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種植過程中出現疫黴病是怎麼回事?怎麼防治?

霧都山客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南瓜種植過程中出現病害是不可避免的,疫黴病俗稱死秧病,發病後病株很快枯萎並死亡,是危害瓜類的重要病害之一。

高溼是發病的決定性因素,下雨過後,地裡積水不能及時排出易誘發此病,多雨季節發病重,大雨過後暴晴最易發病流行。連作地、排水不良、澆水過多、施用未腐熟欄肥、通風透光差的地塊發病較重。

那麼該如何防治呢?

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地塊,注意控制澆水次數,雨後及時排水,加強通風換氣,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並銷燬。實行非瓜類作物輪作3年以上,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深溝高畦種植,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栽種的時候種子要消毒。

發病初期選用50%安克可溼性粉劑2 500倍液,25%阿米西達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或69%金雷水分散粒劑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劑800倍液,或70%品潤幹懸浮劑500倍液,或72%克露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52.5%抑快淨水分散劑3 000倍液,或72.2%霜黴威水劑5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溼性粉劑1 000倍液等噴霧,每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注:藥物防治僅供參考)


老白驛站


你好 我是農資人農樂邦,很高興能解答在南瓜種植過程中關於疫黴病的發生和防治這個問題。 南瓜子南瓜粥想必大家都吃過也喝過吧,所以說當說起南瓜這個詞時大家肯定也不會陌生,但對它的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的防治了解的人肯定不多,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南瓜在種植過程中會經常發生的一種病害“疫黴病”的來龍去脈吧。

首先我們先認識一下它,我們經常說的南瓜疫黴病其實就是南瓜疫病,它是一種低等真菌性病害,在南瓜的整個生育週期均可發生,對南瓜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也是目前在南瓜的生產中比較讓人頭疼的一類病害,此病常常讓種植戶們措手不及,它來勢兇猛病情蔓延迅速,一旦發生往往造成大面積的死棵爛秧爛果,甚至是絕產。

一、疫黴病的發生規律

1、發生條件

南瓜疫黴病的菌絲體通常是在土壤病殘體中越冬,第二年回春後當溫度達到15℃以上時開始發作,低於15℃高於37℃時則會在某一程度上抑制疫黴病菌絲體的發展,最適溫度為20-30℃,所以溫度與溼度是南瓜疫黴病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

疫黴病常常發生於定植密度過大,田間密閉不透風的地塊,通常北方6-7月份是發作高峰期,南方5月份左右為發生高峰期,此時正是梅雨季節在加上適宜的溫度正好為疫黴菌的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

2、傳染途徑

植株病殘體上的菌絲體通過大雨、大風、氣流或我們日常管理過程中的澆水等活動被帶到健康植株上進行侵染與蔓延(在潮溼的環境中更易大規模發作)。

二、危害症狀

南瓜的各個部位都可被疫黴病侵染,尤其是新生枝葉更易發生病害,後期則主要是對莖蔓和果實的危害比較嚴重。

1、苗期危害症狀:幼苗侵染後植株初呈水漬狀軟腐,並呈暗綠色,逐漸枯死幹禿。

2、葉片染病症狀:初呈暗綠色圓形水漬狀病斑,葉片下垂軟腐,氣候乾燥時用手捏病葉則極易破裂。

3、莖蔓侵染症狀:病處初呈水漬狀暗綠色,病部溢縮、凹陷,莖蔓常常變細變軟,上部逐漸枯死並伴有白色黴層的產生。

4、果實侵染症狀:初為暗綠色水漬狀皺縮,環境潮溼時會有一層稀疏的白色黴狀物發生,病部腐爛並伴有臭味。

三、防治措施

1、避免重茬,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進行起壟栽培,合理定植、創造通風透光的環境。

2、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水、合理施肥。

3、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可用5%咯菌·腈甲霜靈兌水拌種。

4、發病初期可用72%霜脲腈·代森錳鋅800倍液噴施,也可用50%烯酰嗎啉+60%代森聯800倍液噴霧,建議輪換使用農藥,以免造成抗性。

關於南瓜疫黴病就說怎麼多,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農樂邦


建議先發布照片,確定是不是疫黴病。如果確認是疫黴病,可以採取措施降低田間溼度,減少發病,同時選擇相應藥劑噴施,例如烯酰嗎啉、霜脲氰、精甲霜靈、霜黴威、氟噻唑吡乙酮這些成分是藥劑。


蘭進農技


去噴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