具體環境之中,透過符號的解碼,以追溯文意。

很多人說要入道,說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畢竟道士收徒講究緣分,不是憑著一腔熱血和一份喜歡就行。有時候幾本隱晦難懂的道經就可以把我們搞暈。當然也不必因此而“望經卻步”。

若是有毅力有恆心,讀完這些經典之後,你會發現,它們可以解決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就像《易經》的蠱卦其實討論的是腐敗問題,家人卦說得父母子女如何相處,坤卦說得是女性的偉大與奉獻,乾卦更多討論人生各個階段。

從整體來看,這些卦是一個完整的生命歷程,從乾坤分天地,到出生,生長,學習,生活的各種問題,包括結婚、教育、養老等問題都有涉及。若是讀懂,對解決這些問題也就輕鬆許多。再如道家討論採補日月,其實就是曬太陽吸月光。現在我們還在用。

不過他們的採補是有時間的限制,比如採太陽的精華,每月只有陰曆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就差一點,勉強可以用,過了五天就不能用。萬一碰到初一到初五都下雨,這個月就修不成了。

至於採月的精華,只有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到了十七、十八已經不能用了。像莊子所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閱讀這些不管最後入不入道,你都會學到很多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