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孩子是家中的心肝寶貝,沒有哪個家長願意讓孩子吃苦。但你知道嗎,可以不讓孩子可以“吃苦”,但更不要回避和害怕讓孩子“吃苦”。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最近,因特別的教育方法而出名的“央視名嘴”白巖松提出,家長要捨得讓孩子吃這三種苦:缺錢的苦、讀書的苦、勞動的苦。經過這三件事歷練的孩子,長大會更堅韌、更獨立,不容易被困難打倒。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1、缺錢的苦

不少家境普通的父母,自己省吃儉用,給孩子買名牌衣物、讀昂貴的培訓學校,生怕因為貧窮而覺得低人一等。殊不知,這樣嬌慣出的孩子往往將父母的拼命付出當作理所應當,遇到難題還會埋怨父母“不給力”。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大學生小丁就是這樣的情況。在流水線做工人的父母,什麼都給小丁最好的,吃穿用度從未讓小丁覺得拮据。離開父母視線就讀大學後,小丁隨手就將父母給的生活費充值到了遊戲裡,等父母發覺時,小丁已經欠債數十萬,學業也一塌糊塗。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讓孩子知道缺錢的苦,不是讓孩子從小就愛錢,而是引導孩子認識到賺錢不易,要合理規劃利用,懂得珍惜。也讓孩子明白,勞動是有價值的,勤奮工作可以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2、讀書的苦

白巖松小時候家境貧寒,讀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也造就了白巖松不怕吃苦、堅持學習的精神。無論是做廣播主持人,還是做央視知名記者,他從未放棄過讀書,最終造就了今天知識淵博、厚積薄發的白巖松。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學習需要長時間將注意力放在艱深複雜的知識上,主動讓大腦高速運轉,把晦澀的知識點記憶下來,這都是很“苦”的。但是,學習上吃不了苦,就要在生活上吃更多的苦。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泰國一條播放量過千萬的廣告片就說出了這個道理。一名5歲男孩不想上學,媽媽就帶著他去撿礦泉水瓶,一開始興高采烈的孩子走了數公里後筋疲力盡,撿來的空瓶子只換來一點零錢,連公交車都坐不起。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不讀書,不上進,生活就會打擊的你毫無還手之力。在讀書上吃到的苦,實際上都會轉化為人生財富。

孩子還小全是字的書孩子不會喜歡,他只會圖文並茂的繪本,我分享給父母們一套兒童認知讀本,幫助孩子建立知識體系、培養邏輯思維。

3、勞動的苦

不少家長願意帶著孩子一起做一些家務,把做家務當成是陪伴孩子的遊戲,孩子樂在其中,不知道勞動本身是有點“苦”的。

其實,讓孩子參與做家務,不是親子游戲,而應當真正讓孩子體會到,維護一個家庭的運轉是很辛苦的,繁重的家務工作是需要意志力去堅持的,這才是我們讓孩子勞動的意義。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在平時生活裡,我們可以將家務正式分配給孩子,無論課業多麼繁忙,都必須抽出時間來按時按質完成家務勞動,這才是真正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擔負起一份責任。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孩子在辛苦勞動中才能體會到,無論是潔淨的衣物還是整齊的房間,都是需要辛勤的勞動換來的。自己的勞作讓家裡煥然一新,能喚起孩子的成就感,認識到只有堅持“吃苦”

才能享受安逸的生活。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吃苦為什麼對孩子而言如此重要?人生路上,大多時候都需要我們去做枯燥、困難的工作,只有能堅持到底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教會孩子吃苦,其實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枯燥的工作時能夠堅持不懈,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勇敢向前,不要被生活打趴。所以,請做好讓孩子“吃苦”的準備,這是真正的父母之愛。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光讓孩子吃苦還不夠,還要培養孩子堅毅的品格,才能讓孩子在以後的路上更加順利,而不是成為一個什麼都做不了的媽寶男。培養孩子品質你可以給孩子看這套

《寶寶好品格培養經典童話》

白巖松:期望孩子成才,父母就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