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一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瓦爾登湖,一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瓦爾登湖是美國東北部的一個湖泊。1845年3月,梭羅遠離現代文明,在瓦爾登湖畔的樹林裡建造了一間小木屋,並在那裡過了兩年零二個月的獨居生活。

這是一片神奇的所在,因梭羅細膩多彩的筆觸為世人所知。梭羅的時代,美國的工業革命發展正如火如荼,工業文明的種子遍地開花,人類對物質財富的追逐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作為一名自然主義者,梭羅希望通過自己的親自實踐,提醒人們,人們完全可以過另一種生活。

那時的瓦爾登還沒有留下過多的人類痕跡,因而幸運地保持了大自然神奇的原始張力。那湖,那水,那山,那樹,因四季運行而呈現不同的畫面。水中的魚兒靈動自如,林中鳥兒自由飛翔,朝暉晚霞,夏雨冬雪,都是瓦爾登獨有的精靈。還有林間的那間簡單而又舒適的小木屋,以及屋中那顆有趣的靈魂。

梭羅在瓦爾登的生活簡單、自然、隨性,他旨在以自己的經歷向世人昭示一個道理:簡單的物質生活更利於人類放飛心靈,過盛的物慾是心靈的桎梏。為此,他不惜記下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每一筆開支和收入,證明人類不必為了物質財富極大化而讓自己身心俱疲。人應該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心靈的自由和思想的提升。對一個更重視精神享受的人來說,那才是更至高無上的追求。於是,他在簡單的勞動之後,讀書、思考、寫作,欣賞自然美景,觀察物候變化,感受大自然的諸多奇妙之處。擺脫了物慾與物役,人才能成為一個自由灑脫的人。


瓦爾登湖,一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他基本不借用外力和現代工具,自種自食,自得其樂。親自耕種,勞動不可謂不艱辛,生活不可謂不艱苦,但他向我們展示的分明是一副自得其樂、瀟灑自在的生活畫卷。想想吧,一片幽靜如畫的湖面,一片四時變幻的森林,一間簡單而舒適的小木屋,沒有人類打擾他的清修,只有萬籟齊聚的樂趣。瓦爾登湖為梭羅提供了一個絕無僅有的棲身之處,那裡是他的天堂。


瓦爾登湖,一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梭羅是一個熱愛生活和長於思考的人,他為瓦爾登那天然原始的底色塗上了人文色彩。沒有梭羅,瓦爾登只不過是一片荒寂的所在。在這個意義上,瓦爾登與梭羅兩相成全。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一位辭官歸隱、親自勞作的詩人——陶潛明。作為一個士大夫,他親自參加了勞動實踐,因此他的詩質樸自然,渾然一體,言近旨遠,韻味無窮。"鋤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聊聊數字勾勒摹畫出鄉村勞作的真實場景,他也由此開創了著名的田園詩派。自然的總是親切的、質樸的,少了矯揉造作,多了一些真情實感。所以,千百年來,我們將陶潛明的詩奉為經典,常讀常新,從中我們讀出了濃濃的煙火味、人情味,讀出了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深深眷戀。不信,你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至今那依然是溫暖我們心底的畫面。那畫面是怎樣的寧靜,怎樣的祥和,怎麼的打動人心;那裡沒有利益紛爭,沒有機變權謀,沒有殺伐爭奪,成為名利場中疲累了的人們最後的精神家園。古今中外,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自然的魅力是永恆的。

梭羅是自然主義者,他倡導大類對大自然的自然融入。是什麼機緣促使梭羅選擇了瓦爾登已不重要,但梭羅把瓦爾登湖的四時風物、生活經歷、所思所感訴諸筆端,給一百多年後的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帶著恨不得一見的心情去領略瓦爾登的絕世容顏。

後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的足跡上天入地,無所不至,美麗的瓦爾登恐怕已不復當年;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無所不在的生存壓力,使人類疲於應對。真得是我們好好反思的時候了。今天,梭羅的《瓦爾登湖》再次走俏,不僅代表了人們返歸自然的嚮往,也代表了對當下生活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思。

人間已無瓦爾登。身雖不至,心嚮往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