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化」“召信臣传”析疑

2020年3月25日

研究南阳河东之“渠文化”,首先须研究召信臣。西汉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是南阳的水利鼻祖,被誉为“召父”。连日来,李鸿永老先生查阅了四十余册与召信臣相关的古史书(见附录1),发现绝大部分史书上《召信臣传》的内容基本相同(称之为“通行版”),但亦有一个版本,是在“通行版”的基础上删减六十余字后、再增加一段“评语”,在此称作“删减版”。

注:“通行版”原文出自于汉朝·班固撰《前汉书》中的《召信臣传》;“删减版”出自于清·朱轼、蔡世远撰《历代循吏集》中的《召信臣》。下图是两个版本的对照,标红之处为后者删减的内容。

「河东文化」“召信臣传”析疑

1

为便于了解召信臣,现基于“通行版”进行简要归纳。

「河东文化」“召信臣传”析疑

(1)“数说”召信臣

——在南阳任太守期间修建水闸堤堰数十处。

——水利灌溉面积年年增加,多达三万顷。

——因成绩突出皇上赐他黄金四十斤,后又多次提升品秩、增加赏赐。

——迁任河南太守后,治行常被评为全国第一。

——“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后,奏请将乐府黄门中的倡优、杂戏以及宫馆中的守卫器物等减少一半以上。

——罢止官员们的“温室种植”(反季种植),每年节省数千万费用。

(2)主要事迹

——亲自劝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于乡野亭舍,很少安闲在家。

——巡视南阳郡中的水源,勘察地形,制定规划,组织筑堤堰、开沟渠、修池塘。

——制订均衡用水章程刻立于田边,以防争抢水源。

——鼓励百姓耕稼力田,惩治游手好闲的官家子弟。

——提倡勤俭节约,禁止民间婚丧嫁娶时的铺张浪费。

(3)效益和荣誉

——不忘初心。为民兴利,使民富裕。

——经济效益。百姓得到利益,家家积蓄有余,郡县殷实富裕。

——社会效益。所治理的地方教化大行,不仅郡内民众重视农务,而且还吸引外地百姓投奔南阳,致使户口倍增,与此同时,盗贼、讼狱亦大为减少。

——个人荣誉。官吏百姓都敬重他、热爱他,称他为“召父”(父母官)。

2

“删减版”之正文部分与“通行版”相比稍有改动,令人费解的是其后的“评语”。

「河东文化」“召信臣传”析疑

(1)“评语”原文

论曰:古为沟洫[1]以备旱潦[2],至周[3]益详。自阡陌开,井田废[4],农之病也久矣,惟水利足以救之[5]。至于礼秩无等,俗尚繁奢[6],尤宜亟为之制,信臣于此二者,法禁犹多未备也[7]。而己生获令名,没享荣祀[8]。彼[9]以古法为不宜于今者,诚与于不仁之甚者已[10]。

[1]沟洫[xù]:田间水道,借指农田水利。

[2]潦[lào]古同“涝”。

[3]周,指周朝。

[4]《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从而打破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5]强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6]“礼秩”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繁奢”指繁华奢侈。

[7]“未备”指不完备。

[8]召信臣在世时获得盛名,死后享受特殊的祭祀。

[9]“己”指召信臣;”彼”指他,亦为召信臣。

[10]“诚与于不仁之甚者已”,有的“仁”比“不仁”更甚。

(2)分段释义

①评论:古时候开沟渠用于防备旱涝,到周代更加详备。自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农事经常遭遇旱涝灾害,只有通过兴修水利予以治之。

②对于礼仪秩序等级紊乱、世俗崇尚繁奢这两大问题,亟待立制治理,但召信臣之“法禁”并不完备。

③召信臣在世时获得盛名,死后享受特殊的祭祀。

④他认为以前之法不适用于今(指召信臣所处的时代),这种忽视“社会治理”(政治)而施行的惠农之仁,实则比古人所说的“不仁”更甚。

(3)群员争议

“南阳河东文化群”是一个四百余人的线上办公平台,在“群员”大讨论中,对上述①②③的解释争议较小,对④中“诚与于不仁之甚者”的争议较大,有人认为是褒奖召信臣,有人认为暗含贬义,也有人认为“难以确定”。“群员”的主要观点见附录2,下面介绍“删减版”及相关情况。

“删减版”出自于清代朱轼、蔡世远编纂的《历代循吏集》。朱轼(1665-1736)是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在收录编撰由汉至元代各朝大儒、名宦、循吏(其中汉循吏数十人)时,每人一传,结尾一评,人称朱轼“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

光绪《南阳县志》:“八蜡[zhà]庙在县东北古城外,旧志、通志。刘猛将军庙在其侧,今圮待葺,乾隆二十年,诏停八蜡祀,独祀刘猛将军。”——南阳的八蜡[zhà]庙内曾祭祀包括召信臣在内的南阳五太守,“诏停八蜡祀”与“删减版”中的评语是否有某种巧合。

对于“仁与不仁”,老子、孟子均有解释,不再赘述。

「河东文化」“召信臣传”析疑

3

2020年3月20日我们完成了《召信臣“墓祠庙像”综合考证》,通过近段的“资料大搜集”丰富了信息资源,通过网上的“疑点大辩论”增强了认识。下面,重点指出部分史料中的错误或误区。

(1)召信臣任南阳太守的时间

《召信臣传》中没有其生卒年月,也没有他在南阳任太守的具体时间,只有两个时间点:第一个是西汉元帝“竟宁中”,其“征为少府,列于九卿”,“竟宁”是公元前33年;第二个是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皇帝下诏评选已故的“优秀官员”入祠。

——网络词条“召信臣”把他在南阳任太守的时间写成“西汉元帝”时期,可能是依据“竟宁中”推理所得,有误!

——有的文章把召信臣在南阳任太守的时间写成西汉平帝时,殊不知,“元始四年”是召信臣去世若干年后“入祠”的时间,怎么可能在南阳任职?

——召信臣在南阳任太守的时间是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前49年)。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宣帝时,郑宏、召信臣相继为太守,劝民农桑,去末归本,民以殷富”。

(2)南阳为召信臣立祠的时间

一提到召信臣的祠或庙,有的人就会去联想“召杜祠、三太守祠、五太守祠、八蜡庙”等,其实,这些均为后期建筑,不是汉代之祠。

根据《召信臣传》可知,在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召信臣“入祠”后,“岁时,郡二千石(九江太守)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立祠。”也就是说,南阳为召信臣立祠的时间与其“入祠”的时间相近,约在元始四年后的一两年内。

(3)南阳最初祭祀召信臣的场所

《召信臣传》中对其生前的描述是:“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那么,召信臣在南阳大地上的重要“行宫”都有可能转化为他的祭祀场所。

史志记载召信臣“墓在南阳县东北……淯水石堰上”,此“墓”不是安葬召信臣尸骨之墓(可能是“衣冠冢”),是南阳最初祭祀召信臣的场所,位置在丰山堰东侧(今南阳新店乡熊营村)。

附录1:李鸿永查阅的与召信臣有关的古籍目录

1、文献通考·卷六田赋考六。

2、文献通考·卷三十九选举。

3、皇明经世文编·卷四十四。

4、大清一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南阳府(二)。

5、廿二史札记·卷一。

6、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一。

7、通典·官职典三十三。

8、后汉书列传·第二十一。

9、宋史志第四十七·河渠四。

10、宋史列传·五十四。

11、宋史·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12、金史志·第三十一。

13、资治通鉴·卷四十二。

14、汉书·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15、汉卢卷五十八·卜式兜传第二十八。

16、续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

17、汉书·卷八十九·第五十九。

18、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19、东观汉记·第四部分。

20、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二十三。

21、西汉会要·第三部分。

22、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三兵部部六十四。

23、旧知录·卷十二。

24、后汉书·李贤注·卷三十一。

25、艺文类聚·卷五十·职官。

26、龙文鞭影·四支。

27、全唐文·六部卷五百三十三。

28、全唐文·八部卷七百九十五。

29、全后魏文·卷三十九。

30、全后汉文·卷一百二。

31、昭明文选·卷四十九。

32、全汉诗·卷八。

33、八家后汉书辑注·谢承后汉·卷四十四。

34、元丰类稿·卷二十二。

35、燕京岁时记·十二月。

36、东庵集。

37、册府文龟·卷六百五十贡举部 应举。

38、临川集·卷九十。

39、元丰九域志·古迹。

40、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一。

41、北堂书抄·第三十五。

42、千金裘·卷四。

43、古今图书集成·人事典称号部。

44、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州牧部。

附录2:“大讨论”过程中的各种观点

——“法禁犹多未备也”这句话,是不是说禁止太多而如何去做却没有说?

——“法禁犹多未备也”这句话是说:召信臣为改变农耕和民俗方面的弊病制定了不少“法禁”,只是我们知道的不详备罢了。

——“诚与于不仁之甚者”可理解为:他所做的与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更甚,整体上应当是褒义。与前一句结合则是:现在的一些官僚认为召信臣的办法不适时宜,实在是跟那些主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人更甚。

——感觉写此评语者是说:召信臣做为地方官没有治理好当时的社会,只是兴修了水利,称不上是好的父母官。

——“诚与于不仁之甚者”看似贬,实为赞颂。召信臣执政时,农业和礼秩都已出现问题,为惩时弊,立了很多规矩。去世后本应享受“荣祭”,然而,那时的人们以古法不适合当下为由,未给他应有的尊敬,算是对召信臣的不仁之举吧!

——召[shào]信臣所处西汉始衰之时,他廉政为民实属不易,尚未见贬辞。《汉书·刘向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朝政:“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

——写此“评语”者反对废除井田制,反对赋税平等,反对平富一样。认为富人失去特权、穷人生活奢侈才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而今,应立即在这两方面立法,恢复旧制。认为召信臣的这两方面制度都不完备,他废除了旧制,称旧制不适合当今,是召信臣助长了那些不仁不义之徒。

——[译文之一]评论说:古时候挖沟渠用来防治旱涝灾害。到周代的时候就更加完备了。从废除井田制开阡陌以来,农业的灾害就由来已久了,只要兴修水利就足以防治农业灾害了。然而社会礼仪秩序紊乱,世俗宠尚奢侈之风,更加应该紧急为之制定法规。可是召信臣对这两种社会状况仍然没能制定出完备的制度规范让这些社会现象停止。他活着的时候获得很高的声望,死后享受丰盛的祭祀。他认为以前的做法不适合于现在的观点,实在是“不仁”的很啊。

——这是一位极力反对商鞅变法者所下的评语。评者认为:自商鞅变法以来,阡陌开、井田废,造成农耕破坏已久,唯有水利能够救农业。至于礼仪等第、爵禄品级已经不分,贵族和平民一律平等,世俗繁华奢侈,这些亟待立制(实为要恢复旧制),但召信臣于此二者,其法禁多不完备。召信臣认为古法(井田制时期的法律)不适合于当今,这实为助长那些不仁不义之徒更加不仁不义!

注:李贞民、李德朝、石文春、李涛、李鸿永、陈振彬、刘聚海、李英杰、李中群、李建恒等人参与讨论。

——知识链接——

[八腊祀] 蜡[zhà]为周代年终祭祀的名称,秦代改称“腊”,于每年农事完毕后的十二月行祭(一说与“腊八节”有关)。根据《祀效特牲》记载:“八蜡以祭四方。”八蜡:一祭神农;二祭后稷;三祭田官之神;四祭始创田间庐舍和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祭猫、虎,因为它们能吃掉田鼠和野兽,保护了禾苗;六祭堤防;七祭水沟;八祭昆虫,以免虫子祸害庄稼。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种普遍的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另一种理解则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换言之,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

[仁之胜不仁]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译文:“仁能够战胜不仁,就像水能够灭火。如今施行仁德的人,就像拿一杯水来救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灭不了火,就说水不能扑灭火,这些人又和很不仁的人一样了,最后连他们已有的那点仁德也会丧失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