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没有对吃比较讲究的名人?

小海娱


谭延闿(kǎi)和“组庵湘菜”

谭延闿可以有好几个“称号”:民国名流、孙中山和蒋介石密友、拒娶宋美龄、陈诚的老丈人、民国不倒翁。

谭延闿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曾出任湖南督军、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 。死后,蒋介石为其举行了国葬。

(谭延闿)

谭延闿的父亲曾官至两广总督,其母亲本来是丫环,后来被纳为小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其母亲在谭家地位低,吃饭的时候只能站在旁边为人添菜添饭。幸好,谭延闿有本事,科举高中后进入仕途。“帝师”翁同龢对他也是“见而爱之”。

其母死的时候,谭家族人不让其棺材走族祠大门出殡。身为“湖南省长兼督军”的谭延闿非常生气,躺到母亲棺材上,对族人说:"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这才让其母亲棺材走了大门。也是因为母亲是小妾,备受欺辱。谭延闿特别反对纳妾,在其妻子去世后,他遵从妻子遗愿,不再婚娶。

(蒋介石,谭延闿,冯玉祥)

已经和宋庆龄结婚的孙中山,为了感谢谭延闿对他的支持,曾介绍宋美龄给他续弦,还让谭延闿认宋的母亲为干妈。可是,谭延闿谢绝了孙中山的好意。后来,谭延闿和蒋介石关系越来越好,并成了宋美龄和蒋介石的结婚介绍人。两家关系非常好,蒋介石两口子也很喜欢谭延闿的女儿谭祥。

1930年9月,谭延闿患脑溢血,不久病逝。在重病之时,谭延闿请蒋介石为女儿谭祥找一位如意郎君。谭祥后来的老公就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人称“小委员长”的陈诚!

爱下馆子的谭延闿和“组庵湘菜”

蒋介石当政搞独裁的时候,谭延闿终日“无所事事”,就爱下馆子吃美食。谭延闿的父亲就很爱吃美食,由于其父亲曾出任两广总督,所以,“湘人”谭延闿父子对粤菜也很有了解。到谭延闿这一代,更是将“嗜吃美食”发扬光大。湖南最出名菜系的就是湘菜,而湘菜的“鼻祖”(最重要派系)就是谭延闿家厨子做的“组庵湘菜”。

(陈诚和夫人谭祥)

“组庵湘菜”的200多道菜,都是谭延闿根据自己想法指点厨子做出来的。因此,这派菜系名字用了“组庵”二字(是取自于谭延闿的字号),等于是谭家私房菜。

对于菜系味道定为,对吃很“挑剔”的谭家人将粤菜的清淡香醇融入与湘菜的厚汁重味之中,别有一番韵味,味道更加鲜美。

对于用火,也有讲究,分为煤火、炭火和柴火。做不同的食材,用不同的火,厨师要有高超的把握火候能力。

对于菜品,谭家也很挑剔。据说,谭家挑菜,讲究“霜前的白菜、霜后的萝卜、早韭、晚崧(白菜)、秋天的鸭子、冬天的鱼”!以白菜为例:吃白菜的时候,要晚上割的才嫩。而且,就这样,还只是取嫩心来烧。这个奢侈作风,跟《雍正王朝》的年羹尧有一拼啊。

这么讲究,一桌菜下来,花销上百大洋是常有的事。这在一桌普通菜,只要三五大洋的民国,绝对是天价宴席了。

不仅菜做的好,谭延闿也特别会招待客人。民国请客吃饭本来就很讲究,要提前两三天送上请柬,写明菜单和宾客名单。收到请柬的人,还要回帖'敬陪末席'。谭延闿请客,更是讲究。

他为了招待好客人,特意在客厅里摆放着一张特制的八仙桌,桌子可做十余人,而不显拥挤。并且,为了方便夹菜,谭延闿还特制了一尺多长夹菜筷子。等客人到席,谭延闿必热情相迎,其言词文采横溢,又展露出自己的热情好客之情。

1904年,明德学校校长胡元倓为了缓和黄兴等人关系,曾让谭延闿坐镇宴请黄兴等人。本来很有敌意的黄兴,被谭延闿的热情打动,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可能也是因为“嗜吃”,谭延闿晚年得了中风。中风就是需要忌口的,嘌呤高的都吃不了。管不住嘴,就容易犯病,一犯病,浑身难受。

谭延闿自己也说,"我一生好吃,现在自身每天被清蒸一次,烧烤一次,大概是贪嘴的报应。"

一生“好吃”的人,竟然要忌口,也是老天爷和他开玩笑吧。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我想到苏东坡两夫妻。

一、东坡肉

苏东坡被贬到徐州时,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

譬如东坡肉典故的来历,就很有意思。

根据《徐州古今名撰》中的相关记载,苏轼在任职徐州的时候,恰逢黄河泛滥,洪灾遍野。

东坡先生融入群众之中,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抗洪救灾,深得百姓的赞美。

百姓们为了感谢东坡先生的这种公仆精神,纷纷将自家的猪宰杀,献上肥美的猪肉给东坡先生。

苏轼呢,也不好意思推辞,毕竟不能打击群众的热情。

那么,怎么处理才能两全其美呢?

苏轼平常就好吃,一拍脑门,嘿!有了!我何不将百姓们送给自己的猪肉做成红烧肉,请他们来吃呢,这样岂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还不会给小人留下把柄。

于是,喷香扑鼻的红烧肉就热腾腾的出笼了。


苏轼还专门为此做了一首《炖肉歌》:慢着火、少着水,柴火厭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当然,也有部分历史学家认为,东坡肉实为徐州百姓为了纪念苏轼在任时所做的政绩,特意制作的菜肴。

二、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的起源和苏轼的结发妻子有关。

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某一天,她在家给苏轼准备晚饭,但是没注意火候,肘子烹饪得焦黄稀烂。没办法,扔了吧可惜,不扔吧,怎么吃下去。好在她心灵手巧,为了掩盖住肘子的焦糊味,她加进去不少佐料。

待苏轼回到家,王弗小心翼翼的将肘子端上来,没想到苏轼品尝过后,大为喜欢。


当然,东坡肘子的起源也有别的说法,我觉得这个更加有趣味,就和大家分享这一种说法。


贱议你读史


1、孔子 其提出“食色性也”,孔子酒量也是非常好,但很有自制力,其认为喝醉很丢人

2、宋朝文人 宋朝宰相、著名诗人吕蒙正每天必喝鸡舌汤,以至鸡毛在后花园堆积如山,奢华得“一地鸡毛”;著名宰相韩玉汝喜欢吃鸽子,而且非白鸽子不吃;著名词人晏殊,“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著名词人宋祁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喜欢大宴宾客,“令饮于广厦中,外设重幕,内列宝炬,歌舞相继,坐客忘疲,但觉漏长,启幕视之已是二昼,名曰不晓天”。

3、苏东坡。苏东坡是个一流的美食家,一生发明了不少美食,传说中的东坡肘子就是他的杰作。苏东坡最喜欢吃的是什么东西呢?我们来看看他的《老饕赋》,给我们列出了他最喜欢的菜单:“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菜肴计有:猪脖子肉、秋蟹、蜜饯、羔羊、蛤蜊、糟蟹,都是很容易办到的东西。

4、袁枚。《随园食单》是他四十年吃吃喝喝的产物。



夜幻心


苏东坡都是知道的,东坡肉非常出名,只不过我们现在吃的都是改良版。


说说孔子吧,老人家吃的时候比较讲究。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乡党第十》

机哥聊野史


苏东坡!


桃花源庞永海


苏东坡

东坡肉


俺本善良


东坡才华厨艺深,流传后世美食荤。孔圣皆言食色性,人生境界高低分。后者袁枚独树帜,随园食单人生乐…


古月清风杨征


宋代大文豪苏轼最讲究吃,东坡肉、东坡肘子就是他的杰作。做为大众化的美味佳肴传承千年

,至今不衰。可见其对我国美食文化的贡献有多么巨大,真不愧为美食大师!令人钦佩!


平安是褔2437


对吃讲究的人,非苏东坡莫属。苏东坡在烹饪艺术上,着实有一手。

苏东坡被贬期间,一方面由于得闲寄兴趣于研究菜肴,一方面由于经济拮据。

当时的主要肉食是羊肉,而猪肉十分便宜,所以苏东坡开始研究新的菜系,比如东坡肉,东坡豆腐,羊蝎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