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信息包裹下的我们,还有直觉吗?还愿意相信直觉吗?

如果我有个“想象出来的朋友”,那这个朋友一定就是“直觉”。

各种信息包裹下的我们,还有直觉吗?还愿意相信直觉吗?


有时候看好莱坞电影,电影中四五岁的小朋友,有个imaginary friend,就是指一个想像出来的,只有小朋友本身能看到的朋友。这个看不见的朋友有名字,小朋友还会煞有介事地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家人,家人往往大部分都可以接受。

这是不是算是一个国外only child的特色?没有兄弟姐妹的小朋友,也没有同龄人可以玩,只好自己假象出来一个朋友。

这样看来中国小朋友就健康多了,他们顶多会赋予玩偶娃娃生命,把他们当作朋友,很少直接想象出来一个不存在的小伙伴。

如果这样比较一下,是不是可以说外国的小朋友想象力更丰富,更重视思维层面的构建,而中国小朋友一定要有物化的基础?

我从来没有一个想象出来的朋友,小时候顶多把娃娃当玩具,没有人格化他们。但是我一直有个如影随形的:直觉。

如果把这个直觉称为朋友,我也勉强可以接收。

很多人都说,女人的直觉很准。

我赞成。就像是天生有种第六感,我经常能感觉出一些在当前不合常理的事情。如果我凭着直觉去做了,大部分时候都错不了。

比如说,我凭着直觉(不是导航哦)找到了十多年没去过的一家店铺,居然还在。

比如说,我凭着直觉买了库存很高的一件商品,第二天就下架了。

比如说,我凭着直觉在炒菜时加盐和调料,出锅前从来不尝,都不会难吃。

可是,一旦我开始想,光凭直觉做事多不科学啊,我得学会分析和预测,并且我开始试着去分析和预测之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我的直觉开始与我玩起了躲猫猫。他应该仍然还在,只是藏起来了。可能是他觉得,我也不那么信任他了,干脆往后站站,别老在前面那么碍眼。于是各种信息、推测、实践的办法在我的脑海里像涨了潮似的一路高歌猛进,激起了无数理智的浪花。

我悉数笑纳了。管他是海神波塞冬送我的,还是海王Aquamam亚瑟送我的,统统收下。

我为自己的睿智欣慰了一段时间。直到我突然发现,怎么好像做错的决策有点多了呢?

比如说,跟着导航走,上了高架桥,目的地在我左方没错,可是在桥下啊。

比如说,根据多年网购的经验,以及国内生产企业的制造能力,我非常乐观地错过了口罩购买的最佳时期,然后就再也买不到了。

比如说,我严格按照菜谱,用个小勺子一勺两勺加盐和调料,亲自试吃,出锅后为什么不是咸了就是淡了?

我想念我的直觉。

所以,现在的我,每天会练一个小时瑜伽,会花半个小时时间冥想。看到一个观点,不在网上找证据找论断,而是静下心来自己琢磨一下,让直觉告诉我答案。

我期待,我也相信,我脑海中的亚特兰蒂斯神殿总有彻底呈现出来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