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石鼓”被成为—中华第一文物

为何它会被称为“中华第一古物”?

​​

揭秘!为何“石鼓”被成为—中华第一文物

何为“石鼓”

揭秘!为何“石鼓”被成为—中华第一文物

石鼓

“石鼓”,可以说是十块命最硬的石头了,因外形似鼓,被称为“石鼓”,最早被人发掘是在唐代,在当时的天兴县三畴原(今陕西宝鸡石鼓原)出土十个馒头状花岗岩石刻,上面的文字被称为“石鼓文”,这是一种由大篆向小篆过渡的文字。

“石鼓”,在经历了2300多年的风雨剥蚀,每逢乱世必丢失,718个文字仅存327个,后仍然能够跻身在民间推举的中国九大镇国之宝的行列。究竟有什么样的神奇魔力,让众多人去爱护它?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石鼓”的前世今生。

“石鼓”的前世今生

揭秘!为何“石鼓”被成为—中华第一文物

石鼓细节

自唐起,石鼓横空出世,便被当时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的带动下,受到世人乃至官府的注意。后逢“安史之乱”,石鼓被要逃亡的官员慌乱掩埋。自此“石鼓”便开始了逢战乱即丢失的命运。

直至元和元年,地方官吏查到当初石鼓掩埋之地,当时韩愈对此极其重视,为此,韩愈还写了《石鼓歌》,全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价值,表达诗人的珍视之情,呼吁朝廷重视保护。石鼓这才被安置于凤翔文庙,不过此时,“乍原”石鼓已不见踪影,只剩下其余九面石鼓。

后唐末,战乱不断,又经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这石鼓又再次流落民间消失不见。

至宋朝,在宋仁宗倡导下,司马池找到其中九面,到宋徽宗时最后一面石鼓——“乍原”石鼓也被找到,十面石鼓再次集齐。宋徽宗十分珍爱,便下令让人用黄金填注石鼓文,想借此减缓风化对石鼓的侵蚀。

可后来金入侵宋,将包括石鼓在内的大量文物掠走,但因石鼓沉重不易运送,便粗鲁的把上面的黄金刮下,将石鼓弃之荒野。

经历这些战乱,到元代石鼓上文字仅仅剩386个字了。元大德四年,国子教授虞集在一片淤泥中发现石鼓,便将石鼓送往文庙大成门内保存,自此石鼓平安度过元明清三代。

淸乾隆年间,大家也知道乾隆很喜欢书画,便命人仿制了这十面大鼓,安放在北京孔庙大成门东西两侧,代替了秦石鼓,对秦石鼓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至民国,中日战争时,由当时故宫人护送,一路迁徙避难,使得十面石鼓得到很好的保护,并未损伤遗失,建国后,这十面石鼓一直存于故宫博物院。

揭秘!为何“石鼓”被成为—中华第一文物

石鼓文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进一步地脱离了图画的性质,逐渐向点画线性化的小篆发展,字形结构也较甲骨文、金文简洁工整多了。《石鼓文》造型活泼,参差错落,继承了金文的遒丽,因而其结字宽博而不松散、舒展而不狂逸,给人以自然浑成,天机一片的视觉感受。章法上更是疏朗整齐,结体匀净茂密,被历代书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晚清书画大家吴昌硕就得益于石鼓文。他的书法尤得力于《石鼓文》,从年轻时就开始临摹,边临边用,边用边临,临临用用一辈子。吴昌硕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下面是吴昌硕临摹《石鼓》的作品:

揭秘!为何“石鼓”被成为—中华第一文物

揭秘!为何“石鼓”被成为—中华第一文物


石鼓是目前国内出土发现最早的成篇石刻文物,世称“石刻之祖”,也被后人誉为“汉字的活化石”。后世评价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字研究、书法研究、石刻艺术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