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偶像,拿諾貝爾獎的音樂人,迪倫的身上還可以有更多標籤

1963年8月28日,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內,馬丁·路德·金髮表了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後世有人用“不朽”形容這次有25萬人參與的集會。博士演講過後,受邀參與活動的歌手們輪流登臺獻唱了自己的代表作。在所有歌手獻唱完畢後,音樂人們再次登臺進行了一次合唱,合唱的那首歌歌名叫《隨風而逝》。

汪峰偶像,拿諾貝爾獎的音樂人,迪倫的身上還可以有更多標籤

金博士演講

《隨風而逝》正是當時鮑勃迪倫的代表作,被稱作“美國60年代的國歌”,那年迪倫21歲。

鮑勃迪倫的“抗議歌手”生涯

30年代剛經歷過“爵士年代”,美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1931年,美國南部幾個州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又由於長期的開墾,引起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沙塵暴。數以萬計的農民無家可歸,被迫遷移向西部。遷移者被稱為“Okies”,在這群人中就有後來有名的民謠歌手,伍迪·格里斯。

汪峰偶像,拿諾貝爾獎的音樂人,迪倫的身上還可以有更多標籤

從社會底層走出來的伍迪·格里斯

因為經歷過底層人民的困頓生活,伍迪早期作品充滿了人文情懷。後來受到左翼思想的影響,1941年加入皮特·西格的“年曆歌手”團體,發行了多張與政治有關的專輯,內容多是以反法西斯,反戰為主。

伍迪說:“生命就是聲音,文字就是音樂,而人民就是歌曲。”也致力於用自己的音樂作品給被壓迫和經歷苦難的普通人以力量。

他的這些經歷都深深地影響著一位來自明尼蘇達的小夥子,在自己19歲那年他親自到新澤西的醫院去探望伍迪,後來為伍迪寫了一首歌,名字就叫《給伍迪的歌》。

這位小夥子便是迪倫,他說:“伍迪是個激進的人,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汪峰偶像,拿諾貝爾獎的音樂人,迪倫的身上還可以有更多標籤

青年時期的鮑勃·迪倫

後來年輕的迪倫輟學去了紐約的格林尼治村,這是一個美國的先鋒藝術區,美國的波西米亞文化和激進分子的聚集地。波西米亞文化反對主流文化、激進分子反對美國政府、反對資本主義,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左翼藝術家的聚集區。

汪峰偶像,拿諾貝爾獎的音樂人,迪倫的身上還可以有更多標籤

20世紀60年代的格林尼治村

人們在咖啡館裡談論藝術、談論音樂、談論電影,從這裡也的確走出來不少後來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

迪倫很努力,很快的就被知名製作人約翰·哈蒙德簽了下來,於1962年發行了自己的首張專輯《鮑勃·迪倫》。次年他又發佈了自己的第二張專輯《自由自在的鮑勃·迪倫》,前面提到的《隨風而逝》就是出自於這張唱片。

有人形容鮑勃迪倫是:“三流歌手,二流作曲,天才作詞。”

迪倫的作品的確很有特點,編曲和演唱與美聲民歌和傳統民歌都不同,內容上繼承了皮特西格和伍格里斯的左翼風格,在歌詞表達上又接近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表詩人艾倫·金斯堡的特色。

汪峰偶像,拿諾貝爾獎的音樂人,迪倫的身上還可以有更多標籤

《自由自在的鮑勃·迪倫》專輯封面

因此,迪倫自己也常稱自己為60年代的吟遊詩人。

在《隨風而逝》中沒有特別具體的意向,沒有社會分析,更沒有衝撞樂隊《街頭鬥士》那樣的“煽動性”,只是用詩歌一般的自問自答暗合了當時的社會事件和個人的成長

一隻白鴿要飛越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灘上/炮彈要飛多少次/才能將其禁止

……

一個人回首多少次/才能假裝他沒看到/一個人要傾聽多少次/才能聽到人們的呼喊/要犧牲多少條生命/才知道太多的人已經死亡了

……

朋友,答案在風中飄蕩

有人形容這首歌的優秀之處是:“抓住了時代空氣中的集體思緒。”那些年的美國年輕人眼見著世界的鉅變,有人渴望著自己能在時代浪潮中有所作為,有人懷疑一切要追求個體的自由。

《隨風而逝》中的幾個問題正好觸及到了那個時代人的困惑,並且給出了一個相當有禪意的答案——答案在風中飄蕩,要自己尋找那個在風中漂浮不定的答案。

現在想來,我們國內的一位來自南京的民謠歌手也一直強調歌迷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知道這是受到了迪倫的影響,還是藝術家之間的跨時空共識。

在《隨風而逝》走紅之後,迪倫真的開始沿著伍迪的腳步記錄起了時代。

《暴雨將至》表現出了他對古巴導彈危機的擔憂,描繪出了一副被核戰爭摧毀了的世界的圖景;《戰爭的主宰》批評了掌權者通過戰爭獲得權力和金錢;《提爾之死》控訴了美國的種族主義暴力......一直用他的音樂作品,保持著與世界的“醜陋之處”抗爭。

汪峰偶像,拿諾貝爾獎的音樂人,迪倫的身上還可以有更多標籤

古巴導彈危機漫畫

迪倫正式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在美國年輕人心中有了崇高的地位。1963年,紐約的左翼和自由派社群授予了迪倫人權獎,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已經遠遠高於他曾經無比崇拜的伍迪了。

歌迷眼中的“猶大”,自己世界中的重生

當我們回過頭看迪倫的時候,除了詩人、音樂人這些名號,恐怕也不能落下“搖滾歌手”這個標籤。1964年之後,迪倫的作品風格發生變化了。

1964年的專輯《時代變了》仍是一張具有抗議意味的專輯,但是這張專輯中最晚錄製的一首歌《不停歇的告別》中,迪倫開始顯露出了自己要改變風格的意願。同年的另一張專輯直接命名為《鮑勃·迪倫的另一面》,這張專輯也收錄了抗議歌曲《自由之鐘》,但是其他大部分作品已經開始從對於世界的思考轉向對自己的思考了。

在這一年,迪倫向媒體表示:“我不想再為任何人寫歌,不想成為什麼代言人,我只想從我的內心出發寫歌。”

同年七月,新港音樂節上,“另一面的鮑勃·迪倫”讓歌迷憤怒,他們覺得不再“抗議”的迪倫背叛了他們。更是有知名媒體人寫了一篇名為《給迪倫的公開信》的文章,批評他“遠離了人民”。

汪峰偶像,拿諾貝爾獎的音樂人,迪倫的身上還可以有更多標籤

1965年,迪倫開始正式探索搖滾樂,新專輯《全都帶回家》是張純粹的搖滾樂企劃。因而登上這一年新港音樂節的時候,迪倫成了搖滾客,帶上了樂團。在這個見證了民謠復興的音樂節舞臺上,迪倫親自撕下了自己身上的標籤。

不久之後,他發行了自己的另外一張知名專輯《重訪61號公路》,《像一顆滾石》正是出自這裡,這同樣是一首偉大的作品。

汪峰偶像,拿諾貝爾獎的音樂人,迪倫的身上還可以有更多標籤

專輯《重訪61號公路》

熟悉搖滾樂史的朋友應該也聽說過,因為歌迷的“憤怒”這首歌得以呈現了一次傳奇演唱版本。

1966年的一場英國演出中,現場突然有情緒激動的群眾向他喊:“猶大!”意指他對民歌的“背叛”,這激怒了鮑勃迪倫,他回應了歌迷之後,命令樂手們把音樂聲開到最大,他通過音樂釋放自己的怒火,最終呈現了一場非常棒的演出。

迪倫對於搖滾樂的態度是認真的,在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中曾還原過皇后樂隊因為《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否能作為專輯主打歌而與唱片公司老闆發生過的爭執,當時一個重要的矛盾就是那首歌太長了,放在電臺上傳播可能不太合適。

在那個時代,電臺是音樂推廣的最重要陣地,在創作的時候是一定要考慮到是否適合在電臺播放的。這首《像一顆滾石》長度超過6分鐘,顯然不適合在電臺上播放,也是一首挑戰搖滾樂傳播邊界的作品。

最後結果如我們所見,在所有的經典搖滾樂歌曲榜單中幾乎都能看到這首歌的身影。

結語

在很多場合汪峰都曾經表示過,鮑勃迪倫就是他的偶像。余光中的名作《江湖上》是效仿鮑勃迪倫寫出來的,賴聲川年輕時在酒吧駐場之時曾迷戀翻唱迪倫的歌,羅大佑的家裡顯眼處擺著厚厚的《鮑勃迪倫詩詞集》,高曉松把迪倫形容為燈塔......2011年將滿70歲的迪倫來中國演出,眾多明星前去捧場,鄭鈞更是表示,“這是看過最感動的演出”......

汪峰偶像,拿諾貝爾獎的音樂人,迪倫的身上還可以有更多標籤

2011年迪倫北京演唱會

我想,喜歡20世紀60年代的鮑勃迪倫的人也許更多的是因為他的反抗精神,因為他把自己的想法化為詩用通俗音樂的形式傳遞了個人的態度;

而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喜歡他的歌迷更愛的大概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記錄了時代,歌迷崇拜他,在遇到問題時傾向於聽他的看法。可他卻沒有被這樣的“光環”所累,在覺得自己不想“發聲”的時候重新開啟了自己的搖滾樂生涯。

所有人都知道《隨風而逝》,而迪倫更喜歡《像一顆滾石》(這也是他個人自傳的中文譯名)。

在經歷過英國那次傳奇現場之後,迪倫曾因車禍短暫消失於媒體視野一陣子,在他之後的音樂生涯中,他也迴歸過民謠,但是作品仍主要聚焦於對自己的思考。

《隨風而逝》中迪倫說所有的問題都是:“答案在風中飄蕩。”也許,少年時追尋巨星的腳步,在最激盪的年代用音樂表達自己對世界的關切,在成熟過後以音樂為載體向內心尋找答案,這就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

也因為他這樣的經歷,讓幾代年輕人記得他,崇拜他,也愛上他的音樂。·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