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夢想照進現實——《我在北京等你》印證題材價值

文藝創作面對的是一個多元豐富的市場,不同的題材、不同的作品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精神需求。創作本身也會表現出對需求的迎合,在一段時間之內某一些類型的文娛作品會尤其受到關注和歡迎,並催生大量類似內容。以電視劇為例,清宮劇、諜戰劇、穿越劇,IP改編劇都有過類似的風潮。

值得注意的是,國產電視劇生產似乎一直比較偏好架空世界,卻往往有意無意忽略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那種能將個人代入到劇情中的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在市場上略顯稀缺。

難道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沒有市場嗎?答案是否定的,酷雲大數據顯示,2019年關注度最高的兩部電視劇《都挺好》與《小歡喜》都屬於典型的現實主義題材。


讓夢想照進現實——《我在北京等你》印證題材價值

可見現實主義題材是有市場的,只是要講什麼樣的故事、如何講故事、要給觀眾帶來什麼這些直擊靈魂的問題,需要創作者認真把握。

近期播出的《我在北京等你》,在現實主義這個枝幹下打開了一種新的思路,它跳脫了家長裡短式的情節設定,展現了進取、追夢的主題,呈現不同地域的當代中國青年對夢想的追尋。同時也再一次印證了現實題材的巨大能量。

酷雲互動將依託自身數據,結合《我在北京等你》的市場表現,覆盤並重估勵志型現實主義的題材價值。


讓夢想照進現實——《我在北京等你》印證題材價值


《我在北京等你》持續高熱,印證現實主義是“剛需”


《我在北京等你》採用了雙線並行的敘事結構,講述了在紐約和北京,兩地年輕人的追夢過程。雖然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選擇各有不同,但是殊途同歸:都展現了華人青年們對祖國的熱愛,對夢想的堅持。

種種原因,讓《我在北京等你》在一開播時就備受期待。第一集上線時,直播關注度高達1.38%,市佔率達到6.30%。橫向參考《都挺好》和《小歡喜》,兩部劇首集的直播關注度分別是0.3125%和1.2679%。在話題討論方面,《我在北京等你》定檔上線也比2020年同期上映的其他作品更受關注度、討論度更高。


讓夢想照進現實——《我在北京等你》印證題材價值

高關注的背後,是大眾對於劇作所展現的“真實感”與奮鬥精神的心理認同。故事以在美國長大的華人律師徐天(李易峰飾)和從北京來到美國的服裝設計師盛夏(江疏影飾),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為主線。同時,在北京線上,則有盛夏發小譚錚錚同樣追逐設計師夢想的故事。 故事線齊頭並進,北京與紐約相互交織,多對情感關係交相呼應。

在劇中塑造的青年群像中,每個觀眾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從用戶畫像也不難看出,“海漂”的人物設定和追夢的勵志劇情鎖定了最核心的那部分受眾人群:高知年輕人。25-44歲人群佔比高達62%,本科及以上學歷用觀眾對該劇的偏好高達246(基準數值為100)。這個數據也從側面反映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體,越願意關注和思考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的對象。


讓夢想照進現實——《我在北京等你》印證題材價值


精準描摹青年人:劇作精神內核照進生活場景


必須看到,有一些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為了追求所謂的“可看性”,對劇情過度戲劇化處理。特別是涉及到青年人的心靈世界或者逐夢經歷,就容易顯得不真實、不接地氣。殊不知,層層濾鏡之下,現實主義題材劇的靈魂也被剔除殆盡。

《我在北京等你》難得地保留了生活的質感,它堅持挖掘進步意義和題材價值的同時,也高度還原當代青年多元的模樣:有夢想,也有迷茫;有堅持,也有妥協;有原則,也有糾結。其中男主角徐天的人物設定就是《我在北京等你》塑造的青年群像中的成功代表。

比起偶像劇中高富帥的男主角人設“定式”,徐天毫無光環,他只不過是紐約底層的一個律師,經常為無權無勢的窮人打官司,甚至會為了達到某一個善的目的而耍一些規範之外的小聰明。可以說,徐天這樣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一撈一大把。


讓夢想照進現實——《我在北京等你》印證題材價值


但恰恰是這種主角的“路人感”,回饋給作品以生活的質樸感,進而轉化為觀眾的認同感:無論是在東方受儒家文化薰陶的社會,還是西方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懂得變通又堅守原則的人,都是最受歡迎的一類人。

毋庸置疑,主演李易峰提升了觀眾對“徐天”的期待值。一方面,其在參演的影視劇作品當中一向表現出色,口碑在同代男星中保持領先;另一方面,徐天的角色對他來說也是一種突破。數據顯示李易峰的確為《我在北京等你》帶來了收視與口碑雙向的持續增量。在與劇作相關的關鍵詞中,李易峰的提及率達到29.1%,遠超“劇情”、“徐天”、“演技”等詞。在與他相關的討論中,無論是題材話題、還是角色話題、演技話題、臺詞話題,李易峰本人都收穫了良好的評價,這也給整部作品帶來了正面影響。

但真正打動人的,永遠是現實。劇中如此場景隨處可見。

在對面“成年人的世界只講利弊,不講對錯”這樣的毒雞湯時,涉世未深的理想主義者會高呼:我要對錯,也要成功。而真正的有夢想的人,則是在明知這一切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的時候,依然堅守初心——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讓夢想照進現實——《我在北京等你》印證題材價值

《我在北京等你》藉助徐天和盛夏的選擇,為這部現實主義題材劇留下了一個浪漫主義的尾音:

因為不願意為骯髒的一面妥協,盛夏的事業因為官司而被迫中止,徐天也因為選擇堅守正義,而丟掉了工作。在成長過程中,他們認清了生活,也看清了彼此,在未來的追夢道路上,雖然依舊坎坷,但是不再孤單,也更有底氣。


讓夢想照進現實——《我在北京等你》印證題材價值


從高熱到爆款,《我在北京等你》們還需要什麼?


必須承認,在當前創作條件下,相比於玄幻、戲說歷史等題材,現實主義題材創作難度更大。既要有故事性,又要貼近生活,既要超脫於現實追求更高的昇華,又要接地氣觸動普通人的心聲。這極大考驗了創作團隊的水平和對市場需求的把握。正因很多人對此信心不足,現實主義題材劇作才變得如此稀缺。

具體到《我在北京等你》而言,雖然在收視表現表現堅挺,但網絡上也存在不少對剪輯和次要角色的質疑甚至批評的聲音,整體表現離粉絲的期待尚有差距。從直播關注度等數據來看,也尚未達到“爆款”的程度。如果想要在高熱口碑和收視的基礎上再躍升一個臺階,這樣的現實主義故事需要更具表現力的故事演繹手法。

筆者在人民網近期的一篇關於電視劇的題材與情節設置的文章讀到:不入俗套才能高於現實,不落窠臼才能跳出範式。這正呼應了《我在北京等你》的題材價值:現實主義不一定就是家長裡短,也應該在寫實的範疇內,將內核引向夢想與奮鬥,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滿足上進高知青年的精神訴求,為他們提供鼓勵。希望該作良好的市場表現也能給影視界樹立信心並傳遞積極的信號,讓更豐富、多元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能夠出現在市場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