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作者 | 莫德平


提起文物,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古老和滄桑。在羅定市,卻有這麼一座年輕而雄偉的建築:曾被入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廣東只有10處),後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今年才39歲的羅定長崗坡渡槽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年輕的文物,響亮的名片

2012年10月,廣東省公佈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時,羅定長崗坡渡槽入選其中。當時有人疑惑:它並不是“古董”,為什麼能夠成為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開展過三次大規模的文物普查,第三次始於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相對於前兩次的範圍和內容有所擴大,把時間範圍放寬至近現代乃至當代,強調將具有典型價值的行業文化遺產,以及各種風格、流派、形式的近現代代表性建築也作為普查重點。而長崗坡渡槽雖然“年輕”,但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建築宏偉壯麗,是我國大型水利設施之一,曾經是世界最長的渡槽,建成後一直髮揮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把它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蹟和代表性建築” 入選“重要新發現”是文物界的共識,其後晉升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更是順理成章。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長崗坡渡槽位於羅定市羅平鎮旁邊的長崗坡上,離市區21公里,它是羅定最大的水利工程——金銀河水利樞紐工程的主體設施。而新的羅定八景,有兩處出自這裡,分別是“長崗飛渡”和“銀河浮金”。


長崗坡渡槽建成以來,越南、老撾、孟加拉、尼泊爾、阿爾巴尼亞等國家的水利專家、貴賓或元首,新疆、四川、安徽等18個省市的代表及港澳同胞,都曾經到此參觀視察

;省內外客人來到羅定探親訪友,也多會慕名前來一睹這“南國紅旗渠”的壯麗風姿。文人墨客、攝影發燒友,更是把這裡當作觸發創作靈感的聖地。前國家三峽辦主任、作家、時任國家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和廣東省原省長黃華華,都在這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2012年金秋十月,中央電視臺《鄉約》節目組到羅定製作《鄉約·廣東羅定》時,要尋找一個既能代表羅定,又景色美麗的地方用於節目現場,主持人肖東坡看到長崗坡渡槽時,立即被吸引住了。節目播出後,好評如潮,美輪美奐的長崗坡渡槽,在金色稻浪的簇擁下,更加醉眼迷人。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長崗坡渡槽,已經成為羅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響亮的一張名片。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規模長度雄居世界第一

據瞭解,這座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渡槽,總造價僅為530萬元人民幣,在上世紀70年代,這樣的造價算相當低廉。而造價低廉的主要原因,是過萬名建設者及沿途村民的無私奉獻。工程包括槽前引渠、前後穿山涵洞和砌石渠,總長10.5公里,合計完成土方45.7萬立方米,石方22.81萬立方米,漿砌石4.36萬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在缺少工程機械的情況下,大部分由肩挑人扛、鋼釺鐵錘、人力車等土辦法完成。


當時,4個公社共1萬多名民工,在南起牛路逕,北至花鹿坑,共10多公里長的工地上,餐風宿露,靠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從1976年11月動工興建,到1981年1月竣工通水,僅用了4年零2個月。其中,渡槽全長5200米,寬6米,最高37米,有132個拱跨,最大拱跨51米,設計流量為每秒25立方米。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無論是規模還是長度,當時都雄居世界第一(直到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河南魯山縣沙河渡槽建成,長崗坡渡槽才退居第二),創造了我國水利建設史上繼河南林縣紅旗渠之後的又一個奇蹟。


地處雲開大山和雲霧大山之間的羅定,雖然有面積達800平方公里的廣東最大盆地,有發源或流經境內的11條河流,但由於自然水源分佈不均,解放前水利設施少而簡陋,致使羅定一變成為歷史上的苦旱地區,旱澇災害頻繁。


解放後,羅定和全國一樣,大辦水利,先後建成了引太、引泗、引沙、引鏡等一批引水工程和修築了一批山塘水庫,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區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及羅定江下游的乾旱問題,必須修建一座既能為城區提供飲用水源,又能同時滿足農業灌溉的水利設施。於是,把之前位於城區南部15公里處石牛山與雲桂山之間的5個小水庫擴建為一箇中型水庫,成了羅定水利人的共識。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1973年,當時的縣委書記郭榮昌(後任廣東省委書記)要求縣水利局立即開展前期準備工作。可是,整個庫區的集雨面積只有18平方公里,按年降雨1600毫米計算,遠無法達到中型水庫的蓄水要求。“建一座大型渡槽,把引太乾渠的河水引入水庫來。”這個偉大的構想,人們至今仍然傳說是羅定水利專家李鬱提出來的。


構想變成現實後,長崗坡渡槽每年把近4億立方米的太平河、羅鏡河水引入金銀河水庫,讓集雨面積幾乎最小的金銀河水庫,成為羅定庫容、供水量、發電量最大的水庫,造福著周邊及下游多個鄉鎮共50多萬人口。羅定,從上世紀60年代前的旱澇無常,甚至失收絕收,到現在的旱澇保收,再到出產“亞燦米”、“聚龍米”、“青洲米”等名優農產品,正是得益於大興水利建設,長崗坡渡槽是其中的主要“功臣”之一。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情繫羅定的治水專家李鬱

在羅定,特別是在羅平、太平、連州一帶,人們說起長崗坡渡槽,必會提及一個傳奇人物,他就是如今仍然家喻戶曉的水利專家李鬱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有一個李鬱在建設長崗坡渡槽時“暗顯身手”的故事流傳至今:在澆注高達37米的那個槽墩樁基時,地下水突然噴湧,倒進去的混凝土全被沖走,連續開動3臺抽水機也無濟於事,情況彙報到了縣委那裡,領導問責負責勘測設計的李鬱。正在開會的李鬱趕回工地察看後,午飯時不動聲色,一手拿著個老式鬧鐘,一手拿著一份午飯,走到湧水處突然摔了一跤,鬧鐘和飯掉入水中,水流隨即變小,李鬱立即下令全力抽水,晚上開始澆灌混凝土,連夜把墩樁建了起來。


傳說李鬱曾是國民黨空軍測繪員,掌握大量地質水文資料。他不但精於勘測和設計水利工程,而且精通“風水”,據說他中等身材,頭髮稀疏,草帽布鞋;跋山涉水時,兩個助手背測量器械緊隨其後;操著帶有濃重客家口音的粵語,喜歡到農民家裡歇息聊天。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據《羅定縣水利志》和《雲浮水務志》記載,李鬱1908年出生於廣東省五華縣,曾就讀於廣東陸地測量學校,畢業後在民國政府從事過水利工作。解放後,在省水利局工作。


1959年,已經51歲的李鬱被下放到羅定水利局,他工作積極主動,任勞任怨。期間,踏遍了羅定的山山水水,參加了羅定幾乎所有水利工程的勘測、設計和施工,始終抱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從未出過差錯。他還自編教材,親自講課,培訓了大批水利技術人才,為羅定的水利水電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


1978年10月,省水利局和羅定縣政府為李鬱平反,恢復其9級水利技術員職務(和人們傳說中的總工程師、總指揮相去甚遠)。遺憾的是,他沒能看到為之嘔心瀝血的長崗坡渡槽通水那一天。


1980年4月17日,他因腦溢血經搶救無效逝世,終年73歲。這時,離羅定政府舉行長崗坡渡槽竣工通水典禮,只有8個月。羅定水利局為李鬱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據相關文史記述,長崗坡渡槽牛路逕隧道施工時,民工姚四,一個40多歲的農民,之前沒有和炸藥打過交道,卻承擔了安裝雷管的任務,他在山上草寮裡和炸藥一起連續住了103天,炸藥附近要禁絕煙火,他就103天沒有抽菸。打石工劉石松病倒了,工地指揮員叫他休息,半夜12時到工棚去探望他,卻找不到人,原來他又到隧道里打炮眼去了。安裝支架的青年木工黃為烈,經常一個人堅持兩班,一次,一塊石頭從洞頂掉下來,打掉了他頭上的安全帽,右頰和右肩負了傷,還堅持工作,剛出洞口就暈倒了,第二天又繼續下洞工作……


在改造羅定山河的歲月裡,有太多像姚四、劉石松、黃為烈那樣無私奉獻的英雄兒女,甚至有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79年6月27日,長崗坡渡槽跨度達51米的14號跨施工時,鋼架和拱梁突然墜毀,造成1人當場殉職,3人重傷;同年10月31日,渡槽出口下垌四隊負責地段塌方,6人遇難,5人受傷。同年12月16日,國家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站上還在建設中的長崗坡渡槽,感慨萬千,揮毫寫下了豪邁詩篇:“羅定兒女多英雄,壯志引太濟金銀。十里彩虹跨長崗,疑是銀河落羅平。”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流水滔滔,往事如斯。我們不能忘記英雄們的豐功偉績。但願他們的英靈與浩氣像宏偉壯麗的長崗坡渡槽一樣,長存在瀧州大地上。


(本文作者為市高級技工學校教師)


羅定長崗坡渡槽:規模長度曾雄居世界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