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皇帝曾巡遊此地,這個有詩有故事的“江南水鄉北方”等你相約

灤縣,古稱“灤州”,因灤河而得名。灤州古城位於唐山市灤縣境內,歷史上,曾有18位皇帝巡遊此地。清朝年間,乾隆皇帝曾遊歷至此,看到這裡風光秀美,好一片繁華勝景。於是他寫下一首“覽景目難給,千古此灤州”的著名詩句。從此,灤州一舉成名天下知。


至今熠熠生輝的成語:老馬識途、尋蟻求水、夷齊讓賢等典故都發生在這裡。今天讓我一起走進這裡,瞭解“故事裡的灤州古城”。

18位皇帝曾巡遊此地,這個有詩有故事的“江南水鄉北方”等你相約

這是一個“北方江南水鄉”,這裡有讓吃貨們惦念的美食小吃,值得細細品味的建築,還有散落在古老街巷裡的慢節奏生活,更有悠久的歷史故事。

河北灤州古城,枕燕山而踏渤海,屏京津而扼關外。這裡有千古聖賢,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叩馬而諫;一代英後,大遼蕭太后治轄尊儒改制;十八帝王,御駕巡灤;亂世奇女,楊三姐告狀。


公元923年,契丹耶律阿保機在此建城,灤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京畿鎖鑰,兵家咽喉”之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灤州是殷商時期中國最早分封的諸侯國,孤竹國所在地。遼代天贊二年,公元923年,遼太祖阿保機始建灤州,灤州素有“關西第一州”之稱,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


18位皇帝曾巡遊此地,這個有詩有故事的“江南水鄉北方”等你相約

現如今這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走過歲月長河,經過歷史變遷,2014年5月成功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整個景區的仿古建築都為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在青磚灰瓦的屋簷下面的彩畫全是由繪畫師傅一筆一劃手工畫上去的,這些彩畫在古建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彩畫大致分為三種等級類型,級別從高到底分別是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這種山水花鳥為圖案的彩畫就是蘇式彩畫。兩側簡單的向裡翻轉的花瓣屬於旋子彩畫。古城內應用最多的就是這兩種。


18位皇帝曾巡遊此地,這個有詩有故事的“江南水鄉北方”等你相約


整個灤州古城,以北方契丹文化為主導,灤河地域文化為核心,復原了上河圖不夜盛景,實現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整個灤州古城旅遊區呈長方形,由天贊大道為中心軸,分佈南北兩側,遵循了古代建築群中軸對稱的原則。


這條中軸線既是整個景區的遊覽主線,又是古灤州的一個歷史時間軸,從遼太祖始建灤州的迎賓廣場、到蕭太后治理灤州、推崇儒學、促進多民族學習漢文化的崇賢廣場、再到多民族通婚的文姬樓,最後到多民族大融合的這個韶音廣場。展現了古灤州的歷史文化和各民族的交流、碰撞、融合與繁榮。


18位皇帝曾巡遊此地,這個有詩有故事的“江南水鄉北方”等你相約

說到契丹不得不提到灤州古城景區契丹祈福大典演出。契丹祈福大典是根據契丹民族八部酋長的選舉儀式演化而來,包括了契丹民族祭天地、祭日月、祭山神、還有一種最有政治色彩的禮儀制度“契丹幡柴禮”,此過程也被成為柴冊儀。


18位皇帝曾巡遊此地,這個有詩有故事的“江南水鄉北方”等你相約

18位皇帝曾巡遊此地,這個有詩有故事的“江南水鄉北方”等你相約

“楊三姐告狀”的故事


一提到灤州,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民國奇女子楊三姐告狀的故事,這是發生在灤州的真實故事,至今已有百年曆史。


民國初年,河北灤縣浪蕩子高佔英,與人合謀,將妻子楊二姐殺害。並稱其暴病身亡。二姐的胞妹,楊三姐到高家弔唁,看出破綻,楊三姐擊鼓告狀,怎奈當時官官相護,縣官拒不審理。楊三姐無奈,越級上告,一位幼女三上公堂,最終真相大白,使姐姐沉冤得以昭雪。


18位皇帝曾巡遊此地,這個有詩有故事的“江南水鄉北方”等你相約

沿著古城的街道,探尋灤州的歷史和文化,走在一條條青石板路上欣賞街邊的青磚黛瓦的盛世建築,這座“江南水鄉”還有多少歷史文化、民間故事等著我們去發現呢?那麼不妨親自來到灤州,來了解一下這座千年古城吧!春暖花開,我們相約灤州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