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九畹溪是西陵峽南岸的一條几十公里長的小河,說她是風景,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不覺得詫異了。九畹溪風景區是長江三峽黃金線上崛起的一顆新星,自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開放接待遊客以來,每年都有數十萬人來此遊覽,這個集探險、休閒、觀光為一體的風景區,著名作家劉醒龍說過,“若思三峽,當遊九畹,乘一瀑清泉,飛流直下,耳畔裡時時飄來古韻民歌,還有哪裡找尋得到?”九畹溪漂流極具魅力,漂流河道分上下兩段,上段驚險刺激,灘上飛舟,激情四射,碧水迂迴,兩岸絕壁林立,船在水中漂,人在畫中游,“男人一路歡笑,女人一路尖叫”。下段為靜水的休閒觀光漂流,水深百米,碧波悠悠,兩岸絕壁相對聳立,48座山峰,每座山峰姿態各異,物種非常豐富,坐在雙浮筒漂流艇上,沐浴著清新自然的空氣,觀賞筆峰石、望夫石、猴王寨、百宵圖、仙女沐浴等奇世美景;領略原始森林古樹、香草、長藤、奇獸的神韻;探索800米問天地縫的幽靜神奇。方圓60公里的九畹溪探險遊樂區,山高壑深,人跡罕至,獼猴相嬉,雀鷹鳴空。奔騰不息的九畹溪水在十幾里長的深山峽谷中,塑造了32道浪花飛濺的急流險灘、28個深不見底的深潭。九畹溪在全國漂流景點中創下了“年接待量、日最高接待量、日均接待量、年旅遊收入”四項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漂”,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漂流訓練基地”。每年漂流旺季,遊客漂流常常需要提前幾天預定。九畹溪漂流河段分為迎兵峽、望夫峽及觀音峽三個峽段,自然景點眾多,各具特色。臨溪一道絕壁上生有眾多鐘乳石,狀如蘑菇,栩栩如生;石縫間山泉噴湧,形成一道飛瀑,名為神牛泉。每逢雨季水大時,飛泉跨河直射對岸,形成一道奇觀。這裡是山村少男少女談情說愛之處。當地有首民歌專唱此泉:“妹在水裡洗衣裳,哥在對面山上望,望得妹心好慌張,棒槌捶在石板上。”九畹溪中段,猴王寨與望夫峽臨溪而立,兩岸多猴群,相傳此處為“猴王”居住地,故而得名。筆峰石高約500米,酷似一支倒立溪邊的羊毛大毫,頗具“戳筆問蒼天”的氣概,傳說此乃屈原神筆,形象逼真。望夫石似一古裝女子背孩臨溪而立,形態惟妙惟肖。九畹溪作為風景被越來越多的遊客所青睞,每年都有數十萬遊客慕名而來,流連忘返。當你置身其中,或恣肆超脫於激流之中,或忘情無忌與美景之間,風景似有似無,什麼霧霾什麼市儈都與自己毫無關係了。風景之於九畹溪莫過於此!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棺木巖遠眺)

九畹的名字至少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說九畹溪是一個古村落,應該沒有人會產生疑義。九畹溪是當年屈原修身養性、開壇講學的地方,他在此地種植了大量的春蘭、秋蕙、留夷、揭車、杜衡和芳芷,他在《離騷》中說:“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惠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他是把自己的美政思想和對故國深厚的感情留在九畹溪了。現在的九畹溪兩岸盛產蘭中奇品“九畹蘭”,相傳即為屈原發現和培植,其葉形長劍飄逸,葉片中白外藍,葉肉光滑細嫩,花香超凡脫俗,被花界視為珍品。現在還有很多地名與屈原作品息息相關,芝蘭谷、問天簡、壇包、神鬼石、巨魚坊、求字碑、硯窩臺、筆峰石、靈芝巖及問天地縫等等不一而論,不勝枚舉。在九畹溪漂流景區的中段,還有一處極具科學研究價值與觀賞探秘價值的古巖棺群,7具棺材擱置在500多米高的懸崖之間,站在溪邊,木質已經幹腐的棺槨歷歷在目,考證當為周朝到漢代的懸棺,距今已二千餘年,可見這條小河的人類史的綿綿悠長了。其實,叫九畹溪的河段全長不過20公里,上游由於支流較多,各段都有各自的名字。九畹溪兩岸從長江口開始分佈有九畹溪、中陽坪、槐樹坪3個行政村,1000多戶3000餘口的人家零星居住在溪河兩岸,而且多為顏、王、向、杜等姓,以顏姓最多,追溯起來,九畹溪一帶祖先就是這麼幾家人,也是他們成就了九畹溪文化和風景。九畹溪村位於長江入口,入口對岸就是著名的牛肝馬肺峽和崆嶺灘。三峽工程沒有蓄水以前,入口處有個一二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叫聚集坊,又名聚魚坊,這裡既是一個小碼頭,過去沿溪是一條通商的大路,進山可通往秭歸好幾個鄉鎮,還是通往長陽、巴東等地的必經之地。因為是坊,也是當地漁民捕魚的地方,魚坊只有很少幾個點,這裡水深流急,魚行魚道,剛好在此形成魚坊,地名由此而來。這些人家除了在陡峭的山中零星種植一點作物外,主要以捕魚和為過往船隻服務為生,因為崆嶺灘是川江的鬼門關,不論是上水還是下水都會在這裡休整一下。雖說是碼頭,人來船往,和山裡相比也還算熱鬧,但這兒的人卻淳樸厚道。我記得還是剛參加工作不久,一次和縣移民局一個叫郝心的幹部到聚魚坊搞了幾天的移民安置調查,住在一戶只有兩個人的村民家裡,房子很簡陋,但很整潔,保持著峽江人愛乾淨的習慣。吃住幾天,臨走時結賬,好客樸實的主人好歹不要,最後說我們回去是可以報銷的,主人才答應收錢。但是請他寫個收據時又出了意外,因為秭歸人“郝”、“黑”讀音不分,主人把郝心當成黑心,以為是我們罵他,堅決不要錢了。事情過去三十多年了,不知道郝心還記不記得,我總是忘不了那一家人,雖然叫什麼名字已經不記得了。清代有位詩人叫張問陶,大概在九畹溪口住過,寫過一首叫《出崆嶺峽野泊》的詩,“九畹溪南路,村村露酒旗。眾山低可笑,一水淡無奇。出險停舟早,思鄉得句遲。遠峰如送客,天半立多時。”九畹溪在長江的入口處,是著名的牛肝馬肺峽和險灘崆嶺,經歷了鬼門關的外鄉人,看到岸邊的人家、流淌的溪水後,那種激動的心情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

三峽工程的建設,淹沒了崆嶺灘。從此,川江真正成了一馬平川,風平浪靜,昔日的險灘不再是大小船隻進川入海的障礙。江邊的小鎮也同時淹沒於水下,絕大多數村民作為三峽移民都後靠到九畹溪岸邊,從此過上了和過去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溪流風光)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禮魂演出)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溪流風光)

朔溪向西,緊靠著九畹溪村的是中陽坪,也是溪邊人口最多的一個村,所以,中陽坪村的人和溪的關係最為緊密。中陽坪村戶籍人口有1000多,集中居住在大山的半腰。從溪邊看上去十分陡峭,恰恰在半山之中生出一片平緩的1000多畝坡地,向陽,土層也不薄,玉米、水稻、土豆等作物都適宜在這裡生長,就是這一方土地養育了這一方人。從六七百米高的山頂往下俯瞰,整齊的田陌,成組成片的農房,在大山和溪流的呵護下,滋潤著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的山民,一幅田園詩畫躍然眼前。中陽坪的對河及漂流起點是槐樹坪村。槐樹坪因槐樹多而得名,其實槐樹坪不僅有槐樹,植物分佈十分豐富,目前,500年以上的古樹還有8棵,油杉樹、桂花樹、皂角樹等名貴樹種幾乎都有。據村黨支部書記顏復錦介紹,現在的槐樹坪有1500多人,約四分之一的人吃的是九畹溪旅遊的飯,開農家樂、做小生意、當水手,每年可創收200多萬元。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以前,中陽坪、槐樹坪都沒有公路,沒修電站,也沒有人漂流,溪邊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鄉村生活。人們在勞作之餘,帶上一張小漁網,或在溪中間攔一條水道,用篾片織一個長長的漁籠子放在水道的口上,用不了多長時間肯定就有收穫,什麼黃鯝頭、巖爬子三五斤是有的。最有意思的是小孩釣沙泥鰍,找一根線隨便拴上幾個小鐵鉤,掛上幾條小蟲子,埋在有水下的沙子裡,十幾分鐘的時間,每一個鉤上都會有泥鰍上鉤,半天時間的收穫,可以改善一家人幾天的伙食。可惜的是,現在的溪水雖說還是清的,但魚兒已經不知道哪兒去了。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漂流)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龍舟賽)

九畹溪的歷史數千年綿延不絕,峽中一棟棟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既為古村落平添了別樣的風景,也為古村落的歷史增添了註腳。中陽坪的顏文潤老屋、槐樹坪的顏克周老屋等,佈局、規模、做工,無不體現出先人的智慧,並不比江南古鎮的那些老房子遜色。2006年夏天,我曾經約上幾個朋友專程去看過這些老房子,近十年過去了,特別是位於中陽坪的顏家老屋,那份古色古香的味道彷彿還是昨天的感覺。顏家老屋最早的主人叫顏文潤,現在已經傳至八世孫,算算這老房子也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中陽坪村一多半人都姓顏,估計多是顏文潤先輩的後代。老屋坐北朝南,依山就勢,5個天井連為一個整體,東西長30多米,南北寬50多米,佔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在秭歸七里八鄉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大宅子了。房子用材十分經濟,房基都是就地取材的大塊料石,堅固防潮;外牆用青磚砌築而成,大氣美觀;內牆有的是土磚和木板相隔,經濟適用;大門、門楣、簷口等木作和石作十分精細漂亮。現在宅子裡還住著六世孫和七世孫6家人,由於產權原因,作為一個整體的老房子,誰也無法進行整體的修繕,房子已經十分破敗,木朽牆傾,搖搖欲墜,昔日風光不再。如今的顏家子孫或從政,或經商,或從軍,天各一方,看著老屋如此景象,感慨不已,希望政府出手保護好這份越來越稀有的遺產。槐樹坪顏克周的老屋,當地人都叫花園屋,現在還住著顏克週二位老人,顏克周已經八十多歲了,身體健康,性格開朗,把老房子打理得十分乾淨。老屋三進,一個天井,面積不到200平方米,但保存得非常完好,與幾十年主人沒有變化有很大關係。槐樹坪現存還有兩處老房子,不過,沒有花園屋幸運了。因為當年老房子的主人是大地主,解放初期被政府鎮壓,房子分成幾份分給了沒有住房的窮人,後來經過幾十年維修、翻建,和很多地方的老房子一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顏克爭老房子原來叫院牆屋,有3個天井,現在還住著七八戶人家。村裡還有一棟房子,原來應該十分漂亮的,村裡都叫新屋場,房子的主人叫顏老五,也是大地主被鎮壓後將房子分給了窮人,現在只剩下一間房子和一方圍牆,不過,那精緻氣派的大門還依稀能看到當年的風光。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顏家人在勞作)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顏家老屋)

現在的九畹溪,已經今非昔比了。溪口邊的小村子全部是三峽庫區的移民,遠遠望去,十幾家整齊劃一的房子似掛在絕壁之上,粉壁青瓦、古樸典雅,既保留了幾分傳統,也滿足了現代生活的需要,掛在人們嘴邊的微笑體現的是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滿足。走進這些移民人家,他們開的農家樂,乾淨的環境配上家常飯菜,深受漂流客人的喜愛,移民的收入也相當可觀。住在山上的山民,識水性的男人成為漂流遊客的安全員,站在溪邊幫助那些不慎落水或是需要陪護的客人完成漂流旅程。家庭婦女把自己種的玉米、土豆等農產品加工成可口的零食擺在溪邊,給遊客享用,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豐富了客人旅途情趣。幾千年前詩人屈原在這兒設壇講學,植蘭修性。現在的溪邊人家在喧囂的景區裡,過著愜意的現代農民的新生活。這個既是歷史又是風景的九畹溪,不再是窮鄉僻壤的代名詞,在殘存的那幾棟老房子裡,在建設中略顯過度開發的土地上,我們感受到些許傷感,但對於奔流不息的九畹溪來說,那只是歷史長河中一束小小的浪花。一個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生活富足的幸福鄉村,在古老的土地上必將煥發出勃勃生機,為這一方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和文明。(鄭之問 2015-08)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九畹溪大橋)

既是文化又是風景的九畹溪

(槐樹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