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岭南啥都吃的生猛饮食习俗自古便已养成

岭南,在历史上,大致指我国今天的广西,广东,海南,福建西南部和台湾等地。这个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雨水充足,多山多江河,动植物资源众多,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地里钻的,在这里应有尽有。

原来岭南啥都吃的生猛饮食习俗自古便已养成

不过在岭南未开发以前,这里在古代就一直被中原的历代政权认为是蛮夷之地,虽说自然资源丰富,但生存条件也极为恶劣,这里瘴疠盛行,湿热蚊虫多,疟疾横行,雨林沼泽分布广阔,也就造就了毒蛇猛兽遍地都是。有可能今天一大早出去摘个果子或猎只兔子什么的,有可能就回不来了,就算回来了也有大概率染上疟疾,这每天出门都得跟家人提前交代好后事呐,要不走得太匆忙了落下孤儿寡母可怎么办。所以早期的岭南人寿命一般都不高。

直到北宋时期,这里仍是罢黜流放官员的地方,比如大名鼎鼎的北宋第一吃货博主苏东坡就曾被贬至此。正因为此地环境恶劣,居住此地的古越人就不得不进行广泛的食源开发,久而久之造就了该地人民敢吃、会吃、爱吃、能吃的习性。

原来岭南啥都吃的生猛饮食习俗自古便已养成

但相对来说,上帝是公平的,给古代岭南人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又给了他们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这里遍地野果,在中原地区尚属贵重的水果,在这里随处可以采集获取,跟不要钱似的,不对,本来就不要钱,当时中原人来这里看到岭南水果,吃岭南水果的场景正如今天日韩人民来我国大啖水果的场景。

另一方面江河湖泊众多,又濒临海洋,使得这里水产资源丰富,而在长期的食用海鲜过程中,总结出了如何去除腥味的经验,这一饮食习惯一直影响到后代,使得今天岭南地区的人民喜食海鲜和擅烹海鲜的特色闻名全国,但痛风的病患人群也是全国居首。晋张华《博物志》载:“东南之人食水产,……龟、螺、蛤以为珍味,不觉其腥也。”

原来岭南啥都吃的生猛饮食习俗自古便已养成

既然水里游的都能吃了,那陆地上走动的更不用讲了。野味也是古越人的一大嗜好,《淮南子·精神训》道:“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之而弃之无用。”可见在中原人弃之不食的蛇在越人看来,却是上好的佳肴,而越人擅烹蛇肉的风尚,至今在广东等地区依存。

朱彧的《萍州可谈》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北宋吃货博主苏东坡被贬至惠州时,其夫人朝云有次上街,看到有卖羹汤的,以为是海鲜,便买了一盏食用。当她吃完后得知是蛇羹后,马上吐了出来,之后“病数月竟死”。而东坡夫人吃蛇羹不久便去世的原因到底是给吓得发病的,还是原本就有旧疾,尚很难说。

因为也没见东坡先生去摊主那边闹事,北宋又没食药监局,也没法取证。不过岭南人吃蛇,不管有毒与否,皆吃!

原来岭南啥都吃的生猛饮食习俗自古便已养成

唐人刘恂《岭表录异》也有记载岭南人好食野味的习俗:鸮(xiāo,即猫头鹰),用以制鸮炙;孔雀,用以制脯、腊;鹧鸪,用以制羹、脯等。

周去非《岭外代答》载:“至于遇蛇必捕,不问短长;遇鼠必执,不别小大。蝙蝠之可恶,蛤蚧之可畏,蝗虫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虫之秽,悉炒而食之。蝗虫之卵,天虾之翼,悉炸而食之。”

可见岭南地区的人,对于野味,不是烤就是炒,甚至还有用炸的,真是无所不食。这些饮食风俗都与早期古越人当时低下的生产水平分不开的,当时可供给的食物十分有限,使他们不得不依赖自然的恩赐,而得天独厚丰富的天然饮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他们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遂使得他们的采集渔猎的经济模式世代延续下去,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与中原地区风格迥异的饮食之风,而这股生猛的饮食之风在今日的闽粤人身上依旧有不少遗风存在。

原来岭南啥都吃的生猛饮食习俗自古便已养成

但是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鉴于过去的饮食史发现,食用野味是极其危险的,这主要是许多野味是各种病毒的载体或源头,这直接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野味我们要禁止捕获乃至食用,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个人的健康饮食问题,还在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