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行业洗牌,为什么这家企业越活越好?


一家企业的价值除了利润之外,还在于它的生命力。


面对不可预知的战乱、地震、金融危机、时代变革,以及当下的瘟疫等各种天灾人祸,企业如何存活下来,如何继续发展,成为“不倒翁企业”?


我们不妨可以从下面的案例中找一找答案。


成功转身


在数码相机还没有诞生之前,美国的柯达与日本的富士胶卷是世界两大胶卷生产商,“柯达黄”、“富士绿”占据胶卷市场。


然而,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经历行业洗牌,为什么这家企业越活越好?


相机市场从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到如今手机独大,已经转了不知道多少转。

柯达自2012年申请破产后销声匿迹,富士却焕发第二春,在化妆品、健康产业等领域活成了年入千亿的巨头。


根据富士胶片集团财务报告,公司全年(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实现销售收入219.0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30亿元;营业利润18.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3亿元。

为什么富士胶卷面对市场冲击能够活下来,起死回生,就在于他的成功转型。


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换一行,开拓新产业,而是基于自身的技术、产品来寻求创新。

著名企业家、专栏作家徐静波表示, “入行不易”。


原因有二,一是企业家在自己的本行业里已经干了几十年,熟门熟路,抛弃可惜;二是要寻找新的行业打进去,你想到的行业,别人也许已经在干。即使别人还没有在干,你重起炉灶,没有几年的折腾,可能还找不到入行的门路。

所以,转型的正确姿势是,利用自身现有的技术来寻求新的产业与市场的拓展


四象限矩阵


当时富士面临主业摄影胶片市场急剧萎缩时,时任CEO古森重没有迷恋胶卷业务过去的辉煌,而是积极开发新产品线,并制定出“四象限矩阵”:


明确拥有的技术、现有的市场,思考能否发展新兴市场、形成新技术。


他认为,企业迎战环境巨变时,不应仅仅是削减成本、满足股东要求、关闭工厂甚至售卖不赢利的事业等针对短期的策略,而应创造出新的潮流和趋势,从公司内部倡导自发做出变化的企业文化。

胶卷和化妆品,看似是毫无联系的转型,富士方面表示是经过深思熟虑之举。

“富士有几十年研究胶片的技术,对化学材料的了解非常深入。化妆品借鉴了胶原蛋白、抗氧化技术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也是富士在对胶片的研究中所积累的。”

富士最早研发的化妆品之一,艾诗缇系列,如今已经推进到第4代。作为公司转型后的明星产品,艾诗缇曾创造一年32亿3000万日元的销量

经历行业洗牌,为什么这家企业越活越好?


化妆品的开发成功,让富士胶卷公司尝到了涉足健康产业的甜头。于是,公司重心向健康产业转型。

一次成像、防晒霜、抗病毒药、阿尔茨海默药、内窥镜、彩超机……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单品都出自富士胶卷,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二次增长


著名产品人、湖畔大学梁宁说:其实我们看到的企业,都是因为市场需求、自身基因和限制性条件,这三个因素一起作用,而成为今天的样子。

所以,每一个限制性条件发生变化时,都会产生新的市场空白。对行业来说,这就是风口,对过去的头部企业来说,这就是挑战。

一个企业的发展,也因此都有

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这样的发展过程,可以用一个横躺着的S型表示,这条从低估攀升、至顶点又下降的路线,是所有企业(或人类)无法脱离的宿命。


经历行业洗牌,为什么这家企业越活越好?


那么,如何避开衰退期?

《跨越S曲线》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所谓基业常青,并不是在一条曲线里面把它拉得非常长、非常陡,所谓基业常青,是你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条曲线。

要实现第二条曲线,就需要创新性思维,不能固守原来的辉煌。

乔布斯就极其精通第二曲线。

在Mac电脑大获成功之后,乔布斯和他的创意团队就已经着手推出iPod并进军商业音乐界了,而当iPod占领市场后,又开始涉足新产品iPhone,同样获得成功之后,又开发了iPad。

每一条新曲线都源自上一条曲线,但又指向完全不同的市场。


经历行业洗牌,为什么这家企业越活越好?


···

如何实现?


如何建立第二曲线?

当你觉得现在非常舒适的时候,就是曲线即将下坠的开始。

为了避免走下坡路,我们需要准备第二条S曲线。

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开始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承受在第二曲线投入期最初的下降。

怎么选择第二曲线的方向?

找到第二增长曲线的有效方式,是聚焦第一曲线的某一个要素,把第一要素拆到最小单元,看一下哪一个要素能够实现十倍速的增长,然后把全部资源投入到单一要素上,把它变为第二曲线的全部。

用《精益创业》一书提到的说法简单说来就是:重新聚焦在以前产品的一个功能上

,把它放大为一个整体。

富士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的跨越,正是因为它的一系列转型,都重新聚焦在了以前产品的核心功能上,然后把它进行了放大。


从来没有一家企业是靠“一招鲜,吃遍天”行走天下的,能做大的企业都是生态企业,而非垄断性公司。

做大生态链,术业有专攻依然适用。过去擅长的东西,在未来如何更加聚焦和更好地定位,这是要去坚守的。只要精准的打磨产品和服务,抓住适用客户,明确产品定位,保障企业的良好发展,这样就有机会把企业做大做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