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死后是危急存亡的时候?

雲清看世界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去世给了蜀汉政权致命一击,但是实际上刘备的死才是影响最大,直接导致蜀汉凋亡的原因。

首先内部领导层面来看

当时部分少数民族在后方发起了叛乱;而且在刘备死的前后几年当中,很多的高层重要人物相继去世。关羽被杀;黄忠去世;马超去世;蜀汉南中的领导邓芳去世;镇北将军黄权投降;东征将军冯习被杀;许晴法正相继去世;糜竺糜芳作为国舅,一个郁闷而死,另一个逃跑东吴,整个蜀汉的文臣武将领导方出现了断层。刘备活着的时候,领导力很强众人信服,但是去世之后,很多人对于刘禅的管理不满意。但是看看其他两国,曹丕继位后比起曹操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孙权实力当时依然很强,内部也并无动荡。反观蜀汉襄樊与夷陵之战的失败,再加上重要人物的去世,使得当时蜀汉夹在魏吴当中非常危险,可以说是刘备的去世,让原本势均力敌的局面出现了两家独大的情况。所以诸葛亮当时有在出师表当中说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其次是对外的联盟状态

刘备当时对于孙权的态度其实比较强硬的,但是诸葛亮等文官集团更加倾向于组建联盟,刘备的强硬主要在于孙权的态度不明确,我们都想当然的以为两个比较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抗击强敌,这个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孙权并不这样想。通过孙权偷袭荆州就可以看得出来,刘备和孙权对于联盟的状态根本就不明确,一个不还,一个强取。但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安排了吴蜀第二次联盟,这次联盟的危险不亚于赤壁大战。因为孙权就可以借机判断刘禅继位后蜀国内部不稳【我孙权都害你们丢了荆州,害死了关羽,张飞,刘备,你们还主动找我联盟,肯定很需要帮助】这时可以乘虚而入!

二次结盟这一步走的其实很危险。但是好在曹丕刚好帮了忙,曹丕完全继承了曹操的领导风格,夷陵之战结束就派出强势的部队和武将对荆州发动战争。并且要求孙权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洛阳作为人质。所以孙权思前想后,即使说蜀国再怎么危机,这次的结盟势在必行。和魏国只能是兵戎相见的。想想这次结盟失败,蜀汉必将灭国!

最后刘备没有为刘禅做好蜀汉内部的统一

刘备在世的时候,作为皇叔有正统的地位,蜀汉内部的派系虽然多,但是在刘备的正统地位之下,这些派系还能相互融洽和睦的相处。刘备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几万亲兵消耗的也差不多了,关羽在荆州去世,也损失了几万的亲兵,手上没兵腰杆不硬,刘备损失了那么多的亲兵,结果就是内部不稳,开始叛乱。史书记载,当时夷陵之战战败后,汉嘉太守直接谋反。实际上诸葛亮接手蜀汉来辅佐刘禅本身接手的是一个很烂的摊子。巴蜀之地开始也不是刘备自己的地方,没有经过长期的经营,所以在刘备去世后内部状态是松散且凌乱的。如果不是诸葛亮政治能力非常卓越,当时蜀汉在内外形势下,根本不可能再熬几十年。

由于诸葛亮本人确实能力突出,他知道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在内忧外患下,内部问题的解决同样要通过不断的发动北伐战争,来换取不同派系的认可。他北伐的真正目的其实并非一统天下,连司马懿当时都说北伐是逆天而行,其实这话说得非常直击内心。司马懿知道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多次放走诸葛亮。

纵观刘备死后,大量人才的凋零,培养和任用人才能力诸葛亮不如刘备,蜀国没有培养出来几个像样的人才,所以刘备死后,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导致蜀汉凋亡。


有李行天下


蜀中原来是富甲天下,虽然刘璋能力比较弱,不能很好统御部下,张鲁也与刘璋反目。整体上来说蜀中没有经过大的战争。刘璋迎接刘备进蜀时,《三国志》是这样描述: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目。

后来刘备与刘璋发生争夺战,这是蜀中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公元212年开始到214年,成都才拿下,这几年内对蜀中的经济破坏是比较严重的。

占领成都之后,刘备部下的抢夺和刘备对手下将领的赏赐导至府中空虚。最后刘巴以一枚金属钱币抵币值一百的方式补充府库,这是变相的掠夺,这是蜀中第二次经济受到破坏。

后来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诸葛亮手中没有可补充的兵源,只好发动蜀中百姓,男子参战,女子当运对汉中前线进行支援。这一场战争从公元218年开始一直打到公元219年。这是第三次的经济破坏。

第四次的经济破坏是最惨烈的。

孙权派吕蒙夺回刘备控制的荆州,关羽被杀,这个时候刘备想夺回荆州,国力已经吃不消。所以没有马上开战。

到了公元222年,刘备带着蜀中全部家当,不顾所有人的劝阻伐吴,结果自然是惨败。当时蜀汉的物资损耗如何呢?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从刘备与刘璋开始争夺蜀中控制权开始,整个巴蜀之地就基本上没有休养生息过。连年的战争使得原来富甲天下的蜀中迅速走向贫困。

到诸葛亮接收蜀中之时,已经是百业凋零,百姓困苦。

不但如此,因为刘备去世,蜀汉内部也是一片混乱,汉嘉太守叛乱,南中也开始反叛不服从成都管理。这个时候诸葛亮不得不宣布闭关息民来休养生息,因为实在经不起第五次折腾。

吴国对蜀国保持高压态势,魏国自然也处在随时准备进入的状态。

最后诸葛亮通过外交与东吴结盟,稳定内部人心,再经过几年休整,诸葛亮才起兵征讨南中,此时蜀汉的局面才真正稳定。

这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危急存亡之时。


知常容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死的时候,的确是蜀汉最危急的时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描述一点都没错,的确涉及到蜀汉的存亡和延续。刘备是在举国伐吴失利、蜀汉实力大损之时病故,可见伐吴之战的结果对刘备的打击有多大,国力损耗之大,刘备心里有数,也根本就没来得及恢复,具体涉及存亡的危机主要有三点:

第一:“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汉元气大伤,军事实力降至最低

刘备在称帝后坚决伐吴,除汉中魏延所部外,几乎是率举国之兵东征,具体多少有争议,不过当时陆逊是有五万人:“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 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刘备既然出兵时能吓得孙权主动求和,兵马应该多于这个数,但不会超过十万,史书的记载上,当时蜀汉户籍上记录的人口不足百万,已经是接近全国十分之一人口了。

“夷陵之战”让这接近蜀汉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军马几乎损失殆尽(包括在江北被迫投降曹魏的军队),所以刘备在战后气的病死。危险啊,本来蜀汉的实力在三国中就是最弱,汉中魏延那有兵,勉强能挡住曹魏,但要是东吴举国西征,蜀汉还真不好过关。好在毕竟是三国,陆逊也有顾虑,曹魏也不会眼睁睁看着东吴统一南方,所以给予牵制,蜀汉才勉强活了下来。

可就算活下来,也依旧要紧急征兵,否则再有打仗怎么办?本来人口就少,再征兵又能征多少?青壮年就那么多,农业生产也需要人,这个时候的蜀汉的军事实力真的是降至刘备入川以来的最低点,诸葛亮“隆中对”里强调的东和孙权也从主动变成了被动,不和也不行,没有足够数量的军队做依靠,当时的蜀汉确确实实是《出师表》中讲到的:“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如果孙、曹任意一方伐蜀,或者一起伐蜀的话,蜀汉就完了。

第二:刘备的突然死亡,让益州世家蠢蠢欲动

刘备夺得益州后,好多益州世家心里是不服的,比如严颜,被俘后就终身不为刘备出力,刘备是通过汉室宗亲的名分和强大的军事威慑暂时压制住益州本土世家集团,荆州丢失后,刘备手里的核心实力(元老派、荆州派)和益州本土世家越拉越远,所以刘备要称帝和伐吴,给益州世家们希望,刘备大败后再一死,希望没了,益州世家肯定会不满,伐吴的物资、粮食他们都出了大力的,从投资角度上说,伐吴失败算是血亏。

而且继位的刘禅年幼,益州世家也会想着是不是在权力上也可以掌握主动?毕竟在刘备死之前,关羽、张飞、黄忠等也都逐一亡故,刘备的大舅子糜芳都投降东吴了,支持刘氏皇族的核心力量损失大半,益州世家完全可以争取掌权,所以刘备死之前给了诸葛亮莫大的授权(制衡诸葛亮的李严不是益州人),就是担心没有进取心且对刘备这个外来者不满的益州世家夺权。

在刘备病故,益州世家压力大减、内部有争权之危,外部东吴、曹魏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益州当然无比“疲弊”。好在诸葛亮临危敢于抓权,他在《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个是有相当必要的,虽然诸葛亮是为了北伐不受掣肘,但在刘备刚病故,刘禅也镇不住益州世家时,只有诸葛亮能托底,如果没能压住益州世家,没有北伐欲望的益州世家掌权,蜀汉估计等不到几十年后投降司马昭,没准早投降曹丕了。

第三:南方孟获叛乱,蜀汉在叛乱初期都无力平叛

刘备亡故,蜀汉陷入危局,孙权难道不想趁机统一南方?灭了蜀汉,孙权还怕什么曹魏?可陆逊说得好:“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 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果然,在蜀汉刘备大败,已不能成为曹魏的威胁后,曹丕在“夷陵之战”的当年十月就举兵南征东吴。

东吴和曹魏打起来,就暂时不会联手对付蜀汉,这才给了刘备托孤和蜀汉政权更迭的时间,但蜀汉的后方又不稳了,刘备病故的当年,南中孟获就开始叛乱,可当时的蜀汉没有实力去平叛,军力不足,内部的权力也先要理清,所以在诸葛亮北伐前的那段时间里,要和孙权定和议,要压制益州世家,还有征兵、征粮讨伐孟获,还要防备曹魏,有一处出问题,整体都会崩溃。

综上,刘备死后的蜀汉,是陷入了危机中的危机,极度虚弱,严格来说,外部的威胁之所以变小,其实是曹魏救了蜀汉,否则,东吴不会眼睁睁看着一块肥肉不去咬,当然,曹魏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消灭东吴和蜀汉。内部的威胁变小得益于刘禅的聪明,严格执行了刘备的遗言,彻底放权:“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不争,让诸葛亮能专心理顺内部的不满和平叛,这才安然度过危险期。


九头鸟漫谈文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结合刘备死前和死后发生的几件影响蜀国的大事就可以明白,刘备死后的蜀国到底有多危险!

一、关羽丢失荆州,蜀国的统一天下的计划被拦腰折断!

在诸葛亮给刘备提供的“隆中对”战略计划中,就说道: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意思就是说,让刘备夺得荆州和益州两块地盘,好好发展,等时机成熟后,关羽从荆州出发,刘备从益州出发,两路军马北伐中原。夺得天下!

可以说荆州再整个蜀汉战略布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再加上荆州地区十分富裕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而荆州的丢失,让刘备集团实力大减,统一天下的部署完全被大乱,仅仅剩一个州的蜀汉政权再也不可能统一天下!蜀国此时其实已经面临危机了!

荆州丢失不久后,刘备伐吴。刘备伐吴一方面是为关羽报仇,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夺回荆州,逆转蜀汉的战略局面。但东吴陆逊的一把火让刘备集团实力再次受损。

在刘备死前,蜀国就已经处于危机之中了,荆州的丢失、孙刘联盟破裂、军事行动的失败可以说这些问题已经让蜀汉政权风雨飘摇!而不久之后,刘备之死,这些问题立马就引发了更大的问题!

二、刘备死后,国内危机四起

在刘备死后不久,西南的蛮夷势力趁着蜀国国力衰弱,发起叛乱!同时益州的豪强势力与蛮夷部落勾结,诸葛亮不得已再次用兵平定叛乱!

同时在朝廷内部,各个势力混杂,以诸葛亮为主的荆州派系、益州地方豪强为主的益州派、益州刘璋旧部和刘备的初始创业小团队这几个派系为主,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还能有效的压制和掌控,刘备死后,幼主不行。这些人就不再听话,经常内乱。尤其是诸葛亮为主的荆州派主政后,李严为首的地方派系就多次给诸葛亮使绊子!

三、总结

综上可以看出,在刘备死后,当时的蜀国外部,孙刘联盟貌合神离,曹魏势力做大威胁蜀汉。内部叛乱四起,派系林立,国家实力被严重削弱!

这就是诸葛亮所说的“危急存亡之秋”

写个东西不容易,喜欢的点个关注


登哥读历史


诸葛亮的《出师表》,深度解析了当下蜀汉的形势,也阐明了将要面临的问题,怎么样解决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要亮明这个观点?说刘备一死,蜀国就会面临危急存亡。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个理由,诸葛亮的“隆中对”中的战略构想已经完成,“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已经实现了,并且称帝。接下来就应该是“高筑墙,广集粮。”待时机成熟,便两路出击,一出汉中,一出荆州,合力夺取天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孙权和曹操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孙权进击荆州,使计捉了关羽斩之,曹操进击汉中,导致张飞为部下所杀,刘备失去两个兄弟。

关键问题是刘备失去了进击中原的桥头堡荆州,令其大为光火,为了能够卷土重来,所以不顾众臣力劝,执意想收回失去的荆州,才导致了夷陵兵败,白帝城托孤。

刘备的实力可以说是瞬间回到解放前,失去了中原逐鹿的条件。



第二个理由,刘备没有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来实行,还没有积蓄到足够的力量,就贸然调空了蜀国的军队,当时刘备听说兄弟被杀,“倾全国之兵以伐孙权。”导致了兵败后,留给了刘禅一副空架子。要兵没兵,要粮没粮。



第三个最重要的理由,刘备经过几十年征战,他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在蜀汉无人都及,他的部众都是他的忠实粉丝,他一死,刘禅的执政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原来不敢跳出来的人,现在没有了刘备这座大山的镇压,就会搞破坏。

刘备在,国家机器会正常运转,没有问题,刘备亡,国家机器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



第四个理由,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在道义上始终有所顾忌,因为他毕竟是正宗的大汉皇叔。如果刘备死了,曹操孙权从此可以大张旗鼓的,无所顾忌的攻打蜀汉,从而天下人也没有人出来说这说那了。



所以,诸葛亮说刘备一死,蜀国就是危急存亡。

谢谢阅读,我是白云山水居,欢迎关注,评论转发。


白云山水居


这个问题小编来回答一下吧。首先我们都知道刘备去世前,刚刚惨败于东吴。其实我是认同诸葛亮的看法的。

因为我们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当时的蜀国相当于腹背受敌。这边刘备刚刚得罪了东吴,跟东吴大战了一场。

而吴国又跟魏国结盟。蜀国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我认为这时候是蜀国最危险的时候。幸好诸葛亮及时的挽回局面。跟吴国重新结了盟。哦,又打败了魏国的进攻。可以说很好地收拾了刘备的烂摊子。然而刘备去世留下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内局势变得非常不稳定。需要有一个主心骨进行安抚国内的情绪。尤其蜀国的实力是三国中最弱的。这也不得不让诸葛亮所担忧。

尤其当时蜀国在与东吴的对战中大败。这个时候的蜀国是最需要休养生息的。可以说如果诸葛亮有一步走错了。那蜀国就真的在劫难逃了。不过还好被诸葛亮机智化解。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评论转发,谢谢大家的关注。


最强大的我们


刘备死后,蜀国真的是内忧外患,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

1、君臣不能齐心合力

刘备活着的时候,仰仗他的仁德,还能勉强把蜀国的文武一干人等维系在一起,刘备一死,这些大臣就存心各异了!因为少主年幼,主少国疑是历史的定律。大臣们就各藏各自的心眼儿了,加上当时的汉献帝禅位给曹魏,蜀国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的质疑,蜀国的大臣怎么可能相信刘禅能带着他们一统天下呢?再加上此时的刘禅专宠黄皓,此时的朝纲几乎被黄皓垄断,杨仪、费祎、谯周等忠臣能士倍加排挤。

此时的诸葛亮纵有通天的本事,也是无力回天,而且诸葛亮虽贵为蜀国的丞相,但也不是说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否则,直接清除刘禅身边的奸佞,重用贤臣!那样何愁蜀国不朝朝日上呢?但事实不是那样的,从黄皓能鼓动刘禅抄了诸葛亮的家,就可以看出诸葛孔明在蜀国也不是说一不二的!如果能够那样,诸葛孔明的聪明才智,何以左右不了刘婵呢?大臣们各自心怀鬼胎,大汉的统一大业又从何谈起?

2、连年征战劳民伤财

蜀国的连年征战,导致蜀国的国力江河日下,蜀国本就偏于一隅,多山少土,交通不便。蜀国为什么到四川这么偏僻的地方建国?就是因为,这里比较偏僻,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孙吴和曹魏根本看不上这块儿形同鸡肋的穷地方。在三国中,蜀国的国力最弱,无力和其他两家抗衡,那就只好到这个穷地方建国,苟延残喘。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连年征战,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导致民不聊生。所以大臣离心离德,百姓民不聊生,这样的境况的蜀国,即使曹魏不来攻打,自己也是离灭亡不远了!

3、国力不敌魏国

刘备活着时候,唯一目标就是干掉曹魏,收拾孙吴,进而恢复汉室江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那些"五虎上将"均已垂垂老矣,老的老、死的死、亡的亡,蜀国真的后继无人了!导致赵子龙80岁了,还要真战沙场!纵观后蜀,真的没有再出现过张飞、关羽、马超这样的勇将了?诸葛亮终其一生培养出一个姜维,也只是个穷兵黩武,勇猛不足、谋略更差的没落武士,难当兴汉大业。而此时的曹魏,物阜民丰,要什么有什么,加上司马家族的勇冠三军,使得曹魏更加锦上添花!所以此时的蜀国和曹魏在国力方面不可同日而语。

4、异族滋扰,威胁后方

在内有外患的蜀国还有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异族孟获,不断的滋扰蜀国的边境,使得蜀国不能全身心的备战曹魏。所以才有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了!诸葛亮为什么不一次就擒杀孟获呢?因为诸葛亮知道,杀了一个孟获,还会有千百个孟获站出来反抗,所以就得彻底把他打服!这个孟获也真是顽固,被收拾了七次,才乖乖的俯首称臣。

由此可见,当时诸葛亮所说的危急存亡之秋,一点都不夸张,蜀国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已经危及内藏,刘备一死,各种矛盾瞬间公开化,因此诸葛亮花了两年的时间,整顿朝纲、平定后方,发展生产,之后才有能力出祁山打曹魏。


闲人管中窥历史


“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具话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相信很多人都学过,背过。它是诸葛丞相在第一次北伐前,给刘禅上的一封表文。里面首先就说到,蜀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那么蜀国真有这么惨吗?

没有,蜀国没有这么惨。夷陵之战,蜀国虽然在先主刘备的折腾下,损失惨重。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蜀汉只是进攻不足,防守还有绰绰有余。再说此时,距离夷陵之战已经接近五年了。期间,蜀汉除了南下讨伐孟获外,基本没有战事,一直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在诸葛丞相的安稳治理下,在平定南中缴获的大量物资下,蜀汉好得很。

此时,诸葛丞相都有能力北伐了,那么为什么还要说蜀汉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其实诸葛亮怕了。从前幼主年幼,什么都听他的。现在幼主长大了,要掌权了。那么刘禅就会有自家的想法,就不会什么都听他的了。诸葛亮害怕君臣不和,害怕后方不稳。

于是,蜀汉就变成了生死存亡之刻,为的就是规劝刘禅,不要在他北伐时扯后腿。表中还提到了几个人名,他们是诸葛亮向刘禅推荐的人才,是刘禅在诸葛亮北伐后,处理政务可以咨询的人。它是一种举荐,也是一种警告。警告刘禅,诸葛亮虽然去北伐了,但刘禅的一举一动,诸葛亮都能通过这些人了解。

没有到“危急存亡”的时候,蜀汉就没有危机吗?不是!作为三个国家中最弱的蜀汉本身就是危机。

外部出川的跳板

首先,蜀汉没有进攻的跳板。蜀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是一种优势,可这何尝不是一种劣势。蜀汉是可以凭借险要的地势和关隘击退敌人的进攻,可曹魏也可以凭借险要的地势和关隘防守住你的进攻。这就陷入一个死循环了,你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要说只做一只,只知道睡和吃的熊猫也可以,可偏偏诸葛亮想把蜀汉变老虎。

于是,诸葛亮现在知道后悔了。悔不该丢那荆州呀!诸葛亮需要从新找一块出川的跳板。凉州,就是诸葛亮重新找的跳板。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祁山都是为了它,可始终未能成功。

内部复杂的斗争

蜀汉的内部环境复杂,蜀汉政局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集团,它们分别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荆州集团是最大的集团,是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亲信,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都属于这个集团,他们的老大是诸葛亮。

东州集团排第二,是原来刘璋的旧部,老大是李严。李严一直带兵驻扎在江州一带,是个对诸葛亮南征孟获不闻不问的“瞎子”。最后就是益州集团,他们都是本地的土著,老大谯周。益州集团是个中间派,谁都不帮。主要的争斗,就是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内部不和,人心不齐,无可奈何。

种种的原因,让诸葛亮说出了蜀汉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是在感叹,感叹自己时间已经不多了。这年诸葛亮已经46岁了,他知道自己在渐渐变老,可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诸葛亮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实现中兴汉室、天下一统的理想。





缘御寒


因为有两只狮子正虎视眈眈地要吃下蜀国,这两只狮子就是吴国和魏国:1.刘备玩命死要灭吴国,结果被吴国陆逊打败,实力大伤,弄得蜀国很内虚了。2.魏国谋士多如牛毛,兵强马壮,这个时候如果联合吴国,突然全面进攻蜀国,蜀国恐怕要完蛋。3. 蜀国本来就牛逼人才不多,刘备伐吴失败又死了一大批牛人,如果魏国和蜀国玩命打蜀国,蜀国可能猝死。


时史照我前行


诸葛亮的《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准备北伐之前。

我们把这个时间点往前推几年。

诸葛亮上《出师表》决定北伐时,距离昭烈帝刘备去世只有四年,刘备是因为什么去世的?夷陵之战惨败。

与东吴夷陵一战,刘备“仅以身免”蜀汉惨败,再加上之前关羽、张飞的先后死亡,让这位白手起家的枭雄一病比起,而后身亡。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一大批优秀将领或死比如张南、冯习、沙摩柯、傅肜、马良、程畿等,或降比如杜路、刘宁等,还有无路可走投降曹魏的黄权。可以说,丞相北伐无力回天的伏笔,在夷陵就早早埋下了。

建兴三年(225年),此时距离刘备去世只有两年,南中蛮族叛乱,诸葛亮率军讨伐南中蛮族,虽然胜利了,但是从这件事能看出蜀汉内部矛盾重重。

所以此时说蜀汉是“危急存亡之秋”毫不夸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