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照进现实——《我在北京等你》印证题材价值

文艺创作面对的是一个多元丰富的市场,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作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精神需求。创作本身也会表现出对需求的迎合,在一段时间之内某一些类型的文娱作品会尤其受到关注和欢迎,并催生大量类似内容。以电视剧为例,清宫剧、谍战剧、穿越剧,IP改编剧都有过类似的风潮。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电视剧生产似乎一直比较偏好架空世界,却往往有意无意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那种能将个人代入到剧情中的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在市场上略显稀缺。

难道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没有市场吗?答案是否定的,酷云大数据显示,2019年关注度最高的两部电视剧《都挺好》与《小欢喜》都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


让梦想照进现实——《我在北京等你》印证题材价值

可见现实主义题材是有市场的,只是要讲什么样的故事、如何讲故事、要给观众带来什么这些直击灵魂的问题,需要创作者认真把握。

近期播出的《我在北京等你》,在现实主义这个枝干下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它跳脱了家长里短式的情节设定,展现了进取、追梦的主题,呈现不同地域的当代中国青年对梦想的追寻。同时也再一次印证了现实题材的巨大能量。

酷云互动将依托自身数据,结合《我在北京等你》的市场表现,复盘并重估励志型现实主义的题材价值。


让梦想照进现实——《我在北京等你》印证题材价值


《我在北京等你》持续高热,印证现实主义是“刚需”


《我在北京等你》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讲述了在纽约和北京,两地年轻人的追梦过程。虽然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选择各有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展现了华人青年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梦想的坚持。

种种原因,让《我在北京等你》在一开播时就备受期待。第一集上线时,直播关注度高达1.38%,市占率达到6.30%。横向参考《都挺好》和《小欢喜》,两部剧首集的直播关注度分别是0.3125%和1.2679%。在话题讨论方面,《我在北京等你》定档上线也比2020年同期上映的其他作品更受关注度、讨论度更高。


让梦想照进现实——《我在北京等你》印证题材价值

高关注的背后,是大众对于剧作所展现的“真实感”与奋斗精神的心理认同。故事以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律师徐天(李易峰饰)和从北京来到美国的服装设计师盛夏(江疏影饰),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为主线。同时,在北京线上,则有盛夏发小谭铮铮同样追逐设计师梦想的故事。 故事线齐头并进,北京与纽约相互交织,多对情感关系交相呼应。

在剧中塑造的青年群像中,每个观众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从用户画像也不难看出,“海漂”的人物设定和追梦的励志剧情锁定了最核心的那部分受众人群:高知年轻人。25-44岁人群占比高达62%,本科及以上学历用观众对该剧的偏好高达246(基准数值为100)。这个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越愿意关注和思考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对象。


让梦想照进现实——《我在北京等你》印证题材价值


精准描摹青年人:剧作精神内核照进生活场景


必须看到,有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为了追求所谓的“可看性”,对剧情过度戏剧化处理。特别是涉及到青年人的心灵世界或者逐梦经历,就容易显得不真实、不接地气。殊不知,层层滤镜之下,现实主义题材剧的灵魂也被剔除殆尽。

《我在北京等你》难得地保留了生活的质感,它坚持挖掘进步意义和题材价值的同时,也高度还原当代青年多元的模样:有梦想,也有迷茫;有坚持,也有妥协;有原则,也有纠结。其中男主角徐天的人物设定就是《我在北京等你》塑造的青年群像中的成功代表。

比起偶像剧中高富帅的男主角人设“定式”,徐天毫无光环,他只不过是纽约底层的一个律师,经常为无权无势的穷人打官司,甚至会为了达到某一个善的目的而耍一些规范之外的小聪明。可以说,徐天这样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一捞一大把。


让梦想照进现实——《我在北京等你》印证题材价值


但恰恰是这种主角的“路人感”,回馈给作品以生活的质朴感,进而转化为观众的认同感:无论是在东方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社会,还是西方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懂得变通又坚守原则的人,都是最受欢迎的一类人。

毋庸置疑,主演李易峰提升了观众对“徐天”的期待值。一方面,其在参演的影视剧作品当中一向表现出色,口碑在同代男星中保持领先;另一方面,徐天的角色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突破。数据显示李易峰的确为《我在北京等你》带来了收视与口碑双向的持续增量。在与剧作相关的关键词中,李易峰的提及率达到29.1%,远超“剧情”、“徐天”、“演技”等词。在与他相关的讨论中,无论是题材话题、还是角色话题、演技话题、台词话题,李易峰本人都收获了良好的评价,这也给整部作品带来了正面影响。

但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现实。剧中如此场景随处可见。

在对面“成年人的世界只讲利弊,不讲对错”这样的毒鸡汤时,涉世未深的理想主义者会高呼:我要对错,也要成功。而真正的有梦想的人,则是在明知这一切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的时候,依然坚守初心——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让梦想照进现实——《我在北京等你》印证题材价值

《我在北京等你》借助徐天和盛夏的选择,为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剧留下了一个浪漫主义的尾音:

因为不愿意为肮脏的一面妥协,盛夏的事业因为官司而被迫中止,徐天也因为选择坚守正义,而丢掉了工作。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认清了生活,也看清了彼此,在未来的追梦道路上,虽然依旧坎坷,但是不再孤单,也更有底气。


让梦想照进现实——《我在北京等你》印证题材价值


从高热到爆款,《我在北京等你》们还需要什么?


必须承认,在当前创作条件下,相比于玄幻、戏说历史等题材,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难度更大。既要有故事性,又要贴近生活,既要超脱于现实追求更高的升华,又要接地气触动普通人的心声。这极大考验了创作团队的水平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正因很多人对此信心不足,现实主义题材剧作才变得如此稀缺。

具体到《我在北京等你》而言,虽然在收视表现表现坚挺,但网络上也存在不少对剪辑和次要角色的质疑甚至批评的声音,整体表现离粉丝的期待尚有差距。从直播关注度等数据来看,也尚未达到“爆款”的程度。如果想要在高热口碑和收视的基础上再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现实主义故事需要更具表现力的故事演绎手法。

笔者在人民网近期的一篇关于电视剧的题材与情节设置的文章读到:不入俗套才能高于现实,不落窠臼才能跳出范式。这正呼应了《我在北京等你》的题材价值:现实主义不一定就是家长里短,也应该在写实的范畴内,将内核引向梦想与奋斗,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满足上进高知青年的精神诉求,为他们提供鼓励。希望该作良好的市场表现也能给影视界树立信心并传递积极的信号,让更丰富、多元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能够出现在市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