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一朝为什么容不下吴三桂了?

天香云外飘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中国历朝历代,都很难跳出屠戮开国功臣的怪圈。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他用”杯酒释兵权“的温和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吴三桂对于清朝的贡献,当然是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助女真铁骑杀入了中原,并最终问鼎江山。于是吴三桂从此拥兵自重,企图永镇西南。


如果他碰上的是一个平庸的帝王也就罢了,可惜他碰上的是堪称“千古一帝”的康熙。这位六岁登基,十三岁亲政的杰出帝王,向来胸怀大志。怎么能够容忍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多一个“国中之国”呢?因此,吴三桂和康熙的斗争是命中注定。除非吴三桂先低头。

历数康熙执政的六十一年,平三藩,与俄军激战雅克萨,准格尔之战,多伦会盟、收服台湾等等,干出了不少大事。


至于吴三桂,只是他实现帝王抱负的一个注脚,是一定要打败的。


任十三读史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康熙容不下吴三桂,那是因为吴三桂手里有兵。

平西王府兵强马壮,休养生息很长时间,招兵买马也很久了,而且吴三桂绝对是人才,且野心勃勃,不会甘心屈居于人下。

兵者,国之利刃。康熙怎么可能允许这把利刃掌握在别人的手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刺一下,这太危险了。

再加上康熙年纪轻轻,威信尚未完全建立,他的皇位也处于不十分稳当的状态,要让自己稳坐皇位,就必须清除身边一切危险的因素。

吴三桂就像是一颗大毒瘤,随时可以致命,康熙一刻不拔掉他都睡不踏实。

否之,任毒瘤生长,总有一天要危及生命,拔掉吴三桂是康熙必须做的事。


赛半仙


吴三桂必死原因

确切来说,不能说是康熙一朝容不下吴三桂,只是吴三桂赶上了这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而拥兵自重的异性王爷本就是为皇权所不容的。如果遇上了其他平庸清朝皇帝,或许命会更长一些。可以传位给子孙后代,当然结果应该也无法更改的。

除吴三桂的四大原因

一、吴三桂降清原因:

大家都听过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的典故。吴三桂是明朝手握重兵的辽东总兵,镇守着明朝的三大关口之一——山海关。

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想励精图治,但却性格偏激,没有这样的才能,虽然六下罪己诏表现自己的诚心,但显然已无济于事。一人之力难挽江山社稷于倾倒。

最终闯王李自成,自称顺应天意,受到百姓支持,最终打入京城,崇祯皇帝也吊死在煤山上。吴三桂得到消息知道无力抵抗,于是率领部将像李自成投降。走到半路却得到消息。自己在京城的家被李自成的大将抄了,最心爱的宠姬陈圆圆也被霸占。于是忍不了这口气,回到山海关与清军商榷,投降清朝放清军入关。

清太宗皇太极善于用兵。以草寇出生的李自成自然不是对手,而李自成占领京城后骄奢淫逸,纵酒享乐。放任手下在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渐渐失去了民心,很快就被打败。后金入主中原改国号为大清

所以降清不是吴三桂的本意,只是他的无奈之举。心里还是有很大的民族成见,这也为三藩之乱埋下了隐患。

二、三番赋税过高:

康熙说过,三番之赋半天下。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朝统一后,为感激吴三桂所作的贡献。封他为平西王,世代镇守云南,爵位世袭罔替。再加上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番的兵力加起来达到四五十万。他们占据西南半壁,有征收当地赋税的权利。不仅如此,大清朝廷每年还要给他几百万两的军费。

清朝刚刚建立,本就百废待兴,入不赋出。年年都是财政赤字,还要花一半的钱去供养这些白眼狼,这是三番与朝廷难和的主要原因

三、蒙古准噶尔丹之乱:

康熙皇帝和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特别像,从小开始当皇帝。由太后和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两个人从小励精图治。唯一的区别是,康熙皇帝才能更加卓著。

出家后,年仅八岁的皇太子康熙继位。14岁开始亲政,在康熙治理天下的同时,蒙古王准噶尔当统一的蒙古,对清朝虎视眈眈。而康熙一生最伟大的愿望就是清除边患,平准噶尔丹。然而攘外必先安内,要想抄平西北,必须要国内安定。而西南三番就成了清朝的最大隐患。

而且打仗需要巨额的军饷,但要给三番的军饷已经达到了每年收入的一半。三番之患已经迫在眉睫,平三番已经成为了顺其自然的历史产物。这也成了平三番的导火索

四、千古一帝 爱新觉罗·玄烨的志向

康熙从小志向远大,励精图治。而且博览全书,经史子集无一不通。所以康熙从小就通晓了天下的个大道理。

清朝要想发展,撤除三番是最根本的途径。所以听取了大臣周培公的策略裁撤三番,三番撤消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平西王吴三桂却心有不甘,于是举兵谋反,结果被清朝大将图海击败。最终兵败自杀,如果吴三桂听从康熙的安排,最后也应该能得到善终。因为他毕竟功劳甚大,就算裁撤了军队,他也能荣华富贵造福子孙。最后却举兵谋反,落下了个兵败自杀的下场,这病是吴三桂之死的

直接原因


且听风吟617


康熙是容不下吴三桂吗?看看吴三桂所有一切就知道了。

吴三桂降清后,为清朝一统天下,也是立过功勋,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后,吴三桂以各种理由向朝廷讨要粮饷,占据了全国赋税三分之一。其子吴应熊选为驸马,吴三桂还不满足,是想占据云南世袭称王,这是康熙不能容忍的,便有削番之意,而且吴三桂虚情假意上表康熙,同意削番回归故里。

康熙顺势而为批准了吴三桂的请求,吴三桂看到事情无法挽回,在1673年11月起兵造反,于1678年5月病死在今天的衡阳。


一个人的夜晚n思索


在投降的将领中,吴三桂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由于他曾率数万精兵镇守山海关,扼守这清军入关的咽喉,因而在明清鼎革之际显得尤为重要。攻入北京后,自缢,明朝灭亡。此时,对而言,最为重要的问题便是不能让李自成坐稳江山,需要赶紧入关与闯王争夺天下。正因如此,多尔衮才暗中拉拢吴三桂,并曾做出许诺:等清军入主北京后,将会与吴三桂平分天下。

  虽然吴三桂将信将疑,但由于走投无路,还是选择了依附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可是,等清朝掌控了局势以后,又想毁约,把曾经的允诺抛之脑后。吴三桂无奈,只能继续为清朝卖命。不过,比较幸运的是,吴三桂、耿精忠和三人,还是高官厚禄,成了清朝边疆的王爷。

  不过,满洲统治者又不可能坐视三藩羽翼丰满,更担心他们会尾大不掉,成为清朝的祸患。正因如此,到朝时,才开始谋划了削藩政策。康熙削藩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将三藩的军权解除,至少是精简到不足为惧的地步。

  削藩所针对的,不仅仅是吴三桂一人,包括耿精忠和尚可喜在内,均是被打压的对象。然而,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却是吴三桂。要知道,当时吴三桂在西南来讲,无疑就是无冕之皇,这些用命换来的荣耀和权势,又怎可轻易放弃呢?更为重要的是,吴三桂之前就领教过多尔衮的出尔反尔,此时对康熙也不信任。

 相对于吴三桂而言,尚可喜更为聪明。他深知此一时彼一时,即便自己手握重兵,却已经难以掀起太大风浪,因而自请削藩,并得以善终。尚可喜的情况,虽然与吴三桂有一定差异,却也从侧面表明,康熙要的不是三位的命,而是想削去他们手中的兵。

  由于吴三桂势大,而且此前就有过“戏耍”的经历。所以,他还是决定铤而走险,举兵反清了。只是,一旦走上造反的道路,那也便意味着。吴三桂起兵之初,而且乘势拉拢了耿精忠,又联合了尚可喜的后人,打得清军节节败退。可是,等康熙做足准备后,终究还是扭转了战局,取得了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

  可以说,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再结合尚可喜的下场来看,吴三桂如果甘心接受削藩,其实是可以善终并光耀子孙的。只是,吴三桂晚年过于自大,加之此前多尔衮背信弃义,已经令这位曾经的功臣心寒,此时更对康熙失去了信任。所以,吴三桂才毅然与康熙决裂,掀起了,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代英雄落得个的下场,可谓令人唏嘘不已。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军令如山


顺治皇帝的时候,吴三桂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后在康熙元年,吴三桂师出缅甸,擒杀桂王,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被封为亲王,世代镇守云南和贵州。

吴三桂开藩设府,坐镇云南,他想做“世镇云南”的平西王。

到了康熙时期,清政府的统治基本都安定了,国家逐渐走向正轨,这个时候,清政府的康熙老大就看在云贵拥兵自重的吴三桂和其余耿精忠、尚可喜这几个藩王怎么看都不顺眼了,为什么呢?大局都已经稳定,但吴三桂、 耿精忠、尚可喜这三个藩王都是拥兵自重,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啊!

于是康熙皇帝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于是吴三桂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就尖锐了。

1673年,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且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决定下令“撤藩”。

之后,吴三桂造反,康熙很快就摆平了乱兵。


大江侃历史


康熙容不下吴三桂,用一句话就足以解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首先,历史的原因。

熟读经史子集的康熙,对于中国的历史可谓是了若指掌。华夏历史上多少次藩王叛乱,康熙心知肚明。

对于任何一个王朝而言,消除对皇权的威胁都是重中之重。而藩王,这个自古以来便天然具备谋反举动的位置,向来是中央重点戒备的对象。

大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到两晋时贾后乱政导致的八王之乱,再的到大唐虽无藩王胜似藩王的节度使,最后是明朝朱棣篡位,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无时不告诫康熙藩王做大之后,对皇权的稳定有着多大的威胁和伤害。

其次,兔死狗烹。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中国王朝更迭历史上经常出现的现象。吴三桂开放山海关,令清军得以不费兵戈之力,就能直面大明京都,最终将大明江山顺利拿下。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可谓是居功至伟,对满清的建立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功劳。

然而,经历多年之后,对于康熙而言,此时天下已定,整个华夏地区除了三个异性藩王,再无能够动摇满清统治的势力存在,而吴三桂等人的利用价值也早已经榨干,剩下的唯有负价值,是满清的负资产,那么对于负资产最佳的对待方式就是赶紧处理掉,改换面目,包装成优质资产。

再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满清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摧毁汉人建立的大明王朝时,因为文化上得不到认同,必然要采用恩威并重的方式。比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是一种从文化上进行阉割的手段。但是一味的白色恐怖,很可能会激起民愤,引发更大更多的逆反,而大封异姓王,则可以给世人树立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形象。利于自身统治的合法化和正统性。

然而,异姓王毕竟是外人,按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两族之间必然,因为某些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猜忌。这个根本就难以改变。满清一朝,汉人长时间得不到重用便是这个缘由。

再加上本身吴三桂封王拜侯就并不是师出有名,甚至因为背叛旧主而有了极大的污点。对于满清政府而言,昨天你可以对大明心生反骨,明天你也可能对我忠心不足。

最后,吴三桂并不安分。

吴三桂自己也并非是个安分的主。成为平西王后,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对于清廷那一套,并不是十分感冒。特别是康熙上位之后,少年皇帝在有着多年征战历史的吴三桂眼中,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自然在言行上少了恭敬。另外,在云南不断充实自己的王府兵力,所以,要说他没有异心也是不可能的。

综合以上原因,已经毫无价值的吴三桂等人,对于康熙而言最好的结果就是他们走进坟墓。所谓最好的藩王就是坟墓里的藩王,便是最恰当的注脚。


Crazy历史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三藩皆汉人,与朝廷互相不信任,开战是早晚的事。为啥这事情会发生在康熙一朝,而不是其他皇帝身上。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康熙帝雄才大略,想要集权,必须清除对帝国不利的任何势力,三藩拥有自己的军队,每年朝廷还有拨给三藩大量钱财,三藩还拥有铸币权,可谓是经济上富可敌国,军事上兵强马壮,这对政权刚刚稳定的大清,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作为一个雄主,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康熙帝顶住巨大压力,倾举国之力,开始削藩。

二,康熙帝时期,政权逐渐稳定,满人的江山坐稳,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南明势力被剿灭的差不多了,三藩的使命完成了,清朝是时候卸磨杀驴了,三藩皆汉人,又拥有大量军队,很难让帝王放心的,况且康熙帝还是一位雄主,更容不得三藩的存在。

三、三藩势力大,不把朝廷放在眼中,况且康熙为新主,太年少,吴三桂更不放在眼中,常常称病,不去觐见皇帝,让康熙帝感觉吴三桂有不臣之心。康熙帝年轻气盛,你吴三桂不服,我就打到你服。

康熙帝对三藩动武,也是赌了一把,吴三桂手下皆精兵强将,在剿灭南明势力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要不是吴三桂年事已高,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饕餮中国


康熙一朝容不下吴三桂,看似只是康熙与吴三桂之间水火不相容,其实不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必然。

有很多朋友说,康熙之所以容不下吴三桂,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狡兔死走狗烹。吴三桂替大清国扫平了半壁江山,现在大清国安宁了,吴三桂之流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必然要灭掉。

二、吴三桂一直有谋反之意。这个观点其实其实存疑的,很多朋友之所以笃信这个观点是因为大部分网友获取这个观点的渠道都是来自于影视剧。实际上,真实的历史上在康熙没有展露出要削藩意图的时候,吴三桂还是很老实的在做自己的平西王的。至于说暗中积蓄力量一说,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说有是因为哪个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家底丰厚点呢,吴三桂也不例外。说没有是因为,如果吴三桂真的要造反,为什么不趁大清还没有站稳脚跟或者顺治刚死的时候起兵,而要等康熙已经有能力亲政了要削藩了再反。所以很明显,吴三桂是被逼反的,因为造反是要冒着杀头的危险的,但凡能活的下去,没有人会主动找死。

三、吴三桂对西南的统治,已经威胁到了大清对西南的控制。

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只是大清国不容吴三桂这个平西王的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于皇帝和藩王来说,自古就是不能并存的,这是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必然。

历史上藩王很多,皇帝削藩的事件也不少。比如前朝大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不成反被灭。很多明眼人都知道,朱棣虽然是野心家,但是最终反叛也确实是被建文帝逼迫,我们不妨猜想一下,假如建文帝没有逼迫朱棣,朱棣主动造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吴三桂其实也一样,如果不是清廷逼迫,吴三桂终其一生恐怕都不会造反。


史海钩沉


因为吴三桂的所作所为对于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来说是不可容忍的!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下面我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原因!

康熙年间的吴三桂,不论是实力还是声望,都是三个藩王中最强势的,不但尚可喜和耿精忠不能比,就连朝廷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动他。吴三桂镇守云南数十年,对这个地形复杂的蛮荒之地,有着非常好的把控,把云南地区治理的也一直很好,可以说为清廷解决了很大的后顾之忧。

但是一直以来都很好说话的满清朝廷,在康熙皇帝亲政之后,这位文治武功大有作为的小皇帝,眼里却再也不能容下吴三桂这个封疆大吏,吴三桂就像扎在康熙手脚上的一根钉子,让他只要一动就感觉浑身难受。所以,一直想着有一番作为的康熙就对心腹大臣说:"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康熙当时的处境上,这个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远在云南的吴三桂却是委屈不少。康熙对于吴三桂忠诚度的怀疑,大多都是出于猜测,因为他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真凭实据。所以,如果就这样贸然撤藩,不但吴三桂等人不服,恐怕就连满朝的大臣们也不敢赞同。

果不其然,康熙在议论撤藩的事情时,绝大多数朝臣对马上撤吴,都是投了反对票,包括大学士索额图、图海等重臣显臣,只有刑部尚书莫洛、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人主撤。但是尽管大多数人不同意,年轻的康熙皇帝根本没有往心里去,他力排众议,大手一挥撤藩之事就这样敲定了。而且是三藩同撤,马上行动!

大臣们都惊呆了,这可是他们认为的下下策啊!要知道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几十年,手底下都是征战沙场的宿将老兵,这群人发起火来岂是那么好收拾的?更何况当时的国内并没有安定下来,各种民间势力和边疆势力都对满清的江山虎视眈眈。就算是要撤藩,也不能就这样急于一时呀,更不能三藩同撤,把尚可喜、耿精忠逼到了吴三桂那一边去。

而吴三桂更是懵了,他绝没想到,自己当初的如意算盘,结果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在接到了皇上恩准撤藩的圣旨,简直就像当头挨了一棒子,可想而知那是啥滋味。热血疆场上的出生入死、云贵高原上的苦心经营、荣华在手的富贵人生、权势在握的叱咤风云、昔日君主的皇恩浩荡今日圣上的恩断义绝,等等,犹如过电一样,,在他脑海中闪现,内心翻江倒海、痛苦不解、委屈愤怒、犹豫彷徨。而吴三桂手下那帮随着他西讨南征的铁杆文臣武将们,更是感到愤慨!既然皇上如此绝情,干脆反了得了,咱兵精将勇,怕他啥?

而康熙皇帝对这些是不知道的,他对实际情况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更未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感受一下三藩们的真实想法,迫切、冒进、固执、专,完全占据了他的大脑,竟天真地以为,只要他的圣旨一到,他们马上会卷着铺盖回老家,困扰朝廷十几年的问题立刻就解决了。他为了急于表现自己,想得太单纯、太幼稚了,纯稚得让人不可理解,简直匪夷所思。

吴三桂本还在徘徊犹豫,但看到了部将们对他的拥戴,反复衡量以后,也下定了起义造反的决心。其实他也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别看现在朝廷说的好,答应会给吴三桂和他的部属们一个舒适可靠的安乐窝。但是一旦撤藩以后,自己将一无所有,而且像他这种声名显赫又手握大军的藩王,本来就是朝廷所忌惮的,到时候他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丝毫没有了保护自己的能力,更何况自己曾经还有一段不是很光明的历史,谁知道以后康熙会怎么对付他。

更何况他又下的这些跟他多年的老将老兵,这些人打了一辈子的仗,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而且平日里都是强横惯了的,怎么可能甘心放下刀枪去乡下种地?所以这些人是吴三桂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最不希望的就是看到撤藩。

这边吴三桂已经开始磨刀霍霍了,而康熙那边却还浑然不知,全力做着撤藩的前期准备工作。好几万人呢,漫漫长路,线路怎么走,途怎么接待,到目的地后又怎么安置,浩大的工程啊!康熙忙得不亦乐乎,其间有很多专门御批,足以体现他对撤藩之事的重视与对被撤之众的关切。

而同时在吴三桂这边,经过一番精心谋划,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终于正式反了!吴三桂也从此进入了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他前不见古人后不知是否有来者的奇诡人生也至此奠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