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算不算是英雄?有哪些光輝事蹟?

五金員工陳可為


魏延在演義裡是與諸葛亮不和,在諸葛亮死後就謀反,進而被馬岱斬殺,

但在此之前,魏延一直都是蜀漢非常倚仗的將領,別的不說,單是讓他鎮守漢中,這一件事就足以看出蜀漢對他的器重。

漢中在什麼地方,看圖

左下角即是漢中,向北翻越秦嶺,便是關中平原,魏國腹地,向南翻越米倉山,便是四川盆地,蜀國腹地。兩片地區在歷史上都是富足地區,人口聚集,物產豐富,能養得起大量軍隊,屬於帝王之資。三國以前,中國的兩次統一,秦朝始於關中平原,漢朝始於四川盆地,足見這兩處地區的重要性。

而漢中,夾在兩個地區中間,其軍事地位可想而知。更何況,漢中毗鄰漢水,同樣物產富足,可以囤積不少兵糧。漢中的得失,對於蜀國和魏國,都是足以撼動國本的頭等大事。

魏延鎮守漢中多年,魏國雖未發動大規模戰役討伐漢中,魏延沒有施展的機會,但是,保一方水土免於戰禍,讓疲敝的益州得以休養生息,對於經歷了荊州失陷、夷陵大敗的蜀國來說,至關重要。單此一功,魏延就稱得上英雄。

除此之外,魏延另一大功績是陽谿之戰。此戰本該是曹真伐漢中的一次普通戰役,但由於天氣原因,曹真伐蜀沒有實際執行,陽谿之戰成為了雙方這次接觸裡唯一的大戰。魏延與吳懿深入魏國腹地,大破魏國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隊,成為自己在歷史上的成名之戰。

這一戰擊敗的郭淮,也是魏國名將,面對諸葛亮及姜維的討伐,郭淮多有勝績。魏延面對他能大獲全勝,這等戰績,在蜀國奪取漢中之後,已經很罕見了。而且,這一戰也撼動了魏國在羌人地區的統治,姜維後期伐魏得到羌人很多支持,和這一次的戰果有很大關係。

這兩樁事蹟,已經足以讓魏延成為蜀漢的英雄了。因為夷陵大敗以後,蜀漢的戰略就只剩下了鞏固漢中防線,以及北伐關中。魏延在這兩項戰略上都有大功。

圖來自地圖帝,以及知乎ID:大內義興。


三腳插頭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是蜀漢集團的重要將領。魏延在忠誠地追隨蜀漢集團的

二、三十年中,智勇兼備的高級將領,曾立下赫赫戰功 ,也是死的最冤的一個,當然算是大英雄了!下面有老劉跟大家講述一下魏延有哪些戰功戰績!

鎮守漢中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

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

功勳卓著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公元230年(建興八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還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公元231年(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


公元232年(建興十年),魏延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進獻奇計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


諸葛亮六出祁山,蜀國已基本無大將,魏延是軍中資歷最老的,但他說的話一點應有的威力都沒有.諸葛亮把姜維作為自己的心腹,繼續排擠魏延,魏延的計策一律被他看做是冒險的,不理智的,不妥當的.正是因為諸葛亮的過於“穩健”保守,才導致其最後的失敗.諸葛亮死後,魏延心存多年的積怨一下爆發,導致燒燬棧道,欲獨自出山,征討魏國.卻被早已部下陷阱的諸葛亮害死,馬岱斬下其首.魏延落了個謀反的罪名,成為了千古罪人.


老劉侃三國


三國最冤武將,本是忠心不二,卻被株連三族,還揹負兩千年罵名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認為魏延不是經常被諸葛亮說成有謀反之心的小人嗎?沒錯,影視裡面的魏延就是這樣的形象那是話本演義。那麼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歷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他的經歷又有哪些?

魏延,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劉備軍北上抵抗張魯,駐駐葭萌。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起兵攻打劉璋,派遣與卓膺、黃忠一起佔據涪城,當時劉備軍兵不滿萬,孤軍無糧,而劉璋拒絕堅壁清野的戰術,派遣劉璝、張任、泠苞、鄧賢、吳懿等將領率領精銳前去阻擊劉備軍,劉備軍大破劉璋軍,後來派遣黃忠、魏延等分統軍隊平定廣漢郡,數有戰功,遷升為牙門將軍。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隨劉備攻克重鎮雒城,並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包圍成都。當時輿論普遍認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但當劉備說出自己的決定時,眾人都傻眼了,“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還大宴文武,當眾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的回答,不僅讓劉備滿意,更人在場的人刮目相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一日,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建興元年(223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太子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以上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

很多歷史學家也表明,魏延不是想謀反,他只是想殺掉楊儀,因為當時的兩人之間的關係勢同水火。史書記載魏延為人“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性格頗似關羽。而楊儀呢,“性狷狹”,兩人之間矛盾重重,但因諸葛亮的關係才沒有發生衝突。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看出了端倪,他曾說:“若一朝無諸葛亮,(魏延、楊儀)必為禍亂矣”。總而言之,魏延的死,僅僅是蜀國內部的一場權力的鬥爭,並不存在什麼謀反的行為,說的還通俗一點,就是私人恩怨,而這樣的私人恩怨就被後世動不動就說成謀反,可謂是太過悲慘。


網紅八卦時時報


算,肯定算,看結局:馬岱,字丁啉,馬丁啉專治(胃炎)魏延


蘭亭小敘520


算,有勇有謀


甜如水


鎮守漢中

魏延[4]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一日,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5]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6]

功勳卓著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公元230年(建興八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還假節,進封為南鄭侯。[7]

公元231年(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8]

公元232年(建興十年),魏延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進獻奇計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1] 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9]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

魏延的性格造就了他的英雄事蹟,也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火炏焱燚fire


英雄


三個太陽昇起


三國作為人才輩出的大時代,除卻能征善戰的萬人敵武將之外,詭計多端的謀士也成為了大熱門,但是他們都渴望著遇到明主,渴望著在青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大部分的武將都有著自己的歸屬,並且成功的讓世人記住了他們的名字,其中最著名之一的就是蜀漢的五虎上將。甚至有豪言稱,五虎上將若出現在同一戰場上,北魏毫無抵抗之力。五人在當時都是一等一的大將,但是除了五人之外,西蜀的另外一員大將魏延明明極具實力卻沒有進入五虎將之中,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作為結拜兄弟,發家之際就跟隨劉備一起流亡天涯的兩大名人,關羽張飛早就被人所熟知,而且三英戰呂布的壯舉傳盡天下,二哥關羽則以“仁義”聞名於天下,一件件事經歷了很多朝代依然在流傳。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威震華夏。但是最後敗走麥城,而吳將呂蒙則受到孫權的命令偷襲荊州,而荊州重將糜芳與士仁皆與關羽有怨,所以沒有出兵救援關羽,導致關羽遭到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無奈交出了人頭。隨後曹操將收到孫權送過來的關羽首級後以諸侯之禮安葬在洛陽。

很多人都知道,曹操對於關羽的看重,但是對於關羽的義氣非常歎服,明明可以除掉劉備的一條臂膀,卻硬生生止住了這個想法,同時贈送了關羽一場威名。而同樣,關羽為了報答曹操的賞識,發生了華容道義釋曹操的典故。可是反過來想,若不是關羽仁義,又怎麼會得到他人的賞識。所以二哥所做的一切在後人看來是把義大於天的概念發揮到了極致,武聖的稱號實至名歸。

作為三兄弟中的老么在網友的眼中就沒有關羽那麼大的名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喝斷當陽橋,硬生生逼得上千曹兵不敢冒進,但是除了這些就沒有什麼能表現出個人色彩的光輝事蹟,但是在演義中,張飛的武力值卻是實打實的東西這一點,做不得假,那麼位列五虎上將就不是意外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張飛的脾氣非常暴躁,只要能動手的事情通常不會用嘴解決,尤其是在對戰呂布的時候,“三姓家奴”基本上就成了張飛對呂布的專稱。

在劉備建立自己基業時張飛佔據著很大一部分的功勞,甚至在入駐四川的過程中幫助劉備平定了巴郡,巴西兩郡。在關羽死在荊州之後勃然大怒,受到劉備的命令出征東吳,但是因為張飛喝酒之後經常鞭打士卒,這讓士兵們非常惱火,便在深夜出兵之前潛入張飛賬中將其殺害。

作為著名的常勝將軍,趙子龍的一生堪稱傳奇,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是一位完美無瑕的將領。在漢末軍閥混戰的局面下,趙雲先是加入赫赫有名的白馬義從,在認識了劉備之後,便與之相隨,在跟隨劉備三十年間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戰役,但就這麼一個沒有關羽張飛的核心地位,沒有馬超黃忠的顯赫背景,愣生生從一個無名小卒,慢慢的走上了歷史的大舞臺,這幾乎成為了當時年輕人奮鬥最成功的的案例。

當然,也有很多網友為趙雲叫屈,認為劉備完全不配驅使趙雲,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與其他五虎將不同,趙雲最出名的除了他的武力值之外,就是他的德,這也是諸葛亮器重他的原因之一,趙雲一生不爭不搶,不為名利而且做人十分低調,這在當時看來根本就是很反常的事情,哪個好男兒學的一身武藝不是為了出人頭地。但是趙雲不一樣,兢兢業業做了劉備的保鏢三十多年,哪怕是小小的軍權都沒有掌握過,其中的一些因素我們也猜測不到,但是對趙雲來說從沒有悔恨。而且作為五虎將中最長壽的一位,與他的德行一定有著關聯。

人稱“錦馬超”的馬孟起作為西涼馬騰的兒子早早就成名天下,在後來馬超聯合關中各路一起反抗曹操,曾殺的曹操割須斷袍狼狽逃竄,後來曹操更是放出話來“馬兒不死我死無葬身之地”,可見馬超在當時的威名。作為三國時期最著名的馬匹產地,西涼大馬一直為各大諸侯所喜愛,把西涼作為大本營的馬騰韓遂則有著得天獨厚的騎兵優勢,所以馬超率領的西涼鐵騎在三國中也有著赫赫威名,但是到最後卻也剩下他與馬岱二人。為了能夠保證自己能平穩度過一輩子,馬超在投奔劉備之後再也沒有起色,雄心壯志全部逝去,一代英豪就這麼跌入谷底。

身為五虎上將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也是最晚歸順的一位,黃忠則以“老當益壯”著稱,也因為年齡過大,所以關羽拒絕與黃忠位列同一層次。在三國中年齡大就不能上戰場殺敵麼,當然不是,黃忠的存在就完全推翻了這個理論。《三國演義》中在劉表治下任職的黃忠曾與關於大戰,但是卻敗在了關羽的拖刀計下,但是關羽卻沒有殺掉黃忠,隨後黃忠設伏使關羽中計,為了還掉之前的恩情,黃忠只拿弓箭射中關羽的盔纓來取代關羽的性命。但是這一切都被韓玄知道,認為黃忠與劉備早已同謀,便逮捕了黃忠逼他就範,後來在魏延的拯救下,兩個人一起投奔了劉備。

同時期投奔的魏延戰力並不比上面的幾位差,甚至猶有過之,而且魏延的領兵能力在三國時代可謂是一絕。發掘出魏延能力的是劉備,但是在劉備死後,魏延就沒有得到好的結果。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來源於諸葛亮的一句話“魏延腦後有反骨”,就是這麼一句話就判定了魏延的死路,在劉備去世後魏延的地位岌岌可危,但是他為了能夠取得北伐的成功,特意向諸葛亮獻上了“子午谷奇謀”,但是遭到了諸葛亮的反對。在諸葛亮死後,與楊儀政權的過程中被馬岱所殺,為劉備鞍前馬後的一代名將甚至被安上了謀反的罪名。

在小編看來,三國距離現在的時間太長,而且《三國演義》終究是編出來的故事,《三國志》也帶有嚴重的傾向,那麼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子都無從得知,魏延是不是真如諸葛亮所說也不得而知,畢竟勝者為王的道理踐行了太長時間。各位朋友,你們認為呢。


雷死人不償命囧圖集


歷史上記載魏延非常驍勇,但其他並沒有任何記載和評論能顯示出他的將才。《魏延傳》記載的很清楚,魏延是作亂被殺,很多人覺得魏延很冤枉,認為魏延並沒有投降曹操之心,屬於他很冤枉,但是不一定投降曹操才叫作亂,軍中奪權算不算作亂?還有人認為魏延是被楊儀迫害的,但個人認為楊儀是丞相府屬官,諸葛亮病逝,但丞相府還在,魏延是奪權在先。但不論怎麼說,魏延算是一員猛將。而且歷史有意思之處在於我們永遠無法窺探到歷史的真相,只能無限的接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解讀和對歷史的嚮往。


麥麥RYE


劉備心中排名第二的統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