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生氣,在外面能控制,但在家人面前就會爆發,發完脾氣就後悔,怎樣改變呢?

小唐愛吃糖y


人生沒有如果,不要等到失去才後悔,常懷感恩之心吧,因為沒有人天生就要為你付出所有,即使是你的父母!


深圳老五


典型的喜歡把脾氣發在對自己好的人身上,我之前也會這樣,在外面對客戶朋友很能忍耐,總是會控制住自己,因為知道發了脾氣可能場面大家都會控制不住,可能場面會有跟嚴重的事情出現,所以不會發脾氣,也不敢,場面自己不一定能控制住,反而回到家裡脾氣就會大一點,看到不舒服,不爽的事情自己可能就控制不住了,但是事後想想有挺後悔的,我說說自己的感受怎麼去解決的,因為在我們的意識裡,家是我們避風的港灣,認為他們能體諒我們,會原諒我們,很多事情不會像外人一樣對待我們,但是家人對我們好,不代表就可以經常無條件受我們的脾氣,我在每次工作後回到家裡,我都會讓自己再車裡,或者在房間裡,有時候在回來的路上都會提醒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讓家人看到,讓自己成熟的一面讓家裡感受到,當發生爭執的時候,自己會首先聽家人說,學會去聆聽他們的心聲,然後讓自己冷靜下來,心裡會去分析,有些時候她們也許只是想傾述一下,你聽她們說完,自己也許淡定下來,但是不管怎麼樣,我都選擇避開爭鋒相對,因為我讓自己把家庭扛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去依靠他們,就像一個家庭裡,家長的角色。希望能幫到你。


煎熬小成成


最好的教養,不僅是對陌生人彬彬有禮,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最愛的人。

很多人的教養都是兩面派。在外面和風細雨,在家裡大發雷霆;在外面舌吐蓮花,在家裡粗口橫飛。

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

楊瀾曾經問過周國平: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連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也說: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平常在外面要裝作彬彬有禮,不這樣做容易吃不了兜著走。而回到家裡,家人成為宣洩的渠道太方便了,不用擔責不必避諱,很少副作用。

《弟子規》裡說的“兄道友,弟道恭”,放到古代現代都難做。哪一家的兄弟姐妹,沒有在小時候打過架扯過頭髮,乃至互相在背後捅過刀子。

連孔子都說“色難”,意思是對家人和顏悅色是很難做到的。習慣了互相不謙讓,長大了自然也沒有客氣的道理。

心結藏於心底,脾氣脫口而出。

有時在外受氣是暫時的,挑剔所愛之人是因為心底的糾結。

李安電影《飲食男女》描寫了父親老朱和三個女兒的關係,其中與二女兒的矛盾尤為緊張。

有一個鏡頭是女兒趴在桌上睡覺,晨跑回來的父親拍醒女兒說:跟你說過多少次,趴在桌上睡對你不好。

睡眼惺忪的女兒馬上反駁:醫生說跑步對你膝蓋不好,那你還跑?

兩父女的關係就在這樣的一來二往中慢慢磨蝕。

女兒經常給父親臉色看,是因為父親不准她學廚。近乎抬槓地,女兒也經常挑剔父親味覺失調,廚藝退步。

對最親的人總是給不了好臉色,多半是對方給自己的束縛或壓力太大,或許是自己對對方的希望落空。

中國的家庭關係經常如此。心底有疙瘩,不容易說出口。日積月累,心結也只能越打越重。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尊重自己所愛的人。

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邊人。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好,同樣是深到骨子裡的。

史鐵生雙腿癱瘓之後,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對母親發脾氣,倔強地對抗。母親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鮮血,心裡口裡記掛著的還是自己的兒子。

後來母親死了,史鐵生才突然醒悟: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如果我們淪落到要讓家人難堪來獲得滿足,那麼我們就是一個大寫的弱者了。

有句話說:你永遠只能傷害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這是個多少有點悲涼的真理。

可是這句話又反過來鞭策著我們:你最親近的人,只有你才懂得如何去愛。


花枝自短長


喜歡生氣,在外面能控制,在家人面前就會爆發,發完脾氣就後悔,其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因為工作壓力大等種種原因,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對親人發脾氣的這種狀況。但回頭想想真的很自責。因為最關心和包容我們的是他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不能把這種惡習延續下去,怎樣能改變和收斂不好的脾氣呢?

1試試生氣前先在心裡告訴自己生氣會變的又老又醜,然後心平氣和的慢慢說。

2每天晨練,登山到山頂看風景,一覽眾山小的心情,感覺什麼都不是事,遇事辦法總比困難多,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何況是對親人發脾氣簡直慚愧!

3可以多看書,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充實自己更完美。

4心情不好的時候做幾下深呼吸,然後對事不對人,好好溝通,老人們常說"話是開心鑰匙,說過無毒"

以上這些希望能有所幫助,與朋友們共勉!

最後,願大家每天都有好心情!




用戶名美食愛好者


謝謝你的問題,下面是我的觀點和建議,希望對你有一點幫助。

喜歡生氣,在外面能控制,但在家人面前就會容易爆發,現在每個家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把好脾氣留給了別人,卻把壞脾氣留給了自己身邊最親的人。

下面是我的的觀點

1.氛圍不一樣

在外面和在家裡的氛圍是兩個不一樣的環境,有的人因為工作上壓力原因,下班回到家裡,就會容易發脾氣,家裡麵人有時候會對自己嘮叨幾句。

可能內心的壓力一下子就爆發出來,就把壞脾氣發洩在自己家裡麵人身上,自己發洩完了以後,就覺得對不起家裡人,明明是自己的原因,為什麼要把這些發洩在家人身上。

而在外面的氛圍和家裡完全兩樣,沒了別人的嘮叨,身邊的人一般都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群,有時候自己和熟悉的人湊在一起,發洩發洩,而回到家首先帶來的就是壓抑的感覺,無人傾訴,只能發洩在家人身上。

2.在做事情之前先想一想,如果做完這些事情帶來的後果是怎樣的。

許多的人,在做事情或者說一些話的時候,老是不計後果,生氣了,在氣頭上總是說出一些傷人的話,或者做出一些錯事,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往往都是不經過大腦的認真思考。

一次成吉思汗在打獵的時候,口渴難耐。正好附近有一窪山泉,他走過去捧起水就喝。

正在他喝得開心的時候,一隻老鷹疾飛而至,成吉思汗虛驚一場,山泉潑得滿地都是。

喝水被幹擾,成吉思汗大怒,抽出腰間的羽箭射殺飛鷹,飛鷹中箭跌落在山頂。

成吉思汗爬上山頂,發現飛鷹已經被羽箭穿胸而斃,而死鷹陳屍的山泉水源旁,有條被鷹啄死的大毒蛇。

成吉思汗在慶幸的同時,深深的懊悔:我為何要射殺這隻飛鷹!

成吉思汗的例子告訴我們,在你生氣的時候,先讓自己冷靜的思考一下,如果這樣做的後果是怎樣的,家裡面對你說的話肯定是為你好,而你不能因為這個而做出傷害愛的人的事情。

結論

每個人都有脾氣,只是有的人和別人相比容易發脾氣,可是人們往往把壞的脾氣留給了自己身邊最親的人,好脾氣留給了別人,所以有時候在我們發脾氣的時候,自己先想想,如果這樣做會不會傷害了很多人,不要發洩完了就覺得後悔。


100天的開始


您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個問題,在生活中每個人的性格生活環境都不一樣,但是環境也影響著我們的性格,每個人都有兩面性,在家人面前是一個人,在外面又是另在一個人,這不是虛偽,而是在家人面前才是真正的自己,把自己最真實的性格表現了出來,在外人面前自己習慣性的收斂自己性格,我覺得這不是什麼壞事情,而是讓自己能夠在外面快速的適應環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學會和人交往,學會自己保護自己,也學會了尊重別人……

當然了,我一樣在外面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家裡一樣也可以控制,不要讓自己的性格和說話方式傷害了你身邊愛你的人,說句不好聽的話,外面的社交在重要,他有你家裡人重要嗎?我們要先學會愛自己,愛家人,最後才是在愛自己的情況下去外面做自己,現在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在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在外面卻老實得很,那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就算傷害了家人,他們也不會給你計較,我們不要這樣,要珍惜你和家人的生活,好好愛家人,懂得如何家人在生活中相處,瞭解自己的性格,去改變自己,平時也可以看一些心理類的書籍,慢慢的學會真正的改變自己,讓自己外面越來越強大,在家越來越溫柔才好……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認真的生活,能夠珍惜和家人的感情,慢慢改變自己,在家裡溫柔待待愛著你的人,不要把最不好的自己留給了最愛你的人……


烤冷麵小潔


管理自己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要相信,沒有任何一種情緒,是“不應該”的。這句話讓我受益至今。


生氣,發脾氣,不過是憤怒和焦躁的外化表現,自然也是情緒的一種,既然是情緒,就可以通過接納這種情緒的合理性來化解。


人只有在接納了自己的情緒以後,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你滿腦子想著,我發脾氣是錯誤的,這是毛病,我需要改正它,那你永遠無法接納你的憤怒,也就無法真正控制你的憤怒。


我想說的是,生氣歸生氣,你要學會接受它,生氣完了,冷靜下來好好想想,怎麼處理手頭的麻煩,引起你生氣的根源是什麼,以後怎麼做才能儘量減少或者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希望你在生完氣後能好好想想這些問題,我希望你生完氣後,不要後悔。


只有不後悔你的“生氣”,你才會控制你的“生氣”。因為在這個時候,你接納了自己的情緒,你相信“生氣”是有原因的,你學會如何改變現狀,而不是徒勞的發洩不滿,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控制自己“不再生氣”。


把脾氣發出來是本能,把脾氣收回去,那是本事。


生氣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甘願做一個沒有本事的人嗎?我就是這樣一個控制不了自己的人嗎?我真的一輩子就是這樣的人嗎?


你連自己的脾氣也控制不好,那你以後還能控制的了什麼呢?控制孩子?員工?朋友?我覺得你都做不到,控制不了情緒的父母教不出理性冷靜的孩子,控制不了情緒的老闆不會帶出井然有序兢兢業業的員工,控制不了情緒的人,沒有真正能交心的朋友和愛你的親人。


“我們總是把最壞的一面留給了最親近的人。”


我想這句話放在你身上特別合適,你講到自己“在外面能控制,在家裡就爆發出來。”,這也是大多數人的共性,對陌生人彬彬有禮,對朋友寬容大度,只有在對家人的時候,衝動、暴躁、易怒。


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家人的好,習慣了家人的包容,以致於我們忽視了他們的付出,把最壞的一面留給他們看。


其實,你的同事只是你工作上的夥伴,你的朋友很難做到“朋友一生一起走”,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也不會埋怨你沒有說那一句“不好意思,借過”。


只有你的親人,你的家人會陪著你度過你的一生,他們才是你需要真正珍惜的人,他們應該看到你最溫柔、最善良的一面,而不是最衝動、最糟糕的一面。


你的長輩,你的父母,他們會陪你走完前半生,你的兒女,你的子孫,會陪著你走完後半生,你的愛人,ta會陪你走過你的一生。


所有人加起來,他們就是你最完整的人生,請把愛留給他們,請把溫柔留給他們,他們愛你,請你也愛他們。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希望能幫到你。


每日分享奇聞異事、民生熱點、社會時事、瑣碎雜感,歡迎關注柴柴。




我不是柴柴


喜歡生氣,愛發脾氣,對外人、家人、自己都沒有好處。

 

在外面亂髮脾氣,其結果是顯性的。在別人面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導致:一、形象受損,失去很多重要的機會;二、遭到別人的反攻甚至是傷害;三、失去他人的支持,使可能成功的事情走向失敗;四、情緒失和導致的身心健康地失調。你之所於在外面能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無非是知道外人是不受自己掌控的,而現實的利益需求就擺在面前。

 

在家裡亂髮脾氣,是一種慢性而深刻的傷害。基於各種情感的牽連,家人會給予你最大程度的包容和理解,你的情緒有人“兜底”,自然多了些肆無忌憚。可是,如果你不加控制,這些負面的情緒日積月累,對親人愛人的傷害是持久而深入地。你的老公會覺得自己永遠無法安撫和滿足你,從而對婚姻失去信心;你的孩子“耳濡目染”,會成為和你一樣焦慮和暴躁的人,甚至會將這種原生家庭的負債延續到自己以後的家庭生活中,從而失去幸福的能力;你的父母沉浸在你的暴怒和時空,身心哪能愉悅?也許等失去他們的那一天,你會陷於“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境地。

 

可見,愛發脾氣是件多麼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你在外面可以控制好,在家裡也要注意收斂。與其不斷後悔,不如適當調和。你可以在情緒傾瀉而出之前,給自己三秒鐘的時間深呼吸,緩衝情緒;二、改變溝通方式,不要無緣無故地發洩,如果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請將你的焦慮和不滿寫下來,也許書寫的過程中也是緩解的過程。就事論事,和家人平和地溝通實際的問題,懂得尋求幫助;三、暫時拋開那些不愉悅,讓自己專注於一些具體而美好的事物,比如在溫煦的陽光下發發呆,看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烹一壺溫暖的茶水,給家裡的花澆上一壺水,做做運動,打會兒遊戲……忙碌而充實的時候,壞情緒自然會消失無蹤;四、使用一些減壓的工具,比如人面發洩球、指尖陀螺等;五、如果是女性的話,可是適當地買買買,通過購買衣物、零食或其他的方法,清空你的購物車,稀釋你的壞情緒。不妨試試吧!


向暖9999


這是一箇中國人最普遍的現象。

首先在外面特別溫文爾雅,對誰都有禮貌,說說笑笑。

首先說明他在外面要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

然後是因為外面有各種規章制度,來制約讓一個人如何做到標準的禮儀。而且大家都去遵守這些,所以相處起來比較和諧。

還有一個人在外面胡亂發脾氣,他會承擔發脾氣之後的後果,有的時候後果還是蠻嚴重的。

那為什麼在家就喜歡發脾氣?

首先可能在外面受到了委屈回到家,用發脾氣的方式來發洩心中的不滿。

其次家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可以不計後果的發脾氣。

還有,現在的家庭,不像以前有家規,現在的家對任何人來說就是個港灣,港灣是最放鬆的地方,所以他沒有約束力。

最後我覺得還是原生家庭管教不夠,讓他的整個人的思想、行為、素質不能達到作為一個家庭成員,應該有的修養。


小小團長


典型的窩裡橫,外面慫不慫不知道,真正有本事的男人都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他們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有自信和健康的心理,會自我調適和自我疏導,在外面有自己的展示空間,而不是把這種情緒帶給至親的人來承受。能在外面能呼風喚雨的人,不會在家人跟前發脾氣,窩裡橫的都是在外面處處被壓抑,久了也需要發洩,只有家裡人能容忍你,是因為他們是你的親人,無奈的容忍,不要以為對家人發脾氣應該,他們是無奈的忍受著你的爆發。沒能力的人在外面發脾氣會捱揍,因為你沒讓別人忍受的能力,只能你在外面忍,回家爆發,你是吃定家人對你的爆發無可奈何,如果家裡有任何一個人你發一次脾氣爆揍你一頓,你就不會再而三的敢發脾氣了,說來說去就是你在家裡發脾氣沒什麼代價,在外面你也清楚發脾氣的結果。

建議調整心態,多想想家人的不容易,想想他們對你的好,不要揪著家裡雞毛蒜皮的事,作為你發脾氣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