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九畹溪是西陵峡南岸的一条几十公里长的小河,说她是风景,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觉得诧异了。九畹溪风景区是长江三峡黄金线上崛起的一颗新星,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放接待游客以来,每年都有数十万人来此游览,这个集探险、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风景区,著名作家刘醒龙说过,“若思三峡,当游九畹,乘一瀑清泉,飞流直下,耳畔里时时飘来古韵民歌,还有哪里找寻得到?”九畹溪漂流极具魅力,漂流河道分上下两段,上段惊险刺激,滩上飞舟,激情四射,碧水迂回,两岸绝壁林立,船在水中漂,人在画中游,“男人一路欢笑,女人一路尖叫”。下段为静水的休闲观光漂流,水深百米,碧波悠悠,两岸绝壁相对耸立,48座山峰,每座山峰姿态各异,物种非常丰富,坐在双浮筒漂流艇上,沐浴着清新自然的空气,观赏笔峰石、望夫石、猴王寨、百宵图、仙女沐浴等奇世美景;领略原始森林古树、香草、长藤、奇兽的神韵;探索800米问天地缝的幽静神奇。方圆60公里的九畹溪探险游乐区,山高壑深,人迹罕至,猕猴相嬉,雀鹰鸣空。奔腾不息的九畹溪水在十几里长的深山峡谷中,塑造了32道浪花飞溅的急流险滩、28个深不见底的深潭。九畹溪在全国漂流景点中创下了“年接待量、日最高接待量、日均接待量、年旅游收入”四项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漂”,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漂流训练基地”。每年漂流旺季,游客漂流常常需要提前几天预定。九畹溪漂流河段分为迎兵峡、望夫峡及观音峡三个峡段,自然景点众多,各具特色。临溪一道绝壁上生有众多钟乳石,状如蘑菇,栩栩如生;石缝间山泉喷涌,形成一道飞瀑,名为神牛泉。每逢雨季水大时,飞泉跨河直射对岸,形成一道奇观。这里是山村少男少女谈情说爱之处。当地有首民歌专唱此泉:“妹在水里洗衣裳,哥在对面山上望,望得妹心好慌张,棒槌捶在石板上。”九畹溪中段,猴王寨与望夫峡临溪而立,两岸多猴群,相传此处为“猴王”居住地,故而得名。笔峰石高约500米,酷似一支倒立溪边的羊毛大毫,颇具“戳笔问苍天”的气概,传说此乃屈原神笔,形象逼真。望夫石似一古装女子背孩临溪而立,形态惟妙惟肖。九畹溪作为风景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青睐,每年都有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当你置身其中,或恣肆超脱于激流之中,或忘情无忌与美景之间,风景似有似无,什么雾霾什么市侩都与自己毫无关系了。风景之于九畹溪莫过于此!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棺木岩远眺)

九畹的名字至少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说九畹溪是一个古村落,应该没有人会产生疑义。九畹溪是当年屈原修身养性、开坛讲学的地方,他在此地种植了大量的春兰、秋蕙、留夷、揭车、杜衡和芳芷,他在《离骚》中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是把自己的美政思想和对故国深厚的感情留在九畹溪了。现在的九畹溪两岸盛产兰中奇品“九畹兰”,相传即为屈原发现和培植,其叶形长剑飘逸,叶片中白外蓝,叶肉光滑细嫩,花香超凡脱俗,被花界视为珍品。现在还有很多地名与屈原作品息息相关,芝兰谷、问天简、坛包、神鬼石、巨鱼坊、求字碑、砚窝台、笔峰石、灵芝岩及问天地缝等等不一而论,不胜枚举。在九畹溪漂流景区的中段,还有一处极具科学研究价值与观赏探秘价值的古岩棺群,7具棺材搁置在500多米高的悬崖之间,站在溪边,木质已经干腐的棺椁历历在目,考证当为周朝到汉代的悬棺,距今已二千余年,可见这条小河的人类史的绵绵悠长了。其实,叫九畹溪的河段全长不过20公里,上游由于支流较多,各段都有各自的名字。九畹溪两岸从长江口开始分布有九畹溪、中阳坪、槐树坪3个行政村,1000多户3000余口的人家零星居住在溪河两岸,而且多为颜、王、向、杜等姓,以颜姓最多,追溯起来,九畹溪一带祖先就是这么几家人,也是他们成就了九畹溪文化和风景。九畹溪村位于长江入口,入口对岸就是著名的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三峡工程没有蓄水以前,入口处有个一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叫聚集坊,又名聚鱼坊,这里既是一个小码头,过去沿溪是一条通商的大路,进山可通往秭归好几个乡镇,还是通往长阳、巴东等地的必经之地。因为是坊,也是当地渔民捕鱼的地方,鱼坊只有很少几个点,这里水深流急,鱼行鱼道,刚好在此形成鱼坊,地名由此而来。这些人家除了在陡峭的山中零星种植一点作物外,主要以捕鱼和为过往船只服务为生,因为崆岭滩是川江的鬼门关,不论是上水还是下水都会在这里休整一下。虽说是码头,人来船往,和山里相比也还算热闹,但这儿的人却淳朴厚道。我记得还是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和县移民局一个叫郝心的干部到聚鱼坊搞了几天的移民安置调查,住在一户只有两个人的村民家里,房子很简陋,但很整洁,保持着峡江人爱干净的习惯。吃住几天,临走时结账,好客朴实的主人好歹不要,最后说我们回去是可以报销的,主人才答应收钱。但是请他写个收据时又出了意外,因为秭归人“郝”、“黑”读音不分,主人把郝心当成黑心,以为是我们骂他,坚决不要钱了。事情过去三十多年了,不知道郝心还记不记得,我总是忘不了那一家人,虽然叫什么名字已经不记得了。清代有位诗人叫张问陶,大概在九畹溪口住过,写过一首叫《出崆岭峡野泊》的诗,“九畹溪南路,村村露酒旗。众山低可笑,一水淡无奇。出险停舟早,思乡得句迟。远峰如送客,天半立多时。”九畹溪在长江的入口处,是著名的牛肝马肺峡和险滩崆岭,经历了鬼门关的外乡人,看到岸边的人家、流淌的溪水后,那种激动的心情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

三峡工程的建设,淹没了崆岭滩。从此,川江真正成了一马平川,风平浪静,昔日的险滩不再是大小船只进川入海的障碍。江边的小镇也同时淹没于水下,绝大多数村民作为三峡移民都后靠到九畹溪岸边,从此过上了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溪流风光)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礼魂演出)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溪流风光)

朔溪向西,紧靠着九畹溪村的是中阳坪,也是溪边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所以,中阳坪村的人和溪的关系最为紧密。中阳坪村户籍人口有1000多,集中居住在大山的半腰。从溪边看上去十分陡峭,恰恰在半山之中生出一片平缓的1000多亩坡地,向阳,土层也不薄,玉米、水稻、土豆等作物都适宜在这里生长,就是这一方土地养育了这一方人。从六七百米高的山顶往下俯瞰,整齐的田陌,成组成片的农房,在大山和溪流的呵护下,滋润着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山民,一幅田园诗画跃然眼前。中阳坪的对河及漂流起点是槐树坪村。槐树坪因槐树多而得名,其实槐树坪不仅有槐树,植物分布十分丰富,目前,500年以上的古树还有8棵,油杉树、桂花树、皂角树等名贵树种几乎都有。据村党支部书记颜复锦介绍,现在的槐树坪有1500多人,约四分之一的人吃的是九畹溪旅游的饭,开农家乐、做小生意、当水手,每年可创收200多万元。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前,中阳坪、槐树坪都没有公路,没修电站,也没有人漂流,溪边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人们在劳作之余,带上一张小渔网,或在溪中间拦一条水道,用篾片织一个长长的渔笼子放在水道的口上,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就有收获,什么黄鲴头、岩爬子三五斤是有的。最有意思的是小孩钓沙泥鳅,找一根线随便拴上几个小铁钩,挂上几条小虫子,埋在有水下的沙子里,十几分钟的时间,每一个钩上都会有泥鳅上钩,半天时间的收获,可以改善一家人几天的伙食。可惜的是,现在的溪水虽说还是清的,但鱼儿已经不知道哪儿去了。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漂流)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龙舟赛)

九畹溪的历史数千年绵延不绝,峡中一栋栋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既为古村落平添了别样的风景,也为古村落的历史增添了注脚。中阳坪的颜文润老屋、槐树坪的颜克周老屋等,布局、规模、做工,无不体现出先人的智慧,并不比江南古镇的那些老房子逊色。2006年夏天,我曾经约上几个朋友专程去看过这些老房子,近十年过去了,特别是位于中阳坪的颜家老屋,那份古色古香的味道仿佛还是昨天的感觉。颜家老屋最早的主人叫颜文润,现在已经传至八世孙,算算这老房子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阳坪村一多半人都姓颜,估计多是颜文润先辈的后代。老屋坐北朝南,依山就势,5个天井连为一个整体,东西长30多米,南北宽50多米,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在秭归七里八乡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宅子了。房子用材十分经济,房基都是就地取材的大块料石,坚固防潮;外墙用青砖砌筑而成,大气美观;内墙有的是土砖和木板相隔,经济适用;大门、门楣、檐口等木作和石作十分精细漂亮。现在宅子里还住着六世孙和七世孙6家人,由于产权原因,作为一个整体的老房子,谁也无法进行整体的修缮,房子已经十分破败,木朽墙倾,摇摇欲坠,昔日风光不再。如今的颜家子孙或从政,或经商,或从军,天各一方,看着老屋如此景象,感慨不已,希望政府出手保护好这份越来越稀有的遗产。槐树坪颜克周的老屋,当地人都叫花园屋,现在还住着颜克周二位老人,颜克周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健康,性格开朗,把老房子打理得十分干净。老屋三进,一个天井,面积不到200平方米,但保存得非常完好,与几十年主人没有变化有很大关系。槐树坪现存还有两处老房子,不过,没有花园屋幸运了。因为当年老房子的主人是大地主,解放初期被政府镇压,房子分成几份分给了没有住房的穷人,后来经过几十年维修、翻建,和很多地方的老房子一样,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颜克争老房子原来叫院墙屋,有3个天井,现在还住着七八户人家。村里还有一栋房子,原来应该十分漂亮的,村里都叫新屋场,房子的主人叫颜老五,也是大地主被镇压后将房子分给了穷人,现在只剩下一间房子和一方围墙,不过,那精致气派的大门还依稀能看到当年的风光。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颜家人在劳作)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颜家老屋)

现在的九畹溪,已经今非昔比了。溪口边的小村子全部是三峡库区的移民,远远望去,十几家整齐划一的房子似挂在绝壁之上,粉壁青瓦、古朴典雅,既保留了几分传统,也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要,挂在人们嘴边的微笑体现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满足。走进这些移民人家,他们开的农家乐,干净的环境配上家常饭菜,深受漂流客人的喜爱,移民的收入也相当可观。住在山上的山民,识水性的男人成为漂流游客的安全员,站在溪边帮助那些不慎落水或是需要陪护的客人完成漂流旅程。家庭妇女把自己种的玉米、土豆等农产品加工成可口的零食摆在溪边,给游客享用,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丰富了客人旅途情趣。几千年前诗人屈原在这儿设坛讲学,植兰修性。现在的溪边人家在喧嚣的景区里,过着惬意的现代农民的新生活。这个既是历史又是风景的九畹溪,不再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在残存的那几栋老房子里,在建设中略显过度开发的土地上,我们感受到些许伤感,但对于奔流不息的九畹溪来说,那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束小小的浪花。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幸福乡村,在古老的土地上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这一方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和文明。(郑之问 2015-08)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九畹溪大桥)

既是文化又是风景的九畹溪

(槐树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