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你覺得一些現代人超越古人了沒有?

行著茶酒之路


或許有一些現代書法家,超越了一小部分古代的平民百姓。然而,這些現代書法家的水平,擱在古代仍然是不夠看的,難登大雅之堂。

這不是我厚古薄今,而是客觀現實擺在這裡。

如果只是練習書法,那永遠也不可能超越古人,兩者對待書法的態度不一樣。

書法之於古人,就像吃飯喝水一樣。這是古代讀書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只要你開始學習漢字,就要寫書法。

因此,這種先天性的熟練度是現代人不具備的。現代人的書法主要是臨摹古人,沒有辦法像古人那樣與毛筆建立起如此深厚的親密關係。

書法止於現代人,終究只是一項興趣愛好罷了。

書法主要是要靠悟性和天分,以及更重要的勤學苦練。

好的悟性和天分,能夠讓你有創造力。勤奮練習,是使得你有紮實的基礎和底子。

在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作用下,相信是會有一部分現代的書法家,能夠創作出不遜於一部分古人的佳作。

但是,他們並沒有達到古代的平均水平。如果還原到古代的背景,這些現代書法是完全不夠看的,難登大雅。

總而言之,古人的書法整體水平上是吊打現代人。


HuiNanHistory


古今怎麼比?比什麼?古人的書法大部分都是書信,怎麼比?古人的審美跟今天一樣嗎?你住的房子什麼樣?什麼格調裝飾?古人的房子什麼樣的?時過境遷啊!

現在一談書法,就是什麼收藏!收藏什麼?你家裡現在都不用,你希望你的子孫用嗎?

可笑至極的現在人。你看現在一說書法,就來了,書法能讓孩子安靜?愛學習了?書法真的是靈丹妙藥了嗎?有些不著邊際的書法家也叫囂書法成了“靈丹妙藥”,學習書法的孩子怎麼這麼好?真的,書法這麼厲害了?

書法就是個書法,喜歡學學寫寫,就好。至於通過書法想讓孩子怎麼怎麼的,別抱太大希望,孩子是你們父母的,雖然在學校學習,兩個人(父母甚至還有爺爺奶奶)管不好,一個人管四五十孩子,就能管理得比你們好了?

扯遠了。古今書法沒法比。也沒必要比。幹嘛要比?



伍增傑字愚翁書法詩詞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我認為判斷現代人是否超過古人應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 書法是古代人流傳下來的,書寫習慣及常規知識己經形成。現代人是否己將這些常規知識吸收?

2.創新永遠是藝術的主題。現代人用現代手法繼續弄創新書法的藝術表現力,並被廣大書法界人士認同。這說明己經超越古人。

3.古人名家書法是根,現代人只有汲取古人書法藝術精髓才有超越的可能。

4.是否超越古人要以藝術本身來評價。書法名人與名書法是兩種概念。







王壽傳書法


要一分為二看待。 一方面,在3000年的書法史中,能留下英名的有多少,被人們記住的又有多少?這就說明,並不是所有古人寫的字都是好的、都是藝術精品。被我們津津樂道、又耳熟能詳的像鍾張羲獻、歐顏柳趙、蘇黃米蔡等等舉世公認的大家,是書法領域一座又一座豐碑,像《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等優秀書法精品,其文學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的。現代一些所謂大家,有幾人的文學水平達到如此高度?所以,無論從技法層面、還是文學層面,現代人誰也超越不了這些古人。有的現代大家,自詡是**第一人,可與鍾張比肩。這顯得有點不知天高地厚!另一方面,古人創造的書法作品浩如煙海,可流傳至今的,也是有限的。如果拿現代大師的精品與部分不被我們津津樂道的古人比,我覺得還是有勝算的。畢竟,現代大師的精品力作,也不是一無是處。但總體來說。現代人的書法水平不如古人,這沒有懸念!


李從萬


時代在進步,書法創作也在與時俱進。題主設問古今書法誰好誰壞,是一個靜態的比較。這問題好回答,也難回答。

因為超越古人,是全面超越,還是部分超越?以筆者個人能力看,也難以對這個宏大的問題做整體而全面的論述,只能從目力所見,一個側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就是書法的取法材料和書法風格的豐富上,今人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可謂超越古人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古人書法取法多是叢帖和碑刻、金石等材料,三代鐘鼎銘文自然是最古老,最經典的取法材料。從中不僅可以學習字形、解體,而且從中參悟筆法和美學斑駁古茂之美也是可以獲得的。這也是清朝書家篆隸書風遠超前代的關鍵所在。

現在鐘鼎銘文已經不是書壇學習的時興材料了,最時興的材料當屬簡牘帛書。

自上世紀開始,甲骨文面世,成為書風新潮的主動力。而後睡虎地秦簡、馬王堆帛書、包山漢簡等楚系書法風格的簡牘帛書大量湧現,今人書法便獲得豐富的,而且是古人未曾見到的材料。這為風格的多樣化,審美的豐富化創造條件。而且書壇確實也在這樣做,取得很大成就。

山東有位知名的書家,蔣維松先生,曾說我們應該寫屬於這個時代的書法,這樣才對得起這個時代。簡牘帛書是這個時代的新材料,我們就應該去寫這樣的書法。蔣先生的書法,金文大篆不一而足,中正溫潤,守正出奇,十分了得。

蔣先生門下的劉紹剛先生,也在古文、簡牘帛書的創作上用力比較深,曾經在山東省博物館見過劉紹剛先生創作的論語八條屏,與蔣先生一脈相承,文氣雅緻。後來,又見劉先生組織的書於簡帛的書法展,全國各路書家展示了自己對簡牘帛書的理解。水平都十分不錯。

從這一個小的方面看,我們現代人在古文字書法和簡牘帛書上應該超越清朝,超越之前的多數朝代是立得住腳的。

其他方面和整體的評價,難以做到全面,掛一漏萬,希望題主和眾多同好中人指正!


地瓜文史


沒有。

不過否認,純從書寫的角度今,當代中青年中的確有些寫得相當不錯,但是,書法不只是一種純藝術門類,更是中國的一種文化。除了技術,書法更應上升為道的廣博,此所謂技進乎道。

古代書家,首先是一個文人:王羲之、張旭、蘇軾、黃庭堅、何紹基、傅山…哪個不是有詩文傳世?他們的書法,也與他們自身的人文修素養能很好地融合,所以,古人的書法中,有著濃郁的人文氣息。

當代書家,在人文修養上與古人比相距甚遠,相當一部分書家甚至是胸無點墨,所以,展覽體盛行、沒有個人面目或者說是千人一面,所以說,今天的書家無法與古人爭高下。


依蘭居書法


從書法的形式上講今人完勝古人(或是說現代書法勝過古人)。傳統書法無人能與古人比肩。


南山書廬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中國的書法是傳統文化的精粹,從甲骨文算起,已經經歷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這漫長的發現過程中,一代代的書法家不斷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保證了中國書法始終沿著傳統的主脈長盛不衰。

中國的書法是一個不斷髮展演化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有傑出的書法大家。我們不能說後人超越了古人,只能說後人發展了書法。比如較晚一些出現的楷書和草書,秦朝的李斯就不會寫,不能說會寫楷書的歐陽詢比李斯高明。王羲之根本就沒有見過甲骨文,不能說能寫甲骨文的現代人超越了王羲之。

所以,現代人因為文物出土的原因、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們比古人有更多的渠道和機會接觸更古代的書法文獻資料,我們也就有足夠的條件來發展和創新書法。但千萬不能認為現代書法就超越了古人,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敬畏之心,始終向古人學習,向古碑帖學習,並不斷汲取營養、創新發展,才能使我們的中華書法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館閣秀才



首先明確兩點:

1、“超越”或者“不如”一詞說法缺前提條件,你要看哪個方面的“超越”。

2、淫浸古人的書法不存在“過分”一說。淫浸愈深,出帖愈難,但成功率愈高。詳細解釋如下:第一點解釋:不可否認,以二王為代表的中國書法正統血脈持續近一千多年,書聖王羲之的貢獻無人能比,不可逾越,但前提是從王羲之的書法審美風格得出的結論,王羲之體現的是“中和”之美、“自然氣韻”之美,“飄逸瀟灑”之美,歷朝歷代在二王的基礎上不僅繼承了他們的優良傳統,更有偉大的創新,從“法度”方面來分析,唐朝必然超過二王,湧現出許多唐楷大家,“歐、虞、褚、顏、柳”就是代表,唐楷法度森嚴、工整規矩,這不就是創新?從碑學的角度來講,清朝必超過二王,在碑學盛行的清朝湧現出許多碑學大家,如趙之謙、鄧石如等人,把碑上的筆法用帖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近代以來,受到西方美學思潮和日本“少字派”的影響,中國的書法也會迎來一輪新的創新,至於誰能成功,只能歷史來檢驗,如果繼續沿著二王的路子走必然無法超越,因為二王的筆法差不多挖掘完畢(本人猜測,可能還有探索空間),再者,今日的書法詩詞的土壤氛圍已大不如古人,書寫工具也在改變,用毛筆書寫的時間也沒有古人多,無論怎麼努力都是超越不了古人的,但是就沒有其他方面能超越古人嗎?當然有!一曰:“形式”之美,如今書法作品的形式琳琅滿目,各種顏色、紙張、樣式種類數不勝數,這樣的物質條件是古人沒有的。

第二點解釋:古人的書法美學範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理解的,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感悟,而且每個人感悟的深淺都有差別,也正因為這種差別導致了各類書家風格有別,有人對古人的書法美學理解的深刻,例如楊凝式(俗稱楊瘋子)就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你臨帖死臨,而且越臨越像,就是很難出帖,但是在你臨地很像的前提下還能繼續深入入帖並理解其中的大道,就能很快出帖。並且出帖後成功率非常高。因此臨帖越“過分”越好,最好到達“意臨”的狀態(也就是悟出其中筆法、結構、章法的變化規律),當然這是非常難以到達的境界,因此“過分”侷限於古人的書法美學範式會帶來兩種結果,一是出帖難,二是出帖後成功率高。當然我們為了成功地寫出好字,再“過分”也不為過。

古人自己就非常明白這一點,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寫到:

評者雲:“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研。”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

他批判前人主張的“今不逮古”,提出“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主張。這顯然是一種積極進取的表現。唐代書法發展的輝煌證明了,孫過庭的這種觀點顯然是非常正確的。

有的人認為,古人從小接觸毛筆,在對毛筆的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上是今人無法相比的,這是事實。但是這種書法理解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在古人看來單純的書法是下等技藝,是“雕蟲小技”。為了提高書法的內涵,往往摻雜了非常多“形而上”的元素,比如“心正則筆正”,書法的內涵泛化為人品、學識、素養等等。而對書法創作本身的關注,古人基本上是零,即“無意於佳”。書法之所以被放在極高的地位上,純粹是因為書寫的是漢字,而漢字的內涵承載著中華文化,如果說書法是毛,那麼漢字就是皮,文化是骨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但是,一旦書法和漢字、文化剝離開來,那麼書法完全喪失了崇高地位,而這在現代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在今天,我們學習漢字不再侷限於毛筆,而更多的使用硬筆。我們學習文化,不再依賴小楷抄經,而是印刷甚至電子顯示。文化不侷限於漢字(還有英語),漢字不依賴於書法,那麼書法還有什麼意義?沒有了承載文化之“道”,只留下書法的“技”。書法就只是一幫人在比拼誰的筆法更熟,誰的結構更準,字匠和木匠、鐵匠還有什麼區別?

PS: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字可以離開書法,書法離不開漢字,這是一種附庸關係而非統一。硬筆書法學習借鑑毛筆書法,在實用層面上基礎了傳統書法,而毛筆書法逐漸向藝術層面發展。實用和藝術開始分道揚鑣。

蘇軾說古代書法“無意於佳乃佳”,是因為古人用毛筆寫字為自然而然的事。而在今天,只要你拿起毛筆,那麼你就是“有意”,不存在“無意”。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人“無意之書法”達到了最高境界,今人是不可能超越的,這不是今人不如古人,而是客觀條件的侷限。即便是再主張復古,崇尚晉唐的書法家,也不可能要求今天的人放棄硬筆、放棄電腦去追求毛筆書法的“無意”。

假如抱殘守缺,對客觀發展變化視而不見,依然追求古人“無意”,那麼失去文化滋養的書法沒落是顯而易見的。正如現在的京劇、秦腔,失去了溫潤的土壤,只能在極小的範圍內苟延傳承。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書法家所樂見的。窮則變,變則通。現代書法,本質是向“有意”的最高境界發展和探索,這就是創新。書法強調創新,是因為不得不創,不得不新。

而創新,就很難簡單地去比較判斷說誰更好,誰更差。


羊鈦白


中國的書法作為文化載體,他主要起到傳承的作用,在傳承中發展,不要動不動就談超越古人。

書法作為藝術是不斷髮展和完善的一個過程,從夏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到秦漢時期的小篆、隸書、章草書,再到魏晉時期楷書、行書、今草書,乃至以後魏碑、唐楷,再後來宋元明清每個朝代都有自己對前古人繼承和發展,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在中國書法史留下了獨屬於自己那個時代的藝術氣息。

隨著時代的進步,書法用品種類繁多,可供書家選擇也越來越多,表現的書法藝術的手法也層出不窮,到了今天我們書法藝術進入展廳和藝術長廊。這是前人沒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只能說我們需要在我們這個時代,留下獨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烙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