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獨角獸

三個美國合夥人和他們的“獨角獸指南”

真格基金創始人 徐小平

從我創辦真格基金以來,2017年已是第六個年頭。正當我在酷暑之中總結回顧

做投資的種種得失之時,中信出版社的編輯邀請我為她們即將出版的譯作《成為獨

角獸》寫序。

雖未曾與這本書的作者——硅谷諮詢公司Play Bigger的創始人們見過面,但

讀完此書,他們的人生軌跡卻在我心裡引起了共鳴。他們三位曾經在不同的領域各

領風騷,後來卻又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事業挫敗,這三個“老男孩”最終決定通過

優勢互補來合夥創立Play Bigger。可以說,他們的經歷契合了電影《中國合夥

人》的精神實質:曾經在創業道路上披荊斬棘,拼盡全力讓自己的公司做大、上市

的“運動員”,忽然間轉變為指導創業者完成品類設計,走向成為獨角獸之路

的“教練”。這也引發了我的高度共鳴——做投資的,誰不想投出眾多獨角獸呢!

每個投資人都想投出獨角獸,每個創業者也都想創出獨角獸。那麼,成為獨角

獸需要什麼條件?Play Bigger的創始人們在書中提出,創業公司要想成為獨角

獸,就必須要創造一個全新的品類,並且要在這個品類當中成為王者。蘋果公司在

按鍵手機的時代,開創了觸摸屏手機這個品類,優步創造了打車軟件的新品類,

Netflix創造了流媒體電影品類,臉譜網創造了基於現實生活的新型社交網絡品

類,愛彼迎創造了按需預定民宿的新品類……

這本書中有關創造新品類的洞見讓我不禁想起真格基金曾經在早期錯過,但後

來又有幸投到的獨角獸公司“羅輯思維”。早期的羅輯思維,雖然靠著羅胖(羅振

宇)的脫口秀節目收穫了上億人次觀看,以及每天60秒語音推送吸引了無數聽眾,

但也只能說是提供了比其他自媒體更好的內容而已。但在它推出“得到”App之後,

羅輯思維就不再是一家自媒體,而是成了像生產、銷售商品一樣製作、分發知識

的“知識運營商”,成了“銷售知識產品的淘寶”,由此引發了知識付費的熱

潮。“得到”不僅在中國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品類,事實上它在全球範圍內也是獨一

無二的創新。

正如書裡面所說的,“若你正在用從別處學來的模板,那你其實是個追隨

者”。對於創業者來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這本書中提出的問題:你正在創造的

事物是不是隻是很棒而已?它的特色是不是已為別的品類所有?它能不能發展出可

以獨當一面、有活力的品類?它僅僅是比現有的解決方案“更好”,還是與眾不

同?

對於投資人來說,也可以從書中提到的硅谷著名的“戴夫三大問”中獲得啟

發,以此為基點來判斷一個新項目是不是有可能成為“品類王”。這三個問題是:

你能不能像給一個5歲的小孩兒講述一樣,告訴我你正在解決什麼問題?如果你的公

司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它屬於什麼品類?如果你的公司佔有上述品類85%的

市場份額,那麼你的品類潛力還有多大?

我想把“戴夫三大問”的第一問特別拿出來說一說。我見過許多創業者,他們

總是無法說清楚自己要解決什麼問題,要做什麼東西。如果一個創業者跟全神貫注

聽他講話的投資人都說不清楚他要做什麼,他怎麼可能跟媒體和公眾說清楚?他又

怎麼能夠有效地向市場推銷他的公司呢?

偶然崛起的品類王也許完全靠運氣。但是,多數品類王的出現並非偶然。許多

企業剛開始靠運氣,在對的時間解決了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卻蘊藏巨大商機的問題。

但是,通過做出明智的決定、堅定地實施預期計劃,這些企業創造並主宰了新品

類。《成為獨角獸》這本書基於數據分析和訪談,分析了諸如亞馬遜、

Salesforce、優步和宜家這樣的“品類王”的內部運作規則,對於創業者和投資人

來說都深具借鑑意義。

《成為獨角獸》所傳達出的理念看似是一種顛覆,但其實顛覆並非創投的目

的,為社會及全人類創造長久的價值才是目的。若真有什麼成為獨角獸的成功秘

訣,那一定是你的公司通過創新,解決了某個長期以來困擾著人們的痛點,讓人們

獲得了某種前所未有的美好體驗。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我對於獨角獸的期待,不

僅僅包含著對投資回報的期待,更充滿了對人類的創意和創造力的無限憧憬。


如何成為獨角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