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富豪淨資產集體蒸發上萬億美元!奧運延期影響阿里全球化計劃

全球富豪淨資產集體蒸發上萬億美元!奧運延期影響阿里全球化計劃

微信公眾號:商業科技創投圈(spark-share)

職業網站 Zety 最近發佈了一項名為《2020 年辦公室中最煩人的問題》的調查報告,該調查對 1026 名美國職場人進行了調查訪問,結果顯示,辦公室最讓人惱火的五大問題依次是:同事生病來上班;電腦速度慢或硬件故障;同事上班遲到早退;同事上完廁所不洗手;頻繁開會拉群效率低。其中,關於帶病上班的職場現實狀況則有些出人意料。發佈於 2019 年 10 月的 Accountemps 調查發現,90%的受訪者承認曾經帶病上班,苛刻的老闆、職業不安全感、工作狂傾向或者來自同事的壓力都有可能成為帶病上班的理由。Zety 建議,為避免出現員工迫於壓力帶病上班的情況,企業可以向員工提供更多的帶薪病假。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職場人對於辦公室的工作環境顯然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掌握正確的復工復產姿勢變得尤為重要。

今日商業科技焦點:
✅全球富豪淨資產集體蒸發上萬億美元
✅印度“封城”致全球供應鏈凍結
✅盜版課程背後的產業鏈揭秘
✅TO B 企業如何數字化轉型?


✅被迫按下的 IPO 暫停鍵的獨角獸

今日頭條:
【東京奧運會延期後 砸下 50 億的阿里何去何從?】
作為一項覆蓋全球的體育賽事,籌辦奧運會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無疑是巨大的。奧運會的延期,首當其衝遭受損失的肯定是日本政府和日本奧組委。據估算,奧運會的延期會給日本帶來約 3 萬億日元的損失。其次,東京奧運會的贊助商也將受到影響,其中就包括國際奧委會 TOP 贊助商之一的阿里巴巴。據悉阿里巴巴所出的贊助費摺合人民幣約 50 億元。但與金錢損失相比,奧運營銷活動的被迫停止、品牌全球國際化進程被推遲將帶來更為長遠的影響,“阿里成為奧運數字新大腦”的願景也暫時難以實現了。鈦媒體指出,阿里本希望奧運會能成為 to C 與 to B 業務走向國際化、年輕化戰略的最優推手,但目前看來,很多既定的計劃將不得不進行調整。除了疫情影響外,年輕人對奧運會的熱情似乎呈現出衰退趨勢。能否重振全球年輕人對奧運會的熱情,也將是擺在阿里巴巴面前的一項新挑戰。

全球富豪淨資產集體蒸發上萬億美元

受新冠疫情的衝擊,眾多超級富豪們的財富在持續的股市暴跌中迅速縮水。股神巴菲特堪稱本次股市災難的“最大受害者”,這位“奧馬哈先知”的淨資產減少了 96 億美元,目前為 664 億美元。Facebook 的 CEO 馬克·扎克伯格在股票市場損失了 68 億美元,損失額度僅次於巴菲特。微軟在過去一週內股價下跌近 14%,不過,蓋茨 963 億美元的淨資產仍然使他成為世界第二大富豪,此前這一位置曾被阿爾諾奪走。與此同時,在 LVMH 股價表現不佳後,阿爾諾的財富縮水至 807 億美元。而亞馬遜 CEO 貝索斯在股市暴跌前拋售了價值 34 億美元的股票,躲過了一筆高達 3.17 億美元的虧損。目前,他的淨資產約為 1139 億美元,成為了全球目前唯一一位千億美元富豪。

印度“封城”致全球供應鏈凍結

隨著印度的禁令頒佈以及眾多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暫停,印度製造業的大型企業同時進入停產狀態,全球供應鏈“卡”在印度。印度馬亨達(Mahindra)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舒克拉表示:如果在一個極端情況下,例如所有行業的所有工廠都完全關閉一個月,印度估計實際製造業的總增加值將在 2021 財年大幅下降 5%。

智能手機和家電製造首當其衝。三星、OPPO、vivo、LG、高德瑞吉、海爾、松下和美的開利空調等品牌,都已經關閉了位於印度各地的工廠,有些關閉到 3 月 25 日,有些關閉到月底。尤其對於國內知名家電品牌海爾、TCL 和美的而言,目前的生產禁令影響已經很明顯。TCL 華星和美的在印度都有項目剛工廠封頂,原本預計 3 月測試設備,4 月量產。海爾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其在印度已有工業園,設有冰箱、洗衣機、空調、熱水器、彩電 5 大互聯工廠,年產量將達到 380 萬臺,停產就會影響整個供貨節奏。



汽車行業也被波及。印度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馬魯蒂鈴木、印度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商和巴賈吉汽車等主要汽車製造商已關閉了古爾岡和浦那的工廠,預計將停產至 3 月 31 日。而菲亞特和梅塞德斯等全球汽車製造商,以及現代、本田、印度汽車和卡車製造商塔塔汽車,也都在 3 月 22 日宣佈停產。《印度時報》的報道表示,汽車企業生產線的停產預計將影響到 3 月份客車和兩輪車 30% ~40%的產量。這些工廠的關閉還可能對全球零部件行業產生連鎖影響,目前很多供應商被迫在本月底前一直關閉工廠。

眾多製造企業的新建廠房和在建項目陸續關停,還間接影響到了當地的建築行業。印度房地產開發商協會聯合會(CREDAI)董事長沙阿在近日在接受印度《經濟時報》採訪時表示,印度的建築業目前幾乎陷入了停滯。

而在 3 月初,印度相關行業組織只是看到了疫情對中國的影響,並稱“中國廠商短暫缺席將為印度出口企業創造良機”。如今來到月底,印度也因疫情導致產業停滯。在全球化時代的前提下,人們彼此之間的聯繫遠比想象的要更為緊密。

盜版課程背後的產業鏈揭秘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行業火爆為頭部品牌打響了知名度,相關的低價盜版課也順水推舟,再次猖獗起來。動輒上萬元的網課,在閒魚、百度貼吧等網站上只需要幾十元便可購得。多家在線教育機構均回覆燃財經稱,對於“被盜版”事宜,機構法務會定期跟進侵權處理。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售賣盜版網課?其背後形成了一條怎樣的產業鏈?

盜版課程套路多:成為“課程代理”月入可過萬
燃財經在貼吧上搜索“網課”的同時,發現了一些標註“課程代理”、“兼職刷課”等關鍵詞的帖子。
1) 自稱是耐思學社代理的小白給燃財經算了一筆賬:目前平臺上每科課程售價為 120 元,每賣出一門課,“課程代理”能分得 60 元。如果搭配自己的學霸筆記售賣,效果更佳。她本人在剛剛大學畢業時加入耐思學社,每個月有幾千元的收入。
2) 另一名自稱是“課程代理”機構匯智學院負責人的網友表示,“賣課程的市場非常大,做得比較好的可以實現月入過萬”。他向燃財經提供了另一種“致富”攻略:平臺的入門費是 520 元,每拉一個新的代理入群,平臺只收取 90 元的管理費,剩下的就是純收益。也就是說,每拉一個人頭,便可得到 430 元的收入。


而像這樣的“課程代理“機構,還有一二三學府、最強渠道、kevil、研盟學院等多家。

盜版課程背後的產業鏈
1) 據瞭解,這些盜版的網課一般都是自行購買之後,通過錄屏的方式進行翻錄,導出後大多會存於網盤,而部分也會收錄在課程代理機構的網站中。
2) 從“找”資源、低價“引流”到盈利變現、內容呈現,這條產業鏈中涉及到了多方平臺和交易場景,盜版課程市場已經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

讓機構和平臺頭疼的盜版課程為何屢禁不止?
1) 目前消費者對正版版權的尊重和使用習慣還未普遍養成,儘管相關法律法規有所規定,但很多人看到盜版內容,還是會優先選擇,這在目前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現象。
2) 相關人員告訴燃財經,國內的法律沒有把最終用戶列為侵權。購買盜版課程,只是自用,但不產生商業行為,並不承擔除停止侵權外的法律責任。中國公眾對知識產權的認知也不全面,而法律規定無法脫離現實。

✨你如何看待盜版網課的泛濫?你覺得該如何制止這一現象?#線上課程

TO B 企業如何數字化轉型?

新冠肺炎的影響下,航空、零售、餐飲等業態的損失有目共睹。那些處於供應鏈端的 TO B 企業,他們此刻的生存現狀又是如何?受到了什麼影響?新冠疫情會如何改變他們?白圭零售實驗室採訪了 10 餘家 TO B 企業,通過他們,我們可以一窺 TO B 企業之困境。

客戶需求將在疫情後發生變化,TO B 企業的產品也將隨之調整
過去,商家以不斷擴張的門店數量來考核發展速度,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卻讓品牌商發現,每個門店高昂的租金、人員成本都是尾大不掉的累贅,門店開得越多,虧損越多。
線上線下融合是過去幾年的主旋律,但疫情之前,品牌商認為這是趨勢,卻沒有緊迫感。而此次疫情,無疑加速了品牌商將線下遷移到線上的步伐。

疫情後的客戶或許降低預算,TO B 企業則降低成本推出更輕量級產品
TO B 企業該如何調整?
1) 一是需要將產品調整得更標準化,二是需要適當強化平臺化服務。
2) 中大型企業之前使用的服務商都偏貴,如果因為疫情削減服務商的預算,對他們的機會反而會更大。


3) 成本是否有壓縮的空間,在執行落地層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去改善和調整。

疫情不能復工,使 TO B 企業獲客和交付轉為在線化
疫情導致無法復工,產品的交付自然也就更難。對 TO B 企業來說,如何調整產品與服務,使它們更易於線上交付,線上執行則很重要。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如何獲客,也很重要。

TO B 企業縮減成本,降薪裁員的同時,凸顯管理重要性
疫情來襲,企業在降薪裁員的同時,也要思考管理的優化。
1) 在平時,管理者對員工並沒有深刻印象,但特殊時期他們展現的責任心,讓他有了更深刻地瞭解。這次疫情也會加速公司體系化管理以及崗位職責的優化,有利於公司走得更快。
2) 大麥電商為了向外吸收更優質的人才或合夥人,從去年就已開始裁員並進行人員優化。也正是因為已進行人員結構調整,因此在 2020 年,大麥電商得以按照既定策略進行。

疫情加速行業數字化轉型,對大部分 TO B 企業是長期利好
1) 疫情之後,市場會由狂熱的消費主義迴歸為理性消費,這將會對第三產業中的零售、餐飲、娛樂等造成重大打擊。

2) 疫情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業務數字化轉型以及業務雲化的操作。這對於人工智能、軟件、雲計算等高科技行業行業恰恰是一個機會。

✨疫情之下,你認為 TO B 企業面臨著哪些“危”與“機”?疫情過後,他們該如何發展?#TOB 企業

被迫按下的 IPO 暫停鍵的獨角獸

最近全球股市巨震,二級市場的波動直接影響了一級市場的估值,隨著疫情在全球擴散,IPO 市場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些原本在開年準備 IPO 的獨角獸們,也放慢了步伐。他們或因疫情影響新增長受阻,或因經濟下行資本趨於冷靜,或策略調整移步換形,在特殊狀況下采取必要的應變措施。Tech 星球梳理了疫情下,按下上市“暫停鍵”的獨角獸。

⌨️被迫按下的 IPO 暫停鍵
疫情的衝擊下,在線辦公市場迎來大爆發,依賴傳統租賃模式的共享辦公損失慘重。從 2018 年就傳出 IPO 消息的優客工場,如今已是第三次推遲 IPO 計劃。同樣受疫情影響,線下業務模式 58 到家,近期有消息傳出將推遲赴美 IPO。據報道,2019 年末,58 到家曾獲得 Pro-IPO 融資,並計劃赴美上市。但 2020 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 58 到家不得按下 IPO 暫停鍵,依賴強現金流的 58 到家能否在疫情中平穩過關也成了未知數。58 到家母公司到家集團的 CEO 陳小華表示,如果在一兩週後,新冠疫情的新增數量大規模下降,那麼對未來就有樂觀的預期。而若疫情持續影響兩三個月,家政行業規模或僅存原來的 10%到 20%。



自我路線的調整變化
此次爆發的疫情,使遠程辦公、生鮮電商、在線教育、大數據、雲計算等行業迎來迅猛的增長,AI 企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參與抗疫行動,也是數見不鮮。但在發展勢頭迅猛的情況下,有“AI 四小龍“之稱的商湯科技並沒有按照原 IPO 計劃赴港上市,而是轉戰國內尋求融資。
一位 VC 投資經理認為:“商湯一直沒有盈利,現金流處於負值,所以之前無法上 A 股,但最近國內科技公司接連被美國列入所謂的‘黑名單’,加上全球股市損失慘重,轉回政策利好的國內科創板,他們的估值會更好。”內因外困,對於盈利能力暫時較弱的 AI 獨角獸們來說,全球經濟低迷時選擇上市,並不是一個好時機。並且從長遠來看,選擇相對穩定利好的國內市場,逐漸成為 AI 獨角獸們的共同選擇。

上市和疫情都是一把雙刃劍
AI 獨角獸在疫情期間的業務表現亮眼,與此同時,受疫情“宅家”影響,AR/VR 行業也隨著 5G、“雲經濟”的盛行迎來新的增長點。但如果不能讓資本相信自己後期的盈利能力,那在這個節點匆匆上市並不是最佳時機。
推遲、暫緩 IPO 等詞彙,成了疫情中出現的頻率詞。除了滿心衝刺的獨角獸,之前的一些老牌巨頭們,也紛紛興起迴流計劃。繼阿里巴巴成功在香港二次上市之後,京東、百度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準備效仿阿里回港股上市。但由於 IPO 數量下滑,再加上港交所要求增加相關補充說明,部分企業或許會因業績不好而上市失敗,或自行終止。


✨ 疫情之下,企業是否應該選擇推遲 IPO 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創業 #創投#創投圈

商業科技創投圈

產品服務推特圈

衛星授時研究所

功夫英語精進圈

熱搜頭條娛樂圈


微信公眾號:商業科技創投圈(spark-sha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