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鏈計劃會不會終結5G和移動運營商?

實話實說不吐不快


星鏈計劃會不會終結5G和運營商,取決於一些前提條件:

一,星鏈計劃如期完成,可以為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提供全球無死角的通訊信號,速度高於現有5G的理論數據,

二,收費標準,落實到用戶個人時,收費標準是普通消費者能接受得了,消費得起,最高與現有5G收費持平,沒有門坎,

三,接入星鏈的操作流程簡單易行,可以在網上完成申請接入、交款等全部操作。

如果星鏈能做到這些,5G將很快退出市場,運營商就該關門大吉了。


修道之謂教


相反,馬斯克的星鏈建設完成之後,說不定馬斯克還會和中國運營商達成協議,用於星鏈和傳統的運營商網絡互通結算的技術。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馬斯克的星鏈網絡就是一個全球性質的移動運營商好了,只不過這個運營商的“基站”是在天上的部署的。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本身並不是要摧毀全球的運營商,而是希望能夠在運營商無法建設網絡的地方也可以提供網絡信號。因為不管是4G還是5G,移動上網都依賴於地面的基站,因此移動上網的範圍是有限的

例如我們經常在一些偏遠的區域會發現沒有4G信號的情況,例如在一些深山老林、汪洋大海,基站的建設是需要條件的,基站的覆蓋也是有限的,但是天空是無限的,因此通過更高的天空來傳遞網絡信號,的確是一個很棒的主意。當然這種方式並不是馬斯克獨創,而是很早就有了,之前在公海上郵輪就可以支持衛星上網,星鏈計劃只是拓展了原來的方式。


不過,以星鏈這種方式提供互聯網依然存在著比較大的缺陷。主要的衛星和地面之間存在著厚厚的大氣層,大氣層傳輸是人類不可控制的,複雜的天氣情況會對衛星信號造成比較大的干擾,所以上網的帶寬可能不會太大

其次,如果是市內的情況使用星鏈上網也不可行,每一棟大樓就像一個屏蔽場,會屏蔽衛星的信號,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室內GPS幾乎就不能使用,所以通過衛星上網也不是沒有場景上的缺陷。不過4G或者未來的5G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時延可能也是問題,使用過衛星上網的同學應該都清楚,衛星上網的時延還是比較大的,並不像傳說中的理論數值那麼完美。對於低時延的工業物聯網應用,星鏈的衛星信號需要從地面到衛星再從衛星迴地面兩次穿越大氣層,這個時延肯定是要比5G大的多,所以對於5G的uRLLC應用,星鏈計劃也不能彌補。

最後就是,星鏈計劃的所提供的上網服務的價格會很貴,畢竟馬斯克投入了那麼多資金,未來的維護資金更大,這些都是需要收回成本的,所以即使通過星鏈來上網,這個上網的價格我覺得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


所以,我更傾向於星鏈計劃可以說是對運營商4G/5G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在陸地基站可以覆蓋的地方,5G提供高速的上網,在5G覆蓋不到的地方,星鏈提供準高速的上網,陸地和天空結合,最終是萬物互聯的世界。


IT老菜鳥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星鏈其實和5G不會發生衝突,和現在的基礎運營商也沒有太大的衝突,會受到星鏈計劃比較大的影響的會是一些衛星通信運營商。

星鏈計劃和5G並沒有衝突。

星鏈計劃是否會成功,以及實際體驗速率如何,暫且不論。就應用場景和用戶對象而言,和傳統的基礎運營商(比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並不會有什麼什麼衝突。


馬克斯的星鏈計劃是計劃發射1.2萬顆衛星,計劃提供全球性的衛星接入寬帶。但是就應用場景而言,星鏈計劃主要還是給一些地理位置無法建設基站的區域提供衛星接入的寬帶。現在我們提到的基站,其實是陸地公眾移動通信網絡的接入網部分,基站建設和地理位置息息相關。一些區域由於地理位置原因無法建設基站,或者是成本過高運營商不願意建設基站。這些區域包括山區、草原、沙漠、海洋等地區,而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運營商由於不願意承擔普遍服務的義務,所以一些農村區域也沒有基站覆蓋。

在這些無法由基站提供寬帶接入的地區,可以使用衛星進行接入。傳統的衛星通信的成本比較高,價格也比較昂貴,馬克斯的星鏈計劃主要是面對這樣的場景。

在城市區域,由於建築物密集、建築物本身的阻擋,衛星通信這種高頻的、幾乎是直線傳播的通信技術,就不是很適合了。

這裡其實可以參考5G之中的毫米波和釐米波的區別,星鏈計劃基於衛星通信,是完全毫米波的技術。

星鏈計劃不管如何,成本都會高於非衛星傳統運營商。

現在運營商的寬帶網絡建設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固網(光纖、電話線等),一部分是無線通信網絡(2G、3G、4G、5G)。

還有一些衛星通信的運營商,使用衛星給用戶提供語音和數據業務。

現在就組網成本、運維成本,每字節成本來看,固網最低、移動通信通信網絡則比較高,而衛星通信則會更高。

成本決定了價格,即使是星鏈計劃降低了衛星本身的成本、衛星發射的成本,單位字節的成本也會高於基站的成本。

就價格來說,馬克斯的星鏈計劃註定無法提供廉價的寬帶接入,這是它無法取代傳統意義上的直接原因。

即使是馬克斯的星鏈計劃,也必須和傳統的運營商的網絡進行連接,而不是取代。

現在的互聯網上的服務提供商,他們的數據中心也好,還有運營商的idc機房託管也好,主要還是基於大大的小小的運營商的物理網絡而存在的。

馬克斯的衛星通信,並沒有互聯網的資源,所以也必須要和各個運營商之間進行連接,因為服務器都是在運營商的網絡之中。

對於這點,其實大家也可以參考開始的時候的中國移動的固網,就知道運營商之間互通的成本如何了。馬克斯的衛星通信網絡,必須向各個運營商之間,支付高額的網間結算成本,而且由於也屬於跨網絡訪問,時延也會比較高。

總而言之,馬克斯的星鏈計劃,對於傳統意義上的基礎運營商,沒有什麼大的衝突,也談不上取代,對於整個星鏈計劃而言,主要還是給一些基礎運營商無法提供服務的區域以及用戶使用,價格也必然比傳統的運營商的寬帶接入費用要高,象一些天真的用戶想象的,馬克斯的星鏈計劃來了,上網就不要錢了,這完全是夢想。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首先先交代下背景。2015年1月,馬斯克宣佈SpaceX計劃將約1.2萬顆通信衛星發射到軌道,這一項目被命名為“星鏈”(Starlink)。

星鏈計劃是對SpaceX公司的starlink計劃的直譯,顧名思義,就是藉助衛星的鏈接計劃。

用一句話來總結這個計劃就是:

通過一個由太空中能夠相互鏈接的衛星組成的星座為全球提供5G級別的高速互聯網服務。

這裡的鏈接,指的是星地互聯和星星互聯。結合目前遍佈全球的地面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未來以高空氣球和無人機為代表的中繼平臺,覆蓋全球且速度超快的網絡成為了很多人的夢想。

通過一個由太空中能夠相互鏈接的衛星組成的星座為全球提供5G級別的高速互聯網服務。

我認為星鏈短期內不會對5G產生什麼影響,會與5g共存,因為在民用通信領域,我們普通人根本用不到。

星鏈可以說是下一代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我國的近地軌道通信衛星星座計劃(虹雲、鴻雁等)也應該提速了!


你聽好我來說


會,目前的技術來說,國內5G如果全覆蓋的話,相對4G基站來說,5G基站要更加密集…建設成本將會空前巨大…而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是在建立空天網絡…直接跳過5G建立6G網絡…在這方面,美國已經遠遠的把我們甩開了…


讓黑科技改變生活


馬斯科星鏈計劃是衛星是全球覆蓋,初始發射12000顆衛星低密度覆蓋,最終要發射50000顆才能真正全區域信號,發射成本(天文數字),衛星成本(天文),維護成本(天文),那龐大的規模最起碼全球國家都跟上去統一建設,關鍵是,中俄鐵定不會參加併網,歐洲有自己地上組網能力再有也怕綾鏡門也難參加,非洲窮不會參加,五萬顆衛星只服務美國,讓全部美國電信公司資產加起來夠發射幾顆?或者產生費用要破產多少電信公司?美國最迫切的技術應該是怎麼把衛星象汽球一樣固定住只在美國上空飛。不然五萬顆衛星飛在別國上空別人不鳥你不給你錢啊!這個計劃很象講個美景套融資的硅谷夢!還有馬斯克是畫藍圖的高手?甚至把美國的高鐵夢畫得無影無蹤了!美國不會算賬嗎?


下一次旅行


百度下我們國家有多少家公司發射過衛星吧[捂臉]世界新的經濟增長點基本被中美兩國瓜分殆盡


繞池遊88


寫故事,上市圈錢。然後破產。跑路。如果可以美國會怕華為,早就吹出地球了


永純de


馬自己說了,5g適合高密度地區。而低密度地區5g的部署成本太高,甚至根本沒法部署,比如海上。


用戶76916521490


現在已經發射 了60顆,通過專業相機就能看見天空一排小亮點,我在想的是發射1.2萬顆小衛星,會不會對之後的航天發射產生影響,畢竟全球都是衛星,一不留神撞上就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